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是著名书法、金石篆刻、文物鉴藏家龚望先生逝世二十三周年(2001年11月16日——2024年11月16日),为纪念先生在艺术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展示他的艺术成就,本刊特加刊一期专集,以示纪念。龚望先生,字作家、迂公,号沙曲散人,天津人。他学识渊博,对经史、金石、诗词、训诂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龚望先生在书法、金石篆刻、文物鉴藏、佛学、教育等方面是一位集大成者。本文就龚先生在书法、金石篆刻方面守正创新的艺术特色浅淡一点认识。在书法方面。龚望先生书法诸体皆能,尤精于隶书。他的书法初从《张迁碑》入手,继而涉猎《曹全碑》、《礼器碑》等历代碑刻,尤好摹《石门颂》,经过临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使其书法具有古朴、雄浑的气质。在此基础上,他将篆书和隶书的特点相融合,巧妙地将篆书的圆转线条和隶书的方折笔势结合起来,使他的书法既具有篆书的古雅韵味,又有隶书的独特风格,刚柔相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继承的同时,先生在不断的创新,首先,书写工具独特,在50岁之后,他使用长锋鸡毫进行隶书创作,长锋鸡毫写出的线条更加灵动、飘逸,增加了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他的隶书在形态上与传统隶书有所不同。其次,书风突破传统。传统隶书大多较为规整、端庄,而龚望的隶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书风的自由奔放和变化多端。他的作品体势放纵,在点画的处理上,更加大胆、夸张,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等变化更加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追求审美独特。龚望在审美上偏好舒展、放纵一路,又追求气势宏大、笔法高古。他的隶书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独特的金石气,这不仅源于他对碑刻的深入研究和学习,还与他的个人审美追求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这种金石气使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他的书法作品被当代书法界誉为“龚隶”。在金石篆刻方面。龚望先生主张“印宗秦汉”。他认为学习篆刻须从篆书和秦汉印入手,如此才能学到正宗的篆法、把握稳健浑厚的线条和相应的刀法,形成朴实大气的审美取向。同时,他又不局限于秦汉印的单一风格,对古玺、铸印、凿印、封泥、石阙、摩崖、金文、简牍等多种艺术形式均兼收并蓄,从中汲取精华并为己所用。这使得他的篆刻作品风格丰富多样,既有秦汉印的古朴大气,又有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韵味。在篆刻的艺术风格方面追求独特。龚望篆刻的线条极具特色,自然斑驳且极富质感,不仅与传世金石、器文的线条相契合,还与他的隶书书法风格相呼应。其线条在表现上富于轻重、虚实、疏密、粗细、方圆等多种变化,使作品充满了金石之味和书卷之气。在篆刻的形式上,龚望的篆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如在细白文的创作中,他早年作品呈现出纯正雅驯的秦汉印风,中年后又融入倚侧清新、顺势得气的风格,在形式上取法汉凿印,达到了以刀代笔、刀笔合一的效果,进而体现出“写”的意味。在篆刻风格方面主张风格多样。龚望的篆刻既有端庄大气、中正冲和的作品,也有灵动活泼、富有意趣的作品,展现出他在篆刻艺术上的多面性和创造力。龚望在掌握宗法秦汉治印的同时,对明清各流派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借鉴。他能取善舍,学用结合,从黔山派鼻祖黄士陵、吴让之、赵之谦、缶翁(吴昌硕)等明清篆刻大家的风格中汲取营养,熔铸百家而自成一家。他的篆刻作品既具有传统的根基,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在篆刻艺术领域独树一帜。龚望先生的书法、篆刻的创新都和他深厚的学养密不可分,学养是支撑。龚望先生家学渊源,幼承庭训,早年就读于天津国学研究社、崇化学会,熟读经史典籍,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深厚的国学修养为他的书法、篆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使其作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美感,在内容和意境上也耐人寻味。他将书法、训诂、诗文、佛学、古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篆刻创作中,使篆刻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龚望先生逝世二十三周年之际,编辑部检索并归纳整理了有关介绍龚望先生的部分文章和作品,以编者按的形式浅谈了龚望先生书法、篆刻的艺术特色,挂一漏万,敬请读者指正。同时,龚望先生的高足,书法、篆刻名家赵光为纪念先生也为本刊提供了介绍先生篆刻艺术的文章和作品,本期一并呈现给广大读者,敬请品读。本刊按语:退耕楼主
龚望先生与弟子、本文作者赵光先生
取法高古 博采众长
——浅探龚望篆刻艺术
文/赵光
龚望先生有多重身份:学者、文物收藏鉴赏家、佛教界知名居士、经史学家、书法家等等。众所周知,龚望先生书法成就,尤其隶书的成就影响最大。可惜的是,他的篆刻与其书法相比,往往被其书法成就所掩,使得他在篆刻方面没有被足够重视,学术上也没有展开探讨,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有的也只是轻描淡写,有的甚至一笔代过。龚望先生篆刻功力之深厚、学养之丰卓、格调之高古、个性之强烈,应在当代篆刻大家之列。龚望先生艺术修养全面,不亦步亦趋地模仿前人,被古人所缚束。师古而不泥古,能领略古法而出新奇。“阿力塔”(图一)。此印为汉凿印风格,笔画恣肆豪放,布局奇险多变。用刀凌厉,节奏明快,有痛快淋漓的刀感,线条瘦削劲厉,有粗细变化,造成动感和立体感的笔意。“曾在沽上四宁草堂”(图二)宗汉印并与浙派相结合风格。线条之间的残破造成了印面大面积的留白,这样处理,既避免了印面的拥挤,又增强了朱白对比效果,使印面不再单调,笔意浑穆,老而弥健。“明善手橅金石文字”(图三)、“董寿平印”(图四)是龚望先生独特的篆刻艺术风格的充分体现。细白文印对用刀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先生刻得既稳又准,笔笔细而不纤,下刀、行刀、转折、收刀皆交待的清楚且刀笔互现,给人以劲利刚毅之感,得阳刚之美。其线条呈现给人的是斑驳自然的“屋漏痕”。逼边且虚化到几乎看不见的程度,这样不仅有利于章法安排,更为该印增添了有回味的耐读效果。其章法、字法看似平淡,细品之,妙处迭发。每一线再增以轻重缓急之变化,乃大手笔!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书道画禅琴音之室”(图五)是用古玺的章法,刻出既古朴又灵动的甲骨文印。布白错落有致,运刀劲利老到,妙得卜辞之遗。其用刀之率真瘦硬,均不失殷人意趣。将甲骨文线条的尖头多处钝化,使印面文字更加丰满起来,再以古玺的布局进行章法的排列,甲骨文字大小错落。现在很多甲骨文印作者但知甲骨文的原始特征,而没有将甲骨文进行改造和印化的能力,作品往往就显得比较单薄。先生如此娴熟地将甲骨文字置于一印之中,没有深厚的甲骨文基础,没有广博的修养,恐怕是难以完成的。“坚白”(图六)。此印古玺风格明显且边框具有封泥特征。二字一繁一简,左侧大块留白,对比强烈,取法高古,气息渊雅,不入俗流。章法构思精巧、浑朴生动。线条不事粉饰,简朴爽利,形成了朴茂古拙、空灵生动的艺术风格。图五
图六
“有所不为”(图七)拟徐三庚印风,较徐氏少了妩媚,多了刚健。刀法使转自如,周密精巧,每一笔画的长短、穿插的左右上下相呼应。内部空间稍圆,古拙苍劲,刀法娴熟,点画谨严锐利,朴质中见清丽。运用绝妙的曲线,仿佛波浪起伏,使欣赏者入迷、耐人寻味。“大悲侍者”(图八)属于缪篆界格朱文印。在秦或西汉早期的印章中,界格印主要以白文印为主,朱文印极少见。先生以朱文刻界格印,显然是吸取了这种形式。从印面的文字情况看,四字也需要一个十字的界格,使印面丰富一些,也可以将印面平均化,起到均衡的作用。此印的整体感很强,这是得益于篆刻线条的高度简古统一和缪篆方块化的字体组合而成的结果。在文字与边框界格的距离上,也不尽相同,有直接粘连,有借边,有似断非断,有大块留白。这些处理手段,都是不经意的章法布局,看不出刻意安排的痕迹,这是先生篆刻的高妙之处。图七
图八
龚望先生在篆刻艺术上的独特见解与探索成就,值得从事篆刻的后学同仁深研、传承、发扬。总之,中国的篆刻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文字随着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书体的多样风貌和复杂变化,具有的丰富形体美和艺术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因为中国文字具有这些特点,才使得篆刻这门以文字书写形式为表现内容的中国独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使中国篆刻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必将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龚望(1914-2001),字作家,一字迂公,号薑盦、沙曲散人、无漏居士,斋号四宁草堂,天津市人。家学渊源,幼承庭训。早年就读于天津国学研究社和崇化学会,师从李实忱、章式之、郑菊如、陈哲甫、钟蕙生、金钺、裴会川、陈翯洲诸先生。于经史、诗文、训诂、音韵、佛学、书法、金石、音律等领域多有研究,学识渊博,造诣颇深。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第一届副主席、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特邀馆员、天津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等。 相关阅读
纪念龚望先生诞辰110周年 | 多情妙墨大道心——龚望先生书法利世情怀随感
龚望先生印话 | 多临汉碑多读古印 慎勿流于怪自为高古
一代宗师 三津骄傲 | 天津龚望纪念馆披露一批珍贵史料
龚望先生写给学生们的字:肚子里一宽绰,书法自能儒雅脱俗
精神所寄 翰墨为缘——龚望先生笔墨因缘探赜
经史如詺 金石为开——“龚望三古传薪篆刻展”亮相龚望纪念馆
器以载道 陶然其间——龚望与陶
水香洲书院举办龚望先生临帖作品展 邀请书法家现场示范指导临帖
前贤可法 艺脉相承──从华世奎到龚望
书关治道—龚望翰墨作品展邀名家举办“临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