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
周国平曾说过: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
父母是我们最亲密的人,他们渐渐老去,
变得脆弱,我们则站在了强者的立场。
在我们与父母的相处中,
常常可以看出我们最真实的品性,这也会决定我们的一生。
01
父母,是我们的根基
司马迁有云:“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我们存在的根基。
我们就像天上自由飞翔的风筝,
在广阔的天空中尽情翱翔,享受每一刻的自由;
而父母则如同那牢牢牵引风筝的线轴,
用尽全力维系着我们,
确保我们能够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自在。
随着岁月流逝,风筝越飞越高,逐渐忙碌;
线轴则渐渐老去,越来越重复着同样的叮嘱和唠叨。
风筝开始变得不耐烦,渐渐敷衍起每一次与线轴的对话,
也越来越少陪伴那已经衰老的线轴。
直到有一天,线断了。
风筝失去了方向,跌落在树枝间,遍体鳞伤。
现实中,许多人为了追逐所谓的梦想与名利,
离开了父母,直到与父母的最后告别时,
才猛然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太多,
内心充满了悔恼与遗憾。
毕淑敏说: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世时,就像是花朵有根一样,
无论年华如何流逝,心中永远有希望;
而当父母离去,就如花朵失去根基,
看似依然盛放,但内心已经枯萎。
无论我们在人生中如何成长、如何绽放,
都不要忘记那些埋在土里的根基——父母的养育与付出。
我们应在他们尚在时,及时回报他们的爱与关怀。
02
百善孝为先,行善要及时
《韩诗外传》里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间最令人痛心的遗憾,便是当失去时,才追悔莫及。
人生无法重来,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永远无法弥补。
有句老话说,一次生前的孝顺,胜过身后百次扫墓。
清明节烧再多的纸钱,也不如在父母还在时,端一碗饭给他们。
对此,我深有同感。
行善要趁早,岁月从不等人。
岁月无情,时光匆匆流逝,
很多人曾经英俊挺拔,如今已不复存在。
人生短暂,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提前准备去接受那些突如其来的事实。
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作为儿女,切勿沉迷于所谓的 “来日方长”。
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要趁父母健在时,尽情陪伴在他们身旁。
03
对父母好的人,一生幸福
《世说新语》中曾写道:“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细细品味,这句话带着一丝无奈与苦涩。
父母伴随着我们从出生到成长,
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他们渐渐衰老甚至离世的现实。
生命的两端,往往是悲伤与喜悦交织的,
汇成了我们平凡的一生。
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这样的时刻。
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悲伤中带上一些温暖,
用更多的耐心与宽容去陪伴他们,
陪他们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一个人对父母的态度,往往能反映出他最真实的品格。
生活中,常有人将自己一生的失败归咎于父母,
认为他们害了自己,心中充满怨恨,
甚至对“孝顺”这两个字嗤之以鼻。
这些人对父母的苛责,实则是他们人格的扭曲;
他们要求父母做到完美,却忽视了自己身上的瑕疵。
人无完人,父母也只是用他们那一套方式,去爱我们。
《战国策》里提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有些“计”可能让我们难以理解,甚至是错误的,
但它们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而这份爱,理应被我们宽容与理解。
能包容父母的人,才能包容这个世界;
而那些对父母好的人,往往会一生幸福。
《劝孝歌》里写道:“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作为人,我们应当有一颗孝心。
父母给予我们无尽的恩情,
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感恩去回报。
父母在时,我们仍是少年;
父母去世时,我们只剩下无尽的思念与沧桑。
人生一世,唯愿珍惜与父母的每一刻,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
国学源流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若喜欢此文章,请点一个“在看”,转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