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陆续同大家分享了好几处合肥的古迹人文,我们来换个地方,把脚步迈向离合肥只有一百公里远的桐城市。
2024.7.6日一行十几人4辆车从合肥出发,直奔桐城,天外来客一人直接从舒城开车过去。
桐城是一个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桐城市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享有“文都”盛誉,是“桐城派”的起源地 ,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四人被称为桐城派“四祖”。 在桐城市西南一隅,有一条碎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两三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资料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桐城老家住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时占用了张家的空地,张家人写信告诉了张英,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于是,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人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吴家被张英的大度所感动,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称之为“六尺巷”。
张英(1637~1708)与张廷玉(1672~1755)号称父子双宰相,张英在朝为官数十年,深得康熙帝的信任,是第一位以词臣身份住进紫禁城的人,实握宰相之权,家乡人亲切地称他为“老宰相”。张英之子张廷玉,同为清朝杰出政治家,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职,谥号“文和”,死后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在桐城众多的文物遗存中,六尺巷遗址可谓闻名遐迩,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也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前些年歌曲《六尺巷》登上央视春晚,“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一下子名声大噪。
由于历史原因,宰相府和六尺巷早已毁废不存,上世纪90年代起曾多次修复扩建,如今这六尺巷是2000年桐城市政府在其遗址上复原的一条象征性巷子,属于现代化的产物。记得10年前到桐城六尺巷来时,周边还是乱糟糟的,停车都没地方。2019年,桐城市政府再次启动六尺巷片区的恢复与修缮,打造由张府、吴府、相府遗存、六尺巷和勺园等组成的景区,修好了停车场,方便更多国人参观了解感受六尺巷蕴含的中华传统理念。
停车场就在六尺巷西入口对面,西入口为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上面写着“懿德流芳”四个字,这应该是后人对大学士张英的最高褒奖。 牌坊两边的柱子前有倒趴石狮,应该是参照安庆市区的那座倒趴狮牌坊打造的。 牌坊背面同正面完全一样,除了“懿德流芳”四个字外没有其它任何字,不是啥古董文物,应该是新产物,1999年那次改造修建的,也只能作为拍照打卡之物了。 牌坊后面是一面诗书照壁,照壁正面的版画和背面的故事向人们介绍了巷道的由来。
休闲广场上一块硕大的太湖石上刻了张英家书中的那首“让墙诗”,在这给好基友天外来客和漫步拍一张,两人那含情脉脉的样子令人发怵。
六尺巷西边巷口大家合影一张,基本每次出行合影我都不在,这次放一张有我的吧。 巷子宽约两米,两边为青砖黛瓦的院墙,地面为碎石路,墙外两边是高大的香樟树。阳光透过树冠,洒在巷道中,别有一番意境。 这不到两百米的巷道中每天人来人往,也让这个流传数百年的礼让故事,穿越历史时空,影响和教育着一代代后人,让中华民族的礼让精神延续传承。
巷子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同样是新产物,除了那两个字外没其它任何字。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桐城“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物欲纵横的时代,中华民族这种礼让的传统美德,更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最后希望大家都去桐城走一走六尺巷,修行正己,走出人生天地宽!
驴行户外,一直在路上!户外纯属兴趣爱好,希望有一天能走遍神州大地。有空时我会慢慢记下现在以及过往的驴行历程同大家分享,也许偶尔会发发牢骚。喜欢的点下面名片关注,驴行路上有你更精彩!
#长途自驾 #休闲自驾 #轻装穿越 #重装穿越 #海岛行 #合肥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