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不仅是云南的“明星”,它们通过觅食、行走等活动,传播植物种子,促进森林更新,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亚洲象,不仅是对珍稀物种的守护,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向好的有力保障。建成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是保护亚洲象的重要手段,也是云南生态保护工作中的一大亮点。目前,云南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通过不同维度和角度,以热带雨林和亚洲象为主要保护对象,科学规划生态区域,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分区管控和系统修复;科学规划亚洲象栖息空间,给予亚洲象稳定的栖息地和食物源保障,推进亚洲象种群的有效保护和其分布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人与自然和谐。
亚洲象“阿宝”被放归,这也是云南开展的首例救助象放归试验(资料图) 新华网 发(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供图)
为保护亚洲象,云南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建成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便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该体系综合运用无人机、红外相机、地面传感器等多种技术手段,对亚洲象的活动轨迹、栖息环境等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一旦亚洲象活动出现异常或靠近人类聚居区,预警信息便能迅速传递到相关部门及周边居民手中,为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人象冲突提供了有力支撑。
监测员正在检查相机在野外的运行情况(2024年7月28日摄) 新华网 刘云 摄
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西双版纳片区活动的亚洲象(2024年11月16日摄) 新华网 徐华陵 摄
除了监测预警体系,云南还在多方面发力。加强栖息地保护,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栖息地修复等措施,为亚洲象提供更为广阔、适宜的生存空间;建立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在亚洲象活动频繁区域种植它们喜爱的食物,减少其因觅食进入农田、村寨的频次;加大科研投入,深入研究亚洲象的行为习性、种群动态等,为科学保护提供坚实依据;同时,积极开展公众教育,提升民众对亚洲象保护的认识与参与度,营造人象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航拍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关坪村的一处亚洲象食物源基地(2024年11月17日摄) 新华网 徐华陵 摄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内的亚洲象“小强”正在进行野化训练(2024年11月16日摄) 新华网 徐华陵 摄
“自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建立以来,我们在救护与繁育的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比如给救助象佩戴卫星定位项圈后放归野外,能够实时了解它回归野外后的生活状况;又如在人工繁育方面,我们成功处置母象产后伤婴行为,幼象的成活率保持在100%,而且成功实现了母象在哺乳期再次受孕的技术,在保障母象和幼象健康的前提下,提高了繁殖率。”他说,无论是监测、救助还是繁育,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亚洲象,保护生态系统。
据了解,亚洲象在沧源主要分布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地区的海拔介于500—1000米之间。2019年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海淀区陆桥生态中心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和非损伤性采样法进行了调查,共识别出12头亚洲象个体。通过科学监测、强化巡护管理等保护举措,2019年至今,红外相机监测观察到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新添了4头亚洲象幼象。
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的亚洲象(视频截图)
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的亚洲象(视频截图)
云南在亚洲象保护和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道路上步伐坚定,亚洲象这一珍贵的物种将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