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医保局公开回复了郑医生的质疑:多是道听途说和主观感受!

学术   2025-02-10 13:14   山东  



作者:叶正松

2月9日,国家医保局官方账号发布专访报道,回应了1月份上海等地政协委员和医生对集采药质量的质疑。

先重温一下当时郑华民医生的质疑:


对于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联合其他19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关于当前集采药品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抗生素过敏反应频发、降压药物效果不佳、麻醉药物无法使病人进入麻醉状态以及泻药无明显效果等,国家医保局高度重视,立即会同药监局等部门,进行了“三堂会审”充分调研。

春节假期刚刚结束,昨天,就以央媒采访形式,公开发表了对于郑医生等委员提到的血压不降、麻药不麻、泻药不泻的调研情况,作了“八问八答”详细说明。

三个问题,尤惹关注:

第一个,反映“氨氯地平”的仿制药疗效,不如原研降压效果好的问题,与个人的用药体验有关,与药物无关。

第二个,麻醉药病人不睡问题,更是没有科学依据。接受调研的医院麻醉医生认为,麻醉药在集采前后用法用量和效果,没有变化,也没有发现什么麻药不睡问题。

第三个,泻药不泻的问题,更是子虚乌有。因为,委员吐槽的泻药,主要是用于肠道准备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而这个药是第十批才被集采新纳入的品种,2024年12月30日刚刚公布中选结果,也就是说相关医院和医护人员根本就还没有使用过集采后的泻药,何来“泻药不泻”问题?

纯粹子虚乌有。

根据接受调研的上海某结直肠外科主任表示,其多年来做肠镜准备的2种泻药都是国产药,效果好得很,从没听说过泻药不泻’的情况。

综合分析,关于“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郑医生等20位委员的说法,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并不是客观事实。所谓仿制药的效果下降问题,不存在。

一锤定音。

总之,集采药是安全可靠,质量保障的。所有的质疑都是捕风捉影。

也就是说郑医生他们言过不实。至少,没有科学依据。

这一点,老叶我在年前医保局关于这一问题公开回复,并要“三堂会审”时,就已经猜到了结局。

不是我有多远见,而是当时医保局的回复里,有一段话耐人寻味:“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言下之意就是大家反馈说集采药效不好,到底是真有问题,还是的心理作用?毕竟,国人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便宜没好货”。

可问题是,便宜真的就不能有好药吗?有没有可能,以前的进口药利润太高了,现在集采把价格打下来,大家反而觉得“便宜的药肯定不行”?

所以这次医保局拉上药监等兄弟部门一起奔赴上海“三堂会审”,目的很明确:要听一线医生的真实反馈,但光听不行,你们得有临床数据支撑自己的说法。不能只是大家嘴上说“泻药不泻、麻醉不睡、血压不降”,还得拿出实实在在的临床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必须经得起统计学检验,临床数据量不够也不行。总之一句话:集采药效果好或者不好,不能跟着感觉走。

不能说没有道理。

因为和麻醉药,降压药、泻药这些不一样。麻醉药效果不好,那提前醒过来,至少你术中能发现。降压药效果不好,至少你第二天早上测血压能发现。泻药不好,你马上就能知道。

但抗肿瘤药的洽疗效果,怎么监测?肿瘤的监测可没有血压计血糖仪这些相对”灵敏“的仪器,需要靠影像学、肿瘤标记物之类的东西综合判断。需要一定量的数据支撑结果。

而且肿瘤的随访间隔也更长,有些是过一个月复查,有些是过个三个月到半年复查。假如说质量上存在问题,那可能真的很大影响治疗效果了。

记得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就曾写道:“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致使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西游记里,也有描写,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治病,除了用龙尿、锅底灰等配制而成的乌金丹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用无根水来送服。

对于一些绝症或重症,古代的名医常用的手段就是,你要服药,得就着秋天的第一滴露珠服用,不是第一滴,其他时间的露珠,行是行,只不过效果打折扣。打折扣还能治好,说明名医的确名副其实,打折扣没治好,谁让你找不来秋天的第一滴露珠呢?

目前,郑医生已清空了微博。

朴树的那句歌词,“所有牛逼过的都颓了,所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全都变沉默了”,再次变得十分应景。

知我罪我,唯有春秋。

郭德纲说:“人到中年,无外乎是城头看山,山头看雪,灯下看花,舟中看晚霞。三五知己在一起,大家一起烤烤串,聊聊天,快乐无比。”人不能太过于心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轨迹,各有各的生辰造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管好自己最为重要,别人的事少管。咸吃萝卜淡操心,费力不讨好的事少做。

很多事情,你只有靠近源头,才能看见真相。

举例说:你向老板投诉某位女同事,结果你被解雇了。

为什么?

因为女同事虽然不靠谱,但她对老板很重要。

为何重要?

因为她是老板的二奶,问题追溯到源头,真相大白。

再举例,你恋人嫌弃你的家境,嫌弃你父母不好。嫌弃你这又那的,为什么?

因为她觉得你价值低。

为什么觉得你价值低?

因为你不够吸引她。本质上她并没有真正看上你,这就是所有嫌弃和挑剔的源头。搞明白了这个,一切真相大白。

所以,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末端看源头,顺藤摸瓜,越靠近源头,就越能看见真相。

有些话,在这里不好深说。懂得都懂。我只能说,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衔枚疾行,须行稳致远。

这个结果,大部分人不会意外。有些人不意外,是因为空口无凭,得用事实说话。有些人不意外,是因为见怪不怪,有啥奇怪?看起来因为低价集采药分成两个阵营列阵对垒,实际上是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各有各的看法。

但无论如何,不管怎样,这次的发声,都是好事,给一部分不知名玩低质量的药企敲响警钟,也给行政端考虑如何才能去把集采仿制做的更好,来了一记棒喝。

为什么这次事件的反应会这么大?你单纯从药品药效的角度去看这件事,很难理解。难道上海大医院的医生,高级知识分子,博士生导师,不明白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开玩笑。

但是你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就不难明白。

首先医保、医疗、医药这三者,先从医药这一块来看,不论国外的原研药和国内的仿制药,因为没有进集采和进了价格低到没利润,都不满意。

而享受到集采低价药福利的患者,价格满意也被担心效果替代。

最后从医疗端来看。医疗端从业人员的收入进入2024年是增加的趋势还是下降的趋势?

作为医生,我感觉是下降趋势,抛开药价用于腐败的水平被集采挤出去了不谈,光是DRG/DIP的全面落地,就在重塑医生的诊疗习惯。总之一句话,医疗端从业者感受到了寒气,日子不好过。有怨气。

医保,是医疗最大的单一支付方。哪怕是个有特色的专科医院,都是接入医保,就能有更多患者。可为什么还有医院,发出声明,说自己主动退出医保?

最大的原因,就是刑名不具,害怕被倒查。

要知道,这个世上,无论一行还是一言,都有反噬,一切皆有代价。郑医生的清空微博和高雪被查,都是。

老叶我相信,伴随着集采的发展,原来的助力也会逐渐失去,或者说会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力量。暗潮汹涌,想要行的远,无论是谁,都不能我要我觉得。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今天也许看似是某些人的胜利,但谁又能判断,是不是重大变化的前哨呢。

心内之友
在这里找到你的同行,找到你喜欢的专业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