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不要理会忘恩负义的人,不要猜测他人心思,关注自己的内心才是幸福之道!

文化   2024-11-24 12:00   黑龙江  

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被誉为“帝王哲学家”,是该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不仅在希腊与拉丁文学、修辞学、法律以及绘画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更在哲学上取得了斐然成就,是斯多葛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沉思录》一书,通过自我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奥勒留对生命、宇宙、道德及幸福等哲学命题的反思,展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倡导“万物之始,大道至简”的哲学理念,并强调“活在当下,便是永恒”,鼓励人们珍惜每一刻的生活,既不懊悔过去,也不焦虑未来,以在纷扰的世事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阅读《沉思录》,不仅是一次与古代智者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更是一场促进自我成长与完善的美妙旅程。

1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人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一方面自命不凡,一方面又非常自卑。

自命不凡就会对人有攻击性,自卑则会有讨好并服从他人的倾向。

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说:

我们所有的人都同时拥有服从和攻击这两种潜在倾向,当一个人心中的两种倾向没有引发其内心剧烈挣扎时,那他的人格,就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健全的状态。

在社会互动中,当我们面对那些拥有更多财富和更高地位的人时,往往会在意识层面上展现出服从的态度。这种行为可能表现为言语上的恭维或是非言语形式的尊敬,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或是潜在的利益。

然而,在潜意识层面,个体可能会进行相反的操作——寻找对方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并在心里蔑视和贬低这些缺点。这一过程有助于个体在心理上维持服从与攻击倾向之间的平衡,减少因地位差异而产生的内在紧张感。

而对于不如自己的人,我们虽然会在心里看不上他们的愚笨、贫穷或庸俗,表面上却常常表现得谦恭有礼,并努力挖掘对方的优点,虚情假意地恭维一番,以掩饰自己具有攻击性的一面。

虚伪是灵魂的外衣,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不得不披上这层外衣,用理想化的自我示人,以保护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旨在获取某种优势地位或避免受到伤害。

在加缪的经典作品《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因忠实地遵循自己的真实感受,毫不掩饰内心的想法,拒绝任何形式的伪装,将灵魂赤裸裸地呈现给世人,而使自己变成了社会规则的异类,遭受到了周围人的误解乃至排斥,最终导致了人生的悲剧。

2

不要因愚蠢和忘恩负义的人而烦恼,甚至不要理会他们。

和蠢人辩论或讲理,便把自己拉到了和他一个水平线上。对待不懂你或者误会你的人,最好的方式是沉默。

对于忘恩负义的行为,则要由理性的认知。

一方面,小恩未必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因为人都有一种自我服务的本能,即常常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界环境。此外,愿意表达感恩的人也不多。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

“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另一方面,比起别人对自己的好,人更容易记住别人对自己不好的地方。

心理学上有个有名的公式:“100-1=0”。

你对人付出100次,别人会习以为常,但只要有1次没有付出而是索取,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可能瞬间清零。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大恩成仇。

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欠了别人很多时,自我价值感会受到严重威胁,心理会失去平衡,这种不平衡感会导致强烈的不适。为了恢复内心的平衡,有些人可能会走向极端,通过贬低对方的价值或否认自己所受的恩惠来减轻这种负担感。

如果我们把忘恩负义的人视为坏蛋或小人,我们的心中就会多一道憎恶世界的伤痕。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人视为有心理缺陷的人,就能以悲悯之心对他们不予理会,甚至宽恕他们的行为。

3

使我们摇摆不定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的希望和恐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一件事情如果让我们摇摆不定,90%的原因是我们的反应,是希望和恐惧让我们无法做出决定。

希望会引发对未来的焦虑,恐惧则来源于过去遭受过的挫折,两者又同时隐含着内心的欲望,这些情绪会让我们感受到压力,让原本复杂的事情更加复杂。

此时,不妨问问自己,让我们左右为难的到底是当下的具体问题,还是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忧虑。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活在当下,只关注此时此刻,忽略过去和未来,并降低内心的欲望,也许决策过程就会大大简化,一切就清晰明了了。

4

不要猜测他人心思,关注自己的内心才是幸福之道。

露易丝·海在《生命的重建》中说:

我们一天内有6万个想法,而这些想法大部分是我们昨天及前天有过的想法!

人的大脑不停地运转,处理好自己的6万个想法已经非常不容易,再去猜测他人的心思,只能给自己徒增烦恼。

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想法,绝大部分都是没有证据的想象,既不能指导现实,又不能预测未来。

这些想法之间又往往互相冲突和矛盾,一个人前1秒是这样想的,后1秒很可能就是那样想的。

不必猜测他人的心思,因为他的想法和你的一样也是瞬息万变。要关注自己的内心,研究一下都在重复的想法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解的,哪些是干扰正常思维的精神垃圾

对于积极的想法要反复回味,从中感受到力量和愉悦;对于让我们感到忧虑和痛苦又反复出现的消极想法,不要逃避,努力探究这些想法产生的根源以及其背后隐藏的未满足的需求,并通过实现需求的方式慢慢消灭它们;而对于毫无意义的精神垃圾,我们尽可以忽略不理,让它们自行消失。

在生活的喧嚣中,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要因为别人的愚昧而影响我们自己的判断,更不必揣测别人是怎么想的,能够指引我们前行的,只有内心深处的声音。

名著小屋
听名著,读名著,品名著,留住美好的流金岁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