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资金权益配置能力
今日视点|更大力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险资积极响应“长钱长投” 更多增量资金可期
多部门打出“组合拳” 力促中长期资金入市
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公募基金领到“硬指标”
长周期考核打通堵点 险资入市获得明确制度保障
入市空间较大 社保基金将带来可观增量资金
新政策打开新空间 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更可行
中国证监会详解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
中长期资金入市“硬指标”发布 推动形成“回报更优”的资本市场生态
积极响应新政策 多措并举服务国家战略和资本市场
抓住重要政策机遇 加大多资产多策略产品创设和投资布局
挖深“蓄水池”夯实“稳定器” 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
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多家险企发声
政策组合拳干货满满 长钱长投“施工图”明晰
多方协同发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六部委发力A股流动性 2025年新增入市资金3500亿
“红包”到账! A股分红创新高,长钱入市正当其时
尺素金声丨这张中长期资金入市“施工图”,突破点在哪?
2024年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创新高!中期分红家数金额倍增
创新高!2024年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约2.4万亿元
【分红进行时】A股中期分红金额倍增 红利资产获投资者青睐
1月2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证监会等五部门相关负责人共同介绍《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出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相关工作安排。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实施方案》落地将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资金权益配置能力,稳步扩大投资规模,改善资本市场资金供给与结构,巩固资本市场回升向好的良好局面;也将有助于中长期资金提升长期投资回报,更好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吴清还介绍了资本市场下一步改革举措。公募基金改革方面,目前已形成初步改革方案,下一步证监会将抓紧修改完善,尽快落地实施;建设良好资本市场生态方面,证监会要以抓好《实施方案》落实落地为契机,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从资产端、交易端、机构端、执法端发力,让各类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对外开放方面,进一步提高跨境投融资的便利性,提升A股投资吸引力。
作出针对性制度安排
吴清表示,《实施方案》聚焦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具体的举措,既立足当下,确定了各类中长期资金提高投资A股实际规模、比例的一些具体明确指标要求;更着眼长远,从建立适配长期投资的考核制度、投资政策、市场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一是提升实际投资比例。明确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对公募基金,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对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也意味着将每年至少为A股新增几千亿元的长期资金。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实到位,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后续还将逐步扩大。
二是延长了考核周期。《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
三是进一步巩固形成了落实增量政策的合力。《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中央金融办加强统筹协调,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社保基金理事会等部门和证监会一起紧密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形成了这些具体的、有力的政策举措。“在后续落实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加强沟通协作,强化跟踪问效。”吴清说。
尽快落地公募基金改革方案
公募基金改革方面,据吴清介绍,按照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的部署,证监会深入检视剖析公募基金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认真调研论证,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目前已形成初步改革方案。具体包括:
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进一步完善基金公司治理;系统改革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着力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2025年起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
强化功能发挥,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在公募基金改革上,证监会将做四方面的工作: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实现浮动费率产品试点转常规;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制定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股票ETF产品的快速注册机制;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当中的权重,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的权益类基金;督促提升核心投研能力。
加强监管执法,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完善股东股权、人员管理、市场退出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强化对基金投资交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坚决纠治“高换手率”“风格漂移”等过度投机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等。
“目前,证监会还在进一步加强调研,听取包括行业机构、投资者等各个方面对改革方案的意见建议,也会抓紧修改完善,尽快落地实施。”吴清表示。
提升A股投资吸引力
吴清表示,下一步,证监会还要以抓好《实施方案》落实落地为契机,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市场生态。
在资产端,着力推动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证监会将进一步把好市场入口关、出口关,提升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进一步增加优质上市公司供给,支持更多标杆性高科技企业登陆A股市场。同时,加强上市公司持续监管,特别是进一步完善治理,不断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多措并举做强活跃并购重组市场。上市公司也要进一步增强主动回报投资者意识,更好地通过现金分红、回购注销、股东增持等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吸引力,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标的。
在交易端,不断丰富适合中长期投资的产品和工具供给;在机构端,推动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在执法端,坚决维护市场“三公”秩序。
此外,在吸引和便利外资投资A股市场方面,吴清表示,下一阶段,证监会将进一步提高跨境投融资的便利性,提升A股投资吸引力。包括进一步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完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丰富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产品供给;持续强化与国际投资者的沟通联系,推动解决外资机构的关切、合理诉求等,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加强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建设,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中国经济前景光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我们欢迎更多外资投资A股市场,参与分享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机遇。”吴清表示。
来源:证券日报
链接:http://www.zqrb.cn/stock/gupiaoyaowen/2025-01-24/A1737647508010.html
近日,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中长期资金规模大、稳定性强、投资期限长,是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近年来,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相关政策相继推出。
2024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去年9月底,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长钱长投”制度环境的重点工作安排。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此次印发的《方案》,既深入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决策部署,又进一步细化了前期指导意见的工作安排。
《方案》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在加大A股投资力度、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优化投资生态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推动形成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市场生态。整体来看,《方案》呈现出三大亮点:
首先,《方案》加大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的力度,挖深长线资金“蓄水池”。《方案》明确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
加大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的力度,能够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中长期资金能够通过权益投资方式丰富资产配置、增厚产品收益,提升长期收益水平;中长期资金践行价值投资理念,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稳定有序发展;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也意味着为实体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其次,《方案》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实现“长钱长投”。如提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长期以来,短周期考核机制与中长期资金的“长钱”属性不匹配,也是难以实现“长钱长投”的主要影响因素。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一方面,可以促使中长期资金坚持长期投资,减少大额资金频繁交易行为,平滑市场波动,增强市场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中长期资金进行价值投资、理性投资,使其避免过度关注短期股价波动,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另外,还可以优化中长期资金的资产配置,使其增加对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长期项目投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最后,《方案》提出优化投资生态的一系列举措,为各类中长期资金直接入股上市公司提供便利。《方案》显示,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这就使中长期资金能够更加便利地入股上市公司,既能支持企业融资发展,也能优化资源向优质企业、新兴产业配置,还能起到引领示范效应,稳定市场预期。
总体来看,《方案》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充分体现出六部门紧密协同配合,形成落实增量政策的合力,多维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也进一步彰显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各部门通过强化资本市场政策协同,提升实施效果,形成乘数效应,加快形成“长钱长投”生态,协力推动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来源:证券日报
链接:http://www.zqrb.cn/review/gushireping/2025-01-24/A1737647508012.html
近日,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明确了长周期考核、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对此,险资机构积极响应。多家险资机构称,将助力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细化长周期考核方案
引导险资进行长期投资,离不开相应的考核机制。《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长周期考核方案,引导险资加大权益投资比例。
具体来看,《实施方案》提出:“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普华永道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一考核标准可操作性强。新的考核标准下,通过短期波段操作获得的当年收益对保险公司考核的贡献占比较小,因此有利于市场大体量资金不受短期波动因素的影响。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也可以更好地落实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并聚焦与长期负债的匹配,实现穿越周期的经营。
此前,险资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已经有了“1.0版”——2023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将保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平婧表示,此次《实施方案》延续了此前的政策思路,并进行优化完善,通过考核方式的调整,避免资金管理者以短期收益为目标,激励其践行中长期资金“长钱长投”的理念,形成良好的投资生态。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资产”)认为,《实施方案》对保险、社保、养老和企业年金的长周期考核首次做出明确规定,有利于引导这些资金加大权益投资比例,推动长期资金入市。
同时,《实施方案》还提出,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对此,人保资产认为,这清晰展现出引导保险资金成为坚定价值投资者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将保险资金培育成耐心资本,充分发挥其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优势。
此外,《实施方案》提出,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后续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与资金规模。
燕梳资管创始人之一鲁晓岳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有利于增加险企长期投资的灵活性,试点的扩围将进一步促进险资进行长期股票投资。
增量资金有望进一步提升
业界人士认为,《实施方案》的落地后,险资增量资金有望进一步提升,为A股带来更多长期活水。多家险资机构表示,将稳步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助力推动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在鲁晓岳看来,预计险资在A股流通股投资范围和投资额度方面均将大幅扩充,基于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的有关监管规定,以及险资的权益资产现状测算,在现有监管约束框架下,保险行业预计仍有1.4万亿元新增权益资产配置空间。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秉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理念,加快投资能力建设和投资模式创新,助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完善耐心资本配套机制,在内部树立以长期业绩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加大长周期业绩考核比重;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投资,持续优化资金投向、拓展投资领域;三是切实发挥机构投资者价值发现功能,持续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
新华保险表示,《实施方案》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卡点问题,深刻指明了险资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资本市场的方向和任务,高度契合新发展阶段险资运用的客观要求。公司将在认真学习政策精神基础上,基于专业判断精选投资标的,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丰富的策略、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完善的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好监管部门要求,稳步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助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在服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升险资穿越周期、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人保资产表示,将持续秉持长期主义经营理念,一方面,不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强化产业研究深度,持续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领域聚集,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丰富产品工具,拓展投资模式,陪伴优秀企业成长,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与活力,助力推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平安表示,将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发挥大规模长线资金的优势,灵活运用多种综合金融工具和投资策略,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及价值型品种等领域投资力度,以实际行动体现“耐心资本”担当。
周瑾建议,未来,还可以从偿付能力规则上继续优化相关政策,例如,降低长期配置的股票资产的资本占用系数,或者采用与持有期限或考核期限挂钩的风险系数,从而更好地引导保险资金增配股票以及拉长持有周期。
来源:证券日报
链接:http://www.zqrb.cn/jrjg/insurance/2025-01-24/A1737647508020.html
近日,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1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就如何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回答记者提问。
修订国有险企长周期考核制度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当前,考核周期短已成为制约商业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
在此背景下,《实施方案》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为支持保险资金加大入市力度,2023年10月份,财政部就印发了《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采取长短结合的考核方式,将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中经营效益类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考核分成了“当年”和“近三年”,这两项各占50%的权重。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优化资产配置,注重长期投资收益。
“下一步,我们会按照这次《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保险资金入市,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制度进行修订。”廖岷称,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类指标的长周期考核权重。即将“净资产收益率”的长周期指标考核权重调整至不低于60%。二是实施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指标的长周期考核。通过长短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促进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加大中长期投资力度,实现所有者权益稳定增长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三是推动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提高投资管理能力。鼓励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加强投资管理,提升资金长期运作能力。
廖岷表示,这一系列举措将有利于引导推动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更加注重稳健经营,更好地开展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更有效发挥保险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为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力争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股市
保险资金是典型的“投资长钱”,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者。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介绍,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的金额已经超过了4.4万亿元。从保险资金运用看,主要投资方向是资本市场和未上市企业股权,目前股票和权益类基金投资占比12%,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占比9%,合计21%,这反映出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在投资长期方面的优势和决心。
“保险公司投资股票还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加大股票投资也是当前保险资金资产配置比较好的策略和选择。”肖远企称,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保险资金投资相关政策,鼓励保险资金稳步提升投资股市比例,特别是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要发挥“头雁”作用,力争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股市,力争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即“两个力争”),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在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方面,《实施方案》还提出,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后续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与资金规模。
“2023年10月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了中国人寿和新华人寿两家保险公司通过募集保险资金试点发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规模是500亿元,投资股市并且长期持有。基金设立一年多来,运行比较顺利,实现了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综合动态平衡。”肖远企介绍,第二批试点在机制上将比第一批试点更加灵活,基金可以单独由一家保险公司发起设立,也可以由两家或者两家以上保险公司联合发起设立。第二批试点的规模拟定1000亿元。
肖远企透露,春节前将先批500亿元,马上到位,投资股市。后续将根据保险公司的意愿和需要逐步扩大参与试点保险公司的数量和基金规模。
适时推动政策工具扩面增量
为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去年,央行创新设立了两项工具,即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据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邹澜介绍,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已经开展了两次操作,合计金额1050亿元。去年10月份操作的500亿元,已经全部用于融资增持股票。今年1月份操作的550亿元,行业机构已经可以随时用于融资增持股票。在多方面政策支持下,证券公司自营股票投资规模明显增长。
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方面,为了进一步发挥政策工具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央行结合市场关切,不断优化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政策安排,尤其是针对贷款比例、期限等核心政策要素,已经将申请贷款时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降到了10%,将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到了3年,并且鼓励银行发放信用贷款,便利银行开展贷款业务,充分满足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融资需求。
邹澜在回答《证券日报》记者提问时说:“金融机构已经和将近800家上市企业及主要股东达成了合作意向,已经有超过300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打算申请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超过600亿元,其中,市值百亿元以上的公司占比超过四成,贷款按照利率优惠的原则定价,平均利率水平在2%左右。”
邹澜表示,下阶段,央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前期实践经验和业务开展情况,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提升工具使用便利性,适时推动工具扩面增量,相关企业和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获得足够的中长期资金增加投资。
更加注重全国社保基金中长期收益
全国社保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储备基金,也是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社部副部长李忠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基金投资政策和监管制度,推动市场化投资运营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管理日益规范、基金保值增值水平稳步提高,既增强养老保险制度造血功能和自我平衡能力,也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中长期资金力量。
李忠称,人社部将在确保全国社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规范、稳健、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更加注重基金中长期收益,健全长周期考核机制,持续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基金投资政策,健全投资监管体系,推动基金取得稳健投资收益。通过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与稳健的投资策略,能够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据廖岷透露,财政部正在研究完善全国社保基金的长周期考核体系,细化完善五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要求,拟从风险管理、保值增值等不同维度对基金投资运营情况进行考核,兼顾基金短期的投资收益和长期的保值增值目标,铸牢长周期投资的理念,真正有力支持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来源:证券日报
链接:http://www.zqrb.cn/finance/hongguanjingji/2025-01-24/A1737647508022.html
1月2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对于公募基金,明确了“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等“硬指标”。
业内人士表示,中长期资金入市可以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多增量资金,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稳定性,推动市场长期稳健向上。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增长,有望显著增强市场活力以及投资者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未来,公募机构需在提升投研能力、推出创新产品方面进一步发力,为推动形成“长钱更多、长钱更长、回报更优”的资本市场生态贡献重要力量。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
一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例如,2024年9月份,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长钱长投”制度环境的重点工作安排。《指导意见》的发布实施以及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见效,有力推动市场回稳向好。
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宏观策略部策略研究员夏仕霖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是2024年9月份以来,一系列重要会议提到的提振资本市场、引导中长期资金、稳住楼市股市等要求的进一步落实。《实施方案》引导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有望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活水。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通过引入稳定性强、期限长的资金,优化市场结构,推动A股市场长期向好。
李湛认为,中长期资金入市可进一步优化A股投资者结构。目前市场散户较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将提升机构投资者占比,推动市场更加理性和成熟,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性和风控能力也有助于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中长期资金通过支持优质企业融资,有利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公募功能发挥
“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的要求,有望促进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持续增长。
对此,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策略分析师潘广跃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这一方面有望增强市场活力,大量增量资金入场将提升市场活跃度,增加市场资金供给,使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另一方面将增强投资者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减少市场因短期情绪波动导致的大幅涨跌。”
在潘广跃看来,流通市值每年的增长意味着净值的增长或是份额的增加,这对公募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谈及公募基金未来发力点,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认为:“公募基金更应积极发挥专业机构投资者价值发现、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等功能,迎合投资者需求,持续推出创新产品,引导资金流向国家战略重点支持方向。”
潘广跃认为,公募基金需持续加强其核心竞争力——投研能力。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投研团队;另一方面要搭建符合长期价值投资的考核机制,鼓励投研人员深入挖掘长期投资价值。同时,公募基金需持续推进投研一体化,加强投资与研究人员沟通协作,构建研究输出与投资反馈的有效循环,提高研究深度与颗粒度,拓展投资能力圈,形成完整的投研框架体系,提升团队长期作战能力。此外,完善风险管理也至关重要。公募基金需建立科学规范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提升资金投资稳定性
考核周期短是多年来制约商业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一些中长期资金扩大A股投资规模的堵点。此次《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有利于提升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性,力促“长钱长投”。
谈及实施更长周期考核的意义,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认为:“这将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资金的权益配置能力,有助于稳步扩大投资规模,优化市场资金供给与投资者结构,减少市场短期波动,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同时也有助于中长期资金提升长期投资回报,更好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促进投融资两端协调发展。”
在潘广跃看来,长周期考核既有助于基金经理克服短期业绩压力,更关注长期投资回报,也有利于纠正基金经理投资行为偏差,避免投资行为短视,影响中长期资金稳定入市。
“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不仅会带来资金层面的变化,还会重塑资本市场生态。相关改革将深刻改变A股市场的运行逻辑,为投资者创造更稳定的长期回报。”李湛表示。
来源:证券日报
链接:http://epaper.zqrb.cn/html/2025-01/24/content_1118802.htm
1月2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针对公募基金、商业保险、社保基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具体举措。作为典型的中长期资金类型之一,保险资金的入市动作也备受市场关注。
1 耐心资本将加大权益投资
近日,中央金融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针对保险资金入市,《方案》提出了多项举措。
太平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为保险资金入市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有助于提升保险资金对于权益投资的积极性,优化保险资金配置结构,不断增强市场稳定性。
《方案》推出的举措之一,是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同时,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长周期考核的规定,获得了国有保险机构的积极反馈。
中国人寿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制定的长周期考核将引导险企更加注重稳健经营、长线投资,有助于提高险资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意愿。
太平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长周期考核使得保险资金摆脱短期考核压力,更加注重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减少短期市场波动对保险资金投资行为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保险资金的“耐心资本”属性。
同时,《方案》允许商业保险资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中国人寿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有助于保险资金以更多元方式参与优质公司的长期投资,发挥耐心资本作用,优化战略投资者结构。
人保资产认为,《方案》清晰展现出引导保险资金成为坚定价值投资者的政策导向,为将保险资金培育为耐心资本,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以实现跨周期的投资布局,开辟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2 积极申报第二批长期股票投资试点
《方案》提到,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后续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与资金规模。
2024年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作为首期试点机构,共同出资500亿元设立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股市并长期持有。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昨日介绍,第二批试点的规模拟定1000亿元,准备在春节前先批500亿元。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已有大型保险公司就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着手申报,倾向于单独发起设立私募证券基金。有业界人士称,有数家保险机构正在申请第二批试点。
某大型保险资管人士表示,推动设立私募证券基金,一方面是响应政策导向,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展权益投资、平滑报表。
3 多举措发挥长期资金优势
多家险企表示,将多举措发挥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的作用,助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耐心资本配套机制,在内部树立以长期业绩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加大长周期业绩考核比重;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投资,持续优化资金投向、拓展投资领域;三是切实发挥机构投资者价值发现功能,助力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人保资产表示,一方面,不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强化产业研究深度,持续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领域聚集,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丰富产品工具,拓展投资模式,陪伴优秀企业成长,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与活力,助力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太平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的属性和优势,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积极拓展参与资本市场的广度、深度,实现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来源:证券时报
链接:https://h5.stcn.com/pages/detail/detail?id=1508073&jump_type=reported_info
作为中长期资金的代表,全国社保基金在支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全国社保基金入市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助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同时,全国社保基金也实现了保值增值。数据显示,全国社保基金成立20多年来,投资A股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11.6%。
昨日,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全国社保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储备基金,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对于全国社保基金入市,中央财政将持续给予支持。近日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稳步提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廖岷表示,财政部会持续做好全国社保基金的补充,在强化基金保障能力的同时,支持注入的资金加大投资资本市场力度,并且要采取更多灵活的股票投资组合,为资本市场的向好发展持续提供支撑。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以社保基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入市空间较大。据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此前测算,2023年长期资金中入市较为积极的全国社保基金,持有权益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6.9%(含直接股权投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等持股比例稍低一些。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类资产的最大投资比例为40%。全国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或远低于征求意见稿规定的比例上限。
华创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徐康研判,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类资产比例提高1%,将带来301亿元的增量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提高1%,则对应着186亿元的增量资金。
廖岷表示,目前,《全国社保基金境内投资有关管理办法》正在修订,修订后的办法结合金融市场最新发展形势,优化不同投资品种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力度和灵活度。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多元化的投资品种有助于社保基金分散投资风险;优化不同投资品种比例,有助于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捕捉投资机会。
同时,财政部正在研究完善全国社保基金长周期考核体系,细化完善五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要求,拟从风险管理、保值增值等不同维度对基金投资运营情况进行考核,兼顾基金短期的投资收益和长期的保值增值目标。
田利辉认为,长周期考核机制要求社保基金在投资过程中更加注重投资质量和可持续性,这将有助于提升社保基金的整体投资水平。
人社部副部长李忠也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规范、稳健、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更加注重基金中长期收益,健全长周期考核机制,持续完善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基金投资政策,健全投资监管体系,推动基金取得稳健投资收益。
来源:证券时报
链接:https://h5.stcn.com/pages/detail/detail?id=1508076&jump_type=reported_info
1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等部门就近日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进行详细解读。其中,银行理财参与权益投资的方式和途径得到了更多优化,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深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与2024年9月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相比,近日发布的《方案》针对银行理财资金入市的一些表述出现了明显变化。
《方案》提出,“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银行理财被归入“等”字所指代的机构行列,处于五类主要中长期资金之后。而2024年9月的《指导意见》则明确,“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与此同时,《方案》对于银行理财参与资本市场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优化。《方案》提到,“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某理财公司的权益投资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颇具实操性,理财资金入市的方式或是经过充分调研过后得出的结论,更具可行性、更贴合该类资金目前的性质。他认为,监管一直在鼓励理财资金入市,但银行理财的负债端属性以及客户偏好,决定了理财资金短期内较难将权益占比尤其是直投股票的占比提升。如今,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以这种方式参与权益市场投资的可行性更高。
有券商分析师指出,目前理财公司权益投资规模有限、发行的权益类产品占比较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理财公司基本承袭了母行的渠道和客户,客群偏好上对净值波动更大的权益类产品接受度较低;二是经历五年多发展历程的理财公司,权益投资的经验和能力均处于培育阶段,发行权益类产品难度较大,在投研能力、人员团队、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仍有欠缺。
事实上,加强权益能力建设、提升资本市场业务参与度、完善含权产品线、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成为不少理财公司着力的方向。招银理财发文称,《方案》对于理财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财行业应通过加强权益能力建设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并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去年11月,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呼吁,应多举措完善耐心资本渠道,一是建议从银行理财参与养老体系建设着手,引入长期限增量资金;二是建议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理财参与资本市场相关税费政策;三是建议继续加强引导以社保基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入市,培育“耐心资本”。
来源:证券时报
链接:https://h5.stcn.com/pages/detail/detail?id=1508075&jump_type=reported_info
“大事儿不过夜,更不能过年,所以我们只争朝夕。”1月23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对近日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从资产端、交易端、机构端、执法端等“四端”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已针对公募基金形成初步改革方案,以及支持各类外资主体参与A股市场。
他表示,《实施方案》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并从建立适配长期投资的考核制度、投资政策、市场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A股每年将新增几千亿元长期资金
吴清表示,《实施方案》聚焦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既立足当下,确定了各类中长期资金提高投资A股实际规模、比例的一些具体明确指标要求;更着眼长远,从建立适配长期投资的考核制度、投资政策、市场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一是提升实际投资比例。《实施方案》明确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对公募基金,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对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也意味着将每年至少为A股新增几千亿元的长期资金。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实到位,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后续还将逐步扩大。
二是延长了考核周期。《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
三是进一步巩固形成了落实增量政策的合力。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后续落实过程中,证监会将继续加强沟通协作,强化跟踪问效。
已针对公募基金形成初步改革方案
“近年来,受股市波动等复杂因素影响,特别是前两年,部分权益类基金出现了一定亏损,公募基金行业中也暴露出经营理念偏差、公司治理存在缺陷、投资行为短期化等问题。”吴清说,证监会深入检视剖析公募基金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目前已形成初步改革方案。
证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
一是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具体而言,进一步完善基金公司治理,推动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勤勉尽责,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的经营理念。系统改革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防止出现“重规模、轻回报”的经营倾向,避免片面追求规模,不重视投资者回报情况的发生。
“要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交易费率的基础上,2025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这样预计每年合计可以为投资者节约大概450亿元的费用,这是给投资者实实在在省下来的。”吴清说。
二是强化功能发挥,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吴清说,证监会将在公募基金改革上做好以下工作: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实现浮动费率产品试点转常规;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制定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股票ETF产品的快速注册机制;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当中的权重,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的权益类基金;督促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制度,引导基金公司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
三是加强监管执法,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他强调,完善股东股权、人员管理、市场退出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强化对基金投资交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坚决纠治“高换手率”“风格漂移”等过度投机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基金投资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基金公司信息披露的社会监督。
“目前,证监会还在进一步加强调研,听取包括行业机构、投资者等各个方面对改革方案的意见建议,也会抓紧修改完善,尽快落地实施。”吴清说。
进一步加大“四端”政策供给
吴清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市场生态。
在资产端,着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吴清说,去年盈利的上市公司有九成都已经分红。今年春节前的2个月,即去年12月和今年1月,预计会有超过310家公司实施春节前分红,分红金额超过3400亿元,家数、金额分别是上年同期的9倍和7.6倍。目前沪深300股息率达到3%,明显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权益市场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
据吴清介绍,证监会将进一步把好市场入口关、出口关,提升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进一步增加优质上市公司供给,支持更多标杆性高科技企业登陆A股市场;加强上市公司持续监管,特别是进一步完善治理,不断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多措并举做强活跃并购重组市场。上市公司要进一步增强主动回报投资者意识,更好通过现金分红、回购注销、股东增持等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在交易端,不断丰富适合中长期投资的产品和工具供给。他表示,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机构投资者作为战略投资者更加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等。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等方面,给予保险资管、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用好用足央行互换便利工具,会同央行探索实现常态化的制度安排。
在机构端,推动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吴清强调,支持证券基金经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并购重组,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去年以来,已经有头部机构并购重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我们还将引导行业机构加大人力、研究、交易以及资本等方面资源投入,提升对养老金、商业保险资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的服务能力,也包括对所有投资者的服务能力;抓紧完善基金投顾规则制度体系,实现业务试点转常规。”他说。
在执法端,坚决维护市场“三公”秩序。吴清说,快、准、狠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既要抓早、抓小、抓苗头,更要打大、打恶、打重点,特别是对“首恶”、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绝不放过、一追到底。
他还强调,突出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性完善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行为约束,包括对恶意造假、股东或实控人严重侵害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进行约束。推动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当事人承诺等制度机制,加快完善退市过程中,特别是因违法违规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
支持各类外资主体参与A股市场
吴清表示,从外资参与A股市场投资交易的情况来看,截至去年底,有866家QFII获得了投资资格,外资通过QFII、沪深股通共持有A股资产大约3万亿元人民币。
“外资是目前A股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外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长期资金,包括相当多全球知名的主权基金、养老金、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等,多年来积极参与A股市场,也对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说。
吴清强调,证监会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为国际投资者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持各类外资主体参与A股市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下一阶段,证监会将进一步增强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进一步提高跨境投融资的便利性,提升A股投资吸引力,包括进一步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完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丰富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产品供给;持续强化与国际投资者的沟通联系,推动解决外资机构的关切、合理诉求等,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加强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建设,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来源:上海证券报
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81122?d=134fe0c&channel=weixin
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其中多项安排涉及公募基金,如“明确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针对公募基金已形成初步改革方案”等。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接近6万亿元。相关政策落地后,预计将为市场带来万亿级增量资金,显著优化投资者结构,增强A股市场的稳定性与韧性。未来,通过发展被动型基金、优化主动型基金机制,有望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流入,为A股“慢牛”“长牛”奠定基础。
未来三年入市资金有望新增万亿元
1月23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对于公募基金,明确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对于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在最新披露的2024年公募基金四季报中,截至去年底,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为5.88万亿元,考虑到部分11月及12月新成立的基金未披露最新季报,综合来看,公募基金在2024年底持有A股市值接近6万亿元。预计2025年、2026年和2027年每年有望新增资金约6000亿元,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于2027年底有望达到7.8万亿元,甚至更多。
据富国基金最新测算,2024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同比增速为13.5%,但近3年滚动年化复合增速为-2.8%,且目前18.2%的A股配置比例也处于2013年来中枢以下水平。在未来3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的政策指引下,公募基金有望稳步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并为A股市场带来万亿级增量资金。
“这一举措有利于缓解市场近年来缩量博弈的压力。”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策略研究员夏仕霖表示,中长期资金入市,对市场的结构与投资生态预计有望持续带来影响,后续重点关注保险等中长期资金偏好的方向。
形成“回报更优”的资本市场生态
吴清表示,目前针对公募基金已形成初步改革方案,包括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强化功能发挥,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加强监管执法,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等。
中欧基金表示,其中许多细节安排“用心良苦”。比如“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浮动费率产品试点转常规”等,可以改善投资者体验,提升投资者的长期获得感,从根本上扭转当前权益类公募基金的不足,体现了公募基金普惠性和人民性的特征;“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的权益类基金”更能实现基金公司与持有人的利益绑定,有助于行业长远发展。
据吴清介绍,证监会将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制定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当中的权重等。
在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基金评价业务负责人胡立峰看来,从产品角度看,公募机构需要在主动权益类基金与被动权益类基金两个方面持续发力。
“从目前看,被动权益类基金,尤其是A股股票ETF将是新增资金的主力,从首次发行和持续申购两个渠道均要发力推进;主动权益类基金则应根据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增加管理人、基金经理和投资人的利益绑定机制,增加管理人自购规模力度,在利益逐步绑定的过程中,吸引投资人的长期投资。”胡立峰说。
“在发展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公募基金可以作出诸多优化。”兴证全球基金表示:首先必须以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努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其次在产品规划上,根据自身管理能力的成长速度进行产品发行,重视逆势布局,资管机构可专注于各自的优势领域,打造差异化发展路径;再其次在合规风控上做加法,提升业务运作合规化、规范化水平,通过各个业务环节的稳健经营提升投资者长期投资回报;最后可以加大公司及员工的自购力度,与客户利益捆绑。
在不少公募机构看来,中长期资金入市并非一蹴而就,其效果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逐步显现。通过配套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安排,推动形成“长钱更多、长钱更长、回报更优”的资本市场生态。
“随着市场多方的长期资金力量加大对A股的布局,我们看好权益市场的长期发展。相信随着上市公司股东回报逐年提升,A股将逐渐形成更为健康和长期的资本市场投融资环境,并培育行业经营主体长期稳健经营与投资的理念。”景顺长城投研团队称。
来源:上海证券报
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81132?d=134fe0c&channel=weixin
近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针对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投资股市提出多项举措,包括: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多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1月23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公司将利用好保险资金“周期长、规模大、稳定性高”等特点,稳步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在服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升险资穿越周期、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新华保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方案》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卡点问题,指明了险资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资本市场的方向任务,高度契合新发展阶段险资运用的客观要求。
“这些规定清晰展现出引导保险资金成为坚定价值投资者的政策导向,为将保险资金培育为耐心资本,充分发挥其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优势,实现跨周期投资布局开辟了广阔的政策空间。”人保资产认为。
谈及具体落实工作,国寿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完善耐心资本配套机制,在内部树立以长期业绩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加大长周期业绩考核比重,切实增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投资,持续优化资金投向、拓展投资领域,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低碳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三是切实发挥机构投资者价值发现功能,持续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对投资标的的价值分析、准确定价、价值提升、风险管控等能力,助力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人保资产也表示,公司将继续持续秉持长期主义和耐心资本经营理念,一方面不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强化产业研究深度,持续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领域聚集,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丰富产品工具,拓展投资模式,陪伴优秀企业成长,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与活力,助力推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有大型保险公司,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将在认真学习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基于专业判断、精选投资标的,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丰富的策略、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完善的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监管部门要求,稳步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助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在服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升险资穿越周期、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新华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平安对记者表示,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发挥大规模长线资金的优势,灵活运用多种综合金融工具和投资策略,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及价值型品种等领域投资力度,以实际行动体现耐心资本的应有担当。
来源:上海证券报
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81133?d=134fe0c&channel=weixin
近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甫一出台,招银理财、平安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四家银行理财公司就发声表态,将抓住重要政策机遇,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建设。
作为资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方案》提出,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平安理财方面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方案》针对国内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不足的问题对症下药,打通各类型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难点,明确规划了各类型资金入市规模的比例要求。“我们相信,这一综合方案的实施,将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可投资性,即在减少市场波动、稳定市场运行、改善投资者体验的同时,提升各类型投资资金的中长期回报”。
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将为银行理财行业带来全新机遇。兴银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蒲延杰认为,银行理财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可实现中长期资金与优质资产的有效对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方案》同时明确,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对此,光大理财表示,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将上升为A类投资者,同一理财公司管理的多只理财产品或可视为同一委托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财资金直接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的门槛。
“这为银行理财公司在上市公司定增赛道进行展业布局,提供了重要政策机遇。”在光大理财看来:一是有助于银行理财公司丰富资产配置结构,降低对传统固定收益类资产的依赖。在低利率环境下,定增作为一种权益类投资工具,可通过折价为理财资金提供更高的收益潜力。二是定增的锁定期机制能够促使理财资金进行中长期投资,熨平短期市场波动的影响,有助于实现长期稳健的收益。三是理财资金通过参与定增,能够为企业提供直接资金,支持实体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切实发挥理财产品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当前,银行理财市场的“含权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2.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56%。但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仅0.83万亿元,占比2.58%。
对于以固收类投资见长的银行理财行业来说,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机遇和挑战并存。招银理财认为,理财行业应通过加强权益能力建设,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并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银行理财如何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平安理财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多资产、多策略的产品创设和投资布局,抓住《方案》出台的契机,提升对权益市场的参与力度;强化对权益市场投研能力的差异化建设,加大权益策略的赋能应用,结合定增、举牌等政策安排,探索战略性的投资方向。
光大理财表示,未来将研究发行“+定增策略”的长期限(18个月以上)公募类“固收+”产品,通过产品的扩容布局以满足更多群众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需求。同时,锁价定增项目具备更早的前期沟通时效和信息透明度,也将探索通过私募专向产品的方式,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投资。
来源:上海证券报
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81135?d=134fe0c&channel=weixin
近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方案》打通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有助于提升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与稳定性。下一阶段,围绕提高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和规模、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等重点方向,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将持续扎实推进,更多新举措有望研究推出,为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更好发挥其作为市场“稳定器”的作用。
提升投资比例
着眼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从“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逐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等多方面作出具体部署,着力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引导中长期资金提高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和规模。
作为长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险资有望进一步提升对股票市场的投资规模。《方案》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后续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与资金规模。
“提高权益投资比例或是险资增厚投资收益的重要方式之一。”方正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许旖珊说,政策“组合拳”提振信心,积极引导险资入市,增强险资投向权益类资产的意愿。
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也迎来政策护航。《方案》提出,稳步提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推动有条件地区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方案》还提出,逐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探索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鼓励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开展差异化投资。
“通过上述各项具体举措,引导商业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加大入市力度,能够给权益市场带来更多增量资金。同时,中长期资金的入市将改变当前投资者结构,减少短期投机行为,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
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
长周期考核“指挥棒”是提升投资运作稳定性的关键举措之一,也是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基础。关于长周期考核的制度设计,《方案》着墨颇多。
如,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再如,《方案》提出,加快出台企(职)业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说,建立健全与长周期考核相适配的管理制度,将引导投资机构关注长期收益,减少短期市场波动对中长期资金投资业绩的影响,促进各类中长期资金更好地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涉及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也有望加快优化完善。《方案》提出,细化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五年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支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充分发挥专业投资优势。
社保基金会近期表示,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有效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发挥长期资金、耐心资本作用,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
《方案》提出,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市场人士认为,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是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保障。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基础在于以更大力度构建鼓励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未来,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进一步扩大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规模等举措将持续加力。
《方案》提出,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推动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的运用。进一步扩大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规模。
开年以来,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用力。1月2日,第二次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落地,操作金额550亿元,超过了首次操作规模。中国结算同步送上“政策礼包”,宣布对在中国结算办理的所有涉及互换便利的证券质押登记费实施减半收取的优惠措施。
中国证券报记者还获悉,金融管理部门已对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落地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优化,将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期限从一年延长至三年、提高融资比例、扩大适用范围、引导更多类型银行和信贷资金参与专项贷款。
“推出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为市场带来可观增量资金,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举措。”东兴证券分析称。
此外,《方案》提出,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鼓励和推动长期资金入市,也要考虑一级市场投资。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对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一视同仁,将极大调动这些机构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更多长期资金入市。”赵锡军如是说。
来源:中国证券报
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79546?d=134fe0b&channel=weixin
近日,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多家保险公司表示,《方案》提出的一系列举措有助于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引导保险资金进一步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理念,加大权益市场布局,助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加大长周期业绩考核比重
证监会主席吴清1月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方案》进一步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
多位险资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曾提到,考核机制是影响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痛点之一。目前保险公司的绩效考核大多以中短期为主,短期绩效考核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险资配置权益资产的积极性。
多家保险机构认为,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有助于引导保险机构深化长期投资理念,加大权益投资比例。
人保资产表示,《方案》对保险、社保、养老和企业年金的长周期考核首次做出明确规定,此举有利于引导以上资金加大权益投资比例,推动长期资金入市。
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提出的全面构建三年期及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推动提升权益资产投资比例,对于发挥中长期资金的资本市场“稳定器”“压舱石”作用、克服市场短期波动、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后续将完善耐心资本配套机制,在内部树立以长期业绩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加大长周期业绩考核比重,切实增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加大重点领域投资力度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1月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的金额已经超过了4.4万亿元。从保险资金运用看,资本市场和未上市企业股权是主要的投资方向,目前股票和权益类基金投资占比是12%,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占比是9%。
“保险公司投资股票还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加大股票投资也是当前保险资金资产配置比较好的策略和选择。”肖远企说。
多家保险机构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险资长期投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产品工具和投资策略,为稳定资本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人保资产表示,将继续秉持长期主义和耐心资本经营理念,一方面,不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强化产业研究深度,持续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领域聚集,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丰富产品工具,拓展投资模式,陪伴优秀企业成长,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与活力,助力推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重点领域投资,持续优化资金投向、拓展投资领域,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低碳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
中国平安表示,将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发挥大规模长线资金的优势,灵活运用多种综合金融工具和投资策略,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及价值型品种等领域投资力度,以实际行动体现“耐心资本”的应有担当。
新华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认真学习政策精神基础上,基于专业判断、精选投资标的,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丰富的策略、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完善的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监管部门要求,稳步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助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在服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升险资穿越周期、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来源:中证金牛座
链接:https://jnz.cs.com.cn/html/details/Information-details.html?infoId=77e32fd6e343fe42b5e852de25085a4b&infoType=1&funcCode=004001&greyType=0
“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2025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等方面,给予保险资管、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用好用足央行互换便利工具”……监管部门1月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长钱长投“硬指标”“施工图”,彰显稳住股市的魄力和决心。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下一阶段,应围绕强化政策协同,改善市场生态,持续增强市场吸引力等重点发力,有关方面将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成为资本市场重要增量资金,助力熨平市场短期波动,护航资本市场行稳致远。
凝聚合力 强化政策协同
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发挥合力。
证监会主席吴清说,在《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紧密协同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共同推进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有力的政策举措。
2024年9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为支持资本市场创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两项工具实施进展顺利。”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邹澜说,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已开展两次操作,合计金额1050亿元。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支持下,截至目前,已有超300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了打算申请股票的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超6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前期实践经验和业务开展情况,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提升工具使用便利性,适时推动工具扩面增量。”邹澜说。
中信证券金融产业首席分析师田良表示,随着市场机构的广泛参与,首批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资金额度有望得到充分运用。
社保基金也有望成为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增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下一步将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规范、稳健、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持续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投资政策,健全投资监管体系,推动基金取得稳健投资收益。
多管齐下 改善市场生态
建设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是市场各方共同期待。相关部门多管齐下,将营造更加有利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市场生态,使各类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在资产端,着力推动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兴业证券认为,证监会前期在资产端连续发力,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办法,鼓励分红、回购等,增加优质上市公司供给;此次《实施方案》相关举措又进一步加码,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在交易端,不断丰富适合中长期投资的产品和工具供给。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举例说,《实施方案》提出的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等举措,就是重要工具供给。“该举措对于投资方、融资方和资本市场来说,是一项能够实现三方共赢的重要举措。其中,对于资本市场建设而言,能增加长期资金供给,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完善市场投资者结构。”田轩说。
在机构端,推动不断提升投研能力等专业服务能力。国泰基金表示,投研能力是公募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资本市场显著扩容,如何在更广阔、更活跃的市场中高效筛选出有价值的投资标的,为投资者分享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这需要保持敬畏、谦虚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做研究、实实在在地持续打造投资能力,以优异的业绩回报投资者信任。
在执法端,坚决维护市场“三公”秩序。监管部门已作出相关部署。吴清表示,严格落实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坚持惩、防、治并举,突出依法监管、分类监管,快、准、狠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提升监管执法的精准性、有效性。突出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性完善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行为约束。推动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当事人承诺等制度机制,加快完善退市过程中,特别是因违法违规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
综合施策 持续增强吸引力
在市场人士看来,营造“长钱”愿意“长投”“长留”的市场生态,仍要在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产品、增强政策稳定性、提高长期资金入市便利性等方面综合施策。
持续增强A股市场吸引力,应积极开发更为多元化的产品,精准覆盖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的群体,切实满足居民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看来,指数化投资热潮不断,ETF有望成为增量资金重要“蓄水池”,为权益市场的资金稳定提供长期有力的支持。
提升A股投资吸引力,也要进一步增强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期性。田轩建议,应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将市场化思维更多、更好地融入改革过程中,通过建立完善法治化、程序化、市场化的政策执行体系,在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让市场各方尽快归其位、司其职。让市场经营主体在相对中性的环境中充分竞争、释放活力。在政策制定阶段,以系统化的思维谨慎对待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杜绝“合成谬误”。
此外,围绕吸引外资长钱,进一步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性的相关举措有望陆续推出。监管部门已表示,将进一步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完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丰富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产品供给;持续强化与国际投资者的沟通联系,推动解决外资机构的关切、合理诉求等,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加强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建设,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来源:中证金牛座
链接:https://jnz.cs.com.cn/html/details/Information-details.html?infoId=4c7d8345186f463ca040e52f93374aa1&infoType=1&funcCode=004001&greyType=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和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邹澜、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吴清表示,《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的更加具体的举措,既立足当下,更着眼长远。吴清介绍,经过认真研究论证,明确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对公募基金,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对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也意味着将每年至少为A股新增几千亿元的长期资金。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实到位,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后续还将逐步扩大。
吴清透露,证监会深入检视剖析公募基金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认真调研论证,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目前已形成初步改革方案。“要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交易费率的基础上,2025年起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合计可以为投资者节约大概450亿元的费用。”吴清说。
围绕推动改善市场生态,吴清表示,在资产端,着力推动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在交易端,不断丰富适合中长期投资的产品和工具供给;在机构端,推动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在执法端,坚决维护市场“三公”秩序。
“建设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是市场各方的共同期待,也有非常多的内容。证监会责无旁贷,将全力做好。我们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持续推动资本市场生态改善,使各类资金都愿意到这个市场来,并且能够在这儿留得住、发展得好。”吴清说。
李忠表示,下一步,将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规范、稳健、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更加注重基金中长期收益,健全长周期考核机制,持续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基金投资政策,健全投资监管体系,推动基金取得稳健投资收益。通过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与稳健的投资策略,能够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邹澜介绍,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实施进展顺利,为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阶段,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前期实践经验和业务开展情况,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提升工具使用便利性,适时推动工具扩面增量,相关企业和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获得足够的中长期资金增加投资。”邹澜说。
“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现在拟定1000亿元,金融监管总局准备在春节前先批500亿元,马上到位,投资股市。后续将根据保险公司的意愿和需要来逐步扩大参与试点保险公司的数量和基金规模。”肖远企表示,第二批试点今后在机制上比第一批试点会更加灵活,基金可以是单独由一家保险公司发起设立,也可以由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保险公司联合发起设立。
来源:中证金牛座
链接:https://jnz.cs.com.cn/html/details/Information-details.html?infoId=f348f7218cf04b92a9fc900411e1e4bf&infoType=1&funcCode=004001&greyType=0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
2025年1月22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 ,就“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和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邹澜、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出席并答记者问。
吴清表示,经过认真研究论证,明确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对公募基金,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对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也意味着将每年至少为A股新增几千亿元的长期资金。
“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实到位,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后续还将逐步扩大。”吴清透露。
“要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交易费率的基础上,2025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这样预计每年合计可以为投资者节约大概450亿元的费用。这是给投资者实实在在省下来的。”吴清在会上宣布。
国联基金方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根据新闻发布会的内容,2025年新增入市资金在3500亿元左右,主要来自保险公司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将对市场形成托底作用,体现了监管对于A股市场的重视,利于A股市场的长期稳定。
“增量资金预计有相当一部分会配置红利资产,我们认为,在低利率环境下,红利资产将有中期的资金净流入逻辑,依然看好该方向。另外,在大盘稳定的背景下,顺应产业趋势的各类科技股投资机会值得持续挖掘。”国联基金预测。
化解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
2024年9月底,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长钱长投”制度环境的重点工作安排。
吴清指出,《指导意见》发布实施以及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等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对市场稳定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推动市场回稳向好。
“《实施方案》聚焦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具体的举措,既立足当下,确定了各类中长期资金提高投资A股实际规模、比例的一些具体明确指标要求;更着眼长远,从建立适配长期投资的考核制度、投资政策、市场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吴清指出。
吴清还指出,《实施方案》落地将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资金的权益配置能力,稳步扩大投资规模,改善资本市场资金供给与结构,巩固资本市场回升向好的良好局面;也将有助于中长期资金提升长期投资回报,更好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杨德龙认为,《实施方案》的发布无疑给市场吃了定心丸,近期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通过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吸引耐心资本,有利于提振投资者的入场意愿,提振投资者信心。春节即将到来,春节之后往往是春季躁动行情,这是A股的季节性特征,建议大家保持信心和耐心,在市场调整的时候布局优质股票或者优质基金来抓住下一轮行情的机会。
“这一方案是投资者结构的优化、投资理念的进化、市场信心的强化,是资本市场走牛走好走实的关键,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抓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引入中长期资金有助于为市场提供稳定的资本支持,增强市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此外,中长期资金的进入可以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且通过长期投资,可以减少短期投机行为对市场的冲击,有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西南证券方面分析,中长期资金入市将引导上市公司更加注重长期价值塑造与股东回报,积极采取回购股份、稳定分红、完善治理、提升效率等行动,持续增强优质标的吸引力。各类中长期资金在定增、新股申购等方面的主动参与,将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和多元,带动形成注重质量与回报的良性投资氛围。
国联基金测算,对于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流通市值与股价相关,且权益型产品的规模难以预测,因此增量资金很难测算;对于保险来说,新增保费的口径是总保费(包含新单保费和续期保费)扣除各项支出(赔付、退保、费用等),根据2023年数据,5家上市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约为1.3万亿元,各项支出占50%,剩余部分30%投向股票市场,对应2000亿元左右的体量。配置方向预计以高股息为主。
国联基金方面指出,保险提高权益配置比例面临一定掣肘。一方面是保险投资的考核周期较短,主要是保险公司面临的利润考核周期较短,这在本次新闻发布会上有明确提及,将大幅降低国有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另外的限制来自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新会计准则下,保险公司的偿付充足率下降,对权益比例的提升形成限制,目前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一些修订但是落地需要一定时间。
落实“长钱长投”要求 延长考核周期
谈及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向记者表示,从市场环境方面来看,A股市场波动较大,使得中长期资金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和短期波动压力,降低了其入市的积极性和稳定性;考核制度方面,目前约 70%的中长期资金都有年度的考核目标和业绩排名压力,部分长期资金的投资管理人在短期考核压力下,难以承受市场的大幅波动,进而减少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政策支持方面,长期资本投资收益的税收政策和优惠政策尚未完善,长短期资本的税收政策无明显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长期资金的投资收益和入市积极性。
“考核周期短是多年来制约商业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一些中长期资金扩大A股投资的一个重要卡点。实施长周期考核,能够有效熨平短期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本来是个长钱,但是考核周期过短就难以长投,通过考核周期调整,能够提升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性。”吴清指出。
这次《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
在吴清看来,实施长周期考核对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性突破,解决了多年要解决没解决的问题。从境内外实践经验来看,这也有利于改善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回报,实现共赢。
“全国社保基金是境内参与股票投资最积极的真正的长期资金,成立20多年来投资A股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11.6%,这是很高的。主要得益于社保基金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其中的经验应该说很值得认真地总结、借鉴。”吴清举例阐述。
在汤哲辉看来,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可以减少短期市场波动对中长期资金投资业绩的影响,使投资机构避免因短期业绩压力而频繁调整投资组合。从而有助于推动投资机构树立长期业绩导向,使其更加注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更好地发挥中长期资金的长期投资优势,实现长期资产的稳健增值。从国际上看,成熟的资本市场普遍重视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许多国际知名的投资机构都采用长周期考核机制。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吸引更多国际中长期资金的流入,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
《实施方案》重要举措之一是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强化分类监管评价约束,优化产品注册机制,引导督促公募基金管理人稳步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牢固树立投资者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机制,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推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规则落地,依法拓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类型和投资策略。
“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引导督促公募基金管理人稳步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强化分类监管评价约束,优化产品注册机制,也就是鼓励多发行权益类的基金,提高权益基金的占比,有利于增加市场的增量资金。牢固树立投资者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机制,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杨德龙分析。
在田利辉看来,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这将有助于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降低间接融资依赖度,优化金融结构。其次,更多的权益类基金意味着更多的长期资本参与市场,这对稳定股价、增加市场深度有积极作用。再者,提高权益类基金比例还可以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同时,随着更多专业管理资金的入市,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也将得到提升。
方正证券研究所金融首席、所长助理许旖珊指出,整体来看,《方案》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私募基金稳健发展。一是强化分类监管评价约束、优化产品注册机制,进一步引导公募基金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二是建立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机制,进一步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三是推动私募基金运作规则落地,进一步拓展私募基金的产品类型和投资策略。
公募基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买方力量,通过专业的投资服务帮助投资者分享上市企业的成长红利,促进经济发展与居民财富增长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整体上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总规模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年底的33万亿元。其中,以股票投资为主的权益类基金规模从2.3万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权益类ETF突破3万亿元。
吴清坦言,近年来,受股市波动等复杂因素影响,特别是前两年,部分权益类基金出现了一定亏损,公募基金行业中也暴露出经营理念偏差、公司治理存在缺陷、投资行为短期化等问题。
2024年9月26日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对此,吴清透露,目前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已形成初步改革方案。
关于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方面,吴清表示,将全面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着力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防止出现重规模、轻回报的经营倾向,避免片面追求规模,不重视投资者的回报。
吴清指出,证监会将在公募基金改革上做以下四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是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实现浮动费率产品试点转常规。第二个是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制定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股票ETF产品的快速注册机制,原则上从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进一步便利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市场。第三个是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当中的权重,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的权益类基金。第四个是督促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制度,引导基金公司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
在加强监管执法,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证监会表示,完善股东股权、人员管理、市场退出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强化对基金投资交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坚决纠治“高换手率”“风格漂移”等过度投机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基金投资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基金公司信息披露的社会监督,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文化。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策略研究员夏仕霖指出,首先,《实施方案》的多个举措有利缓解市场近年来缩量博弈的压力。其次,近期临近岁末市场交易偏淡、风险偏好下降,A股市场还面临一系列外部风险因素,本次新闻发布会预计有效稳固市场信心、提振市场风险偏好,推动市场筑底回暖。再次,中长期资金入市,对市场的结构与投资生态预计有望持续带来影响,后续重点关注保险等中长期资金偏好的方向。
来源:中国经营报
链接:http://www.cb.com.cn/index/show/zj/cv/cv135291931263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日前,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为股市送上政策“大礼包”。
《实施方案》重点引导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在“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方面提出要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可见“分红”也成为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考量。
证监会主席吴清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证监会坚决落实新“国九条”关于一年多次分红、春节前分红的部署要求,引导推动有条件的上市公司给投资者过年“发红包”。2024年,A股上市公司实施分红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红包雨”背后折射着怎样的市场新趋势?上市公司分红又将如何助力“长钱长投”落地见效?
节前“红包”陆续到账 A股中期分红上市公司数量数倍增长
春节前夕,A股上市公司纷纷推出分红计划,给广大股东送上重磅“红包”。作为节前最后几个交易日——1月22日至27日,据数据显示,至少66家A股公司将实施现金分红,分红总额超850亿元。证监会主席吴清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沪深两市预计有超310家公司已实施或拟实施春节前分红,分红总额超3400亿元。
证监会主席 吴清:“今年春节前的2个月,也就是去年12月和今年1月,预计会有超过310家公司实施春节前分红,分红金额大概会在3400多亿元,家数、金额分别是去年同期的9倍、7.6倍。目前,沪深300股息率达到3%,明显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权益市场的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
有分析认为,分红公司家数、金额几何倍增长背后,反映出上市公司回馈投资者意识逐渐增强,体现了企业责任与社会价值的双向流动。
据了解,有银行、电力等上市公司还在分红方案中承诺,持股超过一年的股东可享受现金红利所得免个人所得税。股东们不仅能够收到过年红包,还能享受减税红利,相当于双重“春节福利”。还有建筑行业企业董秘开会讨论把“提高现金分红比例”写入最新的工作规划,分别就如何增强现金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以及如何增加现金分红频次等问题展开研究……市场观察认为,上市公司用“真金白银”显示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有利于吸引更多资金入市,为市场注入活力。而随着经济回暖、公司经营状况持续改善,预计将有更多公司加入分红或多次分红“大军”。
沪市上市公司分红呈现四“升”态势
上交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泊观察当前沪市上市公司分红情况时,用四“升”——金额升、预期升、频次升和推力升概述特点。
王泊:“目前,A股市场的分红率在全球已经名列前茅。我观察主要发生了以下几个变化——分红金额稳步提升,近三年分红复合增长率年均15%,2024年落地金额约1.9万亿元,占全市场八成;分红预期稳定性提升,沪市已有千余家公司明确提出长期分红规划。”
王泊介绍,沪市800多家公司连续三年分红比例均超过30%,150家超过50%。
王泊:“分红频次显著提升,2024年,约500家次公司开展中期分红,金额达5800亿元,同比增长156%;分红推动力度不断提升。实现了有分红能力公司分红的全覆盖。”
深市分红行业龙头带头引领、长期以及一年多次分红生态逐步形成
深交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辉介绍,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累计分红总额超5800亿元,涉及上市公司2453家次,分红金额及家数均创新高,特别是中期分红金额同比增长3倍。呈现行业龙头带头引领、长期以及一年多次分红生态逐步形成等亮点。
李辉:“深市公司分红总体呈现亮点一是行业龙头公司带头引领。2024年,深市分红金额前10名公司累计分红超1600亿元。主动与投资者分享企业发展红利;分红稳定性明显提升,深市半数公司连续三年分红;2024年以来660家公司发布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计划,稳定市场预期;一年多次分红生态逐步形成。”
2024年,深市近500家公司发布中期分红方案;30家公司年内实施多次中期分红,其中,包括一家游戏、文娱企业成为A股首家按季度分红公司,累计分红14亿元。
高分红公司有何特点?投资价值如何?
以沪市公司为观测角度,有研究显示,高分红公司凭借稳定且可预期的分红以及更具韧性的股价,给市场注入积极信心,逐渐凸显出与中长期资金的“适配性”。王泊表示,上交所团队统计了连续三年股息率超3%的高分红公司,包括从净资产收益率ROE角度进行分析发现:
王泊:“高分红公司ROE(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为13%,是全市场平均水平的3.6倍,业绩相对更优良。股价更有韧性。除分红回报以外,高分红公司近两年股价上涨了17%,跑赢大盘8.6个百分点。配套指数产品更为丰富。截至2024年底,中证指数公司共发布A股市场红利指数90条,产品跟踪规模超1200亿元,同比翻番。其中,上证红利指数近两年涨幅约18%。”
上市公司通过持续稳定的分红,能够向市场传递公司经营稳健、现金流充裕的信号,增强中长期资金对A股市场的信心。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现金回报,还能提升公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成为吸引中长期资金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为了获得中长期资金的青睐,上市公司也会通过增加分红频次、提高分红比例等方式提升自身投资价值。
来源:中国之声
链接: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17709968578101561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7353691A-7AD7-4FDA-A2A7-FB8E675B86DE_759383186684&share_to=wechat
近日,资本市场迎来一则重磅消息。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消息一出,引发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
何谓中长期资金?简单说,就是投资期限比较长、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资金。比如,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中长期资金。此次印发的方案旨在重点引导这些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意义重大。中长期资金能够长期持有股票,专业程度更高、稳定性更强,是市场健康发展的“稳定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不仅有利于资本市场本身健康稳定发展,还有利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为实体经济引入更多资金活水,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我国资本市场来说,机构投资者及中长期资金占比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长期以来,对推动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的呼声不断,金融部门也已给予不少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推动解决中长期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
事实上,关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纲领性文件去年已经“露面”。去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曾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着眼于“长钱更多、长钱更长、回报更优”的总体目标,重点提出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三方面举措。意见亮出了“路线图”,而此次更具有实操性的实施方案出台,意味着“施工图”已经铺开。从这份“施工图”中,我们看到了不少的突破。
突破来自于更加明确的定量要求。实施方案明确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对公募基金,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对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并持续提升比例和规模,意味着将每年至少为A股新增几千亿的长期资金。明确的定量要求不仅有利于切实落实政策,也能够给予市场更加明晰稳定的政策预期。
突破来自于制度性的改革创新。此次实施方案明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性突破,就是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从考核制度这个“指挥棒”入手提升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性。考核周期短是多年来制约中长期资金扩大A股投资的卡点,实施长周期考核能够有效熨平短期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可以说解决了多年要解决没解决的问题,让“长钱”更加从容地“长投”。
突破来自于对培育市场生态的更加重视。可观的投资回报和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是吸引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基础。实施方案把提高上市公司回报放在首位,从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推动上市公司加大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的运用等方面作出部署,以资本市场自身高质量发展增强对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中长期资金加快入市,也与每一位投资者息息相关。因此,实施方案也特别强调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推动更加重视投资者的回报。同时,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养老钱”,安全性始终是第一考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也进一步强调,在保证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稳步加大股市投资力度,更好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需要久久为功。顶层设计严密、实施细则明晰的实施方案在六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已经落地,在后续落实过程中仍需要进一步强化部门合力,让这一利长远的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效力。相信在六部门的密切配合、合力推动下,“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将加快形成,助推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来源:人民日报
链接:h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8099133-500006065736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约2.4万亿元,创新高,中期分红家数金额倍增。
一是分红规模再创新高。沪深上市公司共有3755家上市公司在2024年实施现金分红,分红总金额约2.4万亿元,家数、金额较2023年分别增加11.7%、14.7%。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分红金额超1000亿元,32家公司分红金额超100亿元。现金分红比例持续提升,2023财务年度分红金额占当年净利润的42.5%,同比提升1.62个百分点。
二是中期分红家数、金额倍增。截至1月21日,共975家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中期分红公告(含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现金分红金额达6919.2亿元,家数、金额分别为2023年同期的4.2倍、2.7倍。原本半年后才能实现的分红提前到账,增强了投资者及早分享业绩成果的获得感和确定性。投资者对红利指数产品偏好上升,截至2024年底,红利指数产品规模达1484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12%。
三是春节前分红烘托氛围。春节前两个月内(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预计共324家公司实施分红,分红金额达3509.9亿元,家数、金额是2023年同期的9.8倍、7.8倍。其中,六大行分红2048.2亿元,茅五汾泸等“五瓶酒”分红近500亿元,长江电力、陕西煤业等“现金奶牛”分红61.4亿元,宁德时代、赛力斯等民营科技企业分红59.0亿元,中信证券、中国银河等17家上市券商分红35.6亿元。
来源:中证金牛座
链接:https://jnz.cs.com.cn/html/details/Information-details.html?infoId=7b3063a63b9c934d2f398e836279f1b7&infoType=1&funcCode=004001&greyType=0
2024年度,A股中期分红实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25年1月21日,共975家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中期分红公告(含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现金分红金额达6919.2亿元,家数、金额分别为上年同期的4.2倍、2.7倍。
同时,春节前分红成为新热潮,据统计,节前两个月内(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预计共324家公司实施分红,分红金额达3509.9亿元,家数、金额是上年同期的9.8倍、7.8倍。
其中,六大行节前分红2048.2亿元,茅五汾泸等“五瓶酒”分红近500亿元,长江电力、陕西煤业等“现金奶牛”分红61.4亿元,宁德时代、赛力斯等民营科技企业分红59.0亿元,中信证券、中国银河等17家上市券商分红35.6亿元。
原本半年后才能实现的分红提前到账,增强了投资者及早分享业绩成果的获得感和确定性。“在节前分红的情况下,投资者不仅能得到及时的现金回报,还能增加假期期间的资金灵活性。这种策略对于追求稳定收入的投资者尤其具有吸引力。”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告诉记者。
有关统计显示,在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的同时,投资者也正与上市公司双向奔赴,与分红资产相关的个股、产品的热度明显上升。
从成交量角度来看,实施中期分红的上市公司,自新“国九条”发布以来平均成交额为431亿元,增幅达66%,成交金额和增长率均高于未进行中期分红的上市公司。对比披露中期分红方案前后1个月的交易数据看,超七成中期分红公司的交易额有所上涨。
从投资回报角度来看,自新“国九条”发布以来,深证成指上涨2.18%、创业板指上涨6.29%。对比价格指数和全收益指数看,深成指R(全收益指数)上涨4.21%,与深证成指差异值约为2.08个百分点,正是相关差异系分红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
此外,在红利指数产品层面,截至2024年底,红利指数产品规模达1484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12%。
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分红政策一般与其盈利情况、现金流预期直接挂钩,这或许是红利资产获得投资者认可的根本因素。
据统计,新“国九条”发布以来,2023年度净利润前100名的公司分红总额约2770亿元,占深市分红总额的55%;在2023年末未分配利润为正值的前提下,95%的盈利公司实施现金分红,较上年同期的85%增加了10个百分点,有能力的公司通过分红切实增强投资者回报成为市场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亏损公司的分红比例也在提升,此类公司多为留存未分配利润较多、现金流较为充裕的上市公司,分红金额占2023年末货币资金比例平均不足10%。分析认为,此类公司实施现金分红有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也体现了上市公司分红理念的进一步转变。
总体来看,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分红热情正处于历史高位。据统计,沪深共有3755家上市公司在2024年实施现金分红,分红总金额约2.4万亿元,家数、金额较2023年全年分别增加11.7%、14.7%。
来源:证券时报
链接:https://h5.stcn.com/pages/detail/detail?id=1509822&jump_type=reported_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