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高薪养廉”为何以失败告终?

文化   2024-11-02 11:20   安徽  

贪污腐败向来是古代王朝的一大顽疾。拿清朝的雍正皇帝来说,为了避免贪腐,选择给员工涨工资,建立了养廉银制度,以达到高薪养廉的效果,可是没想到,这个养廉银制度一经出台,却更加助长了官员贪腐的风气。今天呢,我们聊聊这个养廉银,为什么它养不了廉呢?

公元 1723 年,康熙驾崩,雍正登基。外人看来,大清帝国在此时蒸蒸日上,形势一片大好,可雍正一上台呢,便犯了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老爹康熙只给他留下了 800 万两银子。按当时朝廷的收入,一年的盐铁税加上地方的税收,大概能有 3,000 万两左右。那这些钱都花在了哪呢?

我们知道,国家的一大消耗是对外战争,可是上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是和准噶尔决战乌兰布通,那已经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既然这钱不是国家花的,那基本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地方官员把应该上交的税收给扣下了,没交给中央。

所以我们看,《雍正王朝》中有一个名场面,刚刚登基的雍正皇帝决心清算账目,把各地官府亏欠的税银追讨回来。但后来呢,雍正发现没有那么简单,仔细调查才发现,原来是这帮官员的日常开销,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工资。据记载呢,雍正初年的总督,一年的收入大约是 180 两,但他们的开销却是收入的几十倍之多。比如说当时任云贵总督的鄂尔泰,一年的硬性支出就达到了 6,000 两,就这还算清廉的,有些官员讲起排场,一年甚至需要三五万两白银。查到这里,雍正帝再也不敢往下查了,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当时官场整体的风气就是这样,要是再往下查,就相当于扒了清朝官场的遮羞布。

官员们呢,除了自己一家的生活开支之外,还要养活师爷、仆役、幕僚等一大帮人,而且下到县令,上到总督,都免不了上下打点。领导过生日了,要送生日礼;新官到任要送贺礼;拜见官员要送见面礼;自己被调任其他地方还要送送别礼;赶上逢年过节,还要有节日礼。雍正二年,有个巡抚,一年送节日礼就达到了 5 万两。

那官员平日这么多硬性支出,从哪里来呢?无非就是从地方的税收,加上对百姓征收的火耗银,一点一点克扣出来的。我们知道,自从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之后,百姓们缴税的方式,就从粮食变成了银粮。老百姓呢,把零散的税银交上去之后,地方官要把税银融化做成银锭,再上缴国库。银锭在铸造的过程中呢,会有损耗,官员们就会提前多收一点,这个就叫做火耗。但火耗这玩意,可操作的空间非常大,反正到最后也是百姓买单,所以通常地方官征收的火耗呢,往往超出实际的损耗,这多出来的部分,就纳入了官员们自己的腰包。

后来呢,有些人开始给雍正上书,说官员们人情世故、硬性支出不是一下子就能根除的,如果还要保障朝廷的税收,就得给官员们增加合法的收入。别看雍正皇帝虽然抠门,他还真同意了,给官员们涨工资。怎么涨?动用现在的国库肯定不合适,因为国家呢也不算富裕,那就从平时的火耗银里边做文章,把火耗标准化,由朝廷统一征收和分配。

于是呢,雍正二年,朝廷正式在全国开始推行火耗归公,火耗银呢,进而演变成了合法的征税,而这笔多出来的税收,正是被雍正拿来增加官员工资的养廉银。根据《清会典事例》中记载,当时两江总督的养廉银能达到 2 万两左右,基层的县令,一年的养廉银大概是 1,500 两左右。

该说不说,雍正这套制度确实很理想,将火耗制度标准化,由中央统一征收,再二次分配,既增加了官员的工资,又能避免官员对百姓胡乱的征收。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呢,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很多地方在征收火耗银后,并没有直接上交中央,而是就地转化为养廉银,这一下子又打回了解放前,官员们自己征收,自己分配,这就无可避免地造成了分配不均和贪污腐化。和你关系好的官员你多分一点,不好的官员你少分一点,甚至不分,操作空间非常大。

雍正去世后,年轻气盛的乾隆拳打金川,脚踢回部,平定准噶尔,多次的征伐呢,使得军费缺口很大,很多官员为了筹措军费,就直接挪用了下属的养廉银,而对于这么大的一个管理漏洞,乾隆竟然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我们知道,潘多拉的魔盒一旦开启,就很难关上。逐渐地,各地的官员都开始克扣下属的养廉银,美其名曰是应地方开销,实际大部分都流入自己的口袋。除去打仗救灾的费用,乾隆六下江南,地方官员也是用养廉银来招待他。此外呢,这位乾隆皇帝,还破天荒的搞出一套 “议罪银” 的制度,就是用银子来赎罪,有官员犯错,按照错误大小上交银子就能免于责罚,导致乾隆皇帝统治的中后期,偌大个清王朝,居然没有一位官员因为犯罪而受到处罚。这些议罪银呢,其实也是来自于官员们自己的养廉银。

当养廉银又被上交朝廷之后,官员们又可以以财政亏空为理由,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本来养廉银的初衷呢,是为了防止贪污腐败,兜兜转转一回来,反而还加大了贪污现象,最终呢,还是底层百姓去买单。看似养廉银是给各级官员的养廉补贴,但当朝廷和地方财政需要钱时,又可以随时把这笔钱收回。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官员们的养廉银被不断地挪用、回收,为了保障开销,就只能从百姓的身上去寻找空缺,大清的财政,进而又陷入了一种死循环当中。


笑先生闲谈历史
古史杂谈 ,民间野史 看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