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群搞艺术摄影的,为什么都喜欢拍乐色?

乐活   2024-10-12 17:19   四川  

原画册:以影像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



那天,我们无意翻到了一本艺术摄影社群的习作合集。挺厚一本,从头翻到尾。合上册子,摄影师杜扬得出这样一个精辟的结论:

“人一旦开始想要做艺术摄影,就会开始拍乐色。”

(注:「乐色」为「垃圾」一词的方言谐音,是秽物、尘土及被弃物的统称。)



看其他摄影社群的作品,但凡有涉及艺术摄影、画册、摄影大师等内容的,无不显示出对脏乱差和边边角角的偏爱。你跟一个这样的朋友出门拍照,大抵也会发现Ta对「出片机位」并不感兴趣,而会对着路边莫名其妙的东西拍半天。

©️森山大道

©️韩松

但,我们也时不时看到很多质疑,认为这是在盲目追随「莫名其妙又毫无美感的当代艺术」。

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拍乐色没点赞还要被质疑,所以真的有意义吗?拍乐色是「对大师的拙劣模仿」还是真有「艺术价值」?这篇文章试着讨论一二。


-

01.

大师的观看?

视觉的民主




拍乐色的偏好,部分源于艺术摄影学习者对「沙龙摄影」审美的反弹,是学习阶段的一种「反着来」的潜在心理。

在大众视野中,「学摄影」其实对标的是「实用摄影」,多指的沙龙摄影、商业摄影、新闻摄影等。因为实用摄影以传达实用信息或制造视觉愉悦为主要目标,当然也会形成同质化的构图套路,以及「好照片」的刻板印象


图片来源pexles,是传统意义上大众视野中的好照片


「沙龙摄影」喜欢的风光大片,视觉猎奇,以及对正面、漂亮、形式完整的偏好,这些正好就是「艺术摄影」学习者下意识首先要反对的,也就是之于「传统大片」要反其道而行之。最方便能上手实践的,就是上街拍乐色。一改平时对「瞬间之美」的追求,一改对极致漂亮的抓捕,并有意避免拍摄被期待的美。



©️William Egglestion

更多的是拍摄大街上破败杂乱的场景或事物




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ion)用一套《民主森林》向我们展示了无所不拍的勇气,并以色彩为摄影语言,将彩色摄影拉入到艺术范畴。而埃里克·索斯(Alec Soth)则拍下美国衰败与诗意,成为当代纪实摄影的代表人物;更不用说荒木经惟、森山大道等日本写真巨匠,日常街头快照更是不拘一格。



©️Alec Soth 《眠于密西西比》



批判地来说,盲目拍乐色的确有一种「对大师的拙劣模仿」的意思,可能是「为反而反」,是走向艺术摄影初级阶段的一些生硬的模仿。但积极来说,拍乐色也算是在慢慢学会「平等观看」。从只会追求刻板的机位,到慢慢体会——

万物皆可拍

当然,因为「大师都这样拍」「艺术摄影都这样拍」所以就拍乐色,显然不能服众,我们值得思考得更多。



-

02.

审美的基底?

抵抗唯美



你要说艺术摄影爱好者都是硬着头皮跟风大师拍乐色,他们肯定也不会认同。我们见到的更多创作者是真心喜欢拍乐色。之所以喜欢,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审美偏好与大众有了差别


《给摄影师的审美必修课》截图

美的范畴包括了优美、壮美、崇高。一朵娇艳欲滴的花,一座险峻的山峰,一种威严的姿态和叫绝的自然形态,都属于这一类。在摄影画面上,也常常体现为轻松愉悦、心旷神怡、柔媚、和谐、力量感、尺度感、开阔、振奋。也就是大多数人描述一张照片「真漂亮」时候发出的感叹。

美的范畴还包括悲剧、喜剧、荒诞/丑。悲剧是因为强烈的痛苦、震撼等,由痛感转化而来的特殊审美体验,喜剧则是由笑感引起的特殊审美体验,而荒诞与丑则是将不协调、不匀称、不规则甚至引起厌恶的的东西,通过揭露、映照、转化,而形成的特殊审美。纪实摄影触及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或「喜剧」,很多朋友还是能get其中的美,荒诞与审丑则成了一种难以被人理解的「美」,因此也会招来非议

©️Martin Parr 作品常会给人一种荒诞戏虐的观感

©️冯立 作品直观带有「审丑」倾向


如果你只能欣赏「漂亮的照片」,就只是在优美、壮美、崇高这一范畴打转。但如果你拍乐色并且真心感兴趣,那么一种可能是在有意无意走向了悲剧、喜剧与审丑这些审丑范畴「唯美」带来的视觉享受,不应该等同于审美的全部。过度维护唯美、滥用唯美客客观上已经形成了甜腻糖水、拙劣画意和油腻大片的现状。艺术摄影被科普和推广的意义,也在与多元创作的建立与视觉的「去油」,从美学角度来说,就是一种——

抵抗唯唯美论

马丁·帕尔(Martin Parr)用摄影记录了全球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反映了消费、社会和环境问题;冯立则用直闪剖开城市与人的魔幻与丑陋。它们都用一种批判的眼光产生艺术价值,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视觉风格。

「拍乐色」对多元审美扩展的意义应该被我们看到,它改变的是一种对审美基底的认知。




-

03.

乐色的意义:

快照美学、

新地形、新彩色

及其他




摊开摄影史,快照美学、新地形、新彩色等关键词背后的作品,也无不充斥着让普通观众不解的「脏乱差」。

上世纪50-70年代流行的快照美学,因为135小型相机快速、即兴的拍照方式,留下了不少(看起来)不假思索的生活图像和私人观看,自然其中少不了琐碎、肮脏和无趣的事物。而更推崇慢拍和客观冷静风格的新地形摄影,也因为关注乡野边郊、工业文化产物和景观,多为残破、陈旧的景象。新彩色摄影中,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和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ion)等人,除了将彩色摄影带入艺术的讨论范畴,更是将「日常美学」「漠然美学」展露无疑。

©️Stephen Shore 用快照抓取了用餐后的景象


©️Stephen Shore 镜头下的美国「锈带区」


©️William Egglestion 彩色摄影之父镜头下的乐色


对于看惯了国家地理式的商业和消费风光大片,以及当下流行的中产式精致审美的普通人来说,这些「大师作品」无疑是让人困惑的甚至是冲击的。而对于有一定视觉经验的资深爱好者来说,「大师作品」是一种更多元的观看和更自然且得体的,反而沙龙摄影在反复地践行「生硬的视觉洁癖」。这是摄影圈一种显著的审美分歧。体现在创作中,就是对艺术摄影更偏爱的创作者,注意力和取景偏好会受到摄影史各流派的影响。

有一句话,「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其实反映在摄影上就是,那几个高频出现的机位,那些典型的被拍摄和打卡的场景,从来都是塑造出来的,真实的场景却因为大多数认为不美、平淡、肮脏,除了一句「这有什么好拍的」而被忽略。谈论「拍乐色」,多少有种嘲讽或自嘲的意味。我们更应该看到这背后的快照美学、新地形和新彩色等美学思潮和摄影流派。在「民主的观看」和「多元审美」的基础上,应该生长出更厚实的内容。

更多摄影史的作品和大师解读,还可以学习我们《给每个人的摄影史》课程。




-

04.

技巧:

松弛显乐色



我们还可以讨论具体的拍摄动作。

大多沙龙摄影,或许会习惯性地突出主体,去除多余视觉杂项——这几乎会成为沙龙摄影的常规下意识操作。这其中有很多手法,比如通过取景角度、用长焦、用浅景深、通过后期处理等方式。但用力过猛,就像是在一种「生硬的视觉洁癖」

图片来源pexles,许多人会喜欢采用虚化背景来突出主体


《沙龙vs艺术:一些不成文的图像潜规则》一文中,我们讨论过艺术摄影中对照片信息量通常喜欢分散处理,也不喜欢使用夸张的焦段、景深。这反应在照片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画面不太干净,主体不太突出,或者说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用艺术手法」的感觉。但这恰恰又是现在大家都在追求的一个东西——

松弛感

除了有意拍摄「乐色」,未经特别突出主题和「净化画面」的手法,「乐色感」便会被呈现出来。你可以比较,唯美的影楼晒娃照和基于真实场景的家庭纪实,全城最美的打卡点和深入社区的纪实,精致摆拍的露营美食和快照下的日常三餐,定是后者更有「乐色感」。某种意义上来说,「乐色感」和「松弛感」相辅相成。

©️韩松

但好像它们也更「艺术摄影」一点?更情切一点?





-

总结:

乐色不是目的,

更不是终点




聊了很多,似乎在肯定「拍乐色」的价值。不过也要提醒,在大多数情况下「拍乐色」不是最初的原因,也不会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见到太多为了「显得」艺术而标新立异又不知所云的作品,也看到太多盲目地「反着沙龙摄影来」而拍得七零八落的尝试。

在「拍乐色」的表象下,是否真正理解了「民主的观看」?是否真正在体验更多元的「美的范畴」?是否真正在践行「日常美学」?是否「乐色感」只是松弛取景的一个自然的结果?除了「万物皆可拍」又是否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色彩与结构处理?除了平等的观看被摄物,又是否融入了自己的表达?

我想这些是拍「乐色」背后真正的价值。

-end-

©️韩松


| 场所标本   摄影课堂  | 照片书 | 审美清单 |

 | 原画册+ | 韩松和他的朋友们 | 小展览 | 社群 | 


摄影和艺术干货。


主理人 -  KKM


 文·编-KKM  公众号编辑-小鱼




-延伸阅读-
为什么有的照片看不懂?
如何与看不懂的照片和平相处?
一张照片,怎样才算看懂?
艺术家们是如何拍“游客照”的?
为什么你讨厌所谓的“艺术摄影”?
如何get到“冷面照片”的审美?
如何能get到“不讲故事”的照片审美?
如何get到“看起来很随意”的照片审美?
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为什么非要拍些「反人类」审美?
攻略:如何做一本自己的照片书?
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也开始内卷了?我们该怎么看?
为什么看照片一定要去展览现场?
彩色vs黑白,谁更好?艺术家们这样说。(上)
彩色和黑白谁更好?艺术家们这样说。(中)
彩色vs黑白,谁更好?我跟几位艺术家聊了聊(下)
图片编辑:会拍,更要会拍
摄影师的最大纠结:到底如何选片
川内伦子告诉我们:照片组合在一起,会有化学反应!
摄影集不是美图堆砌,它需要8种编辑力:布局与节奏
怎样组织照片,才能构成一个项目?
做一本摄影集,如何考虑版式与设计?
照片编辑成册,但只关注排版,就草率了。
用不同的器材拍照,只是画质的问题吗?
看起来在瞎拍的「快照」,是不是「皇帝的新衣」?
「万物皆可拍」和「万物皆瞎拍」的区别在哪?
摄影项目没有头绪?先控制自由的灵魂。
6位艺术家编辑同一组照片,有什么不同效果?
同样的摄影作品,呈现在画册、展览、公号中有哪些不同?
需要解读半天才能让人懂的照片,算好照片么?
创作完成的摄影集,怎样印出来最好?
手机微单尼康佳能索尼们,我建议你们都了解一下「大画幅美学」
怎样读照片,算是过度解读?
当「三分法」们被嫌弃后,我们应该用什么指导「构图」?
专业摄影师们,都是如何看待「构图」的?
在照片上画线分析构图 ,有必要么?
如何讨论构图,才在点上?
加标题,写阐述……摄影师的文案困难症如何破?
摄影作品中,文字只是用来解释照片的么?
vivo:夜景创作笔记 | 夜色下的店铺
魅族:微观市井|人文夜景创作记录
索尼大赛拒奖事件:人机竞争不公平,但它真的会来
小米人文影像观:最深情的摄影是「我看见了你」
史蒂芬·肖尔最受同行欢迎的10张照片
如何用摄影表达「时间」?
埃里克·索斯推荐:引领美国现当代摄影的20本必读摄影集

为什么有的照片说不上哪里好,但就是看起来舒服?

说一组照片「节奏很舒服」,是什么意思?

沙龙 vs 艺术:一些不成文的图像潜规则

普通摄影爱好者,有必要追随肖尔吗?



-课程推荐-
给摄影师的实用视觉原理
(60节,已更新完毕,扫描海报二维码听课)



 扫码报名课程 

扫码报名课程

主讲
Miya
艺术院校教师,摄影师,艺术理论研究者 
 韩松
知名摄影师,原画册创始人,摄影普及教育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原画册xMiya
《给摄影师的审美必修课

原画册
以影像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专注影像认知提升和摄影审美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