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耀文星
《太行写生(之一)》
《太行写生(之二)》
艺术,源于生活的点滴,却又超脱其上,赋予生活以新的灵魂。当我沉浸于张瀚东的山水画作之中,即便身处炎炎夏日,也仿佛有清风拂面,带来一丝丝凉意。瀚东先生的画作,不仅展现了其精湛的技艺,更透露出他作为艺术家的真挚情感与高尚品格。古人云,画为心之声,笔墨之间流露的是画家的心性。张瀚东的作品,正是以笔墨为媒介,传递出一种清凉幽静、平和淡泊的意境,这既是画中所展现的景致,也是画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张瀚东的山水画,在笔墨的运用上,深深植根于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精髓之中,展现出一种沉静而深远的气息,这种气质在当今画坛显得尤为难得。他的作品,在清幽冷寂与淡泊萧条之间,巧妙地融入了明快的色彩,以表现山川的壮丽与秀美。这种创新,不仅体现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更是其多方面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从笔墨传承的角度看,张瀚东的山水画既汲取了南宗山水的笔墨韵味,又融合了北宗山水的严谨构图,他走的是一条南北融合、兼收并蓄的艺术道路。正如佛无南北之分,艺术亦应超越地域的界限。张瀚东深知此理,他清醒地认识传统,追根溯源,从历代山水画大师如董源、巨然、范宽、李成,以及明清时期的四僧、龚贤等人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同时又不忘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他的作品,无疑是中国山水画深厚文脉与传统底蕴的生动体现,也是其学术品格与艺术前景的坚实基石。
张瀚东的山水画,既植根于传统,又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他通过对山川、林木、村舍、溪桥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对大自然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于可望、可行、可居自然理想的向往。这种生活情致的融入,不仅反映了画家的生命情怀与生活情趣,也彰显了他在师法自然方面所下的深功夫。中国山水画历来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瀚东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并未停留在对自然形态的简单模仿,而是将师传统与师造化相结合,从自然中寻找传统的根源,消化并印证传统,展现出他作为学习者的智慧与洞察力。
《宿迁乾隆行宫写生》
《绿染家山》
我认为,师法造化、写生是山水画家认识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不仅关乎技巧的提升,更在于综合能力的培养。董其昌曾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如何在传统笔墨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将画家的情感、体悟融入其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是山水画家走向成熟的标志。张瀚东的山水画,正是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他以水墨渲染物象的变化转折,巧妙运用色彩丰富画面,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清新的空灵美感。同时,他的画面空灵而不空洞,景物疏密有致,随兴剪取,点点染染间展现出华滋浑厚的风貌。在笔墨技法上,无论是勾勒、干擦还是渲染,张瀚东都能游刃有余,展现出深厚的功力与自如的笔触。在章法布局上,他更是取势开合自如,显示出他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精湛掌握。
然而,技法终归是为山水精神服务的。山水画的精神在于道,技法只是实现这一精神的手段。张瀚东深知此理,他追求心手合一、笔笔相生、天机自然流露的艺术境界。艺术之路漫长而艰辛,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磨砺。像黄宾虹、齐白石这样的艺术大师,都是经过百年的修炼才达到如此高的艺术造诣。对于山水画家而言,我们更看重的是他们是否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只要方向正确,时间自然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石涛有言:“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张瀚东正是以笔墨为寄托,以山川为媒介,将自己的生命情怀融入其中,实现自我境界的提升与超越。中国艺术的本质在于“游于艺”的精神追求。我相信,张瀚东选择山水画作为自己的艺术道路,在丹青寄兴的过程中一定充满了无尽的乐趣与满足。我也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前行,找到更大的快乐与成就。
艺术简介:
张瀚东,号风骨、松风斋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阜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