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潮:治疗师怎么爱来访者才不算缺德?

文摘   2024-10-16 07:36   山东  


01


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一再遭到口诛笔伐,很多心理学者甚至以讨伐弗洛伊德为业,但是在商业影视界,不少作品还是按照庸俗版的弗洛伊德理论来创作,时不时地要在镜头中加一点性爱的味精。即便是《扪心问诊》这种小众闷剧,也把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情欲激荡放到开场。


当然了,一切的根源并不是性欲。弗洛伊德也没有这么说过。时,也不是一切事情都和性欲毫无关系。但是弗洛伊德的确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之一是爱欲。从婴儿对母亲的爱,一直到青年男女的性爱,爱欲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不断展现。而心理治疗,就是一切爱欲集中体现的地方。


不少来访者在心理治疗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总会感觉自己爱上了治疗师,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我这么爱你,你呢,你也爱我吗?你爱我和我爱你一样吗?


对第一个问题——“你也爱我吗?”回答是肯定的,一般来说,心理治疗师都是爱来访者的。关键是第二个问题——“你爱我和我爱你一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区分治疗师之爱和其他种类的爱的关系了。



如果一个治疗师要表达自己对来访者的“治疗师之爱”,他会这么说:


“第一,我爱你,因为你是一个人类、一个生命……”这时候,治疗师之爱是同类之爱,是同类之关怀。


“第二,我爱你,因为你关注心灵,并且期望解决心灵的痛苦……”这时候,治疗师之爱是同伴之爱,爱是同伴之共鸣。


“第三,我爱你,因为你能够在遭遇那么多痛苦之后,持续不懈地坚持治疗,坚持尝试各种方法,坚持对我的信任,包容我对你的误解和我的失误……”这时候,治疗师之爱是医生对病人之爱,是专业手艺持有者对懂行鉴赏者之惺惺相惜。


“第四,我爱你,因为你付给我治疗费,让我体验到自己劳动的价值,让我有经济能力享受生活、关爱家人……”这时候,治疗师之爱是服务提供者对顾客之感恩。

 

上述这四种爱的模式——关怀、共鸣、赞赏、感恩,都是“治疗师之爱”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们最终变成理想治疗师的人格特质,上升为治疗师的伦理道德。也就是说,一个治疗师如果不具有这几种爱的模式,不依照这几种爱的模式来爱来访者,就有点儿缺德。



02


一个治疗师,如果在治疗的“50分钟的一小时”中,在这50分钟的每一分钟中,在这每一分钟的每一秒钟中,只会产生上述“治疗师之爱”,那么此人必然是个圣人。但是,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的治疗师都不是圣人。


治疗师的内心也会产生一些其他种类的爱,这些爱一般是不会被说出来,也不会被意识到的。如果这些爱会说话,它们会这么说:


“第一,我爱你,是因为你的病态让我感觉自己很健康,你的虚弱让我感觉自己很强大。这种爱,来自自恋的欲望。


“第二,我爱你,是因为你对我的依赖让我感觉我可以控制你,让我感觉自己很给力。这种爱,来自权力的欲望。


“第三,我爱你,是因为我喜欢异性们围绕着我,和我在一起,我需要异性们觉得,我就是这个世界上对他们最理解、最关爱的人,最好他们都能爱上我。这种爱,来自情欲。



一般来说,治疗师们都容易并且乐于承认自己拥有阳性的、光明的治疗师之爱——关怀、共鸣、赞赏、感恩,多么好听的字眼啊。


我完全可以把这八个大字做成条幅,挂在我的工作室里;把这八个大字,做成红缎带,系在我的腰间,或斜挎在我那藏青色的双排扣西服上;把这八个大字,印在我的名片上,印在我的额头上,或刺在我的肱二头肌上;告诉人们,您买了我这一小时的时间,您买到的可不是时间。


“那俺买到的是什么?“你买到的是生命,是50分钟的关怀、50分钟的共鸣、50分钟的赞赏和50分钟的感恩。总之,这就是“50分钟的一小时”的生命之爱啊。

 

那是理想,实际情况是:来访者带来了一大堆的情绪——愤怒、绝望、悲哀、仇恨、抑郁、恐惧、焦虑、空虚。这些情绪要在日常生活中倾吐出来,很少有人能有耐心一直听下去,超过50分钟的。更不用说,每周1~5次、每次50分钟地聆听对方倾诉了。所以,不少来访者对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大惑不解,“居然有人愿意做这个行当,给我多少钱我都不会做的”。


弗洛伊德自己也说,精神分析是不可能的职业。心理医生这个行当,的确有点儿像电影《绿里奇迹》里的那个黑大个,把别人的病痛吸进去,消化后,再吐出来。时间长了,自己很容易抑郁的。所以,心理医生的自杀率非常高。



03


心理治疗史上,不少心理医生对心理医生的从业动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做心理医生的人大多数也有心理障碍,或者有一个患心理障碍的亲属,比如说《扪心问诊》中心理医生保罗的母亲就有双相障碍,不少著名心理医生自己和家属也患有心理疾病,如弗洛伊德、荣格、贝克等。


就像生理医生会得生理病一样,心理医生也会得心理病。难道一个人当了眼科医生,他就自然而然从此不会患近视眼或老花眼了吗?就像肿瘤科医生因为肿瘤夺去了亲人的生命,会立志钻研肿瘤治疗一样,心理医生也会因为心理疾病带来了家族的痛苦,而立志钻研心理障碍。

 

但是,恰恰有很多心理医生接受不了心理医生会得心理障碍这个事实,接受不了自己的亲人有心理障碍这个事实。因此,讳疾忌医,导致不少心理医生的心理障碍越拖越严重。以致到今日,心理医生需要自我关怀和自我疗愈,已经不是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必备的职业道德守则。有些国家甚至强制性要求,心理医生必须首先接受心理治疗,然后才能上岗工作。



当然,心理医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见得要超过患者,因为心理健康不是肌肉,不是高考,不是可以比较的。一些心理上的小病小灾,并不见得会影响心理医生的工作。但是有些疾病很严重,发作时的确让人无法工作。比如说,美国有几个很有名的心理医生患有精神分裂症,他们发病时是完全无法工作的,但是病好了之后又继续教学工作。

 

不少心理医生以为,只要自己做得足够好,自然就会把对方“传染”好了。可是,心理健康又不是钱,是不可以完全转借的。这就像不管你是多健康优秀的孩子,你爸你妈的精神病也不会被你传染好了一样。


心理医生的病迁延不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要不断地做好人、圣人,从而无法直面自己内心对自恋的追寻,对权力的追求,对情欲的渴求。尤其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这些欲望居然要在治疗关系中寻求满足。因为他们真的把病人当亲人了,而且自己还不知道。


心理治疗要想在人性的层面上起作用,就需要治疗师在某个治疗时间点上或多或少地表露出那些“不好的”欲望。通过治疗师有节制地表露自己也存在这些“恶俗”的欲望,来访者终于明白自己不是和一个圣人,不是和一个神人,不是和一种特殊材料做成的特殊的人在一起。


要是我的治疗师是一个圣人,我为什么要离开他呢?我有什么理由不爱这个圣人呢?我为什么要靠我自己的力量走出痛苦,而不是依靠这个圣人的力量生活呢?我为什么要爱我自己,而不是让这个圣人来爱我呢?

 

来访者通过心理治疗看到,治疗师可以承认和接受自己身上存在着的这些凡人皆有的欲望;也学会了承认和接受自身存在的这些凡人皆有的欲望。他们放下了“圣人”的包袱,带着这些“恶俗”的欲望活在人世间,没有那么多内疚感,也不会那么沉重和压抑。


节选自心理学家李孟潮所著浊眼观影》。

- END -


文章 | 整理自网络
图片 | 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分享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为你推荐

成员招募 | 心理学交流社群 招募成员了~
心理咨询师扶持计划|全免费
心理咨询师公益督导服务
【限量领取】房树人必备表格、制度、文档49份

【50部必看的经典心理学电影】在线下载收藏

免费领取: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经典案例汇编

【限时免费】90份心理咨询经典案例报告逐字稿

【免费领取】学校心理辅导ppt经典案例+反校园霸凌(逐字稿)

免费领取:40份萨提亚治疗必读文档+萨提亚冥想音频22首
免费领取【心理咨询师必备常用表格、制度、协议80份】下载收藏

心理咨询师专用表情大全,不要笑!

16岁儿子抑郁自杀后,我才看见了他心里的那根刺

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48部电影

如果各心理学大佬会发朋友圈,会是怎样…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是生命的福祉

90岁心理医生对人生的终极建议:活着不必太用力

【心理漫画】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一亿,图解告诉你该怎么做

对不起,我要回去学心理学了,别再找我了!



心师之友
心师之友是一个专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免费的就业辅导 专业培训及就业服务的公益性质平台 为了让更多想加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从中获益,我们特筛选出有严格的受训背景的资深心理咨询老师为同行们提供公益督导 课程 读书会等专业的系统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