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联合建设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截至2024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已达到80个。这些集群分布在25个省份,其中江苏最多,有14个集群,占总数的17.5%;广东和浙江各有8个集群;北京、河北、山东各有6个集群。此外,今年有6个省份实现零的突破,黑龙江、河南、甘肃各新增2个集群,云南、宁夏、新疆各新增1个集群。
从产业分布看,80个国家级集群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原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消费品、光伏等领域。其中,高端装备领域新增16个,总数29个,占比36.25%;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新增3个,总数16个,占比20%;原材料领域新增8个,总数15个,占比18.75%;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新增2个,总数7个,占比8.75%;消费品领域新增2个,总数6个,占比7.5%;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新增2个,总数5个,占比6.25%;光伏领域新增2个,占比2.5%。
目前京津冀地区共有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5个由三地联合共建,北京建设海淀人工智能集群,河北建设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形成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集群名单:
1.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集群
2.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
3.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4.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5.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6.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
7.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
可以看到,5个由京津冀三地联合共建的集群涵盖了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安全应急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集群之间产业联系紧密,如集成电路集群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集群提供关键支撑,人工智能集群可深度赋能其他集群智能化升级。今年,三地将制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发展壮大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开展产业链卡点攻关,围绕堵点联合招商,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
一、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综合实力全国领先
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是国内新一代信创产业布局最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天津是该集群的牵头方,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在该集群的培育中建机制、育链群、聚资源、搭平台、拓场景、优生态,取得显著成效,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集聚了3.3万余家优质企业,其中包括5000余家规上企业、80余家上市企业以及500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该集群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拥有麒麟、统信两大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超过90%,海光、飞腾和龙芯在党政、通信、金融等领域市场份额占比过半,联想集团连续多年占据全球PC市场份额第一,安擎AI服务器在交通、服务、公共事业行业销量位居第一,奇安信、360、启明星辰等6家企业稳居安全领域全国前十。构建了“CPU—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整机终端—超级计算—网络安全”全产业链条,是国内新一代信创产业布局最为完整的产业集群。
二、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共造一台车”打造万亿级集群
京津冀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示范等方面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联合开展解决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工程化攻关难题的产业筑基工程等,现已推动22项卡点攻关,其中车载操作系统等4项卡点已实现规模应用,并实现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里程4311公里,完成测试里程6000余万公里,居全国第一。
目前,按照统一规划、协同招商、同步建设、分别管理的思路,三地正在携手建设8000亩的京津冀汽车生态港,着力将其建设成为立足京津冀、辐射北方七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保障基地,国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测试、验证和生产基地。
根据计划,力争到2030年,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将形成3家生态引领型企业、万亿级产业规模,自主可控水平显著提升,“车路云一体化”跨区域多场景商业化稳健运营,跻身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列。
三、北京海淀人工智能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人工智能领域全国唯一
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以海淀全域为核心、聚力打造核心要素集聚、服务链条完整、功能协同融合的产业集聚区,联动全市各区,辐射京津冀,引领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集群以建设全球最重要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全球最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和保障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安全的主阵地为总定位,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学者、AI国家级人才,入选全球AI2000学者数量占全国近一半。算力方面,现已建成智算超2.2万P,北京市算力互联互通和运行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具备算力接入纳管、封装编排、调度管理、交易运营等能力,现已汇聚意向智能算力超5万P。数据方面,创建国内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及“一区三中心”,上线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汇聚高质量数据集超150个、1PB。
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是人工智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集群。这一集群联动北京各区,辐射京津冀,赋能千行百业。数据显示,北京现有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形成全链条完整布局。北京市将力争用2到3年时间,培育10家以上世界百强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2万亿元,打造具有技术主导权的国际引领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四、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三地共建产业园区
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发展定位为全球知名的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高地、全国领先的安全应急装备创新策源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试验田、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创新示范区。
京津冀现有安全应急装备企业3219家,建成或正在创建唐山开平应急装备产业园、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等5个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82家,涌现出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城市内涝监控预警装备、消防救援特种机器人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
五、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辐射三地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与命脉,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由北京牵头联合河北省和天津申报。此外,北京牵头联合河北省和天津申报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之一。该集群已汇聚国内最强创新资源,基础技术创新、产业工程转化、行业标准支撑等具备领先优势。
京津冀是中国四大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区之一,近年来,三地携手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在设计、衬底、外延、器件、封装测试、专用设备、行业应用等领域优势互补、快速发展,形成了互相支撑、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目前,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五分之一。
北京作为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以海淀、经开、顺义为重点区域,布局设计业和创新创业平台,工艺与制造创新平台及制造、装备、先进封装制造、特色集成电路设计,以及第三代半导体。天津以设计业为重点完善产业链,打造国产CPU等关键产品竞争优势,以滨海新区为龙头,带动西青、津南、北辰、武清协同,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河北重点发展通信网络、北斗导航、物联网、网络安全等领域关键工艺技术研发设计,核心装备与新型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等,并在石家庄、邯郸、保定、廊坊重点布局微波、MEMS器件、光电模块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集成电路用电子特气生产基地,太赫兹芯片,砷化镓单晶生产等。
六、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提升整个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022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京津冀三地成功创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这是京津冀地区首个国家级制造业产业集群。该集群覆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全产业板块,形成技术研发、临床试验、检测审批、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全产业链条,实现产值超6000亿元,产业规模和实力位于全国前列。
地处京津冀腹地的大兴区,是北京市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转化地,正在全力打造生命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核心区域就是被誉为“中国药谷”的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经过20余年发展,“中国药谷”注册企业已经超过6000家,入驻了中检院、医科院药物所、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等12家国家级科研院所。
该集群在河北地区多节点布局:石家庄建设千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已经突破千亿元;秦皇岛推进生命健康产业项目179个,总投资超过2626.2亿元;廊坊开发区内有热景生物、诺道中科、来康生命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集体外诊断、医学研究、健康管理、综合诊疗、智慧康养、健康食品于一体的生命科学产业链;临空经济区(廊坊)聚焦创新型疫苗、合成生物学、高端医疗设备、脑机科学、高端医疗服务等五大领域,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目前,28家生命健康企业相继落户。
七、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全国产业竞争优势凸显
作为全国变压器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保定举全市之力,打造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现已有集群企业6000余家,形成了“风光氢储输”的完整产业链,产值规模达1558亿元。
输变电“拳头产品”竞争优势不断凸显。特高压变压器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超高压直流变压器技术国际领先,特高压变压器国内市场占有率33%以上,核电变压器达到67%,水电变压器超过70%,高铁牵引变压器50%以上,集群内企业核心零部件京津冀配套率达到85%。
风光氢赛道势头强劲。英利集团承建我国首个光伏“领跑者”示范项目,建成首条国家级物理法光伏组件回收产线,国能联合动力公司低转速超大功率风电机组、巨型风电叶片研发生产能力行业领先,风电、光电并网装机规模731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66.3%。协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建成光伏材料与电池、新能源电力系统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院士工作站、25个省级创新平台,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科院半导体所等科研院所在保定建设成果转化基地。
来源:公众号"河北资本",转载出于传播知识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联系我们删除。
产业中国研习社:
致力于城市与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研究和服务,以“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为价值理念,以“产业重塑中国”为价值目标,通过对前沿产业理论、产业创新态势、主流产业载体、优秀产业案例的深度研究,针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产业定位与规划布局、产业政策设计与适用、产业项目推介与落地、产业要素整合与置入等重要环节,专注于将新科技、新理念与各产业结合,以助力产业创新升级为使命整合行业链条性资源,为城市与园区提供前瞻性、可落地的全生命周期性产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