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驶过的时间刻度|新春走基层·走笔

文化   2025-02-04 17:41   北京  

来源: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江文耀 陆君钰 熊轩昂


当列车驶出昆明站,时间刚过7:18,日出前的灰紫色云层还未散去。

冬天晨光亮得晚,林之菊和两个孩子从昆明家中出发时,天还擦黑。孩子们放寒假了,他们要坐这趟车回嵩明县小新街过年。

2025年1月13日,旅客乘坐5652次列车。均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江文耀 摄

带着孩子,她买了5652次列车的卧铺。十几年来,她每月都至少搭乘一次火车,往返于小新街和昆明的家。

这趟慢车开行有些年头了,和林之菊的年龄差不多。从她记事起,小新街就有火车经停,就有这趟车。从昆明回家最早4元5角,若分在没有座位的车厢,时间会被拉伸得格外漫长。汽笛一声长鸣,绿皮车缓缓停下,“扁担军”担子上结着露水,湿漉、热闹地拥上列车,将挑着的蔬菜、背着的活禽放在过道。就地做生意询价、还价方言嘹亮,零钱细碎碰撞,夹杂一片鸡鸭鸣叫,车厢连接处吱呀晃荡,窗外铁道长得没有尽头。这是她记忆中的慢火车。

现在,回家车票涨到10块钱,车上早已不再烧煤,改成了环保电力,多了空调、座位和专门的农产品摆放区。从云南昆明到贵州红果,沿线16个车站逢站必停,261公里全程耗时5小时28分。能闲坐着看看风景和孩子,回家还是1小时20分,林之菊却觉得时间比以前快了。

2025年1月13日,旅客乘坐5652次列车。

小学生姐弟俩挤在下铺玩手机换装游戏。姐姐董姝瑗喜欢坐这趟车,和弟弟一路玩耍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外婆家。对于她来说,这趟列车通向乡野快乐的童年。“今天回去要和邻居小伙伴打陀螺,放飞自我。”董姝瑗说。

8:21,朝阳从山后升起,为冬日沃野镀上金黄暖意。行至嵩明县,轨道穿过牛栏江,列车经过沿线村庄,在地图上甩过一个“M形”,向东北继续行进。

2025年1月13日,菜农在吴官田站准备乘坐5652次列车。

迎着光,挑扁担、背背篓的老乡们排队上车。

筐里的新鲜蔬菜和晒干的山货堆得冒尖,两个筐四角各吊一根麻绳,在扁担两端结实地缠了几道并打成结,坠在压弯的竹扁两端。为了平衡和省力,老乡们把担子前短后长搭在肩上,踩着一种特殊的节奏在站台上踮脚前行。列车一停稳,乘务员便快速放下台阶,接应上扁担背篓。

等上了车,穿着新花袄的嬢嬢向乘客兜售鸡蛋,列车员穿过就地摆起的“年货市集”,掏出零钱找给补票的菜农。

如同回到这列车最初开行时,驶过时间的刻度,留下时代不变的温度,慢火车上,时光似乎流逝得格外慢些。

2025年1月13日,袁琪珍正在为乘坐5652次列车的旅客补票。

“过了小新街,菜农就多起来了,铁路上的小站吴官田是菜农上车的大站。”列车长袁琪珍说。袁琪珍在5652次车上值勤了十几年,每年除夕,都有班组人员在车上过节,“春运前几天人多,赶集的、卖菜的、回家过年的,到除夕和过年期间人就少了”。

这些年,袁琪珍和不少常坐车的菜农混成了熟面孔,谁家孩子上学、结婚都知道。

“现在只有这些中老年人还用扁担背篓了。”她说。年复一年,挑扁担、背背篓的面庞来来去去,“有的回家养老了,有的闲不下来,子女心疼老人背菜辛苦,换成开车载父母去卖菜。”袁琪珍说,有时看车上熟人少了,心里也不失落,因为知道是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慢火车已不再是车站周边乡民出山唯一的路子,但为了沿途有需要的旅客,车继续开着。

光影明灭,火车接连穿过几个隧道,倏忽驶入一片晴空之下旷远的天地间。9:53,赵淑英从位于曲靖市马龙区张家田村的马龙站上车。不到20分钟,她就要在曲靖站下,再走10分钟到市里的农贸市场摆摊——那儿有条“马龙街”,聚集的多是从马龙来卖菜的村民。平时儿子开车上班会捎上她过来,今天家里有事,她又坐回慢火车。

菜在市区比在马龙卖得上价,贵上几角钱也不愁销路。三四十斤蔬菜,刨去来回10元车票钱,赵淑英估摸中午卖完能赚200多元。她说:“菜再卖两天,就在家准备准备过年了”。

列车还在减速,从吴官田站上车的邹水香就迫不及待地背起背篓。她扎着头巾,仍习惯卖菜时的打扮。在曲靖市区工作安家的女儿让今年62岁的母亲“退休”,但邹水香还侍弄着家里七八亩地,习惯停不下来。

磨得油润发亮的竹编背篓里,生菜、洋芋、腊肉、酥肉都被细致包装分好,这些是拿给女儿的年货,“都是自家种的、做的菜,孩子吃得惯”。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邹水香看了好几次车上的挂钟,女儿在家里等她吃饭。

火车抵达曲靖,赵淑英掂着扁担一路小跑,融入站台上流动着的扁担大军——他们要赶着快些去市场占一个好位置。

有人抵达终点,有人还在归途。

10:20,日头高照。阳光透过车窗上新贴的窗花,在一大盆繁茂的蕙兰上映照出福字。

杨考平和妻子李巧云的半人高行囊被塞上行李架,里面装着过年回家的衣服和新买的餐具。他们在务工地杨林镇买的半米高的蕙兰,则被小心地放置在桌面上,一同度过近4个小时回老家富源县的旅程。

“这是我们要带回家过年的花。”杨考平解开红色塑料袋,蕙兰硕大的花苞探出头,带着春天的气息,一路向前。

■往期新春走基层·走笔:


为了千年的回响|新春走基层·走笔

梦想成真的力量 | 新春走基层·走笔

听到她们的声音,家就在眼前了|新春走基层·走笔

北京站的围挡拆了|新春走基层·走笔

家国边关何处寻|新春走基层·走笔


监制:姜锦铭 | 责编:刘梦妮、吉玲、刘小草、陈改 | 校对:廖艺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主办《新华每日电讯》。有生命力的阅读,有温度的人和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