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三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在我市举办。在论坛主题发言环节中, 6位来自海峡两岸及香港的专家学者,以“创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 助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为主题,围绕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深化两岸客家文化交流互鉴、推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等开展交流研讨,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了两岸客家同文同种、根脉相连的渊源关系,描绘了以客家文化为媒、促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
第三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现场
范姜锋
厦门启达台享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启达台享作为两岸沟通协作的联结者、两岸青年创业的引导者,将携手三明推动乡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近年来,三明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展望未来,启达台享将进一步加强三明客家文化的特色品牌建设,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力。例如,以和宁化县共同规划设计“蛟湖小镇”发展蓝图为契机,将生态与文化相结合,创建三明独特的文旅品牌;通过“第一家园台湾城乡产业发展联合会”平台,深化两岸农业与文旅企业的协作,形成文旅、农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同时,打造特色文化IP,推动文旅融合,以文化IP为引领,推动三明客家文化传播至更广阔的市场。其中包括:以清代书画家黄慎为原型,打造现代化文创产品,并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三明文化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文化IP“明日明月”的开发,让三明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进一步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此外,通过成立福建省首家两岸合资旅行社“雷励锋行”,为两岸青年提供创业就业平台;持续加大对两岸青年创业就业的支持,吸引更多台湾的技术和人才参与三明乡村建设;通过整合两岸资源,形成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三明打造成为两岸青年人才创业、就业、兴业的示范基地。
刘镇灯
台湾中兴大学博士
立足闽台乡村发展实际需求,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包括公共工程与环境改善、生态保育、客家文化保存与活用、产业活化与营销。在公共工程与环境改善方面:包括农村小区内老旧农水路修建;农村小区照顾服务设施;自用自来水处理及水资源再利用设施;水土保持及防灾设施;传统建筑、文物、埤塘及生态保育设施;闲置空间再利用、意象塑造、环境绿美化及景观维护等设施改造。做好生态保育是关键,农业生态普遍因施药、施肥过量、翻耕砍伐频繁、混凝土化及灌溉水污染等因素,导致栖地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忽略了农村生产环境原有的生态价值。因此,农村再生应当找到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重新发掘农村的生态文化底蕴,在生产过程中兼顾生态、农产产值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中包括:营造坡地和谐的水绿环境、减少碳排放,采取友善生态促进生物种类增加等。关于客家文化的保存与活用,戏曲、建筑、服饰文创是重点,学习借鉴台湾地区“草莓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经验,更好活用和传承当地文化。在产业活化与营销方面,利用同业与异业联盟的策略,推动农村休闲观光产业,建构休闲农业套装旅游动线,发展休闲农业区、农场、产销班、采摘果园、民宿、露营区、餐饮业,并建构多条完整旅游动线,以资源共享方式提供游客采果、体验、休闲旅游需求。
郭莉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教授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影响深远。关于闽台客家共同非遗的渊源、类型及其对促进两岸乡村文化融合发展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闽台客家共同非遗的渊源来自文化来源的认同性、民间信俗的同源性、内容形式的共通性。闽台客家共同非遗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台客家共同文化的表现和传承形式,还是促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以闽台客家共同非遗为纽带,有利于增进闽台客家同胞的交流交往,促进两岸客家乡村文化融合,促进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增进中华文化认同。近年来,三明作为世界客家发源地,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推进明台经贸交流和乡村融合发展。当前,应当以在三明设立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将各项惠台利民措施落实、落地、落细,深化闽台各领域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要进一步探索以闽台客家共同非遗,促进闽台客家乡村文化融合发展;要加强闽台客家共同非遗的登记申报的管理,促进全面对接;要继续打造闽台客家共同非遗IP,吸引更多台胞参与;要深化闽台客家共同非遗研究,提升学术论坛的互动效果;要增进闽台客家共同非遗体验,打造特色客家乡村文化旅游。
蓝建平
香港两岸客家联会秘书长
为推动台湾香港客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用好、用活中国传统节日,举办富有创意的活动。节庆和习俗背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气质的体现,刻苦勤俭、自强不息、重教崇文、开拓进取、念祖思亲是客家人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对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都有启发性作用,值得大力宣传和弘扬。二是倡议建设香港客家博物馆。香港回归祖国,不仅是主权的回归,而是要社会、文化、人心的全方位回归。客家文化是香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心回归工程当为特区施政的重中之重,收集、展示客家先民的物品、族谱,继续推动特区政府及香港社会各界对客家族群的认知,争取早日建成香港客家博物馆。三是发挥全球客家世界“超级联系人”的角色。香港作为客家文化传承的福地和沃土,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责无旁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前,香港客家会馆是两岸客联会员机构,更是在学术、文化交流方面最活跃的香港客家社团,要充分发挥香港客家会馆的作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四是香港应与三明、龙岩联手,创新客家文化交流。香港是海峡两岸客家交流最便利的纽带,龙岩、三明是客家祖地,完全有条件、有优势与港台携手,创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在三明建设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就是最好的起点,应共同努力,推动客家文化交流发展。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累计投资544亿元,建成新甘石联网、电力天路等一批民生重大项目,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全部接入大电网,解决了42万无电人口用电难题,实现了供区内70个县、8536个贫困村脱贫供电保障。培养藏区彝区“三定生”1054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乡村振兴输送本土人才。
钟俊昆
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福建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积极探索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创新路径,是推动“客家文旅”和“农旅”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重要方向。一是依托客家民俗文化产业特色和本土资源优势,盘活乡村农业景观资源、生态资源、村落资源和深挖客家文化底蕴,推动客家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全力打造生态产品高地、文脉传承宝地、民俗旅游胜地。二是进一步加强闽台两地在客家文化旅游领域的交流合作,发挥闽台旅游社、客家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深化两岸客家文化交流联动,让两岸民众同根同源意识滋润人心。三是建立完善乡村旅游合作社与外引企业、成员、当地农民的利益关联与分配机制,不断增强文旅产业发展活力。四是以现代数字技术整合乡村文化元素,建立多元、互动的文化产业链,逐步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文化品牌。五是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当地的客家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有资源,构建兼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家民俗文化景观。六是在加强文化产业开发的同时,注重客家乡村生态建设,更好保护乡村的绿色生态环境,使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宜游。七是采取“外引+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对客家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当地文化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更好发挥人才带头引领作用,赋能乡村振兴。
蔡登秋
三明学院教授、三明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
闽台客家人同源同宗,亲缘相承。主动借鉴台湾文化创意经验,推动“顶层设计”与“民间共建”相结合,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转化。一是通过“文化与数字化”结合,实现客家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例如,以新视听和新体验为核心,为消费者不断开发和提供新的文化消费价值;学习“数字敦煌”先进模式,以科技手段打破地域与时间限制,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数字游览体验。二是通过“文化与金融”结合,加强对创意、创客及小微文化企业的资本扶持。当前,应积极推动金融资本向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电竞等数字化新兴领域倾斜,加大对5G、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支持,拓展文化创意的影响力,将文化经济“流量”转化为具有长远价值的“留量”。三是通过“文化与艺术”结合,积极发展壮大客家文化艺术品市场。充分利用闽西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探索多种文化艺术品的开发和市场化运营路径,并构建数字化综合资讯平台,打造文化艺术IP、文化影视制作、创意设计等新业态,助推文化艺术品的多元化发展。四是通过“文化与旅游”结合,提升优化既存的文化旅游业态。加强三明客家文化区的文化内涵建设,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文化项目和品牌,以文化内涵升华旅游体验,将旅游体验作为文化传播衍生发展的载体,吸引游客深入参观,实现文旅融合。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全媒体记者 卢素平 余国龙
图片:全媒体记者 吴佳霖
新媒体编辑:陈淑杭
初审:陈淑杭 复审:张通翔 终审:黄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