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美德育·润心共育】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莲心岛父母共读第8期

文摘   2025-01-01 08:28   江苏  

海门东小•润心共育

莲心岛父母共读

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

把人带向远方。

——艾米莉·狄金森



细细读,慢慢行。12月,莲心岛父母读书会的家长朋友们读完了海姆·G吉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这是一本探讨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教育类书籍。本书强调理解孩子的问题背后隐藏的含义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孩子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他们的真实情感需求。例如,孩子的问题可能是他们对自己困扰的担忧,对父母的期望,或是自我情感的表露。因此,父母需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的行为。

12月30日下午,家长朋友们齐聚东洲小学图书馆,参加了本期读书会线下分享暨2024年莲心岛读书营结营仪式。东洲小学姜东英副校长给积极参与读书活动的家长颁发了学校精心准备的笔记本并充分肯定了这群爱读书、爱学习的家长朋友们,也对接下来一年的读书活动寄了殷切期望。随后,大家在顾老师的带领下对2024年做了一个很好的回顾。

最后,附上大家关于《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的朗读音频和感悟。





刁雨萌妈妈:

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孩子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对孩子来说,知道他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要重要。当他确确实实知道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时,他的内心就不太可能觉得“一团糟”。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曾经感到伤心、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在这样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对我们成年人是这样,对孩子也是这样。要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去给予孩子慰藉,帮助他们康复。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时间和同情,理解他们,我们就像孩子传达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信息:“你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明白你的感受。”在这个重要信息背后是一种保证:“一旦你平静下来,你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蒋溢雯妈妈:

“在这一章中我了解到“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在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地运用语言交流来更好地贴近内心,关注并承认孩子的努力,给予正面地鼓励,而不是简单地评价与定性,遇到麻烦的时候或者无法避免的怒火,其实也可以试着不带指责与定性地表达,更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杨俣丞妈妈:

这一章教我们在处理孩子撒谎问题时要有的态度和方法。孩子的谎言有时是被激发出来的,很多时是防御性谎言,目的是为了自卫。撒谎不一定是人品不好,我们在面对孩子的谎言时,切忌立即揭穿它,也不要立即批评指出孩子的问题。孩子在撒谎之前肯定是经过反复琢磨的,自认为完美的谎言被家长轻易揭穿,孩子会尴尬无助。而经过厉声质问下的小小自尊心也会很受伤,也许以后孩子会继续精进谎言技能。我们试着处理好自己当下的情绪,避免过度担心陷入焦虑,在对孩子的气愤和失望中作出不当的反应。我们得心平气和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信任,能相信他的感受,给孩子发言解释的机会,让他们说出真相。我们也要接受一切让我们高兴或不高兴的真话,看清孩子撒谎的真正意图,试着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后,再作引导。整个过程要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父母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失去对他的信任,也并没有减少对他的爱。让孩子明白撒谎行为不可取,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对父母撒谎。这样通过尊重和理解建立起的互相信任,也是维护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我们一起解决,也会减少撒谎现象的发生。





秦苏桐妈妈:

“不带抨击地陈述感受和想法” ——和孩子相处带有情绪有怒气的时候,尝试着换一种方式,“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也一定很难受。”你会看到孩子委屈巴巴的表情还不停的点点头,看到这样的场景,或许我们肚子里的一团怒火与怨气也会少了很多。用一些理解的话,可以让孩子感觉你的心和她是在一起的,情绪得到缓和,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失望。“问句表达的是好奇,陈述句则传达同情。”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试着多用陈述句和孩子进行平等沟通,慢慢引导。





方禹楠妈妈: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需要理解和共鸣的。有的时候自己能量场偏低无法及时处理孩子说的事情时,我可能会直白的告诉孩子,现在我需要先处理一下我的情绪,一会再跟你讨论你的事情。映射情感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保持一颗同理心,当我说出孩子此时的感觉和感受时,孩子的眼神透露出她非常认同,这个时候她应该已经学会判断当时自己的心理状态了。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对于这个错误理解的维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可能会影响孩子判断和处理今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希望在亲子成长的道路上,互相理解,保有一颗敬畏之心,慢慢探寻。





黄子沐妈妈:

读完这章,深深感觉到,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妈妈。当某件事情说了好几次都没有用后,我也会采取极端手段,因为觉得只有疼了他可能才会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做,而我忽视了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孩子不是用来打的”,想想自己的童年,不管做了什么,确实是从来没有挨过打。问问自己:我的父母都能做到难道我做不到吗?





曹翊妈妈:

这章讲得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一天,从被叫醒的早晨开始到夜晚就寝,很多片段都十分熟悉。比如,对于时间的管理,经常催促的“我”,用故意拖拉来反抗大人的孩子。原来表现出无效率是孩子在现实中反抗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表专制的武器,原来孩子不需要催促,当他们觉得仓促时,他们会自己抓紧时间。还有关于就寝的亲子时光,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保留着,很珍视的一段亲密时间。一起读育儿书,一起交流,不光是成长思考的过程,也是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几乎都是这样,理解了他们,也缓解了自己。(此处插入曹翊妈妈的朗读视频)





张十桉妈妈:

这一章最后一篇话题有点沉重,孩子(以及成年人)不应该被剥夺痛苦和哀伤的权利。他们应该能够自由地为失去某个深爱的人而感到痛苦。当孩子能够为了生命和爱的终结而哀悼时,他们的人性得到了深化,人格也更加高贵。最基本的前提是,孩子不应该被排除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痛苦之外,就像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家庭生活的欢乐之外一样。如果发生了死亡的事情,却没有告诉孩子,那么孩子可能会一直沉浸在莫名的不安中,或者孩子可能会用恐惧和混乱的理由弥补信息上的不足,他们可能会因为死亡而责备自己,感觉自己不仅和死去的人分开了,甚至和活着的人也分开了。





王宇琛妈妈:

读到第七章,嫉妒,有对新生儿的嫉妒,兄弟姐妹间的嫉妒,再婚家庭对新成员的嫉妒,深层次是孩子对爱的欲望,希望自己能获得父母唯一的爱,这时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与高质量的陪伴,肯定孩子内心的渴望,树立行为的边界。多子女的家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父母选择不同的相处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被唯一爱着的。





袁源妈妈:

这一章教会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成年人的思想去衡量孩子,总是不理解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孩子们总是做不好?孩子们为什么总是不理解?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还需要解释吗?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总是自以为是,先入为主,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孩子的思想,总是对孩子有各种理解。其实你不知道,孩子也是一样的不理解我们,就像我们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一样。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是不同的,想法也不一样,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先了解孩子为什么出现了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解决。当孩子做完某一件事情或者完成了意见作品后,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棒!”、“真不错!”这样的评价。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且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在莲心岛这个大家庭里徐徐而行。



END



文字:顾向红

摄影:顾向红

编辑:邱海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