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T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袁晓辉教授与长沙学院和武汉大学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上发表了题为“Small wetlands:Critical to flood management”的Letters文章,该论文被选为同期Letters封面。
该文章针对河流防洪管理难题,提出系统地规划和构建覆盖全流域的、基于小型湿地群落的生态防洪体系,并与河流的堤防加固、导流工程、水库群调度等技术干预措施协同,有效提升极端情境下河流防御洪水的能力。该研究成果为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可持续的河流防洪管理提供了创新方案和可行方法,为“双碳”目标下我国流域水风光储一体化开发、充分发挥流域水电潜能奠定了基础。
袁晓辉,三级教授(2008年破格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硕-博就读于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优化理论、智能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其在电气工程和水利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自2014年-2023年连续10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国内全球学者库全球前5万名顶尖科学家榜单。曾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10余项。
袁晓辉教授与合作单位共同提出了该文的总体研究思想、创建了可持续的防洪管理模型、开展了现场调查与分析研究等工作。
袁晓辉团队在长江流域巨型水电站(群)多目标调控、黄河流域水沙调控、西南流域水风光储一体化规划与调度、两湖抽水蓄能集群调控、低碳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水电站机组故障诊断与仿真等领域进行了持续研究,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该文研究成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的资助。
卓越的科学成果,离不开一流的人才队伍。袁晓辉教授所在的华科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群星璀璨”,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1人,形成了“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省部级人才”高层次人才链。
济济人才相聚一堂,这里创造出了多个“敢为人先”的成果:
率先在国际上提出月球基地的中国解决方案,主持我国首个大规模月面建造研究专项,探索地外建造领域;
率先研制我国首个雪车雪橇智能训练系统,打破了德国公司长期垄断,助力北京冬奥钢架雪车项目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得到科技部主要领导点名表扬;
联合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开展下一代智能空中造楼机、无人驾驶推土机、推拼同步盾构机等“国之重器”研发;
首次提出凸动态规划理论并证明了其收敛性,率先提出了水库优化调度对策理论,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首次在我国成功实现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的闭环控制,率先提出了“数字流域”理论与方法体系,推动了水利水电工程多学科交叉发展;一批成果在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梯级水电站、华中电网、南方电网等重大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躬耕科研沃野的同时,强劲的师资力量也保障着学子的成长成才。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为每个班级配备专业导师,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深入指导本科生自主学习及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聘请业界院士专家为兼职教授,指导本科生深度参与专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指导本科生获“挑战杯”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全国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近年获得了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一直以来,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融入智能化建造、数字化水利、智慧化交通内涵,传承发扬“务实、担当、团结、奋进”的学院文化,未来,这里还将成为更多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推荐阅读
秋日色卡 | 留住华科大的金秋记忆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先修课”走进北京四中线下课堂
来源 |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编辑 | 马金暄
责编 | 马金暄
校对 | 赵沁怡
审核 | 胡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