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战李牧,战国四大名将唯一决战,输赢如何?

百科   2024-10-26 17:08   美国  

(本文约1.1万字)

司马迁:“王翦,少而好兵。”

东周灵王的太子晋,因直谏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子孙以王族后代自居,为姬姓王氏。

战国时秦国的王龁、王翦都是东周太子晋的后人,时间已经过去约三百年。

【王翦熬了多久,才成为秦军首席大将?】

秦王嬴政即位初期,吕不韦权倾朝野,其心腹爱将蒙骜[ào],曾在在三个月内,攻克太原郡全部三十七座城邑,威震天下。

蒙骜本是齐国人,一直不得志,来秦国后得吕不韦提拔,顶替王龁成为秦军的首要将领。

图-蒙骜取魏国东郡

蒙骜又取魏国东郡,局部切断赵国和魏国的联系,将三晋拦腰截断。大局上更是截断南北诸侯之间的联络,把天下一分为二,北方是赵、齐、燕三国,南方是魏、韩、楚三国,东方六国之间不能像以前那样畅通无阻,也不似以前那样容易合纵攻秦。总的来说,占据东郡是“断齐、赵之腰,绝楚、魏之脊”,截断“山东六国合纵之腰”。

嬴政虽精心栽培亲信,文的有李斯,武的有桓齮、王翦、杨端和,但这些人尚年轻,在秦国朝廷和军队中的话语权并不大。

图-五国合纵攻秦

公元前241年(秦王嬴政六年),五国合纵,秦军大败,蒙骜阵亡。

然而此战后崛起更快的是秦王之弟长安君,他的心腹将军壁成为秦军首席大将。成蟜作为韩王的外孙,身边不但有将军壁,还有一位大商人蒲鶮,此人与吕不韦一样,在成蟜身上投资,期待“奇货可居”的爆发。

公元前240年(秦王嬴政七年),长安君成蟜与将军壁,统领数万人马,名为攻伐赵国,实际屯兵北上党,窥探关中局势,随时打算杀回咸阳。

北上党位于秦国东部,核心城邑是屯留,因此北上党又称屯留盆地,西周时属赤狄人控制区,春秋时为晋国所占据。

图-上党地区

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八年),在准备了近一年之后,秦国主力大军终于隆隆开动,从咸阳直取屯留。

将军壁本来将重兵部署在南线,等待秦军从南上党进来,好利用地形打伏击。谁料一支秦军从西线杀入北上党,这让将军壁猝不及防。嬴政军很快就突破将军壁的西线,开始向屯留盆地中央突进。

将军壁面对桓齮、王翦、杨端和这几个秦军新锐,毫无悬念地输了,而且干脆阵亡,一了百了,省的后面还要受煎熬。成蟜眼见大势已去,终究没有辱没秦国王子的称呼。他并没有投降,也没有逃亡,而是选择引刀自尽。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九年),嬴政铲除嫪毐,将吕不韦贬为庶人,迁徙到蜀郡。

赵国连年攻伐燕国,将燕国下都武阳、上谷郡等大片领土并入赵国腹地。赵国可以从上谷郡东进,一旦攻破居庸关,就直接威胁燕国都城,这让燕人感到巨大的威胁。燕王喜几乎是每隔三日便派人到秦国,请秦王出兵相助。

然而当嬴政大权在握之后,秦国的形势不容乐观,连年内耗,三年内损失的军力不下十万,绝非兵多将广,而列国也风云变幻,乌云密布。

赵国连年攻伐燕国,将燕国下都武阳、上谷郡等大片土地并入。赵国可以从上谷郡东进,一旦攻破居庸关,就直接威胁燕国蓟都,这让燕人感到岌岌可危。燕王喜几乎每隔三日便派人到秦国,请秦王出兵相助。

赵国名将层出不穷,除了那个流亡在外的廉颇,另一个更老的庞煖也让秦军吃尽苦头。几年前那次合纵攻秦,庞煖不但击败秦军,还阵斩吕不韦的爱将蒙骜。秦人听到庞煖的名字,多是神色不太自然。另一个名将李牧,斩首匈奴十余万,在赵国的威望更胜过庞煖。虽然秦人与他未曾交手,但此人也恐非等闲之辈。

赵国在二位大将的统领下,几年之内对燕国展开蚕食大战。如今燕军已经不敢迎战,只是坚壁清野,死守不出,才避免亡国。

秦国必须救援燕国,秦王嬴政即位后对外第一战,遣桓齮、王翦、杨端和三位大将。三位名不见经传的将军,究竟能否拯救风雨飘摇的燕国,天下人都认为悬,只有嬴政深信不疑,必能马到成功。

秦军此番开动,兵员严重不足,秦王下诏:低级别的官吏,十个里面征兵两个,上战场!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人连年征战,秦国少男丁,而且越来越少,以至等始皇统一之后,还从各地迁了许多男丁到关中。而刘邦建立汉朝,也做了同样一件事:迁男丁到关中。

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翦统领,另一路由桓齮、杨端和统领。

王翦这一路,从北上党方向,攻击赵国的阏与要塞,就里是当年阏与之战所在,王翦一气呵成攻克此地。

阏与位置得天独厚,对赵国居高临下,秦军可以从这里下山,攻击整个华北平原。

此时赵国有两支军队,一支由李牧统领,在北方防匈奴;另一支由庞煖统领,正出兵赵燕边境,准备进一步蚕食燕国。

王翦在赵国中部雷霆一击,虽然声势猛烈、大张挞伐,却并未欺骗到李牧和庞煖,二位大将均不为所动。

秦军另一路桓齮、杨端和,则直接开往赵国东北的河间,攻打赵国的城邑,吸引庞煖前来救援,进而迫使庞煖放弃攻击燕国。

庞煖堪称老狐狸级别的,料定这是秦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此只令各地紧闭城门,根本不理会这两路秦军。

若战争这么僵持下去,秦军就会分成东西两路耗在赵国,而庞煖则气定神闲去攻打燕国,代郡的李牧还能策应庞煖,燕国危矣。

此时桓齮忽然改变东西骚扰赵国的原有战略,率东路秦军南下,直扑赵国的南长城。

赵国南长城用来防范南线敌军,对于从北方突击而来的秦军,赵国南长城的守军显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仓皇中迎战,堪堪守住防线不丢。

南长城距邯郸只有一百里地,若是南长城丢了,邯郸就暴露在秦军的面前,赵悼襄王紧急调庞煖来援。

当庞煖的十几万大军风风火火赶到南长城,桓齮的军队已经绕过南长城,进入东郡躲避锋芒。

庞煖则不可能再回兵燕国,一来桓齮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二来赵国南北之间上千里,这么奔波之下人困马乏,根本不可能再动兵。

年轻将军桓齮,在此役不占屈人,挽救燕国这个盟友,使其继续牵制赵国。

公元前234年,秦军休整近三年,兵员得到补充,大军又将隆隆开动。

秦军领兵的大将,赫然就是几年前立下战功的桓齮。桓齮脸色偏白,身躯高大却很敏捷,像一头白额虎。经过几年的韬光养晦,他比以前更成熟了。

选择这个时间点与赵国开战,不仅是秦军得到补充,更因赵国大将庞煖在一年前病逝,这对秦赵双方的士气都产生了影响。

桓齮统领十五万生猛大军,浩浩荡荡、壮气吞牛。此战桓齮早有周密计划,他从东郡出发,向东北进入赵国东部。这里黄河分道,地势平坦,是赵国重要的产粮区。

图-东武城之战

桓齮分一支三万人的秦军围住东武城,其他军马就在方圆百里之内收割粮食。

桓齮这是什么战法呢,春秋时期郑国曾在东周领土上收割粮食,结果东周忍气吞声,并未做出反应。桓齮借鉴这个办法,希望将赵军主力吸引过来,进而一举歼灭。若赵军主力不来,秦军也可满载粮草而回,赵国则要过个饥荒年。

我们来看赵国的郡,九原、五原、云中、雁门、代郡、中山、太原、邯郸、巨鹿,鼎盛时期的赵国大致是这九个郡,但是产粮的却只有后四个。

现在太原郡已经在秦国版图中,赵国只有邯郸、巨鹿、中山三郡产粮。桓齮夺粮地点,就在巨鹿郡范围内。

赵国上下闻桓齮夺粮,这比攻打赵国城邑还令人愤慨,赵悼襄王年龄不大,出战的决心却不可动摇。赵国这次派出庞煖钦点的接班人,将军扈[hù]辄[zhé]。

扈辄这些年追随庞煖,从老将军身上学习合纵之谋和兵法之略。每当庞煖动兵之前,总要先问扈辄对策,扈辄总能先一步把庞煖的想法猜个八九不离十。

扈辄统领的赵军约十万,人数虽然不及秦军,但气势上可针锋相对。

此战桓齮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烧粮!以此混乱救火的赵军。

在农耕文明中,抢粮是可以的,但是烧粮这个做法,几千年的战争中都很少见。“民以食为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桓齮也顾不得会得罪多少人,至于有无因果报应,先烧了再说。

这场大战大致情况是,赵军组织百姓救火,秦军砍人头,结果是十万赵军被斩首,连扈辄也阵亡了。

桓齮在东方战场,取得一场自长平之战以来,斩首最多的一次胜利。在秦军当中桓齮有了个“小白起”的外号,其他的王翦、杨端和、李信等人,地位都不如桓齮。

第二年,当桓齮再次率军十余万攻入赵国,遭遇南下的李牧军。

李牧在赵国北方为将三十多年,一直是边地镇守的将军。即使李牧曾大破匈奴,也曾攻占燕国城池,可这些战绩都是他统领北方边军创造的,此前李牧从未统领过赵国的中央军(常备军),也从未与秦军作战。

正是李牧的低调,让天下对李牧听而不闻,也低估了李牧边军的实力,甚至有秦人觉得李牧不足挂齿。

李牧军数量庞大,由北方五郡的兵力组成,这五个郡本身是游牧为主,牧民上马就是战士,因此兵力非常庞大,超过三十万。(李牧大破匈奴,用了十七万精兵)这些年李牧一直抽调边军南下支援邯郸,秦国认为李牧现存的兵力非常有限。

再就是李牧用兵无常势,可以说出神入化,海水难量。但他从未与秦军交手,秦人对他的看法如雾里看花,也就不屑一顾了。

赵国调动李牧军,也是万不得已,因为李牧军首要任务是抵御北方的匈奴,赵国若不是无兵无将可用,绝不会令李牧军南下。

总之秦赵这一次对决,秦国是“小白起”桓齮,赵国是北方名将李牧,都是当世豪杰,有点关羽战吕布的味道。

图-肥累之战

赵秦两军在赵国的肥累相遇,李牧用神出鬼没的战术,打出一个天下震惊的结局:斩首秦军十万!

这一战桓齮输在轻敌冒进,李牧用兵如神,赵国边军骁勇善战,都是秦军所料未及。虽然桓齮军也给赵军造成重创,但十万大军终究全军覆灭,桓齮只身逃往燕国,改名叫樊于期。(李牧与桓齮之战,请参考本书李牧相关章节)

桓齮战败后,王翦逐渐成为秦军首席大将,此前十几年,他见证了蒙骜、将军壁、桓齮这些秦军主将的兴亡。蒙骜和将军壁战死沙场,桓齮逃往燕国(后来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用桓齮的人头当做见面礼),现在轮到王翦统帅数十万秦军,他鉴前毖后,风格截然不同,可说小心翼翼,用兵稳如泰山。


【王翦战李牧,谁是战国第一名将?】

公元前231年(秦王嬴政十六年、韩王安八年),桓齮逃亡燕国后仅两年,韩国南阳太守腾降秦。秦国接收韩国南阳之后,并未继续任命腾为太守,而是将其上调,升为内史。内史管辖整个关中的防务,是秦国军政的高层之一,嫪毐就曾担任此职。

图-最后的韩国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十七年、韩王安九年,秦军隆隆开动,准备彻底灭亡韩国。统兵大将不是王翦、王贲、李信、蒙恬这些后来的名将,而是新人内史腾。

刚投降一年就得委以重任,始皇为何如此安排?很简单,内史腾在韩国朝野和军队中混迹多年,熟悉韩国的一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效果自然会更好。

另一层意思,给韩国人树立榜样,一年前的降将在秦国已经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如果大家投降秦国,可以比照内史腾的待遇。

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韩王安还是妥协了,他明白困兽犹斗没有什么好处,自己投降起码百姓不会生灵涂炭。

韩王安乘坐素车白马,手奉虎符玉玺,从新郑南门而出,投降对面这个骑着高头大马的秦国将领,他曾经的麾下大将南阳太守腾。

韩国灭亡,天下震动,秦王嬴政下一个目标是赵国。

赵国与秦国同祖,都是嬴姓。西周时期,赵氏有封地赵城,秦氏寄居在赵氏,两大氏族是唇齿之邦。到了春秋开端,秦氏后来居上获得伯爵称号,以嬴姓正统自居。再到战国时期,秦国称霸西方,赵国则横扫北方,嬴姓两大家族同时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图-秦灭赵之战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十八年、赵王迁七年),秦军隆隆开动,兵分三路攻打赵国。

中路由王翦统领,这是秦国的主力,有近二十万,从太原郡出发,登上太行山的“7井陉”,进攻赵国中部。

秦军从东西穿越太行山,“7井陉”是路途最短的一条路,这给秦军节省数不清的粮草,加快秦军的进兵速度。“7井陉”正好处于赵国中部,从这里可以拦腰将赵国一分为二,将赵军主力吸引到中部,那么南北两头必然空虚,秦军的第二、三路军正是从南北两头进军。

第二路南路军,由杨端和统领,从东郡攻击赵国南长城,威胁邯郸。

杨端和与王翦几乎是同时出道的,当初与桓齮、王翦并称“秦王三虎将”,虽然未立大功,但也是一员稳重的宿将。

第三路北路军,由李信统领,也是从太原郡出发,北上攻打赵国云中郡、雁门郡、九原郡、五原郡、代郡。

李信从未作为一支军队的主将,但他家族显赫,始皇破格任命青年李信为北路军统帅。

秦国三路大军,从相距千里的三个方向对赵国发起全面进攻,意图明确:赵国只有一个李牧,无法同时顾及三条战线。

三路大军总军力超过三十万,这在长平之战后是非常罕见的兵力,王翦请求始皇多派兵员,与赵国打一场拼国力的大会战。这是王翦的用兵风格,他擅长大兵团作战,只要他的军队数量超过对手,他就能无往不胜。

话说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全民皆兵,在秦孝公时期,适龄男子都得上战场。但是秦军在战争中伤亡过大,关中一直处于缺少男丁的状态。

到了秦孝公的孙子秦昭襄王时期,曾征发十三岁以上男子上战场。在始皇即位前几年,也曾经下令低级别的官员,十个中有两个必须上战场,兵员相当紧张。

秦国获得的领土越来越多,可用的战士却一直在减少。等一统天下后,多次出现“关中少男丁”的现象,包括汉朝初年仍然如此。

不过这几年秦国得以休整增员,特别是兵不血刃兼并韩国,得到韩国近十万兵力补充,始皇可用的兵力增加了不少。

先看人数最少的李信北路军的表现,两万人从晋阳出发,途经太原郡的北大门狼孟,第一站就是赵国赫赫有名的代郡。

此次李信是作为三路军的一位统帅,王翦给他的命令是只要拖住北方几个郡的赵军即可,不求大功,但求无过。

李信军很快就进入代地,这里已经不是当年代王统治时期游牧状态了,赵国在这里经营一百多年,代城不说坚固,最起码也足够抵御两万秦军猛攻一阵子。

按照事先的计划,李信军应该在代城附近安营扎寨,让整个北方几郡不敢去支援李牧的赵军主力,这样就达到目的了。

可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到了代郡,李信就有种龙跃大海的感觉。让李信在代郡按兵不动,那比拿鞭子抽他一顿还难受。

赵国北方几郡,由于牧民多,全民皆兵,本来兵力相当充足,有超过三十万之众。但是李牧大破匈奴后,不断派兵支援赵国本土,后来扈辄的十万赵军覆灭后,李牧统领约八万北方大军南下,只留了一万多人在北方。

赵国北方这几个郡,现在的兵力只有鼎盛时期的二十分之一,几个大城也不过两三千人驻守,几乎不可能南下支援李牧。但王翦用兵稳如泰山,才令李信牵制赵国北军。

李信到了代郡才发现,赵军的军力想象的还要少。李信很自信,两万秦军只要集中力量,无论如何都可以荡平赵国北方。

于是李信当机立断,放弃此前围住代城不攻的战略,而是猛攻代城,并且一举拿下。接着李信挥师北上,在未来半年时间里,李信将赵国北方一个个城邑,像拔钉子一样,一颗颗拔出来。李信这一路秦军,人数不多,进展可以说超出了预期。

再看南部杨端和这支大军,足足八万,佯攻赵国南长城。

按照事先的计划,如果赵军主力北上去拦截王翦军,其南长城和邯郸势必空虚,杨端的八万军力,足以拿下南长城,甚至一举拿下邯郸都有可能。

不过杨端和似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准,后来李牧率赵军主力北上寻找王翦军决战,杨端和却一直拿不下赵国南长城。直到李牧死了,王翦军大胜之后南下,杨端和才借机突破南长城。

赵国方面,武安君李牧并没有到南线来与杨端和纠缠,而是率师北上,与王翦军正面交锋。

李牧统领十余万大军,到中部的“7井陉”阻击秦军,其余城邑则坚守不出。

李牧军的主力是赵国北边几郡的边军,骑兵居多,调动速度快。当李牧军扎下大营,十余万人连营数里,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王翦老成持重,虽然兵力优于对手,却如履薄冰,不敢轻动,几年前桓齮的惨败,对王翦来说是个永世难忘的教训。

桓齮逃亡后,王翦时常自省,当遇到李牧,决不可轻举妄动。

出征之前,王翦告诫儿子王贲:“古往今来,天下善用兵者多矣,善用兵者常用兵,然则生还者少矣。”王翦总结的很到位,古往今来善用兵的人多得很,但最后善终的不多。

王贲问道:“父亲所言有理,如何才能成为生还者?”

王翦语重心长道:“我儿切记,小心行得万年船!”

王贲若有所思地点头,他的军事理念与父亲极为相似,看似保守,实则稳健,他们父子一生未尝败绩。

现在李牧军就在王翦的眼前,他自然不会出营垒交战,只派斥候回咸阳,催促太尉尉缭立即施展离间计。

王翦中等身材,其貌不扬,若换了便装,谁看不出来他是秦国大将军,因为他身上没有一丝杀气。王翦平日为人友善,在朝中与其他公卿关系融洽,深藏城府,在他平和的眼神里面,隐藏着巨大的能量。

每日王翦都会站在高处打望李牧的营垒布阵,一直都面露微笑,看起来胸有成竹,良策深藏于心。乐观的态度通常能感染人,不论出现何种情况,王翦从未表露出急躁心态,这让追随他的将军们都感到特别踏实。

夜黑人静,只有野物触动的草木声,往往此时王翦会将牛油灯熄灭。在无人能够看到的时候,他才会杀气满帐,目光如柱,似乎能看透黑夜里的一切事物,杀死心中一切敌人。

到了白天,王翦恢复微笑将军的神态,他甚至很少斥责将士,战场中更是稳扎稳打,不敢让将士冒险,这与白起的军事理念有天壤之别。

王翦令各营垒坚守阵地,不得出战,将士知道他一定另有良策,都遵从将令。

李牧军固然强悍,但是秦国并非没有办法。过去的几年,秦国从内部瓦解韩国,获得不战而灭韩国的伟大胜利,尉缭想在赵国故伎重演,来个“屡试不爽”。

韩国的内鬼是南阳太守腾,赵国的内奸便是相国郭开。

郭开是商人出身,他比太守腾更容易收买,在重金诱惑之下,他让赵国邯郸流言四起,诬陷李牧拥兵自重。

除了郭开,尉缭还收买少年赵王迁的母亲赵太后,她本是娼妓出身,怎能抵挡重金和美男的诱惑。

赵国朝堂,还正好就把持在这一对商人和娼妓手中。郭开自知李牧在赵人心中的地位无可撼动,心生一毒计。

第一步,由王翦派人到李牧军中讲和。秦国使臣开出的条件是:只要李牧投降,就将代郡封给李牧。

所谓空穴不来风,虽然李牧果断拒绝秦军使臣的和谈条件,但是这件事情还是传到了邯郸,赵国宗室或多或少产生不安情绪,的确有人怀疑李牧重蹈韩国南阳太守腾覆辙。

第二步,郭开笼络赵国宗室中最有威望的一名将军赵葱,策划用赵葱去替换李牧。

用赵葱替代李牧,能够得到赵国宗室的支持。不过赵葱一开始并不愿意就范,他虽然是坚定的主战派,但是自己与李牧的差距,他还是清楚的。

为此郭开又骗赵葱:“调李牧回来,任相国一职,若查明李牧没有谋反之心,随时还可复职。”

赵葱将信将疑,这才同意,与自己的副将颜聚,带着小赵王迁的虎符,到前线接替李牧。

第三步,郭开计划杀掉李牧,以免夜长梦多。

赵军大中军大帐,赵葱和颜聚依次而进,看到坐于主座前的武安君李牧,立即止步行礼,并拿出虎符。先前已经有斥候报知武安君,因此大家心照不宣,都知道怎么回事。

李牧的副将司马尚将两半虎符合在一起,十分吻合,对赵葱怒道:“两军对垒,国家安危,悬于一将,虽有君命,决不敢从!”

赵葱看看前方的武安君,明显比以前衰老了,满脸风霜,黑首转白,恭敬道:“大王欲用君上为相国,请君上勿疑。” 

地图帝
左图右史,历史地理不分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