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范文合集,欢迎订购。
作文模拟题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美好的西湖风光,丰盈了欧阳修的情感世界;《沁园春·长沙》中,橘子洲头的壮丽秋景,激发起毛泽东对祖国未来的期许;《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北国秋色,触动了郁达夫的思念、怀想,进一步发掘出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民族文化认同……自然美景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文/李寨主
李清照写过一首《渔家傲》,吟诵雪中盛放的梅花,说它“香脸半开娇旖旎”“玉人浴出新妆洗”。接着,她情不自禁感叹“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表示自然美景是有力量的。
自然美景的力量,也展示在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的情感世界中,抒发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未来期许里,呈现在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民族文化认同中。赏自然美景,品此间力量,可以开拓视野,荡涤心灵,增进文化认同,对个人和民族大有裨益。
自然美景,助我们开阔眼界,激荡豪情,催生奋发之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的话,彰显了登高远眺,欣赏自然美景的好处。自然无比广阔,站在高处看看,能让视野变得开阔。此时,我们便不再是孤芳自赏的墙角的花,而是眼中有丘壑、眉目存山河的云中的鹰。我们能以大地山河为背景,向着无穷的远方,奋力翱翔。这样的我们,会从辽阔自然美景中,吸取到无穷无尽的奋斗力量。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后,受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自然美景的感染,激荡起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终其一生,都在心忧天下,为内心的大情怀、大格局而奋斗。(文末有范文合集,欢迎订购。)
自然美景,助我们荡涤心灵,宁静致远,激荡薄发之力。“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出山之前,隐居在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南阳的山山水水,隔绝了外部的纷争,荡涤了他的心灵。他一边用心读书,一边观察天下局势,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和水平。最终,他等来了三顾茅庐的刘备,开始激荡薄发之力,“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自然美景,就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可以褪去我们的浮躁,洗去内心的尘埃,使其变得空旷。也正因为空旷,才能蓄积深厚能量,一旦爆发,便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自然美景,助我们增强认同,凝聚共识,形成磅礴伟力。“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提到长江黄河,我们会心怀感激,因为她们是母亲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说起泰山华山,我们会充满敬意,因为她们是天下砥柱,象征着民族不屈的精神。此外,我们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我们翻越的险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前的,我们驻足远眺的燕山是于谦曾经坚定守卫过的,我们现在能驰骋由缰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而奋战过的,我们还能游览苏轼当年乘船夜游过的赤壁,我们还能登上太白当年辞别过的天姥山,我们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肉,我们还能在大喜大悲后脱口而背出一句他们曾经用来形容自己的爱恨离愁。这片土地上的自然美景,有厚重的历史烙印,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凝聚广泛共识,铸就“携起手来,振兴中华”的磅礴伟力。(文末有范文合集,欢迎订购。)
自然不语,但有力量;万物之言,自在人心。我们在感悟自然美景的力量的同时,也应该呵护和敬畏这种力量。莫以为人定胜天,便肆意去破坏自然美景;莫随手扔垃圾,给自然美景留下污点。留住绿水青山,就是留下无穷伟力,最终必然能得到金山银山。
让我们从自然美景中不断汲取力量,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奋勇前行!
以上内容,摘自李寨主的《考场作文必备范文》。整本资料有300篇范文,欢迎长按二维码订购。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订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