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突发:唐山一家三级医院突然停诊,病人全部出院!当地人透露…

学术   2025-02-08 14:05   山东  


作者:叶正松


2月7日,河北唐山一家三级医院——唐山南湖医院停诊一事,第一现场记者联系上了南湖医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我们现在不接诊新的病人,去别的医院看看。现有的病人安排出院或转院。



有似乎知情人社交媒体透露:怎可想象到唐山南湖医院,说破产就破产。上午还在接诊,就突然被告知不接受任何挂号,还没有出院的病人通知转院。高学历医生护士也被迫下岗,重新找工作。实习生被要求去别的医院接着实习。


一所三级医院说停诊就停诊,说倒闭就倒闭了,实在让人唏嘘。

医院领导都在挠头:"这年头看病的人多了,怎么钱反而难挣了?"就像你爸妈总唠叨的"钱越来越不经花"一样,医疗行业现在也陷入怪圈:各项开支涨得比血压还快,设备更新比手机换代还勤,医保报销却越来越抠门。旧历新年刚过,医疗行业蝴蝶效应的第一阵微风,似乎已悄悄吹来。

有人认为,医保成为了一些医院的闭幕人。

但我认为,医保基金的监管加强,就像一把盐,撒在了医院,特别是一些民营医疗的投资泡沫上,只是加速了泡沫的破灭。

经历了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投资热后,泡沫破灭、众多民营医疗机构出局是大概率事件。哪怕是规模较大、定位高端的医院,也难逃一劫。

业内知名专家李定纲院长坦言:“第一个泡沫是房地产,第二个泡沫可能是民营医院,中国现有2万5千家民营医院业内人士分析,有5千家都嫌多了,那2万家就成了一个一个大泡泡。”

医保因素,只是一些民营医疗破产、倒闭的催化剂,泡沫终归要破灭,医疗投资是一场长跑,不专业、意志不坚定者都很难到达终点,很容易倒在半路上。

民营医院的投资者,在这个新旧年份转换和经济金融动荡之季,都在默默反思,乐观与悲观都大有人在,如果加上老百姓普遍的对民营医疗的不信任和吐槽,那就不得不困惑:民营医院方向何在?

但如果溯源,很多顶级医院,都是私人办的医疗。前辈级的比如王永庆,李嘉诚,李文政等等:王永庆的长庚医院,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和模范效应,是私人办医院的典型案例。成都的华西医院,最早就是引进了它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李嘉诚投资建立的汕头大学医学院也很有名气的。

所以,没必要过度悲观。

有医生指出,当老百姓群情激愤地批判过度医疗,富人们早已将最先进的检查作为常规检查,当普通人抱怨这个检查那个检查费用太高,不普通的人早已接受了费用更高的检查。

很多人认为的过度,只是对于支付能力的过度、而不是对于身体健康和治疗的过度。

所谓的过度医疗,更多的是更像一种特权、用经济资本兑换的“早发现、早治疗”的生命期权。

过度医疗的争议,本质是一场关于生命定价权的博弈。在死神面前,没有人能计算性价比。那些被质疑的过度,或许是生的唯一希望。

医学的谨慎,从来不是错误。错的是将生命置于成本核算中的傲慢。在健康和生死面前,没有过度一说。随着医保控费越来越严,随着DRG的普及,趋势一定是你质疑、抨击和批判的过度医疗,可能是一种你今后求之不得的特权。

所以,我认为,医疗投资,首先还是要端正态度,回归医疗本质。要知道,医院的首要功能并不是企业赚钱,而是治病救人,从中外医院诞生的历史就可以看出,自古医院就是以慈善和帮助为出发点的,只是因为医院规模大了,多数病人都信任的时候,才给医院带来大量的现金收入甚至盈利。而如果一开始就想着赚钱,那就是出发的方向性错误,只能南辕北辙,远离目标。

种种迹象表明,医院吃医保红利的好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不少医院,成也医保,败也医保。

所以,回归医疗本质,避免急功近利是必须。只有立足长远,抱持为病人服务的信念,用心坚持,获得社会认可与信任,才有最终盈利的那一天。

老叶我建议,在投资医疗之前,你去找一找上个世纪初办医者的创业故事来对照一番,看看那些西方早期传教士在国内办医的艰难曲折。

比如早期的华西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红房子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重庆重医附二院等等,不胜枚举。当时的办医环境和老百姓对医院的不信任感,远远超过当今时代,就连医生的听诊器、体温表都会被民众妖魔化,那时的医院或诊所开业,希望请个政府官员站台剪彩都不可能。你去了解一下他们是怎么树立品牌,怎么经营,最终使病人信任的。你或许会更有感触,更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

所以,不管是私立医院还是公立医院,都要做好长期的打算,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的做好医疗服务,不要担心患者不信任你,你只管按照医疗本质,把自己做到最好,早晚会获得市场的认可,静待花开。



心内之友
在这里找到你的同行,找到你喜欢的专业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