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事儿我一直不理解,为啥时至今日,还会有人活在上世纪的认知里,认为外国的月亮比国内圆?我记得小时候老能听到这句话,现在想来,这话里透着几分自卑与无奈。那时候的确,国外的生活水平、科技发展都领先我们不少。但现在,中国的强盛有目共睹,军工啊、航天啊、工业皇冠啊那些突破和领先我都说腻了,民生百态上的便利和富足就连洋大儒都满世界给咱辩经。可在某些圈子里,崇洋媚外的风气不但一点没少,反而成为了哥哥姐姐们人气的象征。是咱老祖宗严选的珠宝玉石不香,还是传统服饰的审美太差?那些所谓的国际高奢可没少向咱们“致敬”,迪奥抄袭马面裙和花鸟画、LV老花图案与唐朝琵琶的宝相纹高度相似、纪梵希的logo与回字纹是本家、香奈儿一贯钟爱中国元素、梵克雅宝撞车柿蒂纹、卡地亚的猎豹更是与汉窦绾墓出土的豹镇复制黏贴。要论艺术、工艺、材质、内涵,我华夏文明和历史文物中的灵感和传承足够多,说到底还是咱没有话语权、没有打开知名度,啥也别说了,好好搞宣传、讲故事吧。
就拿珍珠这个行业来说吧,现在就处于这种尴尬的状况,明明发源地是咱,还供应着全球90%的淡水珍珠,但凡了解点行业内幕的都知道,国外好多大品牌的珍珠都是从咱们这儿拿的货。可就因为日本的现代珍珠产业做得早,品质分级标准就攥在人家手里,国内的珍珠品质再好,不配上日本的鉴定证书,就没人认可,而只要贴上日本的标签就能身价倍增。这种误区不仅国际通行,连很多不了解内情的国人也在钻牛角尖,而珠商们为了能有口饭吃也只好随波逐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和采撷珍珠的国家,我们常说的珠宝里的“珠”就是指珍珠,名气在古代首饰界仅次于玉器。早在4000年前的夏禹时代珍珠就是贡品,秦朝时珍珠产量猛增,皇亲贵胄们不仅个个都化身穿搭博主,还都是养生达人,连补身体带护肤。到了汉代,广西合浦的海水珍珠大流行,当官的都想捞好处,珠民们被压榨的受不了都跑了,“合浦还珠”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清代皇帝和他的后宫们喜欢珍珠那是出了名的,尤其是黑龙江、鸭绿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产的“东珠”,宝贝到什么程度呢,和珅的第一条大罪就是私藏吉林东珠。还有一点我必须重复三遍,我国最早的人工养殖珍珠出现在北宋,日本直到1907年才研究明白,那会儿咱们老祖宗都玩了上千年了。所以真没必要迷信日本的那一套,他们最爱吹捧的无非就是珍珠的亮度,但其实好珍珠的标准恰恰是温润,无论是珠宝玉石还是君子品德,这才是咱们国人自古以来的最高追求。
诸暨,这个位于浙江的小城,不仅是西施的故乡,更是享誉全球的珍珠之都,年产量占世界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3%,不光养殖技术世界领先,在珍珠深加工方面也是独步全球,珍珠粉、珍珠护肤品、珍珠纤维,这些高科技产品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老粉儿们都知道我喜欢珍珠,第一次去诸暨的时候,看到那成山成海又便宜又好看的珍珠,我简直跟进了瓜田的猹一样,眼睛在放光,心里在滴血,以前真是脑子抽了才买那些死贵死贵的外国货。
我现在算是彻底悟了,老祖宗严选的才是真的好,轻食圈流行的羽衣甘蓝大家吃过没,没吃过的千万别好奇,巨难吃,公元4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瞬间就直接因为难吃被pass了被迫转型当起了观赏植物,你肯定能在马路牙子边的绿化带里找到它,也就是这几年,才被吃健身减肥流量的商家和博主们带火了。所以说,不管是珍珠还是别的什么洋玩意,咱妈家里啥没有?即便现在没有,将来也一定都会有。月亮就在那,圆不圆亮不亮,全看你用一颗什么心去看罢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