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蟹共生新型综合种养技术

文摘   2024-11-04 13:30   安徽  

稻蟹共生种养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立体种养模式,通过该种种植模式,实现水稻和河蟹立体开发、互利共生、绿色高效的效果。稻蟹共生模式的原理是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内水稻与河蟹的互利关系,利用稻田水体提高土地肥力和相关作物产量以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在稻蟹共生的生态模式中,河蟹扮演着水田的天然“清道夫”,它们有效地清除了杂草和害虫,保持了水田的生态。同时,河蟹排出的废物转化为有机肥料,为土壤注入养分,这无疑提升了土壤的肥力,并刺激了水稻的茁壮成长。另一方面,茂盛的水稻为河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天然食粮以及一个优越的栖息之所,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这样的互动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的良性闭环,不仅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强,还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与再利用,展现了自然与人类智慧相结合的可持续农业实践。 该模式的优势包括提高农田利用率、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增加农户收入等。这种模式可以显著提升稻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一、稻蟹田的选择

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交通便利保水力强的田块,尤其是田埂不能漏水。一般可选择中低产田进行稻田养蟹,增产增效更加明显。         

 

二、稻蟹田工程的建设

稻田养蟹的田间工程应按蟹、稻共生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养殖技术等条件,合理设计、科学施工。其主要是挖好一套蟹沟,加高加固四周田埂。         

 

1、开挖一套蟹沟。蟹沟通常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三部分构成。环沟一般在稻田的四周离田埂2一3米左右开挖,沟宽2-4米,深1-1.5米,坡比1:2,其总面积占大田面积的10一15%左右。田间沟又称畦沟,主要供河蟹爬进稻田觅食、隐蔽用,视田块的大小在稻田中间开挖3-5条宽50-70Cm,深30-40cm的田间沟,田间沟与环构相通,其形状可为"十、井、半"等形。暂养池主要用来暂养蟹种和收获商品蟹的。有条件的可利用田头自然沟、塘经整理后作蟹的暂养池,也可利用稻田的进排水渠道改造而成,其方法是将排水渠道外一侧的渠边加高加固,达标准后便可结合使用。没有的话就在稻田的一端或一角开挖100-150m2,深1.5m左右的暂养池。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的总面积不超过大田总面积的20%。    

2、一般的田埂低。矮、小,保持的水位低,为了养好河蟹须将田埂加高加固,并压实夯牢,大块的土要粉碎,不能在埂中留有缝隙,造成漏水逃蟹。加高加固的田埂可防止汛期溢水和鱼蟹逃逸。

3、进排水系统建设。进排水口用管道较好,水管内外都要用网包好,中间更换两次,网眼大小根据河蟹个体大小确定。特别注意的是管道与田埂之间不能有缝隙,应用水泥浇灌、夯实。否则,进排水时如有细微水流,都会引起蟹种的逃逸。

4、防逃设施建设。根据田块情况及自身经济实力选择合适材料做好防逃建设。目前比较常用的材料有钙塑板防逃墙塑料薄膜防逃墙水泥板防逃墙砖砌防逃墙。其中,有钙塑板防逃设施防逃性能好,能抗住较大的风灾袭击,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农用塑料薄膜防逃墙比较坚固耐用,且造价低廉,维修加固容易       

 

    

三、水稻的栽插

1、品种选择水稻要选择生长期长,分力强,丰产性能好,耐肥抗倒,抗病虫,耐淹,叶片直立,株型紧凑的水稻良种。如Q两优粤农丝苗、荃两优粤农丝苗、爽两优粤农丝苗等。

2、确保基本苗插种方式为宽窄行双龙出海,适当增加沟、塘边的栽插密度,一般每亩插约2-3万,每穴3-5株秧苗,保证基本苗5万株左右。晚稻在早稻的宽行中直接免耕插秧。

3、施足底肥栽插前施足肥,每亩农家肥60-70担,饼肥150-200公斤。秧苗栽插前2-3天使用一次高效农药,以防水稻病虫害传播。    

四、蟹种投放及管理要点

1、蟹种要求及运输

稻田养蟹,要求放养的蟹种大小适中,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活跃,附肢齐全,无病无伤,来源于长江水系,不要购买辽蟹或巨蟹。选购蟹种时,可采取"一查二看三称重"的办法,一查是查清蟹种的来源和产地。二看是看蟹种规格是否整齐,附肢是否齐全,爬行是否活跃,性腺成熟的蟹比例是否过大。特别注意的是不能用性成熟的蟹和小巷蟹做蟹种,否则会引起重大经济损失。三称重是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称重过数,凡规格在120-160只/公斤,规格比较整齐、爬行比较活跃的,均属质量比较好的蟹种。蟹种运输方法多种多样。可选用聚乙烯网片做成网袋,网眼的大小以蟹种不会爬出为原则。装蟹种时,先将网袋浸泡一下,然后再装,每袋装3-5公斤,再用汽车装运,切忌不要挤压。运输途中加强管理,定期喷洒新鲜水,严防曝晒风吹雨淋,以提高运输成活率。         

 

2、蟹种投放

蟹种的放养时间仍以12月至翌年的3月份为主,先在稻田的暂养池中暂养,强化饲养管理,待秧苗栽插成活后再加深田水,让蟹进人稻田生长。蟹种放养前要用生石灰等药物彻底清池消毒,蟹种也要用药物浸洗,以消灭蟹沟内和蟹体上的寄生虫和致病菌,然后让其自行爬人田中,提高放养的成活率。切不可将蟹种一下投人水中,以免环境变化太大,导致蟹种死亡。5月中旬或6月放人稻田,以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辅以植物性饵料,进行精心饲养管理,当年年底养成规格为100克/只以上的商品蟹。这种模式周期短,成本低,效益高,但商品蟹的规格偏小一些。通常每亩可放规格为 400-600/%斤的蟹种2-4公斤。    

    3、河蟹的饲养管理

河蟹是杂食性偏动物性的甲壳动物。在天然水域中,由于水域广阔,水质良好,溶氧量高,水草鲜嫩且丰富。所以,河蟹虽然主要摄食植物性饵料,但生长发育良好。这表明河蟹的食性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可塑性较大。在稻田中养殖河蟹,应适当加喂动物性饵料和其它饲料以弥补天然水域中河蟹摄食动物性饲料不足的缺陷,河蟹同样可以良好地生长发育,甚至比天然水域中生长更快。实践表明,稻田养蟹饵料种类的差别,投饵数量与投饵方法强烈地影响着河蟹的生长发育的速度。

         

 

4、水质调控

稻田养蟹,由于水位较浅,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就要坚持勤换水。水位过浅时要适时加水,水质过浓则应更换新水。正常情况下,稻田中水深保持5-10CCI即可。注意换水时温差不要过大,一般宜在上午 10- 11时,待河水与稻田水温接近时进行。换水次数,4-6月份每周1次,换水量1/5,7一8月每周2-3次,每次换水l/3, 9月份后每5-10天换一次,每次换水l/4。调节水质另一个有效办法是定期施生石灰,一般每半月施一次,每亩用量15公斤左右,注意施生石灰的面积按蟹沟、田间沟、暂养池等的面积来计算的。定期施生石灰,即可调节池水的PH值,改良水质,又可增加池水钙的含量。河蟹一生要蜕10多次壳,河蟹甲壳主要成份就是钙。所以河蟹对钙的需求较大。         

 

5、水草移植

为了增加河蟹适口的植物性饵料,提供良好的栖息、蜕壳场所,应在蟹沟、暂养池内移栽轮对黑藻。    

         

 

五、稻蟹共生的技术要点

1、选好田块,搞好养蟹配套设施建设养蟹的稻田要求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底质为黏土、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面积以3-4亩为宜。稻田养蟹蟹沟的开挖可参照稻田养鱼,沟宽1.5-2m,沟深lm,呈"田"字形。稻田四周用钙塑板或其他材料建好防逃墙,建好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要用聚乙烯网布密封,冉建.道竹栅,并加盖网,防止河蟹从进、排水口逃跑。所有这些设施建设都要在幼蟹放养前搞好。

2、栽好水稻,适时放养蟹种养蟹的稻田,宜选用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害的丰产水稻品种,采用宽行密株栽插,并适当增加田边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增加水稻产量。蟹种的放养规格以每千克40-60只的为好,亩放20-30kg,也可放规格为每千克lOO-200只的,亩放10-15kg,要求当年都能达到上市规格:幼蟹要求规格整齐,肢体齐全,体质健壮,以提高放养的成活率。

3、稻蟹管理,调控好水质稻田养蟹的饵料投喂方法、全年投饵量、每天投饵量、投喂次数,均可参照池塘养蟹的办法进行规划布局和组织实施。要在稻田中增放~些绿萍、浮萍等,7-9月份,除投喂南瓜、小麦、黄豆等植物性饵料外,还要有计划地投喂一些小鱼小虾、猪血、蚕蛹、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以满足河蟹生长的需要。稻田养蟹的稻田应保持水深20-30cm,蟹沟水深1m,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高温季节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每2-3天换1次,每次换水20cm左右。河蟹对化肥、农药的反应卜分敏感。稻田养蟹最好不用农药,如要用,应选择高效低毒农药。使用药物时,先将田水灌满,改药液喷洒为喷雾,改高浓度为低浓度喷雾,尽量减少对河蟹的影响,稻田的施肥,最好施足基肥,追肥也应以有机肥为主,使用化肥要十分注意对河蟹的影响,从而取得稻蟹双增产。             

 

4、及时收获,搞好暂养越冬稻田养蟹在9月中、下旬捕捉,捕捉的方法有放水捉蟹夜晚徒手捕捉以及诱捕等。河蟹收获后要及时出售或暂养。如果稻田养的蟹种,捕获后选择池塘口较深、水质条件较好的作为越冬池,进行暂养或越冬,留作来年发展养蟹的蟹种用。

六、稻蟹共生种养技术挑战

1、稻田工程优化稻蟹共生项目中,稻田工程的设计和规范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如何根据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优化稻田的排水、灌溉和养殖设施,提高蟹类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技术挑战。

2、共生稳定性稻蟹共生系统的稳定性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然而,受天气、病虫害、螃蟹天敌等多种因素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往往难以维持。因此,如何建立更加稳定的稻蟹共生关系,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3、营养需求与饲料管理螃蟹的营养需求复杂,如何根据螃蟹的生长阶段和养殖密度,科学配制饲料,满足其营养需求,同时避免对水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是稻蟹共生项目中的重要技术难题。

4、疾病防治螃蟹的疾病防治是稻蟹共生项目中的一大难题。由于稻田环境的特殊性,传统的防治措施往往难以实施。因此,需要探索适合稻蟹共生系统的疾病防治方法,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七、稻蟹共生种养未来展望

1、多元化发展路径

未来稻蟹共生项目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与其他种植业或养殖业的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生产模式。例如,可以将稻蟹共生与蔬菜、水果等种植业相结合,形成更加丰富的农业生态系统;也可以与鱼类、虾类等水产养殖业相结合,提高系统的综合效益。    

2、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加强稻蟹共生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是推动项目可复制性和推广性的关键。未来需要制定更加详细的稻蟹共生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

3、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稻蟹共生技术和经验,对于推动中国稻蟹共生项目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以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开展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4、智能化与自动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稻蟹共生项目可以进一步引入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技术。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控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测稻田的生态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水质等),并基于数据分析实现自动化灌溉、施肥、投饵等操作,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工干预,降低生产成本。    

5、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生态效益的保护。未来稻蟹共生项目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

稻蟹共生项目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和潜力,但仍存在一些技术挑战需要解决。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多元化发展、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可以推动稻蟹共生项目的健康发展,为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1、水稻规模种植技术优化及效益提升策略

2、稻虾共养新型种养技术

3、稻鸭共作生态循环种养技术

4、稻鱼共生新型综合种养技术

5、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种业江湖
慢品人间烟火,闲观种田不易。深耕种业十年,分享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关注我了解更多种植技术、高产栽培秘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