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见我,我便去见山。
如果觉得城市太吵,
就去有风的地方吧。
感受山间清爽的风,
饱览大自然秀丽的风景,
空气中弥漫的都是自由的味道。
栲栳尖
桐城市西部,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林壑幽深,其中有一座名字有点奇怪的山,那就是栲栳尖。
栲栳尖位于桐城市范岗镇石井铺村,主峰海拔479米,山虽不高,但异常瞩目,因山形高峻挺拔、形似栲栳(笆斗)而得名。
栲栳尖山顶有一座始建于宋末的法龙庵,明清桐城的文人多与栲栳古刹里大德和尚结缘,留下无数诗篇。一代诗宗潘江(字蜀藻,号木崖,桐城人。)写下《忆栲栳山刹兼怀曹印上人》一诗:“栲栳层峰上,吾曾坐翠微。烧灯窥日出,俯槛看云飞。地回蚊蝇绝,厨香觅笋肥。最怜月黑夜,冲虎一僧归。”
栲栳尖网上资料不多,百度百科都没收录,外地人基本不知道这座山。但自古以来,栲栳尖在桐城的名气比较大,历来登山揽胜的人比较多。主要是因为栲栳尖峭壁一岩耸立,直指云端。若遇天晴,晨晖初照,但见峭壁之上,光芒四射,五色俱现;又当秋高气爽时节,夕阳西下,岩顶若金,绛云绕幻如佛陀化身在半空中,瑞气呈祥。
爬栲栳尖可以从南面范岗镇爬,但登山路程较多,也可以从北面黄甲镇葛湾村上,车子可以直接开到海拔四百多米的高处的栲栳尖停车场,然后几分钟就可走到法龙庵。
2024.7.6日上午我们一行人离开桐城文庙后,便驱车直奔栲栳尖,为节约时间,当然从北面上山了。到山顶后出现两条道,有指示牌,一条往左去栲栳尖的,往右是去双尖寨的,我们先上栲栳尖。 遥望和栲栳尖相对的双尖寨,山顶不少巨石,等一下再去看看。
遥望周边,心旷神怡,据说特别好的天气往东可以看见菜子湖,但是我们没看到。 法龙庵始建于宋末,曾多次坍颓与修复,目前庵宇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有大殿2进与寮房、斋堂数间,整体看起来比较朴素。 山门门头牌匾上写着“发龙庵”三字,里面大雄宝殿门口牌子上写的是“法龙庵”,不知何故。
大雄宝殿也是异常简陋,大门对联“释依传心净,莲台喻清微”,颇有意境。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两侧供奉有地藏、药王等菩萨,并有四大天王各持法器分坐两边,这是把常规庙宇的各大殿堂集中到一起了。
PS:阿弥陀佛的形象一般是结手印,或者手捧一个莲盏,代表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心;观世音菩萨手里拿一个杨枝净瓶: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大势至菩萨顶戴光明宝瓶,手持莲花,招致众生,皆是表示大智,光明为智慧故,所以称为‘无边光炽身’。佛度众生,以大悲为本,以方便为门。
东楼上层大殿供释迦牟尼、文殊、普贤、玉皇大帝和八大金刚,没拍了。 最东侧的一间小房子是龙王殿,意在祈求龙王保一方风调雨顺。龙王坐中间,雷公电母列两旁。 寺庙后便是栲栳尖山顶,长满了小竹子,有一绿色的亭子藏在竹丛中。 山顶环一圈后下山,再驱车前往对面的双尖寨。 双尖寨位于桐城市黄甲镇葛湾村,与栲栳尖对望,也可以说是栲栳尖的后山,顾名思义,就是有两个山头。 双尖寨名声不显,知道的人不多,但风景秀丽,巨石密布。我也是去年看到有朋友去了发朋友圈后才知道桐城栲栳尖旁边有这么一座山的。 从栲栳尖停车场开车过去双尖寨停车场,估计只有一公里,登山步道也修好了,目前正在开发中,修建一些配套设施。
回望栲栳尖。 估计十分钟就到了山顶,山上是一片茶园,小路就开在茶园中,不少巨石散布林间。 这两块巨石形成一道天然石门,现场正在施工,把这里打造成了一间石室。 山上巨石很多,资料介绍说有:神龟石、舵石、磨子石、点将台、门将石、笔架石、告子石等等。现场还没有立牌子,具体哪块石头叫啥,只能靠自己想象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亲临一探。 小路边有不少现场开采的石头做的石桌石凳。 本地人有传说双尖寨过去叫双英寨,据传过去这儿有两个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在此建寨,从这个茶园下面过去就有寨基,在面向牯牛背水库的山那边,还有寨门,只是早已坍塌了,一些乱石被荒草覆盖了。
山顶西侧还有座李达权烈士墓,没拍了。
时间关系,没往西侧牯牛背水库那边去了,山顶转一下就下山,下午要去三道岩玩水了。总的来说双尖寨这座小山还是值得爬一下的,山不高,很轻松,还有众多奇石可观。
以老友漫步的视频结束。
驴行户外,一直在路上!户外纯属兴趣爱好,希望有一天能走遍神州大地。有空时我会慢慢记下现在以及过往的驴行历程同大家分享,也许偶尔会发发牢骚。喜欢的点下面名片关注,驴行路上有你更精彩!
#长途自驾 #休闲自驾 #轻装穿越 #重装穿越 #海岛行 #合肥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