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岁末年初时,独属年糕的纯粹米香滋味,再次散落在桐乡人家的烟火中。
年糕,历来就是“老底子年味”的亲切代表。新年到了,吃“黏黏糕”,讨个“年年高”的好彩头。
而桐乡年糕中,又以石门年糕最为出名。这座以京杭大运河120°转弯而闻名的江南小镇,拥有一个以年糕为主打的特色产业,民营年糕厂众多。
在石门镇叶新村的施记年糕王,凌晨5点,炊烟已经升起。现在,是老板施建松和厂里的伙伴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
年关在即,办喜事的、请年酒的、发员工福利的,都少不了年糕。每年,一进入11月中旬,订单就如雪片般飞来。在接下来的2个月中,每天,厂里至少要制作3000斤年糕。
浸米、磨粉、蒸粉、搡捣、做胚……这是一个满溢浓郁米香的世界,8个木桶同时上阵,10余个人各司其职,形成了2道人工流水线。
老底子手艺的年糕,原料仅糯米和水。在蒸汽、木槌的通力合作下,分明的米粒转化为绵密的糕团,释放出最本真的米的味道。
精选来自东北与安徽的2种糯米,一糯一香,按比例混合后碾成生粉,由木桶蒸熟后,飘溢出悠长的香气。当一大团年糕带着蒸汽热腾腾地进入石臼,便是施建松一展身手的时候。
“要一直注意年糕的状态,木槌一旦重了就要加水。”施建松手上把控着木槌的方向和力道,加水、翻身、搡捣,直到年糕变得光滑细腻,他便交由下一环节,将年糕团“按摩伸展”,棉线轻巧一绞,便是一块方方正正的年糕。
刚做出的年糕十分诱人,咬一口,香喷喷、糯叽叽,又不失韧劲,越嚼越香,越嚼越停不下来。味道干净简单,却最是引人青睐。
“好吃的秘诀吗?经验吧。”现在的一套年糕制作方式,是施建松多年间不断调试,改良加工工艺而成。
他与米有了无言的默契,糯米要泡多久,磨出来的粉干一点、湿一点,要加多少水,一摸就知道。
“桐乡几十家餐馆用的年糕都是我们家的,不管做桂花炒年糕,还是青菜下年糕,都很受欢迎的。”施建松腼腆的笑中,带着对30余年手艺的自信。
蒸、炒、炸、煮、煎,由一款简单的年糕出发,桐乡人迸发出了无数的奇思妙想。
店里只有2款年糕,原味和红糖味,主打简单与经典。相较于原味年糕的“百搭体质”,融汇万千风味,红糖年糕多了明晃晃的甜蜜滋味。红糖的醇厚与白糖的清甜在舌尖交织,直直甜到人们的心坎里。
忙碌持续到9:30,直到台上摆满了白胖可爱的年糕,蒸汽不再升腾,捶打声也停歇了,今天的年糕制作便告一段落,施建松也得空聊聊他的年糕故事。
沉浸于米香的最初,与施建松的妈妈有关。上世纪80年代,她在杭州临平卖年糕,见销量紧俏,便鼓励家人自己制作年糕售卖。筹备了一番,1993年,施建松与舅舅、弟弟合伙开起了年糕加工作坊。
仅仅2年左右,生意越来越红火,为了扩大产量,3户人家决定分开生产。弟弟施建根开了“光头年糕”,舅舅岳老虎开了“老虎年糕”,如今都是桐乡本地响当当的年糕品牌。
30多年的老店,沉淀了味道,也拥有了许多老顾客。除了桐乡本地的客户,还有来自海宁、湖州、杭州等周边客户,认准这个味道,数年回购。
拜访施记年糕王时,一下车,还没看到店招牌,就已被清浅悠长的米香包围,唤起年节记忆。对桐乡人而言,年糕的香气,是生动的,它不止是一种滋味,更是节日的前奏、团圆的象征,寄予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爱桐乡APP的“社区”版块,分享您的图文或短视频,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桐乡发布哦!
最新动态: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桐乡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