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摄影爱好者,有必要追随肖尔吗?

乐活   2024-09-26 17:08   中国香港  

原画册:以影像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


早在史蒂芬·肖尔央美讲座抢预约名额的时候,我就想在群里嘀咕“肖尔在中国是不是过热了?”,但打住了。我感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让我三思——这股力量让人感觉有点隐隐不适。


和去年的丽水摄影节之行一样,肖尔在北京获得了在美国从来没有过的簇拥。但这没有避免他在央美的讲座的戛然而止。


“大师被玩手机的观众气走”

“肖尔愤然离席”

“肖尔离席谁的错?”


自媒体的标题成功塑造出了对立面:要么是高傲的大师vs无辜的观众,要么是语重心长vs对牛弹琴……无论哪种都像极了《意林》杂志中的故事。


这次事件,讨论立场和是非的人多,讨论因果的人少。观察了几天的各方讨论之后,笔者渐渐发现这件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搞清楚了最开始说的那种隐隐的不适感,其实来源于——


壁垒


这次事件,却让我看到壁垒的存在,以及看到,它又被加高了。



图自《不寻常之地》©斯蒂芬·肖尔




-

01/

“他的照片很一般啊”




史蒂芬·肖尔的作品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比较平淡,甚至有点无聊。


几年前,我们的公众号但凡引用肖尔照片,会引来很多诸如“他的照片很一般啊,为什么是大师?”的留言。据观察,几个学术浓度较高的自媒体也会收到类似评论。





我曾经以为这只是肖尔的作品在中国水土不服,但在美国也是一样。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在我们2018年的一篇推文中提到:韩松老师一行人在入美国边检的时候被问到“为什么要来美国”,他回答“去纽约MoMA看史蒂芬·肖尔的回顾展”。入境检察官并不知道肖尔是谁,现场搜索了肖尔,眉头一皱说“他的照片很一般嘛!你为什么还跑到美国来看这些照片?”韩松就开始跟边检说肖尔在摄影史上多么重要,他的照片为什么好云云……


图自《不寻常之地》©斯蒂芬·肖尔

入境美国插曲事件侧面反映了肖尔的作品和大众视觉经验之间的巨大鸿沟。普通人对“好照片”的标准中,平淡、平凡、平静依然是被排除在外的。这可能是各国大众共同的视觉经验。不少摄影大V以“大众看不懂”为理由,拒斥史蒂芬·肖尔等大众不太“看得懂”的大师,并拉拢数量更庞大的大众讽刺艺术和学界的虚伪,称其是“皇帝的新衣”。在B站、在小红书、在视频号中,但凡有一些大众暂时无法get到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是存疑,而是那种熟悉的讽刺、谩骂、上纲上线。这是一种可怕的艺术民粹。

普通人可能可以理解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叙事与惊奇感,可以理解马丁·帕尔的讽刺与幽默,甚至可以理解川内伦子的“不完美的灵性”,因为它们都具有显性的陌生感。史蒂芬·肖尔与他们都不一样,连不太推崇肖尔的摄影师都认为肖尔“首肯了平凡、平谈、平庸,以此拓展了摄影题材的视域。”(自胡武功老师观点)


©亨利·卡迪埃-布列松

前几年,关于肖尔内容基本还只是在较小众的艺术自媒体及学界内传播,近两年却有破圈的趋势。越来越多普通爱好者喜欢肖尔,讨论肖尔,也模仿肖尔。简言之,肖尔那种观看方式——

终于被更多人Get到了!

肖尔近两年多次访华及办展既是因也是果,它带来了一种可贵的,也值得被广泛拥有的观看方式——

“向观众展示这就是他看到的东西,没有绚丽、没有奇幻、没有说教。这就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自在一点、亲切一点,平易近人一点。”(自江融老师观点)

更多人才恍然意识到,那种宣传、说教、视觉高超式的照片,仅仅是审美光谱的一部分而已,肖尔用他一生的实践和思考,为我们拓宽了审美光谱的另一些领域。

肖尔的到来,那些摄影的顽固力量似乎要不攻自破了。


-
02/
“终于见到老爷子了”



按理来说,肖尔的多次来访是一件好事。

但是,太多类似的略显狎昵的话开始刷屏。“终于见到老爷子了”“见到活的了!”
或许这只是小红书式的标题吸引法则,但还是让人感到有一丝不安。

一来,让我看到了一种过度反应,让本来还不错的「肖尔热」蒙上一层造神的意味。我理解并尊重在很多人看来肖尔确实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我担心的是对肖尔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过分咀嚼,对他很多无心的表达都被奉为圣经——这很有可能变成另一种狭隘。

二来,这其中混杂了打卡心态,以及用肖尔来标榜自己的人。这个场景很像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去世,著名指挥家阿巴多去世,以及柏林爱乐乐团来华演出那段时间的场景,很多人突然和大师熟络起来,「艺术人物」成了新的打卡点。

理性来说,过度反应和打卡都无可厚非,客观上也推广了艺术。那一丝真正的不安,其实源于这种过热无形中在塑造一种——

绝对权威感

权威感会带来一种无论如何都“要听大师的教诲”的潜台词。一个摄影爱好者如果对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肖尔作品提出困惑,会被认为“有眼不识泰山”。进行中立或反思的声音,会被小心地收起来。过去我们常在社群中见到的在“反对-困惑-思考-接受”的路径上成长起来的创作者,可能现在只敢硬着头皮接受。没有了困惑和反复,没有了咀嚼,也就没有了真正的理解。

图自《不寻常之地》©斯蒂芬·肖尔

将人推上神坛和拉下神坛的力量总是共存的。这种权威感会给很多人造成一种权力的压迫感,反而给了那些“逢当代艺术必反”的艺术民粹落了口实。

塑造权威感和艺术创作所需要的环境也是相悖的。我们会看到讨论常会变得极端。常常多一点讨论和正面评价就属于“拜神”,多一点质疑和反对甚至中性的讨论都会引来讥讽。最终会失去艺术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讨论环境——批判性思维

相比过热和出圈,我更希望在人们心中肖尔是这样的——

优质而小众

我认为这是艺术家更好的存在:他们依然坚定地影响着我们,他们充满着前瞻性,并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大众——而不是在短时间内被突击式追捧。就像前年一个朋友在纽约Rezzoli书店正好遇到肖尔的小心签售会,我们托他买了一本画册,他自然地写下“For Yuanhuace”,他自然地和三五读者交流,仅此而已。

2022年纽约Rezzolin书店的签售活动中的肖尔(看起来他暂时有点闲)以及他的签名©粼赫

好像想多了?我觉得没有,因为这次事件我们能感受到那一层壁垒的存在——



-
03/
“提的都是什么问题啊”



人们责怪最多的是现场观众“看手机”和“提问题”。

我们都不喜欢不尊重人的观众,笔者同时作为兼职钢琴手,也深刻体会过台下观众玩手机时候那种不被尊重的心情。但我也不愿意看到群里有微弱的声音说“其实我在用手机做笔记”,就马上被“你还在洗?”的声音所覆盖。

这部分朋友都是主动预约入场的艺术摄影爱好者和创作者,据我对他们的了解,更认为他们是“过于重视肖尔”而在做笔记,或者为了更好理解肖尔,在现场再次检索回顾肖尔的作品,亦或是习惯更高密度信息输入而用手机在多线程地学习。当然这样的做法是不得体的,不尊重人的,或也是一种“专注力”涣散的折射,但更多的“不尊重大师就是没得洗”的论调,以及”大师在你面前你都不懂得珍惜”的指责,更超越了礼仪范畴,在不断强化这一种隐形的壁垒,不就事而对人。

关于现场的提问。平心而论,第一个“怎么看待像杉本博司这样拓展摄影边界而非直接拍摄”问题是不错的,虽然比较冒失地犯了让艺术家评价他人的忌讳,但问到了当代艺术中观念摄影和直接摄影的话题,甚至触及了较为敏感的直接摄影地位下降的议题,其实是有价值的。甚至这个问题更像是美院艺术视角看摄影,而非普遍的“快门师”看摄影的思维。而“您怎么用手机的”这个问题,更像是一种出风头。

我们可以批评这些问题提得不合时宜,但我认为它们“没有问出水平”则有一点苛责。似乎要接近肖尔是要又完全准备地、小心翼翼地,这就是壁垒的存在。如果要“会提问”,可能需要考虑到“在那样的场域中,如何在权衡氛围、顾及专业度、尊重个人好奇心、尊重行业前辈(天呐、竟然要考虑这么多东西)的前提下,提出更为关键、或者更有意义的问题”。(引用自陈川端小红书笔记)

如果我们过分的苛责观众,只会让人越来越谨慎:

生怕提错问题,
生怕思维方式和“圈子”不同频。

这次事件让人感到担忧的事,那层壁垒正在被“先get到了肖尔”的一部分人建立和巩固。且这其中还有随大流的崇拜者,也有标榜自己的「艺术人物」打卡者。他们是最盲目的“造墙者”。


-
04/
普通摄影爱好者,
要追随肖尔吗?



现在的摄影圈还普遍有一种焦虑,叫做

“看不懂肖尔式焦虑”

肖尔的照片对于爱好者来说不好懂,更不用说肖尔的文集著作,以及更多从美学和艺术哲学角度研究肖尔的学术文献。哪怕是职业摄影师甚至艺术家,能精通的人都在少数,甚至连经常被谈起的“结构”的理解,大多数人的理解都模棱两可。

摄影师陈川端模仿肖尔的习作

所以,普通摄影爱好者没有必要为暂时“看不懂”而感到焦虑。甚至也不必理会模仿肖尔的时候那种“你就模仿了个皮毛,你真懂吗”的讽刺。每人都会有笨拙的开始。我们也有必要互相尊重各自立场和程度的笨拙。

普通摄影爱好者,有很多方式可以接近肖尔。如第一节说的,如果你能穿越“他的照片很一般”的不解和困惑,可以学会一种更平凡、平谈的观看方式,而非只会欣赏和拍摄那种视觉高潮和戏剧性图像。这可以拓展每一位摄影创作者的观看方式。

这也呼应他在央美讲座“离席”前说的并被广泛传播的金句:

“你们来听讲座,中间很多人都在看着手机。你们怎么关心平时吃的东西,怎么关心太阳照在身上的感觉呢?”

这也是他在文集《现代实例》里的文章专门提出的“专注力”。



©斯蒂芬·肖尔


如果你也看不懂《现代实例》,做一个像我们在“审美与感知力工作坊”那样的日常实验,在喝水、面树叶的刻意练习中用身体动作体会专注。这些都是学习和认识肖尔的方式。

“肖尔太艺术了不适合普通人”“你真正看懂肖尔了吗”之间,其实有很大一片过渡区域,这才是更多人应该去探索,或正在探索的地方。肖尔横跨当代摄影史重要时期的创作经验当然值得被很多摄影师熟知,但更重要的是,它不应该被急于维护它的人竖起更高的壁垒。


-end-


| 场所标本   摄影课堂  | 照片书 | 审美清单 |

 | 原画册+ | 韩松和他的朋友们 | 小展览 | 社群 | 


摄影和艺术干货。


主理人 -  KKM


 文·编-KKM  校对-小鱼




-延伸阅读-
史蒂芬·肖尔最受同行欢迎的10张照片

斯蒂芬·肖尔如何内化自己的经验?

盲测:如果不说是大师拍的,你还会觉得作品更好吗?

史蒂芬·肖尔:宠物图像 | 审美清单

乌克兰幸存者
40年前,铁锈地带还不叫铁锈地带

在ins上传无数让人困惑照片的史蒂芬·肖尔,你应该这样了解他的摄影

美国摄影史上最具分量的摄影师开了ins账号,用手机开始拍照了?




「新课推荐

 



「加入社群 
加入原画社群,开启一年陪伴式学习
参与共同创作项目
请长按下图扫码


(建议下载知识星球APP使用社群)




点击阅读查看
原画册社群:「摄影日课」

原画册
以影像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专注影像认知提升和摄影审美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