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范文合集,欢迎订购。
作文模拟题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赞许“进”,如赞许“循序渐进”“积极进取”“急流勇进”“与时俱进”等,认为这体现了个体追求与时代精神。与此同时,“退”却鲜有人提及,因为人们总认为“退”代表“消极回避”,代表“明哲保身”。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适时后退,更好向前
文/李寨主
唐代的布袋和尚写过一首《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时,采用后退的方式,可以把秧苗插得更整齐,更迅速。由此可知,退,其实不无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赞许“进”,却总是否认“退”,以为“退”代表“消极回避”,代表“明哲保身”。在我看来,这种看法颇不明智。“进”,当然大有价值。“退”,也不无意义。因为,“退”可以留出向前的空间,便于人们更好前进。因此,真正睿智者,会欣赏“退”的价值,懂得适时后退。
适时后退,能消除争执,让家庭更和谐。作家杨绛在《我们仨》中回忆过一段往事:当年,她与钱钟书曾因一个小小的法语发音争吵了起来,互相说了很多伤感情的话。冷静之后,双方各退一步,约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此后,两人相敬如宾,再无争吵。俗话说:“经营家庭,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妥协,就是要求双方都能退步。这样的退步,能留出缓冲空间,让双方不再针尖对麦芒,而能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如此,争吵会少一点,理解会多一点,自然可以关系融洽,家庭和谐。
适时后退,能化解矛盾,让社会更美好。清代大臣张英在京为官时,曾收到家里的来信,诉说隔壁邻居盖房侵占自家地的事,两家为此闹得势同水火。张英回信时,用“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劝家人适时后退。家人照办,主动把院墙拆掉,退了三尺。邻居被感动,也后退三尺。由此,两家人化干戈为玉帛,而“六尺巷”的佳话,也一直传承之间。它彰显了人性的温暖,展示着社会的美好。(文末有范文合集,欢迎订购。)
适时后退,能韬光养晦,让国家更强大。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所谓“韬光养晦”,其实就是适时后退,不“扛旗”,不“当头”,跟国际纷争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后退,让中国较少受到国际事务干扰,能更好专注于国内的建设。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提升,证明这种后退效果显著,展示了邓小平的远见。一个国家要强大,需要蛰伏。适时后退,韬光养晦,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适时后退,使让家庭和谐,其实是让家人关系更进一步;使社会美好,其实是让友邻关系更深一层;使国家更强大,其实是让国家实力更上一台阶。这都是以退为进,更好向前。因此,适时后退,本质上是以退为进,更好冲刺。
当然,适时后退,并不是一味后退。原则问题必须坚守,底线面前不可退让,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现实中,这样的状况并不多见。对于常见的情况,不妨多一点谦让之风,懂得适时后退。
诸君,南极大陆长年冰封,海岸线平滑且陡峭。企鹅想要上岸,需要先猛地向斜后方深潜,利用水的反冲力,跃出水面,冲向斜前方的陆地。适时后退是一种大智慧,掌握好,能让我们深受其益,更好向前!
以上内容,摘自李寨主的《考场作文必备范文》。整本资料有300篇范文,欢迎长按二维码订购。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订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