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这就是“燕京八绝”!
文化
2025-02-01 14:16
北京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统筹:朱唯希 记者:李欣 朱唯希 张豪夫 田薇薇 齐芷玥
设计:张传奇 陈为
燕京八绝
即景泰蓝、雕漆、玉雕、宫毯
金漆镶嵌、花丝镶嵌、牙雕、京绣
八大工艺门类
充分汲取了
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
在清代开创了
中华传统工艺的高峰
并逐渐形成
“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
时至今日
在数代大师工匠们的努力下
燕京八绝技艺得以
完整地保存下来
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今天
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
走进燕京八绝大师工作室
360度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
也感受大师工匠的精益求精
景泰蓝又称
“铜胎掐丝珐琅”
因其在中国明朝景泰年间盛行
使用的珐琅釉
多以蓝色为主
故而得名“景泰蓝”
这是北京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展示的景泰蓝艺术珍品(2019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珐琅厂生产基地烧制的景泰蓝艺术作品(2019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制作一件景泰蓝作品
需要经过设计、紫铜制胎
掐丝镶嵌、填敷珐琅釉料
反复烧制、鎏金、打磨
等七道工序
一百零八道流程
才能最终制成
堪称集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
2019年12月4日,北京市珐琅厂的景泰蓝技师在铜胎上镶嵌。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19年12月4日,北京市珐琅厂的景泰蓝技师在铜胎上镶嵌。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1956年
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这是全国景泰蓝行业中
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
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泰蓝制作技艺
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5月15日,在北京市珐琅厂制作车间内,技师为景泰蓝制品“点蓝”。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这是5月15日拍摄的北京珐琅厂的景泰蓝制作车间一角。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公司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
努力创新
培养出一支技术精湛的
景泰蓝创作队伍
钟连盛就是这支队伍里的
佼佼者之一
钟连盛在检验珐琅厂制作的景泰蓝产品。(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他先后被评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泰蓝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钟连盛和技师在研究景泰蓝掐丝工艺。(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1978年
钟连盛考进
北京珐琅厂技校
毕业后就开始
到珐琅厂掐丝车间工作
并师从景泰蓝技艺泰斗
钱美华先生
钟连盛在为一件景泰蓝作品进行二次点蓝。(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钟连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摸索和探寻
在工艺上和设计中
将现代设计理念
和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
加入景泰蓝艺术创作中
北京珐琅厂的技师们在研究景泰蓝制作技巧。(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钟连盛认为
非遗必须要
“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他的引领和创新探索下
景泰蓝也从赏玩的器皿
进入人们的生活
并应用到室内外的建筑装饰中
走出了一条
古老工艺技术的重生之路
这是钟连盛的景泰蓝作品。
钟连盛和学生、同事一起研究景泰蓝作品(2020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珐琅厂内的景泰蓝博物馆内展出的清代宫廷风格的景泰蓝艺术品。(2019年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珐琅表
是钟连盛带领团队
将景泰蓝技艺发展到了
新的极致
技师在40倍显微镜下
用直径0.045毫米的
纯金或纯银扁丝
掐丝、点釉,纯手工制作成
景泰蓝表盘
北京珐琅厂技师赵楠在用景泰蓝显微点蓝工艺制作手表盘。(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珐琅厂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一块用景泰蓝显微工艺制作的手表。(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如今
即将退休的钟连盛的
很多徒弟已经成为了
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
让景泰蓝这项
精美的传统艺术
后继有人
这是景泰蓝制作中的图样和制作好的掐丝(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雕漆技艺始于唐代
发展于宋元
明清两朝达顶峰
新中国成立之后
北京、扬州成为
当代雕漆艺术的中心
这是朱江雕漆工作室中展示的雕漆作品。(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朱江雕漆工作室内展示的雕漆作品。(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雕漆因其颜色不同
分为剔红、剔黑、剔彩等品种
雕漆主要工序有设计、制胎
制漆、髹漆、画印
雕刻、打磨、推光
等工艺流程
一件大中型工艺品
仅层层髹漆
就耗时半年以上
朱江在工作室内进行作品胎体髹漆工作。(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朱江雕漆工作室中一件正在进行剔彩的雕漆作品。(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雕刻时工艺师
运用各种刀具
经过剌、起、铲、片、勾
等技艺来雕刻
而且一刀失误则前功尽弃
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雕漆技法
至少需要三五年左右的时间
雕漆是一种典型的
工繁料贵、技艺高难
而且耗时极长的
工艺美术品
也被称为“时光的艺术”
朱江在雕漆工作室中介绍一件正在烘干过程中的作品。(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出生于1976年的
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
朱江
就是一位雕漆技艺的传承人
他自幼随父亲朱庆元
学习雕漆技艺
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大师
朱江在工作室为髹漆后的胎体上绘制线稿。(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朱江(右)和父亲朱庆元在雕漆工作室研究髹漆过程中的问题。(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朱江认为
现代雕漆技艺应当
从传统中提炼
从现代审美入手
大胆提炼中国优秀传统元素
融入创作
打造适合现代审美的
雕漆艺术品
做到好看、好用、好玩
这是朱江雕漆工作室内展示的陶瓷、黄铜与雕漆结合的作品。(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朱江在雕漆工作室中学习。(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朱江眼里
雕漆匠人为了追求
技艺的完美与作品的极致
每件作品每个细节
都严格按照制作流程来进行
历经数月甚至数年
容不得一丝浮躁
不允许丝毫误差
朱江在检视雕刻完成的剔彩雕漆作品。(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从业近二十多年来
朱江边创作边学习
他坚持利用节假日时间
游历国内外的博物馆
学习各国优秀文化
同时他还经常与
现代设计师交流
努力碰撞出创作的火花
朱江在展示剔彩雕漆版画。(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17年
朱江
与廊坊师范美术学院的师生
成立工作坊
共同创作出了
青瓷雕漆茶具、婚庆饰品
现代潮玩摆件和装饰艺术品
等雕漆作品
这是朱江雕漆工作室中展示的婚庆雕漆作品。(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朱江设计制作的适合年轻人的雕漆配饰。(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让人们看到了非遗的新面孔
让古老的非遗项目获得了新生
并吸引到了许多年轻人
来关注雕漆文化
使得这门古老的雕漆艺术
得以保护与发扬
这是朱江雕漆工作室中展示的玻璃与雕漆结合的艺术作品。(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朱江雕漆工作室内展示的陶瓷与雕漆结合的作品。(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中国玉雕文化
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文明遗址中
均有玉器出土
2008年
玉雕入选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他的玉雕作品。(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他的玉雕作品。(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漫长的工艺发展历程中
玉雕形成了
南玉作、北玉作两个流派
南玉作
以苏州、扬州为中心
北玉作
以北京为中心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他的玉雕作品。(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玉雕工艺分为
选材、设计、琢磨三大工序
主要以青玉、碧玉、白玉
黄玉、墨玉为主要材料
玉雕师需要有
绘画、雕塑、文学等多种修养
张铁成在工作室内观察玉雕作品的玉质。(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一块正在雕刻中的玉石。(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因为玉石材料千变万化
因此需要
因材设计、因材雕刻
作品才能传达出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历代玉雕师也都传承着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
这样一个理念
一位技师在张铁成工作室内进行玉雕创作。(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 的一块正在雕刻中的玉石。(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张铁成
就是一位
为中国现代玉雕文化
注入了新的活力的技师
他不仅吸收
传统工艺的精华之处
还利用
现代微雕等多项技术
使玉雕作品
更加具有融合古今的意境美
开创出一条独特的
中国现代玉石雕刻之路
玉雕大师张铁成在检测玉质。(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967年
出生在北京的张铁成
自幼喜爱
中国传统绘画
1987年
到北京玉器厂工作
并师从于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耀堂先生
玉雕大师张铁成在他的工作室内进行创作。(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30多年的玉雕历程中
他向多位玉雕大师
学习众家所长
形成了自己
雄浑、庄重、沉稳
富丽典雅的艺术风格
这是在玉雕大师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他的玉雕作品。(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作为“北京玉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
和印玺制作技艺传承人
他参与奥运徽宝、奥运奖牌等
现代礼仪用玉的设计制作
同时从2005年起
参加了故宫
珍贵玉器文物修复工作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他的玉雕作品。(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张铁成近20年来
先后培养玉雕徒弟30余名
同时他还担任
多所艺术院校和职业学校
的兼职教授
将自己的工艺经验
传授给学生
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尽一份力量
玉雕大师张铁成(左)在他的工作室内和技师一起研究玉雕技艺。(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雕刻玉石的工具。(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张铁成先后获得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和北京市“劳动模范”
“行业领军人物”等称号
建立了
“张铁成劳模创新工作室”
“做事有始有终、对事持之以恒
为事尽心尽力”
是张铁成
对玉雕艺术的信念
这是在玉雕大师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玉雕作品。(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中国织毯技艺
已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
青海省都兰县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坑里
出土了“8”字结的织毯残片
标志着中华织毯成形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中华传统古法
织毯技艺不断完善
图纹不断丰富
明清逐渐形成了
有着典型的区域文化特色的
各大路系
清代达到鼎盛
这是在北京冀豫的宫毯修复工作室拍摄的宫毯。(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北京宫毯
是中国古代宫廷艺术
重要的手工技艺代表之一
宫毯生产程序极为繁复
包括中草药植物染、图案设计
织毯塑型、后续整理等
四大环节二十多道程序
集中体现了
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精华
2008年
宫毯织造技艺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是在北京冀豫工作室内拍摄的宫毯作品。(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这是在北京冀豫工作室内拍摄的宫毯作品。(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出生于1971年的
冀豫
1991年进入
南召县华生地毯厂
学习地毯编织技艺
那时的地毯生产
正值历史高峰
以外商订单为主
扮演着出口创汇的角色
在北京冀豫的宫毯修复工作室,冀豫在描画宫毯的草稿。(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冀豫工作室的一角。(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1995年秋
冀豫随夫李东阳
来到北京
赶上北京古玩城开业
为古玩城古毯店
修复整理送入了
第一批中国古毯
在北京冀豫的宫毯修复工作室,冀豫展示一块宫毯的织做细节(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由于修补技艺醇熟高超
“修旧如旧”
很快
荟聚北京的古毯
大都找上门来
于是
夫妻二人组建了一个
20余人的团队
专门从事古毯的修复
冀豫(右)和丈夫李东阳在北京的工作室内。(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在北京冀豫的宫毯修复工作室,冀豫展示她织造的宫毯。(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30多年来
冀豫夫妇坚持
植物染色和传统编织
同时还致力研究古毯的
修复、复原等技艺
锤炼了扎实的
宫毯全流程技能
并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王国英大师
收为徒弟
王国英大师(右)在冀豫的工作室内观看李东阳修复古毯。(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冀豫的丈夫李东阳在北京的工作室内修复古毯。(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夫妻二人带领团队
先后修复、挽救了
破损严重的中外古毯
一万余条
发现并掌握了
众多失传的
古法编织技艺
为古老的宫毯织造技艺
再现辉煌
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北京冀豫的宫毯修复工作室,王国英和冀豫讨论一块宫毯的彩色样稿。(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冀豫工作室内拍摄的宫毯设计图样。(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2023年
他们顺利通过了
“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宫毯织造技艺”
的申报
成为燕京八绝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毯织造技艺”
唯一的保护单位
在如今“宫毯织造技艺”
青黄不接的当下
扛起了复兴
传统编织技艺的责任
在北京冀豫的宫毯修复工作室,冀豫的女儿在描述自己眼中的宫毯。(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冀豫工作室内拍摄的宫毯作品。(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京绣又称“宫绣”
是一门历史悠久的
中国传统刺绣工艺
作为燕京八绝之一
京绣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展示她的京绣作品细节。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到了辽代
燕京(今北京)设立绣院
为供奉宫廷帝王、侯爵
服饰之用
这就是“宫廷绣”的来源
这是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拍摄的金馨设计的京绣图案马甲。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到了清代光绪年间
“宫廷绣”名扬海内外
被誉为“宫绣”
清末期
北京民间涌现许多绣坊
既传承了
“宫廷绣”的特点和针法
又更加贴近民俗和日常生活
因此后人皆称为京绣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展示她的一个将京绣和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相结合的作品。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京绣严格遵循
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的宗旨
构图满而不滞
造型端庄稳重
设色典雅、雍容高贵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展示她的京绣作品细节。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它以材质华贵而著称
一般选用最好的绸缎为面料
而绣线除了
以蚕丝所制成的绒线外
还以黄金、白银锤箔
捻成金、银线
大量使用于服饰绣品中
这在中国绣品中独一无二
尽显皇族气派
这是在北京市昌平区金馨的京绣工作室拍
摄的刺绣用的彩线。(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展示她的一幅京绣作品。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从工艺流程上来看
京绣如今还继续使用
绣花针、剪刀、绣花架
等传统工具
并保持着传统的
人工选料、绘画、扎稿
刷稿、配线、刺绣、刷浆糊
等工序
2014年
京绣被列入第四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查看展示京绣图案的展板。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金馨
1977年出生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山深处的
一位瑶族姑娘
如今是
北京市二级工艺美术大师
京绣技艺传承人
纹样艺术家
金馨自幼就喜欢看
村中瑶族妇女
在衣服上刺绣
在耳濡目染中
她就喜欢上了刺绣
11月29日,金馨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京绣工作室内查看花卉图案。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03年
她在工作中偶然接触到
文物丝织品的
修复与复制工作
便放弃了原来的工作
开始钻研京绣技艺
几年中
没有学习过
美术和设计的她
从前期采买原料、线、辅料
到千百遍地临摹图案
到跟着老绣娘
学习扎稿、刷稿、印纹样
以及刺绣的基础针法
再到最后制作成完整的产品
她打好了扎实的刺绣基本功
11月2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京绣工作室,金馨在设计京绣纹样。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京绣工作室,金馨在准备刺绣。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2005年
金馨开始自主创业
成立自己的刺绣公司
并一直致力于
京绣的传承创新
以及京绣纹样的开拓
2010年
她师从
京绣传承人
于美英老师
和她学习
京绣近现代历史及技艺
11月2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京绣工作室,金馨(右)和同事讨论作品的细节。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右)在老师于美英的指导下刺绣。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学习京绣的过程中
她努力让传统手工艺
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主持开发了
绣屏、茶席、围巾披肩
手包、领带等
众多时尚且实用的
京绣产品
意在让传统艺术
走入现代生活
让更多的年轻人
喜欢京绣
这是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拍摄的金馨设计的京绣手包。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展示一个她设计的京绣手包。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和到访的朋友们聊天。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在介绍京绣技艺。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她的作品
《翠色双凤莲花宝瓶》
《丹凤朝阳》绣屏等
多次获得全国大奖
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是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拍摄的金馨的京绣作品《翠色双凤莲花宝瓶》。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现在
金馨创办了
以“京绣”为主题的民宿
和集京绣面料厅
裁缝工作间
和新品样品展示为一体的
京绣工作室
11月2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金馨在布置她的“京绣”主题民宿。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11月2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京绣工作室,金馨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另外
她还将自己的纹样设计
与数十个国内外知名
食品、服饰、化妆品、饰品
等品牌开展合作授权
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
京绣纹样的精美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和朋友们介绍她的京绣作品。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自2003年至今
她还与河北定兴县
六十几个农村的绣娘
展开合作
不但解决了
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
更使这门手艺
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11月26日,金馨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整理展出的京绣文创作品。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我想让大家都看到
京绣和传统工艺的美
这样才有更多的人
来关注和传承它”
金馨说
“把京绣带到国际舞台上
这是我的终极梦想”
11月28日,金馨在一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介绍京绣作品。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11月26日,金馨伫立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花丝镶嵌
是一门传统的
宫廷手工技艺
主要使用
金、银等材料
通过镶嵌宝石、珍珠
或编织等工序
制作成工艺品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艺术品。(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花丝镶嵌
历史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
商周时期
明、清两代
皇家专门设立
生产供宫廷所需的
作坊机构
明代称“银作局”
清代称“造办处”
这时期的
花丝镶嵌制品
雍容华丽、色彩斑斓
充分体现了
皇家宫廷的艺术风格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艺术品。(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艺术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1958年
五家从事花丝镶嵌的
合作社合并
成立北京花丝镶嵌厂
使濒临失传的
花丝镶嵌技艺
得以重生
2008年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被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展出的使用花丝镶嵌技艺制作的明代纯金皇冠复制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花丝镶嵌
制作工艺流程
极其复杂
包括花丝、镶嵌
錾刻和制胎四种工艺
仅花丝工艺一项
就有掐、填、攒、焊
堆、垒、织、编等技法
一件作品从原料到成品
需要经历上百道工序
而且全部手工完成
技艺仍靠
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
还要凭悟性
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
才能掌握
可见传承之不易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董瑞京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正在制作的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董瑞京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制作一件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的学生正在制作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董瑞京
1970年出生于北京
从小热爱美术的他
15岁开始
在北京首饰工业公司技工学校
学习花丝镶嵌技艺
1988年
他毕业进入
北京花丝镶嵌厂
先后师从工艺美术大师
杨锐、吴可男、白静宜
学习金属錾刻工艺和设计
董瑞京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制作使用錾刻技艺的银壶。(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银壶。(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纯金饰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06年
董瑞京
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致力于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的传承与发展
30多年来
他和徒弟们一起
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潜心研究
不断创新设计
并与雕漆、珐琅等
多项工艺进行深度融合
制作出了众多精美的
花丝镶嵌艺术品
并出口至
日本、韩国、新加坡
和马来西亚等国家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左一)在指导学生学习花丝镶嵌技艺。(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展出的董瑞京设计的花丝镶嵌技艺与雕漆技艺结合的饰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在设计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展出的董瑞京设计的花丝镶嵌技艺与雕漆技艺结合的工艺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展出的董瑞京设计的花丝镶嵌技艺与牙雕技艺结合的银壶。(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在用电脑打印他设计的花丝镶嵌纹样。(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朱唯希摄
从2013年至今
董瑞京还培养出
20多位技艺精湛的
花丝镶嵌技师
并在河北遵化建立了
花丝镶嵌艺术品生产基地
培养了近百位
农民花丝镶嵌技师
2023年
董瑞京的公司
与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合作
开设了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人才培养项目”
集合来自
北京、天津、河北
相关从业者
通过专业授课、技术交流等
培养新一代
花丝镶嵌人才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左)在指导学生学习花丝镶嵌技艺。(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展示一件他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从业的道路孤独而艰辛
只是因为热爱
才一直坚持到现在”
董瑞京说
“如今
只有做出符合现代人审美
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
真正能使用到的
花丝镶嵌艺术品
才能让这门技艺
真正传承下去”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展示一对他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耳饰。(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展示一个他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金手镯。(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在工作期间喝茶小憩。(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金漆镶嵌
是中国传统漆器
的重要门类
距今已有
七千余年的历史
金漆镶嵌继承和发展了
明清宫廷艺术
形成了古朴典雅
端庄华贵的
北京风格
在中国的漆器百花园中
独树一帜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胡昕创作的大型金漆镶嵌屏风。(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装饰柜。(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为学生们讲解金漆镶嵌屏风的创作技艺。(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金漆镶嵌门类繁多
涵括了大到
古建上的雕梁画栋
宫殿里的屏风、宝座、家具、牌匾
小到日常生活中的
餐具、茶具、文具和首饰等
是实用的装饰艺术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家具。(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作品细节。(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齐芷玥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家具。(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家具。(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首饰盒。(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金漆镶嵌作品
用料十分考究
由松木制成木胎
再施以天然大漆
制成漆胎
经过彩绘、镶嵌、雕填
刻灰、断纹等多种工艺
层层髹饰
耗时至少4个月以上
才能完成
2008年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被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胡昕
1957年出生
是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1976年
她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
进入当时的
北京金漆镶嵌厂
(现为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
师从清宫造办处第四代传人
刘锡恒大师
学习彩绘工艺
到如今
从事金漆镶嵌工艺
已达48年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创作。(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家具。(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查看金漆镶嵌作品。(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她潜心研究的
“金髤淡彩”工艺
在工艺技法
和艺术风格上
实现了新的突破
为金漆镶嵌技艺的发展
留下了宝贵资料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进行创作。(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陈列的胡昕的金漆镶嵌作品。(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胡昕创作时使用的工具。(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陈列的胡昕的金漆镶嵌作品。(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胡昕创作的
金漆镶嵌作品
富丽华贵、庄重典雅
纹饰精美
其中数十件作品
先后获得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
等国内外
工艺美术重要奖项
部分作品
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为学生们讲解金漆镶嵌屏风的创作技艺。(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胡昕的学生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观看胡昕创作的金漆镶嵌屏风的细节。(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胡昕创作的金漆镶嵌作品《八仙过海》葫芦的局部。(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几十年来
胡昕培养了
十来名徒弟
其中几名已经成为
北京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
徒弟侯雪
现已成为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东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指导学生进行创作。(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2015年
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
与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
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开办了
金漆镶嵌专业定向班
建立了
“金漆镶嵌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胡昕做为客座教师
每周都会去现场授课
为企业培养新一代技术人才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为学生讲解金漆镶嵌技艺。(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19年初
胡昕成立
“胡昕大师工作室”
带领徒弟们逐步形成了
产品研发、技艺传承、人才培养
三者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的
传承创新发展体系
为金漆镶嵌技艺的传承
培养了大批后续力量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文创作品。(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文创作品。(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文创作品。(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进行创作。(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牙雕
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
雕刻工艺
最早的象牙雕刻品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
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牙雕因牙材自身的品质
而具有高洁的美感
成为中国特种
工艺美术的一部分
北京牙雕
具有雍容华贵的
宫廷艺术风格
雕刻工艺包括
设计、凿活、铲活、开脸、磨活等
表现题材广泛
2006年
牙雕技艺入选
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花篮(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的学生在创作鹿角材质的牙雕作品。(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的学生在创作鹿角材质的牙雕作品。(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的学生在创作牙雕作品。(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出于保护大象种群的考虑
国际上曾经
一度禁止象牙贸易
2016年12月30日
中国出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序停止
商品性加工销售
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
要求在2017年12月31日前
全面停止
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
及制品活动
如今
为了传承与保护
象牙雕刻
这一传统手艺
牙雕的创作主要使用
猛犸象牙、鹿角、牛骨等
替代品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李春珂
1949年出生于北京
15岁时进入
北京象牙雕刻厂工作
先后师从
杨士俊、孙森等大师
学习牙雕技艺
如今
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象牙雕刻
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在设计大型牙雕作品。(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在介绍他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在介绍他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是李春珂
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
在六十年的
雕刻艺术生涯中
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与雕刻艺术的造型语言
将传统绘画艺术
巧妙地融入雕刻作品中
无论是人物造型的高度概括
还是面部表情的细致刻画
都强调以形写神
诠释古典气韵
以清新、自然、生动的
艺术表现力
成就了他特有的
艺术风格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用微雕技艺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细节。(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在制作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李春珂的牙雕工作室内悬挂的创作牙雕作品的参考画作。(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他的牙雕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
《观音应化图》
《西园雅集图》
《太子佛》等
先后获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精品博览会金奖
北京工艺美术展金奖
等数十个奖项
大批牙雕作品
成为中国牙雕界的
艺术珍品
李春珂在他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内介绍他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陈列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近年来
李春珂在创作的同时
担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
和北京城市学院的
硕士生导师
和北京服装学院的
客座教授
先后带出
工艺美术研究生20多名
和牙雕技艺学生百余名
并主持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
馆藏100余件
老艺人牙雕作品的
修复和养护项目
学生们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李春珂的牙雕工作室内创作牙雕作品。(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内展示的李春珂儿子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指导学生创作牙雕作品。(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李春珂认为
不同于西方的艺术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
更加委婉和含蓄
讲究意趣和意象审美
这是牙雕传承和发展的方向
他说
牙雕不仅仅
只是一门手艺
更是中国工艺美术的
瑰宝之一
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
传承人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在创作一个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陈列的李春珂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内陈列的李春珂使用微雕技艺制作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监制:卢刚 | 责编:赵岑 | 校对:张慧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主办《新华每日电讯》。有生命力的阅读,有温度的人和事。
最新文章
从马背上出发,成为我国首位塔吉克族列车长:她叫艾尔开牙
嘿~龙江!哈~尔滨!就在明天!一起期待!
“白龙”入江,全体表彰!还有一件网友都牵挂的事……
三餐吃米线的地方,一天蒸200多个馒头包子,啥情况?
习近平会见泰国总理佩通坦
《哪吒2》登顶!创最高票房纪录!《长津湖》送祝福
吃过煮虾就闷酒,这位清华老教授跨界“养虾”,成了!
爸妈,千万别心疼钱,这4种零食该吃就吃!
只需每天坚持10分钟!什么“长寿运动”,比散步还简单? | 每日健康
远离肺癌、肝癌等高发癌,这些小习惯要注意!
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 新春走基层·走笔
3岁,100亿!
春晚看完“咱奶”,又见“浪里白条”下海!机器人,救仨人!
“白龙马”入江,刷屏全网!
习近平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会谈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注意!本周上班时间有变
95.10亿元!创造新纪录!
限时观测!就在今天
“美国是封锁不住中国的,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了”
寒假,这里的校园没有静悄悄|新春走基层·走笔
慢火车驶过的时间刻度|新春走基层·走笔
痛别!一代传奇走了……
泰国副总理:今日将下令对泰缅边境的缅甸地区断电
谷爱凌宣布因伤退赛
金钞、刮刮乐、碎钞冰壶🥌……亚冬会特许商品太好玩了吧!
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什么?今天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日?
春天的出发——追记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新华走笔
结婚多年,他们终于有了第一张全家福……“我都不知道他们爱吃什么”
韩国棋院决定变更争议规则
泰国正考虑是否对缅甸妙瓦底等地断电
公安部回应美方
刘国梁建议取消强制,孙颖莎、王楚钦等建言WTT
“许乎”,打球去!
春打五九尾:明天立春啦!
快转发到“箱亲箱爱一家人”群,这些“年货”不能带上火车!
再次!火锅店老板春节3天净赚53万,全发给员工!
山东一道名菜被全网盯上了!网友:这啥造型啊?太有“菜”了!
新的一年饮食上做些小改变,助益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 | 每日健康
压岁钱,不妨也多些“松弛感” | 电讯评论
1900年在唐人街探案,会看到什么样的旧金山?
400年历史的“庙会之首”,今天什么样? | 每日影像
“这趟旅程改变了我一生……”埃文·凯尔哽咽告别中国
这就是“燕京八绝”!
蛇为啥会把四肢进化没了? | 每日科普
“妈!我到底属啥?”
“惟楚有才”,在蛇年春晚里具象化了!
一顿“没吃完”的年夜饭 | 新春走基层
一秒萌→猛!5岁英歌“小孩姐”,出师了!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