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还是世界老大吗?

文摘   2024-12-03 20:53   黑龙江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即可关注我们



 


现在的某些知识分子,为了拍老美的马屁已经到了罔顾历史事实的地步,在他们嘴里美国成了结束二战、反法西斯最大的功臣。我不否认美国对盟军的巨大支持,这些都是事实,但没有这位“反法西斯先锋”在二战之前对德国的全方位支持,落榜美术生恐怕也很难有机会把欧洲拖入深渊。更可恨的是美国还是日本军工业的大后方,整个三十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贸易总量中,日本占比高达42%,90%的石油、55%的军火和80%的军需品都是这位“中立国”提供的。日本这台战争机器,齿轮是美国提供的,发条是美国上紧的,就连润滑油都是美国人制造的,可以说美国就是给日本侵华递刀子的那个人。




众所周知,1939之前的美国刚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国家负债累累,但仅短短六年,却摇身一变坐拥全球75%的黄金储备,美元登上世界货币宝座,还控制了全球一半的工业产能,美国通过战争贷款和军火贸易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赢家。当一个国家从战争中获得了最大利益,同时又与“敌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往来,那么它到底是“反法西斯先锋”,还是这场世界大戏的幕后推手?

美国政府表面上奉行中立政策,暗地里那些大财团们可没闲着,通过各种渠道跟法西斯做生意。杜邦公司通过I.G.本公司把氯丁橡胶和飞机防爆剂的技术卖给德国;通用汽车控股的欧宝公司为德军生产闪电战必需的卡车;标准石油与I.G.法本的合作让德国空军免于燃料之困;IBM为纳粹提供的打孔卡和卡片分类系统,不仅帮助纳粹进行人口普查,还协助管理集中营,每张卡片都标注着囚犯的种族、国籍和死亡方式。福特公司更是与德国纳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除了生产军用车辆,希特勒办公室甚至还挂着亨利·福特的画像。战后,这些大财团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因为自家在德国的工厂被炸而获得巨额赔偿。




更绝的是华尔街的那些老法师。摩根银行、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左手与纳粹交易,右手向盟军提供贷款,把“两面下注”的骚操作玩到了极致。在全世界80%的人口陷入战乱的时代,美国黄金储备仍然从1938年的146亿美元增长到1945年的200亿美元,果然啊,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个时候又得把美国最差总统小布什拉出来溜溜了,他爷爷普雷斯科特·布什曾是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的合伙人,坊间传言他直到1942年还在为纳粹处理资产。

而这种谋取私利的剧本,在二战后被又美国反复上演。1953年伊朗民选总理摩萨台想收回石油控制权,中情局立刻策划政变,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可不能受损;1973年智利总统阿连德要搞国有化,美国马上支持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原因无他,碰了美国矿业企业的蛋糕;2003年,美国拿着一小瓶洗衣粉就轰炸了伊拉克,绞死了傻大木。战后真相大白:根本没有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倒是美国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石油公司也如愿以偿地白嫖伊拉克油田。再看今天的俄乌战争,美国军火商的股价创下新高,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公司的订单排到了几年之后。而欧洲能源危机带来的最大受益者,恰恰是美国的页岩气产业。正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死道友不死贫道不是。




如此看来,从二战到今天,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逻辑从未改变:打着争议的旗号,行谋取私利之实。当年与纳粹做生意的大财阀们,和今天在战争中发大财的军工巨头们,如出一辙。美国,这个自诩为世界警察的国家,在过去30年里发动了251次军事干预,全球81%的战争都有美国参与。从朝鲜到越南,从格林纳达到巴拿马,从南联盟到伊拉克,从利比亚到叙利亚,死亡和废墟背后,总能找到美国财团的身影。

当我们重新审视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时,那些与纳粹的交易,那些精心设计的“中立”政策,似乎都不那么令人意外了。因为这正是这个国家的一贯作风:用满口的仁义道德包装赤裸裸的利益掠夺。毕竟,美国人的发家史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答案:这里没有好莱坞英雄故事,而是一部延续至今的“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大戏。只是这次,观众们已经看清了剧本的真实内容。


END


白小莹
万物皆可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