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500亿元!春节“大红包”来了
机构解析保险资金加大入市举措 有助于实现市场与险资双赢
年内或达万亿增量!险资成“最有想象力”的中长期资金,三大卡点堵点亟待打通
春节即将临近,上市公司纷纷派发春节“大红包”。
数据显示,春节前两个月内(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预计共有324家公司实施分红,分红金额达3509.9亿元,分红家数、分红金额分别是去年同期的9.8倍、7.8倍。
全年分红2.4万亿元创新高
1月23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去年制定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出台了鼓励分红、回购等政策和规则,上市公司全年分红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这些都创了历史新高。
而在岁末年初,证监会坚决落实新“国九条”关于“一年多次分红”“春节前分红”的部署要求,今年多次分红的企业已经有不少,春节前分红的企业也有很多,引导推动有条件的上市公司给投资者过年发红包。
从今年上市公司分红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分红规模再创新高。沪深上市公司共有3755家上市公司在2024年实施现金分红,分红总金额约2.4万亿元。
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分红金额超千亿元,32家公司分红金额超百亿元。现金分红比例持续提升,2023财务年度分红金额占当年净利润的42.5%,同比提升1.62个百分点。
二是中期分红家数、金额倍增。截至2025年1月21日,共975家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中期分红公告(含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现金分红金额达6919.2亿元,家数、金额分别为上年同期的4.2倍、2.7倍。
原本半年后才能实现的分红提前到账,增强了投资者及早分享业绩成果的获得感和确定性。投资者对红利指数产品偏好上升,截至2024年底,红利指数产品规模达1484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12%。
三是春节前分红烘托氛围。春节前两个月内,预计共324家公司实施分红,分红金额达3509.9亿元。
其中,六大行分红2048.2亿元,茅五汾泸等“五瓶酒”分红近500亿元,长江电力、陕西煤业等“现金奶牛”分红61.4亿元,宁德时代、赛力斯等民营科技企业分红59.0亿元,中信证券、中国银河等17家上市券商分红35.6亿元。
沪市中期分红实现井喷式增长
新“国九条”以来,上市公司分红呈现积极进展,沪深两市各具特色。
从沪市看,首先,沪市公司中期分红家数和频次显著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沪市中期分红公司共计487家,同比增长359%;中期分红金额达5759亿元,同比增长184%。2024年度,沪市中期分红实现井喷式增长。
第二,成熟期、经营效率高的公司分红金额更高。从截至目前的分红情况看,主板与科创板2024年度中期分红金额及分红家数均为历史最高。但不同行业、成长阶段、经营情况的公司,分红力度存在差异。
具体情况如下:一是银行、石油石化、通信等行业企业分红金额较大。二是成熟期公司分红金额及增速均大于成长期公司。三是经营效率高的公司更有能力进行现金分红。
第三,上市公司发布中长期分红规划情况较为稳定。从沪市上市公司发布中长期分红规划情况来看,2022年至2024年发布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的公司分别有360家、353家、387家,整体变化不大。而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公司整体处于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商业化和加速产能扩张的发展阶段,需要尊重公司结合所处行业、发展阶段、经营模式等实际情况制定的中长期分红规划,平衡好支持公司发展和提升投资者回报水平的关系。
公开数据显示,实施中期分红的科创板公司数量从2020年的15家增长至2024年的111家,2024年合计拟中期分红金额达68.06亿元。2025年初以来已有12家科创板公司披露权益分派实施公告,积极实施春节前分红。
深市分红新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从新“国九条”以来深市上市公司分红情况来看,深市上市公司分红规模显著扩大、分红频率明显增加,深市分红新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从分红家数看,1857家深市上市公司实施了现金分红(为便于数据对比,剔除2023年5月后新上市公司,下同),占比七成左右。70余家连续三年不分红公司实施现金分红。从分红金额看,1857家公司实施分红总额4978亿元,同比增长28%。
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进一步增强,超660家公司发布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不断完善公开、透明、可持续的分红回报机制。
从结构特征看,深市分红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从板块分布看,主板公司是资本市场分红主力军。主板公司分红规模较大,与其大多是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密切相关。
二是从所属行业看,政策改革对传统成熟行业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业内龙头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自由现金流,其分红能力和意愿普遍更高。
三是从成长阶段看,成熟期公司分红水平高位稳定,成长期公司分红水平快速提高。
四是从公司质量看,符合盈利能力直接挂钩分红水平的基本规律。
上市公司分红政策一般与其盈利情况直接挂钩,新“国九条”发布以来,2023年度净利润前100名的公司分红总额约2770亿元,占深市分红总额的55%,有能力公司通过分红切实增强投资者回报成为市场共识。
业内人士分析,分红政策改革对市场运行正在产生积极影响,新“国九条”及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实施,有效激发了资本市场活力,提振投资者信心,指数表现稳定向好;从交易行为看,一年多次分红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引导投资理念向长期价值投资转变。
来源:中国基金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vIJZaUw0xTUd3MwtBxEhw
继2024年9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之后,今年1月22日,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重点引导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中信证券总经理邹迎光认为,《方案》从制度层面为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做出顶层设计,深刻体现了中央对资本市场改革及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其中,保险资金是中长期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方案》对推动险资入市做出了明确部署,有助于实现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和保险资金长期健康发展的双赢。
险资权益类资产占比有提升空间
商业保险资金来源稳定、偿付周期长,是典型的长钱。截至2024年末,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32万亿元,并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介绍,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基金规模4.4万亿元,占比12%,加上投资的未上市股权,险资投资的权益类资产占比21%。“保险公司投资股票还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加大股票投资也是当前保险资金资产配置比较好的策略和选择。”肖远企说。
据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五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平均为30%,实际投资A股比例仅约为11%,距离政策比例上限还有较大空间。
邹迎光认为,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权益资产已经成为保险资金的重要配置选择,本次《方案》进一步优化了险资入市途径。“当前沪深300股息率高达3.4%,在低利率环境下,我们认为提升权益资产占比是险资配置的现实选择。”他表示,当前险资的权益类资产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太平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资金需要寻找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渠道,《方案》积极推动保险资金入市,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有助于保险资金加大对优质高分红公司的投资力度,有助于保险资金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有效增厚投资收益。
长周期考核带来险资与市场双赢
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商业保险资金投资A股比例,主要受限于绩效考核、偿付能力、会计核算等方面。
基于此,《方案》针对商业保险资金进一步入市提出的举措之一便是长周期考核。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指标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邹迎光表示,长周期考核将有效提升险资入市意愿和波动承受能力。
长周期考核的规定,获得了国有保险机构普遍积极反馈。中国人寿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长周期考核将引导险企更加注重稳健经营、长线投资,有助于提高险资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意愿。
太平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长周期考核使得保险资金摆脱短期考核压力,更加注重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减少短期市场波动对保险资金投资行为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保险资金的“耐心资本”属性。
中国太保表示,保险资金凭借其稳定、长周期的特性,天然适合作为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者,而当前我国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作为“耐心资本”,通过拉长考核周期,保险资金能够在市场短期波动中保持战略定力,专注于长期价值的创造。同时,在当前利率下行的环境下,推动险资入市不仅有助于实现资金、资本和资产的良性循环,还能提高保险资金配置的灵活性,促进其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
人保资产表示,《方案》清晰地展现出引导保险资金成为坚定价值投资者的政策导向,为将保险资金培育为耐心资本,充分发挥其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优势,实现跨周期投资布局,开辟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业内人士还表示,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商业保险资金规模大、来源稳、久期长,是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资金。商业保险资金入市能够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增加长期价值投资者比重,减少市场短期波动,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
每年千亿增量资金夯实市场“压舱石”
《方案》举措还包括,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力争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邹迎光表示,据其测算,这每年将为A股带来3500亿元的增量资金,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方案》举措还包括,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后续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和资金规模。
招商证券研发中心负责人谢亚轩认为,此次《方案》有望通过加大保险公司新增保费对A股的投资力度、提高公募基金未来投资规模增长、改善银行理财参与市场投资的政策待遇等方式,促进三大机构的增量资金持续流入A股市场。据其初步估算,保险、公募、银行理财三大机构主体有望给权益市场带来每年14750亿元的中长期增量资金。
邹迎光表示,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中长期资金入市能更好发挥维护市场健康运行的“压舱石”作用。“推动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一方面能显著优化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逐步树立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理念;另一方面也能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在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同时,为A股长牛提供有力支撑。”
邹迎光还提到,发展潜力大、治理结构优、投资者回报强的上市公司,有望在此过程中获得增量资金青睐并从中受益。
谢亚轩也表示,持续的中长期资金流入对我国权益市场建设有重要意义。中长期资金在权益市场占比与力量的上升,既有助于发挥其市场“压舱石”作用,提高市场稳定性、流动性和市场深度,增强各类投资者对于A股市场的信心,也有助于促进投资机构与专业人士深耕专业领域,为A股市场建设与上市公司发展献计献策,改善上市公司治理、提高经营效率、提升上市公司ESG理念,强化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与良性互动。
“一个成熟、稳定、有效的股票市场将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乃至我国长期经济发展。”谢亚轩补充道,同时,保险资金、社保、企业年金的进一步入市亦有助于民众更大程度分享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成果,缓解社会保障压力,从而进一步强化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发展与民生之间的正向循环。
来源:证券时报
链接:https://h5.stcn.com/pages/detail/detail?id=1509935&jump_type=reported_info
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地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最具确定性的险资最受期待。
根据监管要求,从规模体量上,险资入市一是明确入市目标,今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二是清晰入市节奏,将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春节前批复500亿元投资股市。
在考核周期上,明确提出公募、商业保险、养老、年金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
在业内看来,系列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具体措施发布,既立足当下,确定了各类中长期资金提高投资A股的实际规模和比例的明确指标;又着眼长远,从建立适配长期投资的考核制度、投资政策、市场生态等方面作出针对性制度安排。
入市有利于险资逐步增厚长期收益
入市也是市场与险资的双向奔赴:对于保险行业,通过对商业保险资金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能够减少短期考核对商业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积极性、稳定性的制约,推动商业保险公司逐步提高A股投资比例,有效增厚长期收益。对于资本市场,商业保险资金规模大、来源稳、久期长,是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资金。
在“资产荒”背景下,险资面临较大的投资压力。业内人士指出,商业保险资金负债成本高、期限长,在目前债券市场利率整体下行、保险资金利差损风险加大的背景下,提高A股投资比例,有利于商业保险资金逐步增厚长期收益。
根据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对险资入市提出三大举措:
一是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指标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二是在现有基础上,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其中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三是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后续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和资金规模。
“商业保险资金入市能够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增加长期价值投资者比重,减少市场短期波动,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长钱”险资每年约有10%新增保费,入市增量可达万亿
众所周知,商业保险资金来源稳定、偿付周期长,是典型的长钱。从资金来源来看,商业保险主要依托广大投保人定期缴纳的保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持续性。从偿付周期来看,商业保险的理赔往往发生在保险合同约定的特定事件发生之后,如长期寿险的保障期限可长达几十年,甚至伴随被保险人一生。
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引导、市场需求提升、行业快速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商业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显著增长。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32万亿元,并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
不过,从风险偏好上讲,商业保险资金投资权益资产整体比例不高。目前,商业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平均约为25%,但持有A股流通市值(含权益类基金)规模约3.2万亿元,占比仅10%。其中,五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平均为30%,但实际投资A股比例仅约为11%,距离政策比例上限还有较大空间。
按照新规要求,今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结合险资的每年10%保费增幅计算,年内入市险资规模或可达万亿规模之多。
险资入市三大卡点堵点还将陆续打通
在保险人士看来,商业保险资金投资A股比例偏低,并非完全是机构意愿,而主要受限于绩效考核、偿付能力、会计核算等方面要求。
一是从考核周期来看,险资绩效考核短期化,长期导向不明。
商业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短期考核问题,致使商业保险公司过度追求短期收益,影响长期资金属性发挥。
针对这一问题,监管多次调整险资的考核指标,2023年10月财政部印发专门通知,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考核调整为“3年周期+当年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当年度考核指标权重仍然较高权益市场短期波动仍会直接影响公司当期业绩表现,导致保险资金对资本市场短期波动的容忍度降低,难以践行长期投资理念。
二是险资偿付监管偏严格,制约权益投资。
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受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约束,偿付能力充足率越高,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越高。不过,2021年3月偿付能力新规要求全面穿透计量风险后,保险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20年底的246%下降至2024年6月底的196%,各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也不同程度地降档。
此外,偿付能力新规对权益资产超配采取更为严格的限制业务措施,致使保险公司在实际投资中不得不预留较大空间,进一步影响保险公司权益投资积极性。事实上,监管做出过优化调整,2023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金融监管总局调降了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等股票的风险因子,但调降范围和幅度较小,与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险资会计核算放大利润波动,约束长期投资。
业内人士指出,根据现行会计核算标准,除长期股权投资外,商业保险公司一般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对权益类资产进行核算,权益类资产的价格变动会直接体现在保险公司当期利润表中,导致保险公司权益投资行为趋于保守和短期化。
首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3年11月,证监会会同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具体由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共同出资500亿元设立私募基金投资二级市场股票,并试点权益法核算。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在权益法核算模式下,投资股票的价格变动不直接影响保险公司当期利润,而是根据被投资公司的净利润和分红情况进行调整,有利于保险资金坚持长期投资,但该试点目前仍面临资金规模有限、协调成本较高等问题。
来源:财联社
链接:https://api3.cls.cn/share/article/1929704?sv=8.5.2&app=cailianpress&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