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位居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有何显赫战功?

百科   2024-10-19 15:03   上海  

廉颇与秦国基本打成平手,十三万破燕军六十万,迫使燕国割让陪都武阳,攻取齐国十座城,封信平君,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燕赵反目】

赵惠文王晚年,计划进一步削弱齐国,以防日后赵秦决战,避免齐国背后捅一刀。

自五国伐齐以来,齐国再无出国征战的记录。齐国由二十年前的东帝,衰落到只能自保,这还是秦国无意中帮忙,迫使赵国将战略从东方转向西方,要不然齐国自保都难。

如果问齐国最大的威胁是什么?那就是安平君田单。齐国在五国伐齐后,田单几乎以一己之力光复七十几座城池(燕国攻占的领土)。

图-赵国归还齐国领土后东部形势

赵惠文王为了废掉齐国的栋梁,向齐襄王开出一笔巨额转会费购入安平君田单。这笔转会费,包括河间中部的高唐、令庐、平原三座大城和所属五十七座城邑。高唐是齐国五都之一,地位非常重要。赵惠文王这笔转会费,可是下血本了。

安平君田单到赵国后,赵惠文王对田单极为忌惮,束之高阁。赵孝成王时田单为赵国取过燕国、韩国的城池,但比起赵惠文王那笔巨额转会费,可以算是买珠还椟,而且造成的破坏力,简直遗祸无穷。

不过赵惠文王此举,对于齐国的损伤也不小。齐国得了赵国的土地,也失去唯一可以与战国群雄对抗的名将,齐国持续几十年不敢对外用兵。

赵国朝堂几乎一致排挤田单,在一次朝会上,田单为了生存,披怀虚己地奉承赵奢。

田单道对赵奢:“单以为帝王用兵,三万则而天下服矣。今将军起兵必是十万二十万之众,此单之所不服也。”

赵奢反驳道:“君不懂用兵,亦不明时势。古四海之内有万国,城宽不过三百丈,人众不过三千户,三万兵足可横扫万国。今天下七雄,各带甲数十万,城宽数千丈,人众数万户。用三万兵攻三千丈城,只能围住一个角。遂赵灭中山用二十万,齐灭宋用三十万,五国伐齐挥师百万。”

田单在赵国真是沧海遗珠,鸢肩羔膝,假装恭敬道:“单不如君也。”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三十三年),惠文王去世,赵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

战国时代太后往往叱咤风云,如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都是朝野侧目的人物。赵国大事由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来决断,她是齐国公主,赵齐关系开始转危为安。

赵威后当权之后,她的弟弟齐襄王田法章,立即派使臣来赵国结盟。

赵威后对故国齐国很有感情,,身在赵国却一直束之高阁的齐国安平君田单,此时也启用为将。

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韩桓惠王八年、燕武成王七年),田单率三千新兵南下进入韩国。赵国朝野目的是让田单帮着训练新兵,根本没想让他建功立业。田单就用三千毫无经验的少年,攻克韩国小城注人。

赵威后立即调回田单,赵韩关系一直密切,自然不能因田单破坏两国友好往来。

田单又来到北河间,在武垣招募新兵,且一举攻克附近燕国中阳等四座城池。

图-武垣的位置

武垣这座城池,位于赵、燕、齐三国边境地带,田单为何选择这里下手呢?

武垣位于北河间西南部,燕齐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争夺,战国时数次易手。齐将匡章大破燕国后,北河间在齐国控制下。后来五国伐齐,燕军占领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北河间自然落入燕国之手。

五国伐齐的统帅是乐毅,兼任燕国和赵国相国,作为一个赵国人,他让赵军控制北河间西南部的武垣。当时燕国占据大片齐国富饶土地,燕国人当然不会计较武垣这弹丸之地。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吃丹药发病去世,太子乐即位,是为燕惠王。当时乐毅统兵比燕王还多,占领区人口也比燕国多。燕惠王下诏,以乐毅五年不能下即墨和莒为由,以骑劫替代乐毅为驻齐严军统帅,总领二十多万燕军。乐毅是赵人,自知大多数燕人心向燕王,因此带领军中的族人和亲信,西奔赵国。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

燕昭王又派使臣到赵国,希望和平拿回武垣。赵惠文王也有自己的盘算,虽然归还武垣,但在田单复齐时,并没有有效增援燕国,而是陆续派出廉颇、燕周等将,在南河间从齐国蚕食了不少土地。

齐军反攻到中黄河(黄河三道岔中间那道)以南,北河间岌岌可危。燕国丢失七十几座齐国城邑,得一座武垣,赵国则从齐国取得十几座城邑,齐国也复国了,三方面达成战略平衡。

赵威后立即再度召回田单,而燕国武垣令傅豹官职不变,只是换一面赵国旗帜。

赵、燕、齐三国都将武垣视作自己领土,田单拿下如此敏感城邑,对赵国来说并非好事。燕国担心赵国会继续扩张北河间的领土,为解决这个隐患,燕人必须将赵军排挤出北河间。

此后赵国朝野再不敢给田单兵权,生怕放虎归山,齐国安平君田单的表演戛然而止,赵燕关系也蒙上了阴影。

虽然这一事件田单的个人色彩比较隆重,并非赵燕两国全面交恶的表现,至少赵国人认为自己没有继续对燕国用兵的打算。

但赵国这一次不太慎重的出兵,给燕国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深远的,破坏了半个世纪的赵燕盟约。燕国上下发觉赵齐联盟建立起来,便逐渐倒向秦国,产生南下攻赵报复之心。

可是赵国兵强马壮,燕武成王不敢动手,只能等待时机。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大军,随后的邯郸之战,燕国认为机会来了。

燕国策反赵国武垣令傅豹,并在武垣集结兵力,厉兵秣马,大有与秦军形成东西夹攻,灭亡赵国之势。赵国武垣令傅豹,本就是燕国人,几年前田单攻克武垣才降赵。

自赵武灵王护送燕昭王回国即位以来,赵燕关系密切,特别是五国伐齐期间,双方军队配合默契。经过武垣的反复拉扯,关系江河日下,燕国已经是秦国盟友,随时会在赵国后面捅一刀,武垣算是燕国的试探。

赵国失去武垣影响甚微,势力范围从北河间退出,燕国的压力则大幅减小。此刻赵国全力打邯郸保卫战,无心也无力顾及北方武垣的得失。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赵孝成王十年),邯郸之战结束后一年。秦国王龁领兵攻占韩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斩首四万。接着王龁率军攻克赵国二十几个县,斩首九万军民!

此时的秦军虽无力发起几十万人的举国大战,但休整一年之后的秦军,其战斗力还是惊人的。

这个时候,天下形势逐渐明朗,秦国一支独大,东方各国已经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相互扯皮谈条件合纵。就连一直被诸侯国轻视的天子周赧王,也决定不再独善其身,他亲自组织了一次合纵对付秦军。

周赧王虽然没有什么军事实力,但他是名义上的天子,在合纵这件事上还是一言九鼎的。周赧王亲自召集合纵,果然东方六国一呼百应,其中三晋赵、魏、韩立即组成联军,兵进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龙门),准备切断秦国王龁军的归路。

王龁的秦军在中原没有根据地,粮草被断后便岌岌可危。这次三晋非常坚决,要把秦军主力困死在中原。

可偏偏在此时,秦国的盟友燕国,又在背后捅了赵国一刀,攻占赵国的昌城(今河北冀州西北)。此时的燕国,是新国君燕孝王即位的第二年,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国君上任就更要烧几把熊熊烈火了。

这是燕国乘赵国被秦国吸引火力,在赵国背后捅的第二刀。

赵孝成王忍气吞声,压住火气,赵军没有实力双线开战。赵国的当务之急,是与魏国、韩国一起,把王龁的秦军困死在中原。

不过秦军并没有被困死,而是做出了惊天之举,不,是逆天之举!王龁的大军此时正在周朝的都城洛邑附近,他们陷入困境被逼急,竟然杀入洛邑!

这下秦军粮草问题解决,而且有洛邑这样的大城依托,自然不会被困死。三晋这次合纵虽然给秦军造成了麻烦,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图-东周最后的领土

此后秦军把周赧王俘虏到咸阳,可怜的周天子将其领地上的区区三万人口交给秦国,向秦昭襄王称臣,周朝正式灭亡。

三晋的合纵失败了,赵孝成王却并没有转身去报复燕国。

对赵孝成王来说,还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收复三年前长平之战之后,被秦军顺势攻占的旧都晋阳。晋阳对于赵国的战略意义和心理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

赵孝成王在位二十年,重点培养过李牧、赵括、乐乘等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前一直被低估的将军乐乘,就是这次攻打秦军的主将!赵王用廉颇守邯郸,遣乐乘领兵跨越太行山前往晋阳。

乐乘其实早就声名在外,阏与之战前,他就是仅次于廉颇的赵军大将,这十多年赵国的头号将军在赵奢、廉颇、赵括之间轮换,乐乘只是屈居这几人之下。

乐乘不露锋芒,比廉颇年轻且谦逊,赵孝成王喜爱乐乘更胜于廉颇。对乐乘来说,多年充当廉颇的干将,才华埋没如沧海遗珠,这次挑战秦军,则是独挑大梁的好机会。

驻守晋阳的秦军,是一年前从邯郸撤围的那支秦军一部,由秦军宿将王龁亲自统领。王龁的能力,不用多说了,长平之战前期有过大胜廉颇的记录。

就在秦国上下为秦军攻灭周朝而弹冠相庆时,赵国大军突然开拔,同仇敌忾的赵军怀揣国仇家恨杀向故都晋阳。

王龁虽然是秦国宿将,但赵军来的太猛烈,谁也不曾料到,邯郸之战差点亡国的赵国,居然还能奋力一击,收复河山。

图-晋阳(今山西太原)

这一战赵军勇夺旧都晋阳,奠定乐乘在赵国军中的地位。乐乘的一生,不露圭角,功成不居,以不败的战绩,足以跻身名将行列。

再看秦军主将王龁,他的一生,早期骁勇善战,长平之战结束后爵位便升到左更,位列秦国军功爵位制的第十二级。

由于此时白起不再统军,从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49年这十年,王龁一直是秦军中的最高将领。但正是这十年,也是秦军萎靡不振的十年,王龁先是在邯郸之战吃了败仗,后来又被乐乘击败。王龁在秦军中的地位,后期逐渐被吕不韦的爱将蒙骜取代。

如果说长平、邯郸之战让秦军再无力发起大规模战争,那么乐乘的晋阳收复战,则让秦军连中等规模的战争都无法再发起。

此战之后,秦军消停了好几年,东方各国趁机发展。其中魏国的表现最为抢眼,居然把秦国在东方的封地陶郡全部攻占。

【鄗代之战,十三万破六十万,廉颇封侯】

公元前251年(赵孝成王十五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去世,赵国少了一位栋梁之才。平原君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之叔,担任赵相近四十年。

平原君死后,燕国的相国栗腹来到邯郸吊丧,借机来刺探赵国的军情。

栗腹与幕僚沿途观察地形和人气,发现赵国尽是妇孺,民间几乎没有成年男子,就连军队中也是老弱众多。

图-邯郸广府古城(非战国邯郸城)

赵国朝堂之上,栗腹对赵孝成王行礼,口是心非道:“大王,我王闻平原君去世,特令我来吊丧,区区五百金略显寒酸,还望大王莫见怪。”

赵孝成王眼圈暗红,脸色恍惚,叔父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坐定道:“卿不必多礼,寡人感谢燕王。”

寒暄之后,双方都无心思多言,赵孝成王是为平原君的离世而伤感,栗腹则另有所图。

很快栗腹回到燕国,立即向燕王喜禀报:“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长平,现在他们的孤儿还没有长大,大王可趁此机会大举攻赵!”

燕王喜是一位即位不到四年的年轻国君,他的父亲燕孝王在位只有三年。燕王喜接手的燕国,祖父燕武成王留下的大好基业。

过去几十年,燕国出过两位伟大的国君,燕昭王和燕武成王。燕昭王开辟上谷、渔阳等郡,将燕国领土大幅北扩,且一度南下攻占齐国大片领土。而燕武成王,则继续向辽东扩张,向东胡拓地千里,将燕国的疆域定鼎为大国。

燕王喜接手的燕国,是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燕国,疆土之广,兵锋之盛,都是前所未有。

然而幽燕之地远离中原,燕国的战法更适合对付匈奴、东胡,除了五国伐齐这一次,其他时候面对齐国、赵国几乎不胜,甚至中山国都压燕国一头,导致燕国不敢大举南下。

燕王喜即位虽然只有三年多,但他知道赵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元气大伤,自然明白这是抖擞精神扩张领土,改写历史,重振祖宗雄风的大好时机。

燕国朝堂之上,燕王喜决定攻打赵国,燕国群臣纷纷附和燕王喜,唯有将军乐间提出质疑。

乐间是乐毅之子,他对赵军的认知,远胜其他燕国大臣和将军。

乐间质疑道:“赵国东邻燕,西接秦,南错韩、魏,北连匈奴,四野之地,其民习兵,不可轻伐。”

燕王喜问道:“吾以三倍之众而伐一,何如?”

乐间对答:“未可。”

燕王喜心意已决,他早就探知赵国能拿出的野战军力最多十来万人,想不到乐间如此没有自信。燕王喜胸有成竹道:“以五倍伐一,何如?”   

乐间默默不语,名将之后的直觉告诉他,赵国是有底蕴的军事强国,燕赵之间的战争,并非兵力对比这么简单。

群臣都被燕国鼎盛的军容,以及赵国表面的疲弱所鼓舞,纷纷站在燕王喜一边道:“天下焉有五而不能胜一者?”

燕王喜兴师动众,起倾国之兵,兵车两千乘,兵力六十万,气吞山河开往赵国。大军旌旗蔽野,杀气腾空,人人决心踏平赵土,大拓燕疆。

为了让赵国顾此失彼,燕国大军兵分两路,相国栗腹领兵四十万攻鄗,将军卿秦领兵二十万攻代。

这是燕国在长平之战后第三次在赵国背后捅刀子,前两次在秦国拖住赵国军力的情况下,一次策反一座城池,一次攻克一座城池,收获都不大。这一次燕王喜下了血本,大有灭亡赵国的鸿鹄之志。

那么赵国这一方,又如何应对呢?赵孝成王即位十几年,赵国连续与秦国进行大战,这次燕国又以倾国之兵入侵,换谁是国君,都要焦头烂额。

正如燕国人所料,赵国能够出动的野战军,只有区区数万人,这样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抗衡六十万燕军的。赵国北方李牧帐下倒是有三十余万大军,但除去各城邑守军,可调动的军队也不足二十万,且匈奴单于随时会寻机率骑兵南下。赵孝成王派人去问计,李牧的答复是可以先在边境阻击燕军,若燕军南下,他就在后面截断其归路,让他们有去无回。

赵孝成王果然没有贸然调李牧军来邯郸驻防或令其阻击燕军,赵国再次大范围征兵,成年男子凡是十五岁以上,都必须应征入伍。

赵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那几年已经数次征兵,这次再征兵人数仍然有限,加上那些身经百战的勇士,赵国一共集中了十三万野战军,其中不少人都是新兵。

赵军的新兵来不及训练,残酷的战争就已经到来,他们只要到战场上去锤炼了。此刻燕军兵分两路,气势汹汹开拔过来。

东路燕国相国栗腹,领兵四十万,兵锋直指邯郸。西路将军卿秦,领兵二十万,兵发赵国代郡,目标是太原郡的旧都晋阳。燕军上下来势汹汹,意图将赵国新旧两个都城一锅端。

燕军的战术经过精心策划,兵分两路后,队伍臃肿不利于协调的弱点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而赵军人数少不能分兵两路的弱点则暴露无遗。

栗腹本是齐国人,辅佐燕王多年,五国伐齐时燕国差点灭亡齐国,后来大破东胡,他都在幕后策划,动兵之初能看出来他的过人之处。

赵国方面,首席大将廉颇自长平之战换将,一直没有机会出征,收复晋阳的是乐乘。面对燕国倾国之兵,赵孝成王不敢大意,令老将军廉颇为主将,乐乘为副将。

廉颇临危受命,出人意表,将十三万赵军分为两组,分头迎战燕军。十三万赵军,迎战任何一个方向的燕军,兵力都捉襟见肘,何况还要拆分为两路,这不是要让燕军各个击破吗?

廉颇的标签是“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这个怎么打都处于兵力劣势的战争中,或许廉颇的勇气,可以起到决定作用。

廉颇自己统领八万赵军,北上迎击栗腹的四十万燕军主力。将军乐乘统兵五万,从太原郡出发,到代郡迎战卿秦的二十万燕军。

燕、赵的四路大军,很快就在邯郸以北的鄗[hào]地(今河北邢台柏乡县固城店镇吕菅村),以及代郡遭遇,大战一触即发。

图-鄗[hào]地(今河北邢台柏乡县固城店镇吕菅村)

在此之前,燕王喜派出的两路使节,分别到达秦国都城咸阳和匈奴人的地界。目的是请秦国在西线牵制太原郡,请匈奴在北线牵制李牧军不能南下。

不过历史跟燕王喜开了一个玩笑,以往秦国闻中原有战事,肯定是立即发兵参与。可此时在位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秦昭襄王,寿比南山还是去世了,秦国新国君秦孝文王(安国君)很犹豫,是否要在国丧期间发兵。

虽然按照礼制安国君要第二年才正式即位,但此时已经是事实上的国君,他的儿子异人也就是事实上的太子。异人当年有一个儿子留在邯郸,就是日后的秦始皇。为了阻止秦国出兵,赵孝成王立即拿小秦始皇做筹码,他把七岁的嬴政送还秦国,秦孝文王见到孙子,总算没有发兵攻赵。

秦国与赵国,就像两个扭打在一起的搏击手,双方死死掐在一起,谁也不能动弹。于是燕国这个笨小孩,手拿绣花针,向赵国的屁股猛刺两次。不过这第三次,燕国虽然准备了一把大号杀猪刀,秦赵两国却没有扭打在一起,燕国这把杀猪刀,能捅伤甚至捅死赵国么?

燕国也有好消息,匈奴人得知燕军南下,起兵侵扰赵国北方边境。李牧统领的北方边军受到牵制,被迫坚守长城一线,南下驰援赵军的可能性降低,廉颇和乐乘必须自己解决问题。

栗腹用兵非常稳健,他令先锋军与中军保持紧密的距离,互相策应。燕军先锋斥候探听赵军动向后,先锋军五万人就停滞不前,等待主力增援。燕军有绝对数量优势,没有任何冒险的必要,栗腹用兵老成持重。

图-赵燕鄗代之战

一日后,燕国中军主力抵达,遍野都是燕军,四十万中的二十五万轻装在平原上集结,十五万护送粮草和攻城器械的后军和数万民夫也徐徐而来。

廉颇统帅的赵军,也出现在几里开外。在鄗地,燕、赵两军遭遇。八万赵军遭遇二十五万燕军,可以说濒临绝境。

《孙子兵法》说五则攻之,栗腹令几个千人队骚扰牵制赵军,等待四十万军队到齐,再进行全面攻击,战术可以说四平八稳。在栗腹看来,廉颇肯定会像长平之战那样,建立一套防线来对峙。

这次栗腹一厢情愿了,燕军不是秦军,廉颇也没等到燕军全部到齐再开战。双方一接触,赵军就趁对方人多阵型散乱开战。

号角声起,赵军八个方阵八万人,一齐向燕军压过来。

燕军击鼓应战,前两排盾牌军开始推进,后三排弓弩兵跟进,两翼则是三重骑兵掩护,进可包抄赵军,退可保护步兵。

战鼓声鸣,燕军随着战鼓的节奏,大概有两万人,昂扬而坚定地朝赵军推进。

双方以强弩对射,各自射杀几十个敌军,燕军退却。这是栗腹的一次试探性进攻,目的是拖延时间,迟滞对方的进攻,等后军赶来再展开全面大战。

见赵军没有退却的意思,燕军很快变阵,分为六个大方阵,各两万人,里面又含若干小方阵,由步兵和骑兵组成。这也是燕军的特色,骑兵众多,骑兵与步兵结合的战术曾横扫东胡,令匈奴人都胆寒。

燕军这次冲击,调动主力中的精锐。栗腹打算先消耗对手,自己还有九万大军蓄势待发,赵军则再无后手。

燕军踏着整齐的步伐,马蹄声肆虐,尘土滚滚,轰隆隆前进,大地为之颤抖,天空为之失色。

赵军八支队伍,连老将军廉颇都编入其中,不留一个多余的人。八大方阵立即变阵,前部排出箭头形状的锥形,由最精锐的先登死士担当箭头。

廉颇本身以勇气闻名,他了如指掌赵军中哪些人是力拔山兮的壮士,哪些是视死如归的勇士,这些壮士和勇士,就担任八支队伍的箭头,其他人马呈长龙阵紧紧跟随。

八条长龙像锥子一样向燕军迎击过去,廉颇这次丢弃一切战略物资,一个赵兵都不留,连自己都排进八条长龙之一。意为不成功便成仁,不留任何后路,这种打法旷世少有。

八条巨龙一头扎进燕军方阵,锋芒毕露,仍能保持完整的队伍,位于中间的担任弓弩手,靠边的则以盾牌挡箭,刀枪制敌。

燕军虽然总体兵力占绝对优势,但在局部战斗中却并非如此,赵军虽然有人倒下,余下的人马会迅速补充缺口,保持长龙队形。

战场形势稍纵即逝,一盏茶功夫,已经有三条巨龙像金刚钻一般,气贯长虹,钻穿燕军的大方阵。

栗腹立即招手,传令兵高举令旗摇动,几队精锐燕军骑兵立即出动,试图将三条巨龙截断,如果赵军只剩下龙头,肯定也会陷入苦战最后被歼灭。

这时候三条巨龙却忽然一齐向中军方向冲过来,龙头方向上全都是赵军百里挑一的死士,个个以一当十,三条愤怒的巨龙,一齐向栗腹所在的方位奔腾。

廉颇的这个阵,叫做“龙钻”之阵,当己方兵力不足,但是将士一心死战,又有猛将指挥,死士冲锋,则可用此阵。

在鄗地发生的这场战争,赵军阵斩燕军主将栗腹,燕军全面崩溃,赵军追亡逐北。由于战场在赵国境内,逃窜的燕军如丧家之犬般四下逃亡,损失惨重。

两天后,赵军大胜的消息传到代郡,此时乐乘正高筑营垒,准备与燕军打持久战,赵军上下得知廉颇军大胜,斗志昂扬。

而燕军主将卿秦惶恐不安,如果他不能速战速决,很快廉颇的大军就会赶来,他自愧不如廉颇,这个仗难以为继。

卿秦胆战心惊,下令连夜拔营撤退,可乐乘怎会让燕军安然撤退。赵国北部出现奇怪的现象,五万赵军尾随二十万燕军,追着屁股打,卿秦运气不好,被赵军生擒。

鄗代之战,廉颇与乐乘,力挽狂澜,十三万大破六十万,斩杀对方主帅栗腹,生擒副帅卿秦,赵国将燕国打回原型。

  燕国在几十年内迅速崛起,跻身战国七雄之列,但他们对中原军队的变法确实不太了解。战国自魏国变法以来,中原普遍实行连坐制,从士兵到将军层层连坐,如果主将阵亡或被擒,将校们即便逃出生天,也难逃军法处置。廉颇帐下的将领拼死护卫统帅,栗腹、卿秦身边的将领就没有这么忠心了,因此军队一旦陷入败局就容易崩盘。

燕国在战国乱世,军队各方面都与中原有差距,战术还停留在春秋时代,白白浪费几十万兵力。燕国军力最强时,正因赵武灵王饿死,一大批赵国将领逃亡燕国。随着乐毅等赵将老的老死的死,燕国军力与赵、齐又拉开了差距。

赵军大胜燕军的消息传回邯郸,赵国举国大振,赵孝成王热泪盈眶连声大呼:“善!善!大善…”

战争进行到这里,廉颇、乐乘已建赫赫之功,接下来应该就是凯旋而归,大肆封赏。但廉颇独树一帜,他能跻身战国四大名将之列,自有超群绝伦之处。

廉颇将两路赵军合并,能够继续作战的军力还有近七万。廉颇就统领这七万人马,深入兵力空虚的燕国,突入燕境五百里,围困燕国下都武阳。

本来在武阳督战的燕王喜,已经早一步奔回蓟都,不然又要遭受一番惊吓。

廉颇围了武阳,燕王喜如何还喜的起来,相国栗腹与将军卿秦都不在身边,燕王喜忽然感到无尽的孤独与无助。

武阳作为战国时最大的一座城,城内还有数万守军,要围困本身就很难,要攻克更不可能。廉颇围困武阳,是一种心理战术,类似长平之战后,白起利用对方未从巨大失利的噩梦中醒来,迅速起兵突袭赵国,差点灭亡赵国。

  即位没有几年的燕王喜,惊魂未定,他派人向廉颇求和。燕国以边境五座城邑作为代价,廉颇才从容退兵。

燕国经此一败,与赵国历经长平之战的损失一样,国运急转直下。

燕王喜是燕国最后一任国君,大概也是燕国最憋屈的一位国君。燕国在燕王喜手上亡于秦国或许是历史必然,但燕国在他手上三十年,倾家败产,一副好家底硬是给他败得精光。最后十年,燕国太子丹引人注目,风头完全盖过父亲燕王喜。

鄗代之战,六十三岁的廉颇居功至伟,赵孝成王封其为信平君,意为值得信任、平定战乱有功。同时廉颇还假相国,也就是代理相国,暂时代理刚去世不久的相国平原君。廉颇拜将三十多年总算封君,还假相国,可喜可贺。

门庭冷落了几年的廉颇,重新受到门客们的追捧。廉颇发现很多来投奔自己的门客,赫然就是长平之战换将后离开自己的那些人。

廉颇皱起眉头,对这些人道:“你们这种墙头草,回来干什么?”

想不到这些门客理直气壮说道:“天下的事情,跟做生意是一样的,您有权势我们追随你,您失去权势我们离开你,您有什么好埋怨的!”

廉颇怒道:“你们走吧!”

廉颇看不惯这些阿谀逢迎之辈,但正如门客所说,天下本就是这样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廉颇确实负才傲物,喜欢较长絜[xié]短。

【廉颇与乐乘同归于尽,泪目】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赵国大破燕国后一年,秦国发生了件大事,安国君正式即位只有三天,就蹊跷地一命呜呼。

那个曾经在赵国作为质子的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顺势登基,是为秦庄襄王。

吕不韦功莫大焉,出任秦国相国,执掌国政。不过吕不韦虽然位极人臣,但是秦国朝堂之中,排挤他的人不少,特别是秦国军中,像王龁这种宿将,根本不买吕不韦的面子。

赵国利用秦国出现的短暂内耗期,打算出兵燕国,避免将来与秦国开战之时,燕国又在背后捅上一刀。

此次出兵的大将人选,并非信平君廉颇,而是年龄小一些的乐乘。

此战乐乘夺取临乐、龙兑、武阳以南的汾门城,兵临燕国下都武阳城下,耀武扬威一番才罢兵。

图-乐乘攻燕

乐乘建此大功,赵孝成王封其为武襄君。襄,有辅佐的意思,武襄君,则是武力辅佐赵王的意思,这名号真是大气磅礴!

战国史上,战功卓越的武将封君,带有武字的几位都如雷贯耳。秦国的武字辈封君有:白起(武安君)、王翦(武成侯)、王贲(通武侯)。赵国的武字辈封君有:乐乘(武襄君)、李牧(武安君)。

以上白起、王翦、王贲、李牧等人,哪个没有建不赏之功,乐乘的封号与这几个人不相上下,可见赵孝成王对其的厚爱。

赵军接连大胜,举国沉浸在欢庆之中,信平君廉颇却不开心,愁云惨淡。若改一个字,廉颇封武平君,他的心情会大不一样。廉颇把荣誉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当初蔺相如位在廉颇之上,他就闷闷不乐。

多年以来,廉颇都要压乐乘一头,如今同为封君,赵孝成王似乎更喜欢乐乘。

赵孝成王有用乐乘替代廉颇之意,只是担心老将军抹不下脸,便没有执行。廉颇的傲骨嶙嶙,而乐乘不露锋芒,驾驭乐乘比廉颇自然容易。

廉颇虽不像三十年前那样,张口闭口就教训蔺相如,但对乐乘心存缔结。廉颇与乐乘这对赵国多年的将军搭档,就此产生隔阂,只是矛盾暂时还未爆发出来。随着秦国的大军攻入三晋,所有赵人再次团结起来。

公元前249年,吕不韦派大将蒙骜攻打韩国,攻占韩国的成皋、荣阳两座大城,并连同原先周朝洛邑周边的土地,合建成三川郡。

看到秦国大刀阔斧的行动,燕王喜又喜上眉梢。他派了一位叫蔡鸟的大臣去秦国,将北河间武垣及周边十座城邑献给秦相吕不韦,只求秦国出兵攻赵,燕国好再次背后捅刀。

图-秦国取太原郡和北上党

公元前248年(秦庄襄王二年、赵孝成王十八年),吕不韦派他的爱将蒙骜,领大军攻打赵国。

蒙骜军攻克几年前乐乘收复的晋阳,以及太原郡范围内的榆次(今山西太原东南)、新城(今山西朔州南)、狼孟(今山西太原北)等三十七座城池。

整个太原郡,全部落入秦军之手,如果此前蒙骜攻西周和韩国,还没有引起诸侯的重视的话,这次攻下赵国太原郡,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不仅如此,秦军王龁部也攻占赵国的上党郡,整个南太行山通道大部分为秦国占据。

而后不久,蒙骜军又顺势攻克魏国的高都(今山西晋城)和汲(今河南汲县西南)两座城。

一年之内,秦国先收了燕国十座城池,又攻占赵国三十七座城池和魏国两座城池,一共得到四十九座城。

秦国得到太原郡和上党郡之后,控制太行山一半的通道,秦国在中原的脊梁真正挺了起来。战争要这么打下去,不出十年,赵、魏两国就会亡国。

不过在近两年的攻伐战中,秦军也疲惫不堪,特别是攻克太原郡,蒙骜军付出了不小代价,秦军暂时处于休整期。

对赵国来说,这可就是难得的空档期,如果不能在这几个月有所作为,等秦军缓过劲来,主动权又将交给秦军。

虽然燕王喜不送那十座城,秦国攻打赵、魏两国也是大概率事件,但是赵孝成王和魏安釐王还是想教训燕王喜。

尤其是赵孝成王,为了减缓秦军的进攻步伐,他将太子兼相国春平君,送到秦国为质。失地又丢子,赵孝成王怒火中烧,恨不得亲自领兵攻入燕国。

赵国攻击燕国,目的一是彻底打服对方,避免下次在背后捅一刀。二是为了蚕食燕国土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被秦国侵占土地,从燕国拿回来。

赵国的将军当中,对付燕国最有办法的,当属老将廉颇。这一年赵、魏组成联军,赵军由信平君廉颇统领,两军浩浩荡荡杀入燕国。

燕国以一国之力,根本不能抵抗赵国的强大火力,何况这次是赵魏联军,燕王喜怎么也欢喜不起来。自廉颇十三万大破燕军六十万,廉颇在燕人面前有了敲山震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力。

公元前247年(赵孝成王十九年、燕王喜八年),如坐针毡的燕王喜与赵孝成王签订“易地和约”,双方交换三座城池,赵魏退兵。

燕国提出用北河间的葛、平舒,交换燕国占领的南易水与黄河以北的汾门、临乐、龙兑,比战前燕国只丢了北河间。赵国提出用临乐、龙兑,交换燕国的武阳和临易,比战前多了唐河以南的武阳、汾门、临易。

经过一番拉锯谈判,赵国将汾门、临乐、龙兑三座城池割让给燕国,燕国将燕以武阳、葛、平舒三座城池割让给赵国。

图-燕赵易地前

三换三,看似平等,其实大有玄机。

燕国换回临乐、龙兑,保住了督亢之地,保全了蓟都之前这片缓冲地带,否则赵军渡过永定河便可直接威胁到燕国都城。

燕国有两座都城,上都蓟城,下都武阳。上都蓟城是燕国旧都,当年燕昭王为了向中原发展,在上都蓟城的西南方向扩建下都武阳。武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城池,齐国的临淄、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秦国的咸阳,都不如燕国下都武阳规模大。武阳像一头昂首挺胸的雄狮,傲然屹立在易水北岸,俾[bǐ]睨[ní]中原。

地图帝
左图右史,历史地理不分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