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产业转型有绿意

文摘   2025-01-17 11:26   云南  

亚洲象、华盖木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增长、分布区增加和扩大;金沙江上的乌东德、白鹤滩等水电站投产发电,绿能澎湃;景迈山、元阳梯田等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并进……被誉为“动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云南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之基。
  以云南为核心区域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生态区位重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4.1%,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却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许多物种只分布于云南。
  “云南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云南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4处国家公园候选区纳入全国布局。”云南省林草局副局长赵永平介绍,截至2024年10月,云南省划建自然保护地333处,总面积546.3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6%。赵永平说,云南超过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为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物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25年1月,云南省全面启动51种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常态化监测工作,旨在通过精准掌握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动态变化,为实施物种精细化保护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这些举措标志着云南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从阶段性调查转入常态化监测新阶段。”云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李鹏说。
除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云南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成绩斐然。根据最新数据,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目前已达全省总装机容量的90%以上。乌东德水电站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金沙江干流河道上,自2020年6月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以来,乌东德水电站累计发电超1500亿千瓦时,有力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风光能资源丰富的云南,绿色能源崛起,经济结构重塑,已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目前,能源产业已是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澎湃的“绿电”正成为云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流的铝、硅企业入滇,带动延长产业链的加工制造、配套的原辅料、耗材等向云南转移。从单晶硅棒到硅片再到太阳能电池片,从硅材料生产到产业链集群,云南光伏产业正逐步放大绿色能源效益。
  全球人造石墨龙头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在云南安宁产业园区投资建设的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内,多条生产线开足马力:石墨化工艺装备革新大幅降低单吨能耗,光伏屋顶提供电能,尾气热能实现回收利用,实现大幅度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新能源电池产业在云南异军突起。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云南各族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蓝天、白云、绿水已成为云南靓丽的名片。2024年前10个月,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2.1%,劣Ⅴ类比例下降到1%。云南全面提升生态“颜值”的同时,不断增加产业“绿值”,让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
  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村民李德福曾是煤矿工人,据他回忆,金沙江边过去多是光秃秃的荒山,一到雨季,泥土被雨水冲刷,江水浑浊。20世纪90年代起,华坪有序关闭煤矿,依托光、热、水资源,推广芒果种植,实现由“黑”向“绿”的转身。目前,华坪芒果种植面积45.9万亩,产量44万吨,产值28.6亿元。“种芒果后,山绿水清,钱袋子鼓了。”谈起芒果,李德福满脸笑容。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谚语诠释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人们围绕古茶林,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并合理布局,创造出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当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传承民族文化为载体,以茶文旅融合开发为目标,创新迭代景迈茶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走出一条“林茶共生、人地和谐、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景迈山森林覆盖率达83.14%,3.3万亩生态茶园获得有机认证。
  “云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充分发挥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作用,大力发展林草资源经济,突出林草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林草产业体系。”云南省林草局局长万勇说,以森林药材、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景观利用等为重点,实施“小品种大产业”培育工程,做优做强林下经济,持续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王长山   庞明广   赵珮然
编辑:谭钠丹   王靖媛
校核:王佳纯
终审:彭杏资


森林云南
发布云南林草最新通知公告、解读林草政策、聚焦林草改革发展、服务市场主体、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