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独立33师战地记者胡明除记录官兵奋勇杀敌的场面,还执行了一项特殊任务——“我为全师官兵拍照片”

时事   2024-11-12 12:40   北京  

胡明近照。李  坤摄

胡明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同款相机。陶士健摄

志愿军战士在非军事区北缘构筑工事。

走出奉节县人民政府大门的解放军官兵。

东线鱼隐山反击战,志愿军在坦克掩护下发起进攻。

志愿军官兵参观金城反击战战利品展览。

中朝两军官兵互赠纪念品,签名留念。

在新义州车站,朝鲜人民欢送志愿军炮兵部队。

胡明为战友拍摄的照片。

中朝两军战士并肩守卫东海岸。

志愿军坦克部队通过凯旋门回到祖国。

丹东车站隆重的欢迎仪式。

“老战友,咱们都分别70年了,这张照片你还记得吗?

“当然记得!这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你给我照的。谢谢你替我留下这珍贵的照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前夕,家住山东省济南市93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胡明通过视频连线,见到了远在云南省开远市的战友李飞熊。看到胡明70多年前给自己拍的戎装照,李飞熊难掩心中的激动……

像这样的照片,胡明当年拍摄了3000余张,有的照片从烽火硝烟的朝鲜战场寄到官兵家人的手中,成为报平安的“云中锦书”;有的照片跟随官兵冲锋陷阵,成为他们牺牲后唯一的“身份证明”;还有的照片回国后移交到档案资料馆,是胡明翻拍后保存在影集中,成为那段可歌可泣岁月的永恒见证。打开这本厚厚的老影集,也就打开了胡明尘封的记忆之门。

“战友们拿枪冲锋,我拿相机冲锋”

1949年6月,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33师在浙江省遂昌县驻扎并扩充兵员。正在遂昌中学备考浙江大学美术系的胡明,听说可以上前线打仗,便毅然放弃学业应征入伍。因为文化水平较高,又擅长美术,胡明在团里先后担任宣传队队员、文化教员和团政治处干事,随部队参加了解放重庆、成都等战役战斗和西南剿匪。1950年上半年,胡明担任团宣传干事时,前任摄影干事王凤山交给他一部照相机,并告诉他:“这是1948年在淮海战役时缴获的,具体是什么牌子的也不知道,你好好用吧。”

这是一台日本产的老式皮腔相机,对焦方式相对复杂,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当时,对胡明这个新手来说,能拍出一张清晰的照片并非易事。

“全团就这么一台相机,我一定要学会用它。”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光圈的调节到快门速度的控制,胡明一点一点摸索,逐渐学会如何根据光线和距离来设定光圈和快门速度,完成了从“新手小白”到“熟练工”的转变。1950年12月19日,胡明和战友们到四川省奉节县人民政府办事。胡明抓住战友们走出政府大门的瞬间按动快门,拍下了平生第一张照片。

1952年10月,作为全师唯一的摄影干事,胡明被调到师宣传科专门从事摄影工作。11月,胡明所在部队奉命改编为志愿军独立33师入朝参战。一进入朝鲜,部队就遭遇敌机轰炸。看到身边牺牲的战友,背着相机的胡明十分懊悔:“要是我早点能给他们拍张照片该有多好啊。”

1953年5月至7月,独立33师在鱼隐山前线进行防御作战。敌人仰仗着飞机、大炮和坦克的优势,一次次发起进攻,全师官兵浴血奋战,誓死守卫1089.6高地,出色完成防御任务。战友们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场景,胡明至今难忘。

“这张照片是鱼隐山1089.6高地反击作战时拍的。当时身边的战友们不断倒下,我冲到高处拍了这张。那时根本就没想过什么害怕和牺牲的。”照片中,战友们端着枪正在冲锋,旁边我军的坦克正在前进。冒着随时可能中弹的危险,胡明拍下了这一精彩瞬间。

“当时敌人的飞机就在头上飞,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身边的战友冲我大喊:趴下、趴下。我当时就一个念头,决不能趴下,趴下就拍不到这个场景了。战友们拿枪冲锋,我拿相机冲锋。”对于胡明来说,那一刻,取景器就是瞄准镜,快门就是扳机。

“为了鼓舞士气,我们把前线拍摄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到部队流动播放,战友们特别爱看。放映组到哪个连队的坑道,哪个坑道就会响起热烈掌声,官兵们看完后都喊着要杀敌立功。”回忆当时的场景,胡明一脸的骄傲。

“我不停地摁下快门,为的是不留无名英雄”

“在我的摄影生涯中,最难忘的就是为全师官兵拍照片。”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胡明拍摄了无数珍贵的战斗场景,也记录了全师官兵的英姿。

“给官兵们留张照片吧,写上名字寄给家里报个平安,或者放在口袋里,即便牺牲了,也不会留下无名英雄。”大战在即,师首长给胡明下达了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深深触动了胡明的心,他决心用手中的相机,为战友们留下光辉形象。

说干就干。胡明和各团宣传干事一道,开始完成这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当时天气寒冷,部队高度分散,再加上美军飞机的袭扰,要完成这个任务真不容易。我们只能在敌机扫射和战斗间隙,一个班一个班地组织拍照。战友们看见我们来拍照,都非常高兴,人人都想把自己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记录下来,有的还特意挂上冲锋枪,摆出战斗的姿势,希望留下英勇的形象。战斗随时打响,几乎每天都有人牺牲。照片拍好后要第一时间冲洗出来交给他们,唯恐来不及。”胡明他们争分夺秒的在战场上奔忙着,期间曾多次遇险。有一次,胡明为某个班拍照片,还没到这个班驻地,就听见敌机轰鸣而来,他把相机揣进怀里就往防空洞里跑,前脚刚踏进防空洞,一发炮弹就在洞口外爆炸。“相机在我在,我亡相机不能亡。那些天,我不停地摁下快门,为的是不留无名英雄。”回忆当时的场景,胡明一脸的严肃。

拍照片困难重重,冲洗照片更是难上加难。朝鲜的冬天达零下30多摄氏度,低温让显影液和定影液的反应速度变慢。为了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干燥度,他们只能围着老乡家的火炕,用被子或者油布搭建暗房进行冲洗。“当时冲胶卷、洗照片的设备也很简陋,连吃饭的碗、喝水用的茶缸都用上了。为了能将照片尽快送到战友们手中,我拼命赶时间,双手几乎每天都泡在显影液里。”由于长时间的浸泡,胡明的手也损伤变形。对此,他全然不顾,不分昼夜地冲洗着。照片冲洗好后,他们又仔细地编上号,然后按照编号一个个核对姓名,确定无误后才交给各单位。

战争是残酷的,许多战友在激烈的战斗中倒下,胡明拍摄的那些照片在烈士身份确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次战斗间隙,胡明都要参与整理烈士遗物工作。在那一堆堆沾满泥土和血渍的物品中,他时常会发现自己拍摄的照片,它们或被藏在贴身衣袋里,或夹在日记本里。照片正面,战友们笑容灿烂,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背面则写着他们的名字、籍贯和单位,有的还写着给家人的话语、对胜利的渴望。

一天,在整理烈士遗体遗物时,胡明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这是他的一位浙江老乡。他与胡明同时参军,后来又同时参加西南剿匪。两个月前,胡明下连队拍照时,与这位老乡再度重逢,并匆匆为他拍摄了这张照片。未曾想,这一面竟是永别。胡明从这位老乡的上衣口袋里找到那张照片,照片上的老乡意气风发,背面写着:“母亲,我一切安好,得胜后回去与您团聚。”看到这里,胡明泣不成声。整理好老乡的遗体,胡明把他那张照片小心翼翼用纸包好放在贴近心脏的口袋里,拿起相机又出发了。

“当时我心里特别难受。既已许国,何以许家?这张照片成为老乡留给亲人最后的念想。”说到这,胡明的眼角泛起点点泪光。

奔波两个多月,胡明为3000多名官兵拍下了照片。后来,因为战事不断升级,原定为全师每名官兵拍一张照片的计划被迫搁置。“我的任务没有完成啊!”70多年过去了,说起这件事,胡明仍带着深深的遗憾。

“这些画面必将载入史册,千万不能错过”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在板门店正式签署。1954年9月12日,胡明所在的独立33师作为志愿军首批公开回撤的部队之一班师回国。为了记录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也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志愿军风采,胡明跟随先头部队乘坐第一班军列驶进朝鲜首都平壤。站台上,中朝两国的国旗高高飘扬,欢送的朝鲜群众手捧鲜花载歌载舞表达对志愿军官兵的感激之情。胡明用相机捕捉着每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

“那时候大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我想到这样的时刻是历史性的,是不可复制的,顿时感到手中相机的分量。我控制好自己激动的情绪,拿着相机不停地按着快门,让历史瞬间永存。”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胡明十分激动。

在朝鲜新义州车站,胡明所在部队接受波兰、捷克、印度等中立国监察员的检查。监察人员一出现,原本激动的官兵们瞬间严肃起来,与欢送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官兵们个个军容严整、斗志昂扬,冷静有序地等待着监察人员的问询。

胡明知道,官兵们与中立国监察员对话的画面必将载入史册,千万不能错过。他冷静地用相机记录着这些画面。面对监察员的一次次问询,官兵们既严肃认真,又有礼有节,严谨负责的言行,展现了志愿军的良好风貌。

当凯旋的列车继续前行时,官兵们站在车厢门口与朝鲜群众依依惜别,站台上,朝鲜群众欢呼雀跃。当军列临近鸭绿江大桥时,长鸣的声声汽笛向祖国和人民报喜。看着眼前欣欣向荣的祖国大地,再回头望望新义州的断壁残垣,官兵们都热泪盈眶。列车停稳后,胡明迅速下车寻找拍摄机位,但因为欢迎的人群太拥挤,几乎无从下脚。急中生智的他,找到一张桌子站了上去,拍下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瞬间。

部队列队来到车站广场,来自社会各界约10万人参加的盛大欢迎会正式开始。

“当时现场一片沸腾,所有人都很激动,说话也听不清,但我明白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要在别人激动时,保持冷静的头脑。作为记录者,要将情绪放在心里,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胡明说,“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抗美援朝精神最好的诠释。”

1964年,胡明转业回到地方,在济南日报社继续从事新闻摄影工作。60年来,他一手打造济南日报社摄影部,组建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先后参加《天下脊梁——独立三十三师凯旋回国》《烈火硝烟之歌》《跨过鸭绿江》《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等大型摄影画册和书籍的编纂工作。在济南市档案馆、济南影像博物馆和济南日报社摄影展览室存档的照片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胡明的作品,每年都有大批参观者慕名前来了解抗美援朝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如今,93岁高龄的胡明精神矍铄,谈起自己与摄影工作的不解之缘,充满激情。“我这一生都没有离开相机,在摄影事业上,我永远都不想退休。”他表示,要继续用自己的经历为一代代媒体人、摄影爱好者讲好党的故事、军队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胡  明摄

■陶士健  贾园园

(中国国防报 2024年11月12日第三版)
责任编辑/卢军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中国军号APP   


    中国国防报
    《中国国防报》官方微信。关注国家安全,助推国防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