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TALK | 周仰:想象是通往实在的渡口

文摘   文化   2024-04-16 17:29   江苏  






回响之外 

摄影师 周仰



任意择一座园林,只需要避开拥挤的人群,这唯一的条件其实越来越难实现了,但并非不可能,在水边选一个方便久坐的位置,下定决心待下去。一开始你会忍不住掏出手机,分享自己的取景构图,或者分享自己的闲情逸致,且满足自己。等身体安静下来,把脑子里关于园林的知识排空,忘掉自己为何而来,只是看向水面,让事物涌进自己眼睛就像涌进原始人的眼睛。


你会发现水有三重世界。水面上有波纹、睡莲、昆虫、野鸭,水下有游鱼、水草、假山的根,这两重世界都是实有,还有一重影子的世界,尖尖向下的亭子,飘荡而过的云,律动着的树影。这些虚虚实实的事物,有无数种组合。


看得久了,你会有一种惊奇和恍惚,平日里熟悉的世界开始解体,你好像什么都抓不住了,又好像被什么东西托举着。


这是一个眼球难得休息的时代,世界每天在眼前呼啸,我们却很少思考自己究竟在看什么,以及为什么而看。每次到园林,看着人们匆匆忙忙一个挨着一个拍照打卡,我都忍不住在心里叹一口气。园林不止于此。



周仰,摄影师、译者,作品关注记忆、文化遗产与神话。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在读。作品曾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天水摄影双年展、浙江美术馆、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等展出,并获集美·阿尔勒Madame Figaro女性摄影师奖提名、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提名。



初见摄影师周仰的园林作品《不朽的林泉》,便觉十分亲切。虽然我一开始不知道她想要呈现的是什么,但我知道她排除掉的是什么。真正进入过园林世界的人,想必都会同意,只有排除掉那些已绑定在园林身上的视觉符号,园林才能恢复原有的生机和力量。绝大多数时候,园林都是睡美人。


现在知道,周仰要找寻的是园林精魂。她引用高居翰、刘珊珊和黄晓合著的《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中的一段话:“一座园林就像一方壶中天地,园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与外界无关,园林内外仿佛使用着两套时间,园中一日,世上千年。就此意义而言,园林便是建造在人间的仙境。”并且如此解释自己的影像——


“让目光透过物质的、现实的世界,去搜寻隐匿其中的另一个时空。当阳光照到水中央的一簇植物,或者暮光将逝,或者一尾鲤鱼在稍纵即逝……在这样的时刻,那个隐秘的仙境浮现在眼前,甚至可以被铭刻在一张底片上。”



△选自周仰《不朽的林泉》(Faërie)系列,2016-进行中



周仰的另外一个系列作品《神话的遗址》,同样是她对仙境的探索。随着拍摄和相关阅读的进行,她越来越相信世界上有着某种灵性的存在,成为一名不可知论者。


说起“精魂”“灵性”尤其是不加引号的仙境,很多人容易摇起头来。但要说这世界有不可言说的部分,赞同的人会多起来。


面对人工智能的新一轮跃进,我们发现整个世界的虚与实正在发生某种意义上的逆转。在未来的地平线上,似乎除了心灵和想象,没有什么是坚固的。文本生成图像,文本生成视频,下一步应该是生成世界了吧。将来我们可以依赖的,不是看得见摸得着,而是我们的想象。


周仰钟爱的托尔金描述过两种“相信”,一种是为了欣赏传奇而暂时接受故事中魔法的存在,另一种是真正的信念——相信神话与我们“真实”的历史本就是同一的。


我们经常把现实世界想象得太实,却不知道那层铁罩衣不是源于世界本身,而是源于僵固的目光。



△ 图1:周仰收藏的《魔戒》版本

图2:托尔金亲自绘制的“幽谷”(Rivendell),埃尔隆德之家,大海以东的“最后家园”,是精灵的领土,也是一处让旅人能暂获宁静和疗愈的地方。



回响之外 ECHO

摄影师  周仰




Echo:先简单说一下你现在的状况吧。


周仰:我从2015年开始拍园林,现在研究的也跟园林有关,系统地去了解一下。


Echo:你一开始接触园林,是什么机缘?


周仰:我一直蛮喜欢历史建筑的,原来我在上海,拍拍石库门什么的。后来认识了一个朋友叫上官,做昆曲传承。我们有个合作,就说去拍点东西。我也不想拍非常传统的视觉符号的那种。我们就去了一下艺圃。她一边唱,我一边拍。我发现她唱的时候和不唱的时候,氛围有一些细微区别。


Echo:借着她的声音,感觉到的不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周仰:还挺微妙的。有时候我们在饭桌上,或者聚会的时候,她一时兴起可能唱几句昆曲。你会觉得本来非常嘈杂的一个环境,突然变安静了,大家都会去听她唱,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Echo:穿越的感觉?


周仰:对。或者说,分隔两个世界的什么东西,突然就打开了。打开了一个通道。


后来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的丁枫博士邀请我去拍摄苏州的耦园。我说好的,但是我说我想关门以后晚上去拍。当时在书里看到一个黑暗当中长时间曝光的方法,觉得还蛮好玩的。他们就同意了。



△ 选自周仰《寻梦》(A Dream within a Dream)系列,2014



Echo你说不想拍符号性的东西,当时有预设要拍什么样的东西吗?


周仰:其实没有。因为我对园林不是很了解,小时候去过,长大后就没去过了。我们在上海还是比较城市化的,没有特别强传统文化的东西。所以对园林是很陌生的。


晚上去拍有点像盲人摸象一样,手电筒照到一个石头,一棵树,跟白天差别非常大。当时只有网师园是有夜花园的,耦园这些是没有的,天黑下来里面完全是黑的。你就会想到很多鬼故事,有很多自己脑补的东西,好像《聊斋》的那种感觉。你会发现园林原来是这样的一个环境。也像《牡丹亭》里面的情节,游园惊梦啊,幽媾啊,起死回生啊,这些神秘的故事。


后来我读了一些书发现,以前文人造园的时候就有道家的福地洞天之类的参考。


Echo你关注园林,还关注《魔戒》。这两个放在一起还挺有趣的,它们都是人造世界。你对《魔戒》的兴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周仰:电影上映的时候,我是在高中,看了是挺喜欢的。那个时候虽然读了书,但因为翻译太差劲,就没什么感觉,只觉得读了一个故事而已。一直到2013年,我在英国做一些摄影师的采访什么的,很奇怪,有一天早上醒来,脑子里就有一个念头,我要去旧书店买一套原版的《魔戒》。结果就找到三本不同出版社的版次,正好凑成了一套。后来就发现,写作《魔戒》只是托尔金的副业,他是牛津的终身教授,是一位语文学家(philologist),研究古代语言的。


托尔金写过一篇论文叫“论仙境奇谭”(On Fairy-stories)。这篇论文确立了仙境奇谭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历史和功能,托尔金在其中独创了许多概念,比如“次创造”(sub-creation)。通俗来讲,这是指奇幻作家用文字创造一个世界,里面可能有很多跟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一样的设定,作家需要用叙事让那些设定读起来合理可信,这样读者才能在脑海中“走进”那个世界。


我就意识到园林也是一个“次创造”,文人造园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一套逻辑去设定的世界,这个世界跟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一点关联,但是并不完全一样。假山并不完全是对真实山水的模拟,一块石头在园林里面就可以是一座山。



△选自周仰《游荡者未必迷途》(Wanderer but not Lost)系列,2022-进行中



Echo:接触园林之后,你的摄影创作和研究方向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周仰:影响还蛮大的。我本科是学新闻的,2009-2010年在英国读研究生,也是偏纪实类的。所以之前也拍过肖像的项目,包括拍我外婆。园林开始,是做比较概念的表达了。


Echo:拍摄园林跟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周仰:我常常跟阮仪三基金会合作,就是想通过艺术让大家更好地去了解文化遗产。如果你作为游客去园林,大多时候就觉得这是一个公园,导游会跟你讲一些古代的八卦什么的,或者这个石头像什么,屋檐上面有什么神兽,这种非常机械的介绍。你没办法跟园林产生更加直接的关系。


不管是园林还是其他一些古建,我都很喜欢,但可能有的人就觉得破破烂烂的,有什么好看。但是通过艺术,可以让人们知道遗产不是死的,而是可以跟现在发生关联的。


园林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拍摄对象,它是另外一个世界。高居翰、童隽、陈从周这些学者,都讲到了园林当中空间想象的层面。但是现在的导游不会讲这个东西。我就是把这个层面的园林重新去提炼一下,给大家看到园林不仅仅是那些机械的导游词。


Echo你拍摄的园林,给我一种强烈的当代感。但我讲不清楚这个当代感到底是什么。


周仰:可能是一种转化吧。现在看到的关于园林的照片,大多数都是比较写实的,拍一个景或一个建筑,我的创作其实是建立在一个整体的观念上。园林作为一个异世界也好,道家的仙山也好,这种属性本身就是存在的,我们在当代需要去重申它。我是把园林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我不想区分这张照片是耦园的,那张照片是拙政园的。我对园林做了一点抽象化。


Echo:园林里的那些元素,水,假山,房子,植物,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周仰:它是一个整体,你没法把这些东西拆解。园林是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你可以想象很多不同的故事。



△选自周仰《不朽的林泉》(Faërie)系列,2016-进行中




Echo:介绍一下你正在拍摄的“神话的遗址”吧。


周仰:“神话的遗址”更多是从文本出发的,是关于时间的。比如我读了一些神话故事,就拿烂柯山举例,现实中浙江或者江西的某个地方会声称他们那里是烂柯山,但我觉得任何一个山洞都可以跟那个故事联系在一起,你就可以想象这是不是王质进的那个山洞,我就会在边上拍一些东西,甚至去做一些造景,放一些柴火什么的。


Echo你是去实地还原在文本上读到的故事?


周仰:不是还原,而是想象。我想象的是那个故事过了三千年之后的一个痕迹。我在一个地方看到某个东西,它可能让我想到某个文本,但是拍了之后,它跟文本的关系也不是必然的。读者也可以自己去想象其他的文本。


摄影本身就是一个痕迹。可能有的人会拍十年前的一场战争的遗址,能拍到的就是一片荒草。


比如说我看到一个环境,在山里看到路上有块大石头。很多神话里面,一个被石头封住的路口都是异世界的入口。有一次在贝加尔湖,看到冰封的湖面,我就想到了《魔戒》里面最后一个场景,精灵们从灰港离开,我就想象是不是故事结束以后那里变成了一个冰封的地方。我就去拍了一张。也有的时候,一个树林里面正好下过雪,那种亮晶晶的就让你觉得像洛丝罗瑞恩的金色森林,也是过了三千年之后就剩这么一点。


文本和图像之间的关系,我是希望相互独立一点,没有那么明确的一对一的卡死的关系,但文本又是一种提示。之前做过一次展览,一个L形的墙面,图是挂在墙上,文本是悬空的半透明的纸,挂在中间一块。不过我的理想空间是U型的,有点像以前石窟的感觉。



△选自周仰《神话的遗址》(Sites of Myths)系列,2018-进行中



Echo园林和这两个作品,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异世界。


周仰:一个是时间上的,一个是空间上的。园林的神仙世界,跟我们是并存的,以园林作为一个接口。神话更多是时间上的,是往远古时期去追溯。


Echo异世界跟现实有没有关系?它们是不是对现实的逃避?


周仰:园林的起源,有道家隐逸的传统,我很长时间也认为园林是出世的。但我最近读相关的园林研究才意识到,园林不光是出世的,他们自己还是有个文化圈子,会在里面做雅集什么的。从官场变成了艺术圈,但还是有社交的场景在。


我看到一句蛮有趣的话,忘了谁写的,说园林是以退为进。“退”的原因是政治风气不好,但“退”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评论,甚至是一种宣言。


Echo:托尔金写《魔戒》,是在表明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吗?


周仰:托尔金其实非常反对寓言式的解读。像《伊索寓言》那样,我通过一个故事,给你讲一个道理,托尔金不是这样的。


托尔金的初衷更多是语言,他是研究语言的。他在“论仙境奇谭”里提到,这类故事作为一个文学体裁,它的作用是什么,他写了四个作用。第一个是想象(Fantasy);第二个是恢复(Recovery),平时我们对身边的一切都已经司空见惯了,通过神话我们又可以回到一种更加“纯真”的状态去看身边的事物。比如说你现在看一棵行道树就是一棵行道树,但是你看到神话之后,你会觉得这棵树里面是有精神或者神明在的。恢复我们跟事物的更加有精神性的连接;第三个是逃离(Escape),但他说的不是逃离现实世界,而是逃离人的必死性;最后一个是慰藉(Consolation)。托尔金造了一个词“eucatastrophe”,意思是“好的灾难”,一个奇迹般的转折,你不能指望它会一直发生,但就那一次就可以给人带来福音一样的慰藉。


Echo:你还是从艺术的角度去切入这些领域的。我们可不可以说,艺术本身便是一种类似神话的东西?


周仰:坎贝尔说艺术家是当代萨满。我还挺同意的。至少算是艺术的一个功能,就是说重新去找到跟精神世界的一种连接。这也是为什么我对托尔金那么感兴趣。他本身的创作方式我很认同,他不是口号式的创作,不是仅仅把问题展示给你。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艺术,只是把一个不好的东西展示给你看,这种问题意识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不过托尔金的方式更吸引我,他是上过一战战场的,他见到过最恐怖的场景,但是他最终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审美体验。这是他的艺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我们当代艺术现在不太愿意谈美,好像一谈这个就有点浅薄。但我觉得艺术真正能够留下来的,还是给人带来审美体验的东西。


现在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些作品,首先视觉上要能吸引我。这个美不是纯粹的网红的那种美,而是有一种神秘的,不可言说的东西在里面,但是又让我觉得它是美的。你就想看着它,一直一直看着它。我只是看着这个画面,而不是去分析这个画面。



△选自周仰《神话的遗址》(Sites of Myths)系列,2018-进行中



Echo:我们还可以继续聊一聊艺术的功用。怎么跟现在的大众去讲,艺术家到底在做什么。


周仰:艺术家可能是负责召唤一种体验。


Echo:你的艺术观念是什么?


周仰:就是刚才提到的,我倾向于认为,艺术还是要有审美的功能在,不想去做纯粹的口号的或者批判的艺术。


Echo:你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观众引向怎样一个世界?


周仰:我希望是开放性的,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想象也好,梦境也好,或者对于某些文学作品的痴迷也好,观看者可以增加自己的理解。



△选自周仰《游荡者未必迷途》(Wanderer but not Lost)系列,2022-进行中


 ©



撰文|西坡

平面设计 | 俊俊  排版 | 申强

图片提供 | 周仰

监制 | 子溪

新媒体运营 | JEAN



 往期精彩回顾 


与一片湖景相邻,粗糙的、意外的、半手工的家


熟悉的事物,在观看中崩坏与重生


5米超长岛台和流动的天光,交织成真实的生活



©



回响之外
重新想象城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