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摄影最主要的便是其「记录」的属性,基于真实存在的场景。然而也有很多作品呈现出「非写实」的状态,我们常常将其描绘为「抽象」「含混」「不知道在拍什么」。如果以「如实记录」来期待摄影,那必然会对这种作品感到困惑。
在原画册社群中,我们专门将#抽象与观念 设置为长期课题,引导大家进行尝试。或是作品的外观呈现出非写实的状态,或是用图像实验进行观念摄影的表达,当然也包括突破摄影「如实记录」进行形式可能性的探索。以下介绍一些案例,帮助大家理解「抽象」照片的表达的目的与方式。-
Francesco Gioia
“我喜欢拍摄那些日常的、反复出现的元素,包括街边的行人、建筑、形状、颜色、纹理、镜面反射、奇怪的抽象图案、阴影、手和眼睛。”提到街拍,许多人脑中应该会蹦出纪实性强,或是有着「决定性瞬间」气质的作品。而摄影师Francesco Gioia的街拍则别具一格,带有着模糊、抽象甚至有点神秘的气质。Francesco Gioia 1991年出生于佛罗伦萨,2015年搬到伦敦居住后开始记录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观察。他特别关注色彩、形状与人物,并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城市里的各种转瞬既逝的细节,集结成了他的第一本个人画册《57》。
Francesco Gioia的街头摄影作品有着个人独特的美学处理,而非仅仅只是对现实的直接记录。在拍摄时,Francesco Gioia会利用不同寻常的裁剪或是角度为作品添加一些迷失感与神秘感,偶尔会过窗户,或是利用窗户反射、遮挡来使普通场景变得特别,还会采用特写或是长时间曝光的手法让画面变得更为抽象。在他的镜头下,写实的日常场景被转化成了图形、纹理以及色彩。这些元素相互组合,营造出了一种富含趣味的陌生感,并带着些许流淌的诗意,使得伦敦这座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奇观被展现在观众眼前。这种抽象中带有写实,陌生中暗含熟悉的结合会激发起人们探索的欲望,想要从中寻找更多信息。-
杉本博司
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因为拍摄的一系列长曝光照片而被许多人熟知,在他的作品中有两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历史和时间。而这个《Architecture》(建筑)系列也是打破了建筑摄影的所有规则,拍摄了一系列世界各地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地标的模糊影像。世界贸易中心,1997 ©️杉本博司十九世纪许多建筑都带着宗教元素,而到了二十世纪,许多简洁没有宗教色彩的现代主义建筑开始诞生。杉本博司希望通过重访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来探索现代主义为人们生活带来的变革。虽然他使用的是大画幅相机,不过却没有使用传统建筑的拍摄方式,而是将焦点对准海平面这样的无限远。用加倍无限远的记录观察相机镜头,拍出来的东西都十分模糊,只能隐约看出建筑的轮廓。黑白照片加上虚焦处理,会给观看者们带来迷幻和不真实的陌生观感,这种模糊的画面会让人觉得即使走进也无法仔细阅读。模糊性与色彩缺失,将建筑物剥离至其本质,用杉本博司本人的话来说,他想拍摄的本非现实中的建筑,而是想拍下「阴魂不散的建筑魂魄」。这种故意失焦的方式,消除了这些现代主义建筑中时间、记忆以及历史之间的界限。就好像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著名的现代建筑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淡化了细节,变得虚幻模糊。-
安瑠藤美
东京,作为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首都圈的中心城市,在许多人的心里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热闹繁华又拥挤。然而,日本摄影师安瑠藤美Rumi Ando的作品《Tokyo Nude》(赤裸东京),却让读者们看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东京形象。翻阅画册能直观地感受到,里面的作品大多都是由色彩、线条以及几何图形所构成。由于对浮世绘有很大的兴趣,安瑠藤美在创作时主要集中在色彩表现和平面透视上。她会采用平光定时拍摄,再利用合成等后期处理技术,让作品呈现出平面化的观感,从而呈现出了一个完全虚构的东京景观。这些干净整齐,色彩缤纷的建筑,看久了会产生一种诡异感,给观看者们带来一种既舒适又不适的观感。如果仔细阅读就能发现,摄影师从作品中消除了例如广告牌、窗户以及一些户外的现代设施,甚至连人与动物都不曾出现。这样的表现方式,正是契合了画册名字中「Nude」的含义。Nude有赤裸、裸体的意思,安瑠藤美希望通过抹去城市中让人烦躁的「视觉噪音」,让东京褪去了文明的外衣,以一种赤裸裸的状态被展示出来。城市以一种无法区分真实与虚拟的面貌出现,就好像平行世界中出现的另一个东京。-
Matthew Tischler
纱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物品,而来自纽约的摄影师Matthew Tischler则将纱窗当做一个「介质」,透过它拍下人与景物,让原本日常常见的画面产生了陌生感。这些带有些油画感的作品,组成了《Screen Series 屏风系列》这个项目。
©️Matthew Tischler
在Matthew Tischler的镜头中,纱窗成为了作品的「主角」,他将焦点落在了纱窗上,这使得画面仿佛蒙上了一层屏障。因为纱窗的网格,所有的一切都被切割开来,特别像大家小时候玩儿的像素游戏的观感,营造出一个扁平的空间。
©️Matthew Tischler
这样的观看方式让一切元素被分解又重建,变成了颜色、纹理与线条的组合。明明照片中的景观以及人物所穿着的衣服都是非常鲜艳的,但却没有可以被辨别的面部特征或环境特征。纱窗的网格掩藏了人们的身份,让作品带有匿名感,他们明明存在于画面中,却又有一种微妙的抽离感。
©️Matthew Tischler
Matthew Tischler在参访中这样说道:技术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除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计算机的实用功能外,数字革命还创造了某种现代「美学」,这种美学在我们的文化中极为普遍。我希望参考数字技术的美学,而不使用这些工具(数字技术后期处理)。
©️Matthew Tischler
-
陈萧伊
来自中国的摄影师陈萧伊很擅长使用多材料、装置以及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她常用抽象的方式,来探索物质表面之下本质的一面。这本《山的手相》与大家所熟悉的《Koan》一样,带有种东方禅意的审美,以及一种质朴却厚重的生命感。简单的线条、纹理与褶皱,所有的作品乍看下会有点水墨画的观感,又像是显微镜下某种生物的细胞。但从画册的名字里就能了解,这些图像拍摄的都是——山。陈萧伊通过卫星图像、摄影和无人机,捕捉下了西南横断山脉中因采矿而遗留下的痕迹。从古至今,采矿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矿床的孕育,则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将矿脉作为创作的主体,摄影师想展现的,是「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更为广阔的生命图景」(陈萧伊采访原文)。画册名字中的「手相」以预言吉凶、推测命运走向被大部分人熟知,而在作品中,手相则成为了山体被开凿后痕迹的隐喻。从这些痕迹里,观看者们或许会想象这些山之后的命运,还有造成这些痕迹的人们,是否因此改变了自己命运的走向。-
增田伸也
这些具有强烈色彩,看起来如同海报版的作品,来自日本摄影师增田伸也Shinya Masuda的《Hanafuda Shouzoku》(花札装束)。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摄影师母亲从老家寄来的食物:有一天,我发现母亲从家乡寄来的一盒水果和蔬菜因为放置太久而坏掉了,而我甚至没有把它们从盒子里拿出来。我低头看着躺在盒子里的蔬菜,现在盒子成了它们的棺材。这一幕让我很痛苦,但同时,它也让我想起了我已故祖母的口头禅:“万物皆有消逝。”对于母亲的愧疚,以及想要记录下母亲对自己的爱,增田伸也开始拍摄这些腐烂的事物。曾经作为厨师的他,对于画面元素搭配与背景颜色选择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视角。那些垂死凋零的食物,通过组合装扮变得美好起来。
©️增田伸也
除了常规的拍摄外,摄影师偶尔还会采用线、绳子来悬挂食物,并将其抛向空中进行高速拍摄。这些食物的照片最终与计算机图形软件生成的元素背景进行合成,成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增田伸也
作品背景的元素都非常有特色,带着传统日式风格,其来源正是画册标题中的「花札」。这是一种日本的传统纸牌游戏。每张牌面上会印有花朵、动物的图案,表达了日本人享受特定月份或季节短暂美丽的传统。而这个游戏,正式教会增田伸也无常概念的祖母常和他一起玩的。
母亲送来的应季食物,加上与已故祖母玩过的花札图案背景,通过后期ps融合在了一起。在视觉上有一种立体与平面交融的观感,如同死亡(腐烂的食材)与新生(装扮重组)融合一般。随着时间的流逝,食物与人,所有的生命都会失去原本的形态,但在这一切都消散前,摄影师捕捉下的是「残存的爱」。-
横田大辅
来自日本的摄影艺术家横田大辅是一位非常有个人特色的艺术家,他的许多作品乍看下很像油画,有着强烈的梦境感,好似幻觉一般,又仿佛一段扭曲的记忆。而这些具有刺激性视觉效果的作品,大多是通过一些人为加工达成。
©️横田大辅
他个人出版的《Scum 浮渣》是一本非常「叛逆」画册,作品甚至没用利用照相机进行取景,而是直接将60张彩色负片用化学药品熬煮、弄碎,导致胶片上的部分乳剂剥落。这些碎片经过扫描后,展现出的其中的层次仿佛不同物质交织而成一般,让人感觉这不是一张平面的照片。除了《Scum 浮渣》外,同系列的照片还有《Sediment 沉积物》和《Dregs 渣滓》。前者用热水冲洗胶片,然后将其中剥落的乳剂碎片分层到胶片上进行扫描,而后者则是乳剂去除后的胶片。对于讲究「记录真实」的人们来说,横田大辅过分抽象与出格。可能会认为他这种甚至没有通过取景器构图并拍摄的方式,甚至算不上「真正的摄影」。但如果能不将自己局限在「按下快门」这一种创作方式中,也许我们能获得更多的可能性。横田大辅只不过是直接利用胶片等材料生成图像,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探讨材料的特性。事物通过化学反应走向至极,从而传递出了人们本看不见的图像信息,就如同他本人说的那样:“实际上,从完全平坦无厚度的图像状态中塑造出形状,逐渐添加高度,我感到非常有趣。这不是追求再现性,其中并没有正确的答案。”-
李俊
艺术家李俊拍摄的作品,都带着些观念的意味,总能让人觉得回味无穷。被人熟知的《无常时》,利用灰尘勾勒出物品的痕迹,讨论了「存在与消逝」这一沉重主题。而《物影》这个系列,也延续了这一主题。
©️李俊
《物影》采用了静物的拍摄方式,物品被置放在有黑色的背景的台面上,相机记录下它的本体与它的影子。之后,摄影师通过后期处理,抹除了被拍摄的物体,只留下它们的影子。从表象上看,这些画面非常简单,只有黑白灰以及一点线条和阴影,会让观看者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产生疑惑,觉得不知所云。但进一步了解作品之后,便会开始好奇,被抹除的物体到底是什么?
©️李俊
由此便引出了场摄影师创作的概念,关于物体的存在的形式——我们到底是要看到它们?还是它们留下的痕迹?一个物品如果我们看不见了,那么它是否还真的存在?在有和无之间,我们体会到了哲学之意味——存在。影子成为了作品里探讨「存在与消逝」的关系的线索,在虚实之间引导观看者们去探索、去思考。
©️李俊
从写实到抽象,可以视为照片形式的一条光谱,虽然它需要一点进入的「门槛」,可能需要阅读许多作品和解读,认识媒介或材料,才能逐步了解。但其作为「记录真实」的对面,是摄影创作者可以尝试也应该尝试的表达方式。文中只是举来一些例子,如果想要做到更系统了解,可以进入原画册社群常设课题学习并实践。审美清单是原画册的长期栏目,整理、翻译、推荐摄影师作品及文献,罗列影像学习清单,作为课程学习的补充材料。| 场所标本 | 摄影课堂 | 照片书 | 审美清单 |
| 原画册+ | 韩松和他的朋友们 | 小展览 | 社群 |
摄影审美养料。
主理人 - 小鱼
策-KKM 小鱼 文-小鱼 KKM 编-小鱼
微信扫码,加入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