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ey威立中国高贡献作者
近日,2024年第二季度“Wiley中国高贡献作者”正式发布。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药学院院长刘秀云教授带领团队在专注于“生物诊断学”的国际期刊VIEW 发表一篇题为“Photoacoustic imaging in brain disorders: Current progres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的封面文章,该论文受到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在该期刊中国作者2024年第二季度发表文章三月内下载量中位列前茅,刘秀云教授为此荣获2024年第二季度“Wiley中国高贡献作者”的荣誉称号。
大脑作为中枢系统中最大、最复杂的结构,易患各种疾病,包括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疾病、感染、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数量显著增加,对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新的成像技术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深刻扩展人类对大脑的理解,如 X 射线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CT)、超声成像 (US)、经颅多普勒 (TCD)、弥漫光学断层扫描 (DO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核磁(MRI) 等。不同的成像技术各有特色也面临一定的局限性,例如X 和 CT 具有放射性,DSA 和 PET 需要造影剂辅助,而MRI则较为昂贵。
作为一种结合光学激发和声学探测技术的混合成像方法,光声断层扫描 (PAT) 由于在组织内部深处具有高光学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因此经历了快速发展,并在医学成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基本原理是组织受到激光照射时,组织内的光吸收剂(例如血红蛋白、黑色素等)会吸收电磁波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量,吸收体的热胀冷缩使其产生超声波信号。论文总结了 PAT 的发展进程及其在脑部疾病检测中的应用,介绍了各种 PAT 系统和多模态光声成像,并讨论了 PAT 在脑成像中的挑战和未来前景。
该论文被选中作为VIEW期刊2024年8月刊的封面文章,在发表后的三个月内获得了765次下载量。论文的主要作者为天津大学药学院院长刘秀云教授、医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