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黎明作品《东方欲晓》
20世纪70年代初,我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进入天津美院学习,之后毕业留校工作至退休。当时天津美院的办学思想是以传统教学为主,同时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我所在的系叫工艺系,主要是为生产服务、为社会服务,所以办学理念着重于基层。80年代中期,我得到去日本留学的机会。留学期间,我学习了日本的办学思想、体系及特色。日本社会比较务实,办学思想强调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很多教授都是社会上有名的设计师且拥有自己的公司,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这也是设计教学的办学思想。回来后,我将现有的教学体系移植过来,比如当时的三大构成、现在的实体理念,这些是从包豪斯体系延续过来较为现代的办学思想,在教学上体现了学生和老师共同研究、共同实践的目的。
1993年3月,我们工艺系的全体老师参加了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全国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成就展,获得了天津馆最佳设计奖,引起轰动。天津市政府特别重视这次成绩。回来后,市长特意让我们成立了工艺美术服务部,直接对社会开放,重点发展该学科。从此,我们走上了与社会紧密结合且比较前卫的办学道路。接着,1994和1995年连续两年,我们又获得了三项大奖,在全国引起轰动,《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介绍了天津美院,扩大了影响力。从此,工艺系从重点发展学科发展成重点建设学科。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艺术设计的教学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学生,他们往往比较重视技术而忽视理论。对此,我强调一方面要重视理论,另一方面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以理论作为支撑。比如在设计方面,除了必须了解社会潮流,还要知道引起这种潮流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要设计出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强烈震撼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就必须有理论依据。再如,我给学生开了一门格式塔理论课,格式塔理论就是支撑视觉心理设计的。当我们看到任何一个作品时都会产生心理反应,并在记忆里留下特别强烈的印象。它是怎么获得的呢?是基于视觉的心理活动,因为视觉心理活动会给人带来很强的震撼力。这些都需要理论来支撑,因为这套理论是科学的基础,研究人、研究社会、研究整个人类社会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变化。当学生了解这个之后就不再盲目地去设计,而是根据视觉场原理,通过视觉的符号、视觉的色彩、视觉的引导产生必然的心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培养他们的造型能力、文笔能力,还要强调创造能力。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们在参加全国或者世界的创意大赛时能够进一步开阔眼界,通过锻炼也能突破自己。
在80年代,我重点教授的是基础课,比如素描、速写、造型等,所以在艺术设计方面,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观察和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基本能力,即使心中有好的想法也无法画出来。因此,天津美院学生的手上功底比较扎实。从日本留学回来后,我在教学上更强调,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基本功,另一方面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强调他们的动脑能力和创造性。
后来,我又新开了一门课程,叫创造性思维课。这门课程在90年代后期开设,很多学生的思想通过这门课得到了释放。他们明白原来设计不是单纯画出来的,而是要有理论支撑,这是在设计体系上的一种延续。我教这门课时引用了很多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内容,强调学生如何用脑,不是自然发挥,而是主动将左脑和右脑、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结合,从而培养灵感思维。这种灵感思维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有直觉,要如何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把直觉形成更高级的灵感思维,就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而且在设计作品时不能一味地照搬和模仿。通过大量实践,学生们受益匪浅。我在教授这门课时,也以此理论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将其应用在设计上是比较灵验的。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们参加了一些相关活动,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奖颇多,并且有一张设计作品获得了全场最佳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艺术的学习离不开三大方面。首先是天分,先天因素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勤奋,以及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爱好。当然,责任感是相对成熟后才有的,最初就是兴趣和爱好,所以这是颇为重要的。其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遇到伯乐。我在考进天津美院之前的1970 年,有缘跟孙其峰老师待了一年。孙老师从来不空谈,而是用他的一言一行、做事细节、智慧和技艺感染你,促使你进步。回顾我这一生,老师起的作用举足轻重。我认为遇到个好老师比看多少书都有用,他能正确引领你,为你指明方向。从孙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无法教给你的东西,我考入天津美院正是得益于孙老师的推荐,包括留校工作以及整个成长过程,都与他对我的栽培离不开。最后,一定要到社会上和生活中多实践和锻炼,要经得起无数次摔打和磨难,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所以,我觉得人在成长过程中,这三方面缺一不可。要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一旦抓住机会,也就为成功打下了基础。1993年,天津市政府组织队伍到韩国搞展览,点名让我搞艺术设计工作,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解国际艺术的发展情况。1994年,我又参加了全国的社会发展成果展。这些经历都为我的成长积攒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机会也就越来越多。
从最初的工艺系到现在的艺术设计学院,我们经历了一些艰难困苦的过程。如今,天津美院可谓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30多年前我去日本的时候,他们的教学思想、硬件设施及教学体系都十分完善,而今我们在硬件和教学思想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整体的设计教育发展起起伏伏,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虽然现在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但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尤其当下,来自西方的艺术思想对我们的冲击很大,年轻人如果没有定力很难找准方向。总体而言,我们现在的设计和艺术化带有一定的模仿成分。模仿并非完全不可取,但模仿之后要结合本民族的文化思想,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我认为不能完全排斥模仿,但一定要注重强调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风格。如今有些艺术家在国际上也打开了自己的知名度,确实不错,但还未成为主流。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和学习,把设计理论和艺术理论钻研透彻,不能片面强调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要将两者科学地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天津美院的艺术设计学已经发展了三四十年,在发展过程中就像年轻人一样会有青春期。在青春期,可能就会有一些偏激之处,但会逐渐变得成熟。同时,还需要冷静面对,克服浮躁,纠正偏差,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设计教育体系。
庞黎明,1947年生于天津。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会员,天津美协名誉理事,曾任天津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河北区美协主席等职务。在学期间受教于孙其峰、刘君礼、溥佐、肖朗等先生受益匪浅,为中国水墨画的创作和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