台山县政府大楼史话

政务   2025-01-16 19:14   广东  

日前,由台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台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门市摄影家协会协办,台山市华侨历史文化协会、台山市摄影艺术学会承办的“寻台城历史印记•讲百栋骑楼故事”主题征文比赛结果出炉。“台山发布”正陆续对获奖作品进行展示,现推出第三期《台山县政府大楼史话》



台山县政府大楼史话


麦博恒



我于1984年分配到台山县(1992年4月17日,台山撤县设市)人大机关工作,县人大机关办公楼在台山县委、县政府大院内,因工作关系,就经常出入县政府大楼。几年后,因工作需要,我先后调往赤溪镇、都斛镇人民政府,台山市政协机关工作,也因工作原因,经常到市委、市政府及大院内有关单位办事、开会。县政府大楼沿袭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融入欧式风情和整体布局酷似南京“总统府”,因此,县政府大楼素有“小总统府”之称,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价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县政府大楼已走过91个春秋,它一直成为台山的政治中心。我对它充满着感情,它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难以忘怀。


台山市委市政府机关大楼(台山县县署旧址



筹建县署 一波三折

县政府大楼的筹建,经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县署大楼的所在地,早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立县之时,先辈认为这里是“头枕三台”(台城三台山)的风水宝地,便于此设立县衙。此后曾几经修葺。1841年,知县张深主持最后一次县衙重修。此后大半个世纪,均未曾修理过。

1929年,《台山物质建设计划书》中提出“改建县公署”的任务:“县公署为全邑政治最高机关,建筑须宏伟坚久,布置要完备敷用,地位应广大适中。”时任县长钟喜焯认为,县署“久旷不治,庭除荒芜,墙宇欹侧,上雨傍风几无障蔽”,严重影响工作开展,也有失台山的体面,便计划筹建新县署,但因财政紧缺,一筹莫展。此时有人建议,将县署前面的土地卖出,建马路、设商铺,可以利用卖地资金来兴建新县署。

钟喜焯想,这既可以建成新县署,又可以给台城带来新发展,促进社会繁荣。于是,他马上行动,进行规划,并绘制设计图纸,上报到省政府,请求核准。但报告打上去数个月,仍未获得批复,此时,钟喜焯带着遗憾离任了。

直至1930年,筹建新县署报告才批复下来,新县长李海云到任。他立即组建建筑新县署管理委员会,按照前任县长钟喜焯的规划行事,并马上将县政府搬到徐氏宗祠办公,决定新县署于1931年6月在县署旧址动工,按照台山县建设局工务股郑璞桂设计的图纸施工。

但是,这时省政府发出指令,要求李海云要把兴建新县署卖地所得款项只能留下一半使用,另外一半款项上解省库。

当时,经建筑工程师核算,建设新县署要用白银15.8万元左右,而按计划出卖土地除上解和县政府截留10%为办公经费之外,仅有9.97万元。此外,收卖搬迁民房的费用未算入内,所缺款项非常大。

正在李海云冥思苦想之际,他发现当年钟喜焯县长上报出卖的地段包括公产文庙旧典史署和宁阳书院儒学西斋,于是,他再次打报告,请求省政府在上解卖地资金中发还这两座建筑的产价共4.3万元。这个报告虽得批准,但建筑新县署的款项仍然不足。而且物价上涨,工程款项远超出预期,以致工程进展缓慢。

不久,李云海卸任,由李源和接任县长。李源和继续努力,无奈资金不足,几个月后,工程不得不停下来。

1932年11月,新县长陈肇燊到任。他见到新县署经历三任县长仍未建成,他深感责任重大,于是,他竭力开源节流 ,增收节支,同时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支持,马上复工。在此期间,新县署的建设得到了国民党党部梅渭泉、县参议会李颂勋、商会李庆南、教育会伍仁甫等人士的鼎力支持,同时,县公安、建设、财政、教育、土地等五个部门也全程投入,全力以赴支持新县署的建设。



戮力同心 集腋成裘

1933年7月16日,历时两年,新县署大楼终于落成,县政府工作人员迁入办公,并于8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

参加落成典礼的各机关团体代表及各界民众达数千人,由于县政府的礼堂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宾客,只好借用台城环济桥戏棚举行落成典礼,典礼结束后才一起到新县署门前揭幕。

《台山县县政年刊》详细记载当日盛况:“到场宾客情绪高涨,尚实职业学校学生到场奏乐行礼后,各方代表都献上祝词,后由县长陈肇燊致词,鸣炮,大家一齐到新县府揭幕。那天,全城商户均悬挂国旗、鸣烧串炮,庆祝新县府的落成,政府也一连三天开放大楼欢迎各界参观……民众参观者争先恐后、拥挤异常。”

1948年台山县政府,刘达之摄

民众看到堂皇壮观、恢弘独特的新县署,一些人心中不免产生疑惑:如此漂亮的建筑,花费不少,政府怎么能花这么多钱来修筑这么豪华的办公处所呢?

针对大家的疑虑,陈肇燊县长在致词时解释说,县政府大楼是政府与民众合作的成果,在建期间,为了不给民众造成负担,款项均来源于自身的卖地款及多方民间筹集的资金,即便在遇到资金紧缺停工的情况下,也没有花民众一分钱。

同时,陈县长在致词中还感谢民众对县政府大楼建设的支持。他说,自古以来,公家的家的营造,人民或者受了损失而怨怼,或者不关痛痒而旁观,很少欢天喜地来帮助。但这座县政府大楼初建的时候,就是由参议会、商会、教育会、党部等人民团体派出代表组织委员会各司其职,且各团体在听闻落成的新大楼还缺家具时,均陆陆续续地自动捐送,所送的东西精致适用,就连本来准备简单举办的开幕仪式,各团体闻讯后,成立庆祝委员会,分头捐赠了许多的经费,筹办起许多活动,诸如游戏演戏、舞龙舞狮、八音等,种种方式增加了不少的热闹,给民众带来了欢乐。




欧式风格 风采依然

台山县政府大楼(台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旧楼,现称为“市政府一号大楼”)矗立于台城中山路顶端,坐北向南,巍峨壮丽。大楼占地面积535.5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面宽、南北进深均为30米;建筑总面积3600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结构,以4层主楼与3层钟楼两部分组成,总高度为25米。整座大楼结构严谨,中西合璧,形成独一无二而富有侨乡特色的办公大楼。

主楼大门口,气势不凡,别具一格。从台山市委、市政府的正门进入市委、市政府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融入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风格的英国式钟楼建筑。

高大的门厅设于二楼朝南而开,有三扇圆顶拱门,拱门外挺立两条左右对称的两层楼高的爱奥尼式柱,拱卫正门;大柱下有十九级阶石,由窄趋宽,直伸到地面,格局庄严。大厅内地面铺设着彩色的意大利水磨砖,各种图案鲜艳依旧。大厅的两边各有一个天井,办公室、会议室、辅助房间沿天井布设,三、四层的平面设置与二层相同。

爱奥尼式柱顶上为四楼,临南设检阅台,与上面钟楼浑然一体。大楼内设议事厅与办公室,通风透光合理,宽敞而明亮。

钟楼建于主楼楼顶,靠南居中朝南屹立,底层为座,中层嵌装大钟,顶层为六角贺顶亭,融汇西欧建筑艺术风格,上部为拜占庭风格的穹隆顶,穹顶上的旗杆直指蓝天,旗杆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气势恢宏。钟楼左右的主楼顶部,及后座东西两边顶部,均以绿色琉璃瓦盖顶,飞檐翘角,流光溢彩,突显华夏传统建筑艺术风韵,与钟楼交相辉映。外观构成两翼,如巨鹏展翅,蔚为壮观。

1986年9月,珠江电影制片厂拍制大型电影故事片《孙中山》,就以台山县政府大楼为国民党南京总统府的外景进行拍摄,此后县署大楼遐迩闻名,扬名海外。

2002年7月,台山县政府大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这栋大楼成为县人民政府的办公之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朱德、温家宝、姜春云等视察台山期间,在此接见了台山各界代表。台山县(市)政府大楼承载了台城往日的故事,见证了台城多年来的社会变迁,并依然在书写着台城未来的繁华与发展。




台山发布编辑部

编辑:梁菁怡

来源:“寻台城历史印记讲百栋骑楼故事”主题征文二等奖作者麦博恒

投稿邮箱:tsfb001@qq.com


▲海宴镇五丰村

台山发布
在这里,你能听到最权威的台山声音,最生动的侨乡故事。感知台山,就从“台山发布”开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