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丨1月25日(1)

文摘   2025-01-25 21:40   北京  
今天媒体关注的主要内容


     2.4万亿“红包雨”+3400多亿“春节大礼包”,哪里的花红更优厚?


     打通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堵点 发挥中长期资金市场“稳定器”作用


     上市公司持续稳定分红预期增强 引导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形成


     打通社保基金入市堵点 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长钱”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易方达詹余引: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通过权益类基金入市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中金公司张文朗:“长钱长投”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李求索:社保基金投资规模扩大有望带动其他中长期资金更广泛入市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提高险资入市比例有望增厚长期收益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


     扩大规模、细化考核 推动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入市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华泰证券张继强:引导长线资金入市 关注高股息、战略产业两大投资主线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南方基金:养老金入市扩容将支撑A股长期向好向上


2.4万亿“红包雨”+3400多亿“春节大礼包”,哪里的花红更优厚?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1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2024年上市公司全年分红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4年12月、2025年1月,预计会有超过310家公司实施春节前分红,分红金额达3400多亿元。

2.4万亿的2024年“红包雨”、3400多亿的“春节大礼包”,落在了何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六大行,茅五汾泸等“五瓶酒”,长江电力、陕西煤业等“现金奶牛”,宁德时代、赛力斯等民营科技企业是分红主力军。仅六大行派发的“春节大礼包”即多达2048.2亿元。

与此同时,成熟期、经营效率高的公司分红金额更高。比如,银行、石油石化、通信等行业企业分红金额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亏损公司的分红比例也在提升,此类公司多为留存未分配利润较多、现金流较为充裕的上市公司。

 红包雨飘来

2.4万亿“红包雨”,落至何方?

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当前上市公司分红呈现三大特点。

首先,分红规模再创新高。沪深上市公司共有3755家上市公司在2024年实施现金分红,分红总金额约2.4万亿元,家数、金额较2023年全年分别增加11.7%、14.7%。

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分红金额超千亿元,32家公司分红金额超百亿元。现金分红比例持续提升,2023财务年度分红金额占当年净利润的42.5%,同比提升1.62个百分点。

其次,中期分红家数、金额倍增。截至2025年1月21日,共975家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中期分红公告(含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现金分红金额达6919.2亿元,家数、金额分别为上年同期的4.2倍、2.7倍。

原本半年后才能实现的分红提前到账,增强了投资者及早分享业绩成果的获得感和确定性。投资者对红利指数产品偏好上升,截至2024年底,红利指数产品规模达1484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12%。

再者,春节前分红烘托氛围。春节前两个月内(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预计共324家公司实施分红,分红金额达3509.9亿元,家数、金额是去年同期的9.8倍、7.8倍。

其中,六大行分红2048.2亿元,茅五汾泸等“五瓶酒”分红近500亿元,长江电力、陕西煤业等“现金奶牛”分红61.4亿元,宁德时代、赛力斯等民营科技企业分红59.0亿元,中信证券、中国银河等17家上市券商分红35.6亿元。

成熟、经营高效公司分红优厚

细查分红公司类别可以发现,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经营情况的公司,分红力度存在差异。

分阶段来看,成熟期公司分红金额及增速均大于成长期公司。

“从理论上说,成长期企业由于投资支出频繁、资金需求较大,衰退期企业由于经营效益不佳、偿债能力下降,为保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分红水平相对较低;成熟期企业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稳定,投资及研发支出减少,一般更愿意采取积极的现金分红政策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定投资者预期。”业内人士表示。

从数据来看,的确如此。以沪市为例,以上市时间超过8年的公司作为成熟期,小于8年的纳入成长期。2024年成熟期公司分红金额达4302亿元,同比增长318%,成长期分红金额为1457亿元,同比增长46%。

就行业而言,传统成熟行业分红能力及意愿明显增强。

分红金额方面,深市分红金额前五名的行业为酒饮、邮政、货币金融、煤炭开采和畜牧业,行业内公司平均分红超10亿元,其中酒饮公司平均分红34亿元。从变动情况看,金属冶炼、农林牧渔、货币金融等行业分红金额较同期增幅均在100%以上。

沪市中,银行、石油石化、通信行业企业分红金额较大,2024年中期分红金额合计4123.16亿元;工商银行中期分红金额达511亿元,为沪市中期分红金额最大的公司。

总体上,政策改革对传统成熟行业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业内龙头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自由现金流,其分红能力和意愿普遍更高。

从经营情况来看,经营效率高的公司更有能力进行现金分红。

以沪市为例,把ROE作为衡量依据,2022年度—2024年度分红公司前三季度ROE分别为12.36、9.88和6.69,而未分红公司前三季度ROE分别为3.19、3.49和1.17,经营效率高的上市公司更有能力实施现金分红。

值得注意的是,亏损公司的分红比例正在提升。

此类公司多为留存未分配利润较多、现金流较为充裕的上市公司,分红金额占 2023 年度末货币资金比例平均不足10%,实施现金分红有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也体现了上市公司分红理念的进一步转变。

 科创板公司分红力度提升

“不同板块上市公司分红政策理应有所差异。主板上市公司发展阶段更为成熟,整体而言具备更强的分红能力。与之相对,科创板公司整体处于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商业化和加速产能扩张的发展阶段,需要尊重公司结合所处行业、发展阶段、经营模式等实际情况制定的中长期分红规划,平衡好支持公司发展和提升投资者回报水平的关系。”业内人士认为。

从数据来看,科创板分红力度也在不断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度科创板共409家公司宣告年度分红方案,板块覆盖面为71%;分红金额合计424.7亿元,创开板以来新高,在板块短期业绩承压的背景下仍实现1.6%的同比增长率。

拉长时间来看,科创板开板至今,整体分红金额逐年增长,九成公司实施过现金分红,分红金额累计超过1400亿元,超七成公司在2个以上年度实施过现金分红;大全能源、中国通号、传音控股上市以来累计分红金额分别达到97.4亿元、96.4亿元、89亿元,位居板块前三;禾迈股份、虹软科技等126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过30%。

值得注意的是,重要指数成分公司是科创板分红“主力军”。

数据显示,37家科创50公司2023年度现金分红金额合计207.6亿元,占板块分红总额约五成。例如,传音控股2023年度受益于智能手机出货量提升,年内2次派发现金红利合计约48.4亿元,年度分红比例高达87.4%。石头科技海外市场布局取得良好成效,2023年度现金分红金额同比增长518%,超过当年业绩增速。

分红比例是衡量企业分红意愿的关键指标。数据显示,科创板公司2023年度现金分红比例平均值为44.1%,同比增加8.3个百分点。珠海冠宇、中望软件等121家公司分红比例超50%,公司家数较上年同比翻番。同时,六大行业平均分红强度均有所提高,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行业平均年度现金分红比例分别较上年增加15.9、12.3个百分点。

从分红规模看,企业分红金额与行业发展周期密切相关。科创板高分红公司主要集中于光伏、医疗器械、轨交设备等近年来经历高景气周期的行业,其中光伏行业一贯为分红“豪客”,2023年度光伏行业分红金额中位数4.5亿元,是板块中位数的10.7倍。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大全能源三家光伏龙头2023年度分红金额分别为22.3亿元、13.7亿元、8.9亿元。

从分红公司家数看,集成电路行业分红队伍不断扩容提速,2023年度派现公司家数较上年增加24家,其中中微公司、沪硅产业等半导体细分龙头已实施上市后首次分红。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链接: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50124/herald/7fa2a8e91b13a49cc2771aff4072f113.html


打通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堵点 发挥中长期资金市场“稳定器”作用

作为中长期资金的代表,全国社保基金在支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全国社保基金入市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助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同时,全国社保基金也实现了保值增值。

近日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针对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卡点堵点提出系列举措。

受访专家认为,《实施方案》释放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空间,有利于扩大A股市场中长期资金的体量。全国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带头入市可释放政策利好信号,吸引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提升市场活跃度和估值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中长期资金“稳市场、稳预期、稳信心”作用大

全国社保基金是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资金保障,由社保理事会投资运营。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社保基金规模约3万亿元,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0.8万亿元,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1.2%。

全国社保基金自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约7.4%,其中投资A股平均年化收益率超10%,大幅高于其整体收益率水平,境内股票投资已成为全国社保基金提升投资收益的重要来源。

业内人士指出,2022年以来,面对相对不利的市场形势,全国社保基金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把握市场机会,逆市追加股票投资数千亿元,为“稳市场、稳预期、稳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需要看到,全国社保基金入市仍存在诸多堵点。股票投资比例受法规限制,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全国社保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为40%,固收类资产投资比例下限为40%,A股投资空间受到“两头”挤压。

据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此前测算,2023年长期资金中入市较为积极的全国社保基金,持有权益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6.9%(含直接股权投资)。

华创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徐康研判,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类资产比例提高1%,将带来301亿元的增量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提高1%,则对应着186亿元的增量资金。

同时,全国社保基金入市还面临增量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全国社保基金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资本划转、基金投资收益和以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除投资收益外,全国社保基金主要依靠财政拨入实现基金规模增长。

业内人士分析,2014—2023年,每年财政拨入全国社保基金的规模在300亿—800亿元之间,2020年以来增速趋缓,进一步扩大A股投资“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其也存在市场化运作水平和资金运用效率偏低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各省出于保发放的审慎考虑,委托社保理事会开展市场化投资运营的资金较少,大量资金沉积在省内,这部分资金只能开展相对短期且较为保守的投资安排,无法进入资本市场。截至2023年底,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的7.8万亿元中,约5.9万亿元留存于各地财政专户,委托给社保理事会进行投资运营的资金仅1.9万亿元。

《实施方案》聚焦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既立足当下,确定了各类中长期资金提高投资A股的实际规模和比例的明确指标;又着眼长远,从建立适配长期投资的考核制度、投资政策、市场生态等方面作出针对性制度安排。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实施方案》释放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空间,有利于扩大A股市场中长期资金的体量。加大社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生态,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打破全国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入市堵点

为疏通全国社保基金入市堵点,《实施方案》提出,稳步提升全国社保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业内人士指出,此举能够更好利用全国社保基金资金来源稳定、短期流动性压力较小的优势,优化资产配置,增厚长期收益,为居民养老提供更为坚实的资金保障,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长期稳定资金,助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社保基金境内投资有关管理办法》正在修订,修订后的办法结合金融市场最新发展形势,优化不同投资品种比例,进一步提高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力度和灵活度。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多元化的投资品种有助于全国社保基金分散投资风险;优化不同投资品种比例,有助于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捕捉投资机会。

同时,《实施方案》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支持社保理事会充分发挥专业投资优势。廖岷指出,财政部正在研究完善全国社保基金长周期考核体系,细化完善五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要求,拟从风险管理、保值增值等不同维度对基金投资运营情况进行考核,兼顾基金短期的投资收益和长期的保值增值目标。

业内人士指出,这能够更好适配全国社保基金长期属性,提高社保理事会及相关投资管理人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在市场下行阶段保持战略定力,更好践行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田利辉也表示,保值增值维度的考核将促使全国社保基金在追求收益的同时,更加注重资产的长期增值,从而更好地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目标。通过对风险管理维度的考核,全国社保基金将更加注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确保资金安全。长周期考核机制要求全国社保基金在投资过程中更加注重投资质量和可持续性,这将有助于提升全国社保基金的整体投资水平。

而为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作水平和资金运用效率偏低的问题,《实施方案》提出,推动有条件地区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扩大委托社保理事会投资运营的资金规模,有助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既能为广大居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服务,也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实施方案》细化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支持社保理事会充分发挥专业投资优势。业内人士分析,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能够推动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既能为资本市场增加更多长期资金供给,助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也能发挥社保理事会及相关投资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目标。

张文朗表示,中长期资金的投资策略更少受短期波动的影响,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和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社保等中长期资金强调价值投资理念,加大这类资金进入股市的比例有助于提升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减少市场非理性波动,提升股票定价效率。此外,全国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带头入市还可释放政策利好信号,稳定投资者预期,吸引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提升市场活跃度和估值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来源:证券时报

链接:https://h5.stcn.com/pages/detail/detail?id=1510226&jump_type=reported_info


上市公司持续稳定分红预期增强 引导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形成

  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上市公司分红金额、现金分红比例持续稳步提升。去年以来,一年多次分红逐渐成为新常态,上市公司持续稳定分红预期增强,带动相关红利投资产品走热。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红利指数产品规模达1484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12%。

    中央财经大学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随着红利指数化投资生态的不断完善,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投资选择,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还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具有稳定分红能力和良好财务表现的上市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另外,公开、透明的指数编制和发布机制,使得投资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市场动态和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引导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形成。

    传统行业分红能力较强

    去年4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提出,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

    新“国九条”发布以来,上市公司中期分红家数和金额显著增长。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月24日,自去年以来,A股1012家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中期分红方案,涉及金额6956.04亿元,家数、金额分别为上年同期的3.94倍、2.77倍。其中,6847.96亿元实施完毕,108.08亿元待实施。

    另外,不同板块、行业、地区以及成长阶段的上市公司,呈现不同的分红特点。从板块来看,主板公司是资本市场分红“主力军”,科创板、创业板分红保持增长。从金额来看,沪深主板公司中期分红金额6602.39亿元,占比94.92%。科创板、创业板中期分红分别为68.68亿元、279.27亿元,同比增长55.94%、147.00%。

    业内人士表示,主板公司分红规模较大,与其大多是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密切相关。科创板、创业板公司大多处于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商业化和加速产能扩张的发展阶段,需要尊重公司结合所处行业、发展阶段、经营模式等实际情况制定的中长期分红规划,平衡好支持公司发展和提升投资者回报水平的关系。

    从行业来看,银行、石油石化、通信、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分红金额较高,2024年中期分红金额分别为2582.83亿元、906.11亿元、712.48亿元、554.47亿元。工商银行中期分红金额达511亿元,为中期分红金额最大的上市公司。

    从地域来看,经济发达地区上市公司分红金额也更高。北京、广东、上海的上市公司2024年中期分红金额分别为4082.67亿元、641.67亿元、353.26亿元,位居前三。

    从成长阶段来看,上市时间超过8年的公司作为成熟期,小于8年的纳入成长期,成熟期、经营效率高的公司分红金额更高。2024年沪市成熟期公司分红金额达4302亿元,同比增长318%,成长期分红金额为1457亿元,同比增长46%。

    从经营效率来看,经营效率高的公司更有能力进行现金分红。以ROE(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依据,2022年至2024年沪市分红公司前三季度ROE分别为12.36%、9.88%和6.69%,而未分红公司前三季度ROE分别为3.19%、3.49%和1.17%,经营效率高的上市公司更有能力实施现金分红。

    业内人士表示,政策改革对传统成熟行业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业内龙头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自由现金流,其分红能力和意愿普遍更高。从理论上说,成长期企业由于投资支出频繁、资金需求较大,衰退期企业由于经营效益不佳、偿债能力下降,为保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分红水平相对较低;成熟期企业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稳定,投资及研发支出减少,一般更愿意采取积极的现金分红政策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定投资者预期。

    去年红利指数投资规模倍增

    随着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增强,投资者对红利指数产品偏好上升。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红利指数产品规模达1484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12%。

    “去年红利指数产品规模同比倍增,说明投资者对红利投资策略的认可度提升,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认识到红利投资的价值,并将其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李晓表示,这背后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上市公司中期分红增多,上市公司更加注重股东回报,愿意通过分红方式回馈投资者,增强了市场的信心和投资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投资者对红利投资策略的认可度提升,市场对红利指数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金融机构加大红利指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推动了规模的增长。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丰富红利指数体系,完善红利指数化投资生态。1月24日,上证红利质量指数、上证180红利质量指数、上证红利增长指数、上证180红利增长指数发布,为市场提供更多红利投资标的,更好满足投资者中长期资金配置需求,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一年多次分红理念深入,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引导投资理念向长期价值投资转变。以深市公司为例,实施中期分红的上市公司,自新“国九条”发布以来平均成交额为431亿元,高于未进行中期分红上市公司的379亿元。对比上市公司披露中期分红方案前后1个月的交易数据看,超七成中期分红公司的交易额有所上涨。

    去年,超千家上市公司发布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不断完善公开、透明、可持续的分红回报机制。中国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表示,今年随着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继续改善,政策也将继续鼓励上市公司分红,预计将有更多公司会加入分红队伍。这能够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引导其更长时间持有股票,也对公司的质量和治理能力提出要求,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来源:证券日报

链接:http://m.epaper.zqrb.cn/html/2025-01/25/content_1119193.htm?div=-1


打通社保基金入市堵点 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长钱”

      近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社保基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者,一直以来积极发挥长期资金、耐心资本作用,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在国新办1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抓紧落实《实施方案》。此外,对于后续具体安排,财政部正在抓紧做好“优化完善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制度”“健全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长周期考核体系”两项工作。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施方案》的推出,对于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保障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以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完善

    长周期考核体系

    社保基金是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资金保障。截至2024年底,社保基金规模约3万亿元,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0.8万亿元,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1.2%。全国社保基金投资A股和境外股票合计比例已经接近40%的政策上限。

    社保基金成立20多年来的投资实践,是中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典范。在国新办1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全国社保基金是境内参与股票投资最积极的真正的长期资金,成立20多年来投资A股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11.6%。

    在积极投资A股市场,发挥“稳市场、稳预期、稳信心”作用的同时,社保基金在入市方面仍存在部分堵点。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保基金对于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在A股投资空间有限。另外,增量资金来源的不足也限制了社保基金进一步扩大A股投资。

    《实施方案》落地落实后,上述堵点有望被打通。廖岷在前述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修订了全国社保基金境内投资有关管理办法。他说:“修订后的办法结合金融市场最新的发展形势,优化了不同投资品种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力度和灵活度。”

    另据廖岷介绍,财政部正在研究完善全国社保基金的长周期考核体系,细化完善五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要求。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优化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制度有助于社保基金更好发挥自身中长期资金的优势,提振投资者信心,稳定资本市场。

    “明确五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有利于引导社保基金更加专注于长期投资价值,避免因短期波动频繁调整投资策略。”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助力社保基金

    更好实现保值增值

    打通社保基金入市的堵点后,不仅将助力社保基金更好实现保值增值,为居民养老提供更为坚实的资金保障,也将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长期稳定资金。

    董忠云表示,引导社保基金长期投资,能够显著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和投资者信心。作为重要的市场风向标,社保基金的长期投资行为传递出对市场未来发展的信心,能够产生示范效应,有利于稳定市场。在社保基金的带动下,预计会有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也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社保基金等长线资金更有能力和意愿投向周期偏长、回报短期面临不确定的创新行为,有利于进一步支持创新企业,助力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在推动社保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过程中,安全性始终是第一位的考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与稳健的投资策略,能够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确保社保基金平衡好风险和收益,需要科学的资产配置、严格的风控体系、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和完善的制度保障。”田利辉表示,可以运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各类资产和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量化风险评估。另外,也要加强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信息披露,促进社保基金在规范透明的环境中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来源:证券日报

链接:http://m.epaper.zqrb.cn/html/2025-01/25/content_1119194.htm?div=-1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易方达詹余引: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通过权益类基金入市

近日,中央金融办等六部委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立足当下,着眼长远,聚焦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明确了各类中长期资金提高投资A股实际规模、比例的具体指标要求,同时提出完善适配长期投资的考核制度、投资政策等举措。

商业保险资金来源稳定、偿付周期长,是典型的长钱。目前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32万亿元,投资权益资产整体比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实施方案》就推动商业保险资金入市提出了三方面举措: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全面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权益法核算。

易方达基金董事长詹余引分析,在目前债券市场利率整体下行、保险资金利差损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上述措施有利于商业保险公司逐步提高A股投资比例,有效增厚长期收益。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有助于改善投资者结构,增加长期价值投资者比重,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

詹余引表示,保险等中长期资金为资本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这不仅为公募基金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对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易方达基金将贯彻落实《实施方案》要求,坚持以投资者为本,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在绩效考核中,将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和投资者长期收益放在突出位置,并综合考虑合规风控、团队贡献、职业操守和声誉等多方面因素。公司还将以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以实际行动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的一致性。

詹余引说,公司将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完善适配中长期资金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中长期资金能力,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通过权益类基金入市。一方面,增强主动权益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注重风险控制与回撤管理,力争创造持续稳定的超额收益;另一方面,加大对权益ETF产品的创新布局,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为投资者提供低费率、高效率的资产配置工具和解决方案服务。此外,大力发展投顾业务,广泛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促进专业服务普惠化,增强投资者信任和信心,助力培育更多耐心资本,进而提升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意愿。

詹余引说,总体来看,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将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资金的权益配置能力,稳步扩大权益投资规模,改善资本市场资金供给与结构,巩固资本市场回升向好的良好局面;也将有助于中长期资金更好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理念,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来源:新华财经

链接:https://bm.cnfic.com.cn/sharing/share/articleDetail/307883631962447872/1?date=1737775486000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中金公司张文朗:“长钱长投”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近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表示,建立“长钱长投”机制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次《实施方案》释放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空间,有利于扩大A股市场中长期资金的体量。”张文朗表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稳步提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推动有条件地区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释放了社保和基本养老保险资金入市的制度空间,有助于扩大A股市场中长期资金的体量。

张文朗认为,《实施方案》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更好适配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金的长期属性,有利于管理人更好践行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加大社保、基本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生态,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压舱石”,具备稳定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等优势。

“中长期资金的投资策略更少受短期波动的影响,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和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张文朗表示,社保等中长期资金强调价值投资理念,加大这类资金进入股市的比例有助于提升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减少市场非理性波动,提升股票定价效率。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金带头入市还可释放政策利好信号,稳定投资者预期,吸引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提升市场活跃度和估值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张文朗表示,长线资金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提高实体企业治理能力,这些资金通常不需要在短期内面对大额意外兑付压力,具备长期属性和投资耐心,更有能力和意愿投向周期偏长、回报短期面临不确定的创新行为,有利于进一步支持创新企业和新质生产力,助力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中长期资金还能够主动地参与企业管理,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提升业绩表现。此外,中长期资金能够助力基础设施投资、绿色增长和中小企业融资等,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保障。”张文朗说。





来源:新华财经

链接:https://bm.cnfic.com.cn/sharing/share/articleDetail/307884875636170752/1?date=1737775446000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李求索:社保基金投资规模扩大有望带动其他中长期资金更广泛入市

近日,中央金融办等六部委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聚焦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更加具体的举措。

全国社保基金由社保理事会投资运营,是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A股中长线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国新办1月2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将抓紧落实《实施方案》,做好优化完善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制度、健全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长周期考核体系两项工作。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分析,《实施方案》稳步提升全国社保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等举措对资本市场、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全国社保基金资金具备稳定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等优势,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提升市场定价效率、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塑造健康良性的资本市场生态。

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角度看,社保基金资金通常不需要在短期内面对大额意外兑付压力,具备长期属性和投资耐心,更有能力和意愿投向周期偏长、回报短期面临不确定的创新行为,有利于进一步支持创新企业,助力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从民生保障角度看,全国社保基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资金保障,成立20多年来投资A股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11.6%。通过权益投资增厚社保基金长期收益,有助于为我国居民养老提供更为坚实的资金保障。

“社保基金投资规模扩大后有望带动其他中长期资金更广泛入市。”李求索说,社保基金的投资规模和收益表现也会对其他中长期资金产生示范效应。在社保基金通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取得稳健回报时,这种示范效应有助于与其他类型中长期资金共同形成的良好投资氛围和趋势。此外,社保基金与其他中长期资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合作和联动关系。例如,社保基金可以与商业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共同投资某些项目或资产,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进一步吸引更多类型中长期资金入市。





来源:新华财经

链接:https://bm.cnfic.com.cn/sharing/share/articleDetail/307884875644559360/1?date=1737775469000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提高险资入市比例有望增厚长期收益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

近日,《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聚焦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更加具体的举措。

业内人士分析,商业保险资金负债成本高、期限长,在目前债券市场利率整体下行、保险资金利差损风险加大的背景下,提高A股投资比例,有利于商业保险资金逐步增厚长期收益。同时,伴随商业保险资金入市也能够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增加长期价值投资者比重,减少市场短期波动,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

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要发挥“头雁”作用

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持续引导保险资金加大股市投资力度。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的金额已经超过了4.4万亿元。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保险公司投资股票还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加大股票投资也是当前保险资金资产配置比较好的策略和选择。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32万亿元,并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目前商业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平均约为25%,五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平均为30%,但这些机构实际投资A股比例仅10%左右,距离政策比例上限还有较大空间。

受访人士分析,商业保险资金投资A股比例偏低,主要受限于绩效考核、偿付能力、会计核算等方面要求。

针对商业保险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实施方案》提出三项举措。一是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指标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二是在现有基础上,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其中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三是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后续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和资金规模。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保险资金投资相关政策,鼓励保险资金稳步提升投资股市比例,特别是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要发挥“头雁”作用,力争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股市,力争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即“两个力争”,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在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信建投证券策略研究首席分析师陈果分析,考核机制对机构投资行为影响巨大,近几年来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长周期考核,促使保险公司从追求短期收益转变为注重长期价值创造。这也使得保险公司的长期资金能够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熨平市场短期波动,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次考核机制变化,有助于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投资思路转变,推动更多险资配置权益资产。

实现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和保险资金长期健康发展双赢

经中信证券测算,“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将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项政策预计每年可为A股带来3500亿元的增量资金。

中信证券总经理邹迎光认为,保险资金作为中长期资金的关键构成部分,《实施方案》对推动险资入市作出明确部署,这将助力实现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与保险资金长期健康发展的双赢局面。一方面,中长线资金入市可显著优化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向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为A股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长周期考核将有效提升险资入市意愿与波动承受能力。在此过程中,发展潜力大、治理结构优、投资者回报强的上市公司有望获得增量资金的青睐并从中受益。

易方达基金董事长詹余引表示,保险等中长期资金为资本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这不仅为公募基金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对基金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基金公司将坚持以投资者为本,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如在绩效考核中,将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和投资者长期收益放在突出位置,以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以实际行动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的一致性等。

招商证券研发中心负责人谢亚轩表示,《实施方案》有望通过加大保险公司新增保费对A股的投资力度、提高公募基金未来投资规模增长、改善银行理财参与市场投资的政策待遇等方式,促进三大机构的增量资金持续流入A股市场。据初步估算,保险、公募、银行理财三大机构主体有望给权益市场带来每年14750亿元的中长期增量资金。持续的中长期资金流入对我国权益市场建设有重要意义。

中国太保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当前利率下行的环境下,推动险资入市不仅有助于实现资金、资本和资产的良性循环,还能提高保险资金配置的灵活性,促进其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

“首批试点基金设立以来,运行顺畅,投资绩效优秀。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保险资金作为长期投资者在股票投资方面的实力与能力,也提振了市场对股市投资的信心。”上述人士说,中国太保持续看好加大长期股票投资力度的前景,并积极研究参与其中。




来源:新华财经

链接:https://bm.cnfic.com.cn/sharing/share/articleDetail/307962890118717440/1


扩大规模、细化考核 推动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入市

近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其中针对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卡点堵点提出了系列举措,强调稳步提升全国社保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细化两类基金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

业内专家表示,这些举措解决了两类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进得来、留得住”难题,将推动两类基金扩大入市规模,提升其在资本市场的投资稳定性,在获取稳健长期收益的同时,当好资本市场“稳定器”“压舱石”。

提高全国社保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

全国社保基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国有资本划转、彩票公益金等,来源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是典型的长期资金。截至2024年底,全国社保基金规模约3万亿元。

全国社保基金长期坚定看好A股投资价值,是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典范。社保基金会相关负责人曾多次表示,社保基金会始终坚持长期投资,使基金投资着眼于分享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收益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成果,在市场短期波动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据了解,社保基金曾在A股市场阶段性低点,多次把握机会进行加仓。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社保基金不同于一般的中长线资金,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通常较高,这是社保基金的长期投资收益率能够持续领先于其他中长期资金的主要原因。

测算数据显示,全国社保基金自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约7.4%,其中投资A股平均年化收益率超10%,大幅高于其整体收益率水平,境内股票投资已成为全国社保基金提升投资收益的重要来源。

然而,全国社保基金A股投资空间正在受“两头”挤压。根据相关制度安排,全国社保基金股票类资产最大投资比例为40%,固收类资产投资比例下限为40%。测算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社保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0.8万亿元,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1.2%。

由于资金增速放缓,全国社保基金规模难以快速扩大。业内人士介绍,除投资收益外,全国社保基金主要依靠财政拨入实现基金规模增长。2014年至2023年,每年财政拨入全国社保基金规模在300亿元至800亿元之间,2020年以来增速趋缓,进一步扩大A股投资“心有余而力不足”。

化解这一困局,首先要提高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从而提高全国社保基金入市规模。《方案》提出,稳步提升全国社保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

南方基金表示,扩大A股投资规模有助于全国社保基金根据风险评估和投资目标进行更灵活的投资组合,充分把握A股市场的长期投资机会,有助于提高全国社保基金总体收益率水平,更好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也可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长期稳定资金。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来自个人、单位的持续缴费和财政补贴等,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也是典型的长期资金。然而,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A股投资比例不高。测算数据显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目前持有A股比例距离政策上限还有很大空间。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作水平偏低。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地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开展市场化投资运营的资金较少,大量资金沉积在地方。

社保基金会副理事长、党组成员武建力介绍,2023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超过7.8万亿元,其中委托社保基金会管理的规模约1.8万亿元,其余将近6万亿元基金在地方主要投资银行存款和国债等,年化收益率约2.42%,而社保基金会受托运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5%。近3个百分点的差距,对应尚未委托社保基金会管理的6万亿元基金,每年产生约1800万元收益差。

对此,《方案》提出,推动有条件地区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

武建力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和比例,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整体收益率。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各支柱养老金投资政策,放宽投资比例限制,让各类养老金在分散风险的基础上提高长期投资收益。

国寿养老首席投资官张涤表示,按照国际经验,权益类资产长期投资回报高,能够有效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抵御通胀,是养老基金配置的重点。全球主要经济体养老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大多超过40%,挪威养老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长期维持在70%左右。

细化两类基金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

进得来,还得留得住。《方案》提出,细化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五年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支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充分发挥专业投资优势。

业内人士表示,细化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能够更好适配全国社保基金长期属性,提高社保理事会及相关投资管理人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在市场下行阶段保持战略定力,更好践行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而言,“我国养老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保持较低水平有现实原因。短期化考核机制占据主导地位,叠加资本市场波动,使得投资管理人只能通过严格控制权益仓位来满足收益率和波动率要求。”张涤表示。

武建力表示,以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能够在长期取得较好投资收益,说明资金期限长、风险承受能力强,从而能够忽略市场短期波动影响,并且可以利用市场短期波动进行逆向操作来获取超额收益,应从期限角度强化养老金风险承受能力。





来源:上海证券报

链接:https://www.cnstock.com/commonDetail/354527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华泰证券张继强:引导长线资金入市 关注高股息、战略产业两大投资主线

近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聚焦商业保险资金、养老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固收首席、总量研究负责人张继强表示,《实施方案》整体基调与新“国九条”及《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一脉相承,既是对过往政策的细化与完善,亦对后续工作起着引导和信号作用。此后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更是在《实施方案》基础上将进一步明确实施细节、量化要求,体现了监管引导长线资金入市、维护市场稳定运行的决心。

张继强分析,自2021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宏观、微观、市场三个层面的转型有所加速,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显著改善。宏观层面,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加速、高附加值产业占比提升、高端制造业蓬勃发展;微观层面,中国企业要素转型顺利,技术创新作为核心要素为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奠定基础;市场方面,中国居民资产配置开始迁移,从房地产转向权益资产的趋势在显著发生。

“这三个层面的变化意味着A股股权风险溢价中枢的长期下移,及中国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表的中长期改善趋势,将共同支持A股中长期行稳致远。”张继强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叠加中长线资金入市的趋势,有两大投资主线:一是高股息资产,其现金流分布与中长线资金负债端的久期匹配,现金收入较为稳定;二是国家战略产业方向,如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等,这些产业对资金有投早、投长期的需求,与中长线资金属性匹配,且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将显著提升对应公司盈利端的长期资本回报能力。

《实施方案》提到,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稳步提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推动有条件地区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细化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五年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支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充分发挥专业投资优势。

张继强认为,《实施方案》提出要稳步提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比例,并细化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五年以上的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这样有助于社保基金会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实现资金的保值及增值。

“考核周期的变化将有助于全国社保基金进一步践行长期投资的理念,在有助于稳定市场波动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新质生产力、先进制造等战略产业。”张继强认为,整体来看,《实施方案》有助于改善股市供求关系,期待实现业绩驱动、长线资金流入、助力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张继强分析,目前全国社保基金股、债投资比例大约为40%、60%,配置结构总体平衡、合理,自成立以来也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截至2023年末,全国社保基金资产总额达到3万亿元左右,假设其中40%投资于权益、股权占权益资产整体比重约15%、约90%的资产投向国内市场,则全国社保基金每提升百分之一的权益配置比例,可带动长线资金约270亿元入市。其他长线资金当方面,企(职)业年金假设股权占比15%,基于其2024年三季度末的权益资产规模,则企(职)业年金每提升百分之一的权益配置比例,可带动长线资金约260亿元入市;险资方面,假设股票及基金资产占其运用余额比例为13%、约90%的资产投向国内市场,基于其2024年三季度末的运用余额规模,则保险资金每提升百分之一的权益配置比例,可带动长线资金约2900亿元入市;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假设其60%为委托投资、其中权益资产占比约20%,基于其2024年末的规模,则基本养老保险每提升百分之一的权益配置比例,可带动长线资金约90亿元入市。

“综合来看,若四类长线资金每提升百分之一的权益配置比例,就有望带来约3500亿元长线增量资金入市。”张继强说。




来源:新华财经

链接:https://bm.cnfic.com.cn/sharing/share/articleDetail/307989332193599488/1?date=1737801796000


【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南方基金:养老金入市扩容将支撑A股长期向好向上

近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优化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加速构建“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体系。

对此,南方基金认为,在资本市场层面,这些举措有望为A股市场注入更多增量资金,提振市场信心,平抑市场波动,提升资本市场整体韧性,引导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充分发挥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本市场稳健运行与中长期资金稳定回报的良性互动,相信养老金入市扩容将支撑A股长期向好向上。

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底,全国社保基金规模约3万亿元,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约7.4%,投资A股平均年化收益率超10%,是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典范。而作为各省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的另一类长期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截至2024年底投资运营规模约2.3万亿元。全国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对保障居民养老、稳定资本市场、促进实体经济意义重大。

南方基金表示,为优化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实施方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对于全国社保基金,一是稳步提升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充分利用其资金稳定、流动性压力小的优势,优化资产配置,增厚长期收益,为居民养老提供更为坚实的资金保障,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长期稳定资金。二是进一步细化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该举措能够更好适配全国社保基金长期属性,有助于提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及投资管理人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在市场波动时保持战略定力,更好践行价值投资理念。

而针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施方案》明确,推动有条件地区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委托投资规模。同时,细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

南方基金认为,《实施方案》提出的系列针对性举措对养老保障体系、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意义深远。长期来看,A股市场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回报潜力:当前沪深300股息率超过3%,远高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扩大A股投资规模有助于全国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根据风险评估和投资目标进行更灵活的投资组合,充分把握A股市场的长期投资机会。这将有助于提高全国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收益率水平,更好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为居民养老提供更坚实的资金保障。

作为长期、深度参与养老金投资的管理机构,南方基金在管理以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过程中,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和长周期考核,明确了长期资金的投资策略与选股思路,并通过数智化平台实现投研层面的知行合一。

南方基金表示,未来将持续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的投资理念,积极落实《实施方案》中的举措要求,严格恪守合规底线,尽责开展投资管理,持续夯实投研核心能力建设,积极拓展以养老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入市规模,在做好养老金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为资本市场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新华财经

链接:https://bm.cnfic.com.cn/sharing/share/articleDetail/307975473991213056/1?date=1737801814000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是由上市公司及相关机构结成的全国性自律组织,中国证监会为其业务主管部门。协会以 “服务、自律、规范、提高”为职责,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推动建立良好的公司文化,竭诚打造上市公司高端服务平台,致力提高上市公司和整个资本市场的质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