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主要虫害发生概况及规律

文摘   2024-12-12 07:02   安徽  

一、我国玉米虫害发生概况

我国已记载的玉米病虫害有309种,其中虫害256种,50多种病虫害可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

主要害虫:年发生面积在100万公顷的有亚洲玉米螟、粘虫、蚜虫、蓟马、叶螨、双斑长跗萤叶甲、二点委夜蛾、棉铃虫、地下害虫和土蝗等10种(类)

2019年1月,世界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成为玉米上的重大害虫。

(1991—2020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发生防治面积和损失)

1、北方春播玉米区:自北纬40°的渤海岸起,经山海关,沿长城顺太行山南下,经太岳山和吕梁山,直至陕西的秦岭北麓的以北地区。黑、吉、辽、宁和蒙的全部,晋大部, 冀、陕和甘部分,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0%左右。

主要害虫:为地下害虫、玉米螟、粘虫、玉米蚜、玉米叶螨、双斑萤叶甲等。草地螟有些年份为害重。近年来局部棉铃虫为害加重。


2、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南起北纬33°的江苏东台,沿淮河经安徽至河南,入陕西沿秦岭直至甘肃省,包括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的全部,北京、天津及河北大部,山西中南、陕西关中和江苏、安徽淮河以北地区,我国第二大玉米产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34%左右。

主要害虫:为地下害虫(耕葵粉蚧)、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黏虫、蓟马、二点委夜蛾、草地贪夜蛾(晚播玉米)、玉米蚜、玉米叶螨等。苗期甜菜夜蛾为害加重,局部蜗牛、褐足角胸叶甲为害重。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及陕西南部和广西、湖南、湖北的西部丘陵地区以及甘肃省的一小部分,我国第三大玉米产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5%左右。

主要害虫:为地下害虫(弯刺黑蝽)、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黏虫、桃蛀螟(四川、重庆夏玉米和秋玉米)、玉米蚜、玉米叶螨、稻绿蝽、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广西局部铁甲虫、云南的一点缀螟等。

4、南方丘陵玉米区:北与黄淮海夏玉米区相连,西接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西、上海、台湾及江苏、安徽的南部,广西、湖南和湖北的东部,该区鲜食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的6%左右。

主要害虫:为地下害虫、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黏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玉米蚜等。

5、西北内陆玉米区:包括新疆全部和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内蒙古的西部。播种面积占全国的3.5%左右。

主要害虫:为地下害虫(地老虎)、玉米螟、棉铃虫、玉米蚜、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叶螨、三点斑叶蝉、白星花金龟等。


二、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


(一)玉米地下害虫

1、玉米地老虎

主要以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为主。

发生规律: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1年发生 2~7 代,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卵多散产在贴近地面的叶背面或嫩茎上,也可直接产于土表及残枝上。

2、玉米蛴螬

为害玉米的主要有:华北大黑鳃金龟、东北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和黄褐丽金龟等。杂食性,寄主范围广。

发生规律:年生代数因种、因地而异。是一类生活史较长的昆虫,一般1年1代,或2-3年1代,长者5-6年1代。如大黑鳃金龟2年1代,暗黑鳃金龟、铜绿金龟一年1代。

 

3、玉米金针虫

常见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还有褐纹金针虫和宽背金针虫等。

发生规律:一般2~5年完成1代,因种和地域而异。幼虫耐低温而不耐高温,以幼虫或成虫在地下越冬或越夏,每年4~6月份和10~11月份在土壤表层活动取食危害。雄成虫善

飞,有趋光性。雌虫飞行能力弱,一般多在原地交尾产卵,故扩散为害受到限制,因此在虫口高的田内一次防治后,在短期内种群密度不易回升。

 

4、玉米耕葵粉蚧

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发现,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苗期主要害虫

 发生规律:以卵在卵囊中附在玉米根茬上或土壤中残存的秸秆上越冬,每年9-10月雌成虫产卵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气温17℃左右时开始孵化。1年发生3代,以第2代发生时间长、为害严重,主要为害玉米幼苗。1龄若虫活泼,没有分泌蜡粉,是药剂防治最佳时期,2龄后开始分泌蜡粉,在地下或进入植株下部叶鞘中为害。

5、玉米二点委夜蛾

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发现为害玉米苗;2011年黄淮海7省(市)夏玉米苗期暴发为害,发生面积3318.73万亩。

发生规律:田间麦秸覆盖度高的垄虫口密度大,特别是高产田,为害重。白茬地虫量极少,不发生为害。灭茬地、秸秆清除出去的地块虫口密度低,为害很轻或没有为害。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每年发生 4 代,二代为主害代。


(二)玉米刺吸式害虫

1、玉米蓟马

主要有玉米黄呆蓟马、禾蓟马和稻管蓟马等,均属缨翅目,是黄淮海夏玉米苗期主要害虫。

发生规律 一年1~10代。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迁到玉米上为害。干旱发生重。

2、玉米蚜虫

主要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棉蚜、荻草谷网蚜 、麦二叉蚜等,均属半翅目蚜科,俗称

“腻虫”、“蚁虫”,以玉米蚜和禾谷缢管蚜为害严重。

发生规律 :一年10-20代。主要以成蚜在小麦和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翌年产生有翅蚜,迁至玉米心叶内危害。雄穗抽出后,转移到雄穗上危害。大发生受品种抗性及气象条

件的影响较大,玉米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高温、干旱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3、玉米叶螨

叶螨科的统称,俗称红蜘蛛。主要有截形叶螨、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等。在新疆则还有土耳

其叶螨、敦煌叶螨等。

发生规律:1年发生多代,以雌成螨在杂草根下的土缝、树皮等处越冬。翌年5月下旬转移到玉米田局部危害,7月中旬至8月中旬形成危害高峰期。叶螨在株间通过吐丝垂飘水平扩散,在田间呈点片分布。


  

(三)食叶与蛀茎害虫

1、亚洲玉米螟

我国玉米生产的最主要害虫,常年5-10%;大发生25%-30%,甚至更高。每年为害造成的损失在600-900万吨。在新疆伊犁,还分布有欧洲玉米螟。

发生规律 从北向南1年发生1-7代,以滞育的老熟幼虫在寄主茎秆、穗轴和根茬内越冬,第二年的4-5月开始复苏、化蛹,进而羽化。幼虫复苏后必须饮水才能化蛹,如果此时干旱无水可饮,发育将推迟。冬季多雪或春季有降水,化蛹整齐,发生高峰明显。成虫飞翔力强,

具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的生育期、长势和部位均有一定的选择,成虫多将卵产在玉米叶

背中脉附近,为块状。

2、草地贪夜蛾

2019年1月入侵我国,2020年全国27个省(市、区)1426个县见虫,玉米田发生面积

1999.13万亩,2021年发生与2020年相似。一类病虫害之首。西南及南方区玉米重大害虫,黄淮海晚播玉米重要害虫。

生活习性:成虫白天常隐藏在玉米心叶中或叶背,主要在夜间羽化,并进行迁飞、取食、交配和产卵等活动。成虫具有趋光性。初孵幼虫聚集为害,趋嫩性明显,可吐丝随风迁移扩散至周围植株的幼嫩部位或生长点。多数老熟幼虫钻入土壤化蛹,将土壤颗粒与茧丝结合成土茧。

发生规律:每年3月份开始从周年繁殖区迁入长江以南地区,4~5月份进入江淮;6月迁入黄淮地区,7月迁入黄河以北地区,8月下旬以后陆续随季风开始回迁到华南地区。

3、棉铃虫

黄淮海夏玉米苗期和穗期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北方春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穗期为害加重。

发生规律:兼性迁飞害虫,东北及内蒙古等地棉铃虫从黄淮迁飞而来,东北不能越冬。1年

3~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6月下~7月为害玉米心叶,8月下~9月上旬为害玉米穗。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卵散产在叶片、叶鞘或花丝上。

4、粘虫

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全国各地。

发生规律 1年2~8代,迁飞性害虫,33度以北地区不能越冬,长江以南以幼虫和蛹在稻桩、杂草、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翌年春天羽化,迁飞至北方为害,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化性。低龄幼虫喜在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上取食。幼虫畏光,白天潜伏在心叶或土缝中,傍晚爬到植株上为害,吃光植株后幼虫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为害。

5、桃蛀螟

黄淮海夏玉米区穗期主要害虫,西南区四川、重庆等地秋播玉米穗期重要害虫,西南区夏播玉米面积扩大,桃蛀螟为害值得关注。

发生规律: 1年2~5代。成虫有趋光性。玉米抽雄吐丝期到玉米田产卵,卵多单粒散产在穗上部叶片、花丝及其周围的苞叶上。以老熟的幼虫在寄主的秸秆或树皮缝隙中作茧越冬,翌年化蛹羽化。

6、稻蛀茎夜蛾(大螟)

西南及南方玉米区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以深丘区和山区危害较重,春播玉米重于夏播玉米。近年来在黄淮海夏玉米区为害玉米苗。为害北线已经到河北邯郸大名县和山东聊城的高唐县一带。

发生规律:1年3~7代,以幼虫在寄主残体中越冬,次年春天化蛹。成虫昼伏夜出,越冬代成虫多选择5~7叶玉米苗基部第2、3叶叶鞘内侧产卵,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为害,初孵幼虫群集在幼苗叶鞘内取食,2龄后蛀入茎内取食。有转株为害习性。

7、双斑长跗萤叶甲

本世纪初在陕西关中为害夏玉米,目前是北方春玉米和西北区玉米主要害虫,黄淮海局部为害(河南新乡、鹤壁)加重。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滞育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幼虫在土中取食作物根部和杂草。双斑萤叶甲成虫有群集性,高温干旱利于虫害的发生,粘土地、地边杂草多的地发生重。

8、草地螟

北方春玉米区,特别是农牧交错区玉米的重要害虫,周期性发生。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3代,越冬成虫一般5月上中旬出现,6月上中旬盛发。1代幼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严重危害期,第2代幼虫一般年份危害很轻。幼虫有结网、假死的特征,

初孵幼虫聚集在田间杂草的叶子上啃食危害,3龄后,食量大增,转移到玉米上为害。成

虫有很强的趋光性,经常成群聚集在开花植物上取食花蜜。

9、一点缀螟

一点缀螟(Paralipsa gularis),原记载为仓储害虫,在云南省发现为害玉米果穗。德宏州,玉米果穗平均被害率达24.3%,在芒市勐嘎镇,为害程度最重,被害率均达62.0%。广西、贵州和藏南有发生为害玉米果穗。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和越南为害玉米果穗。

发生规律:德宏每年发生2-3代。幼虫多聚集潜藏在果穗顶为害,然后向果穗中下部扩散;玉米收获后,转移到秸秆上蛀食并以老熟幼虫越冬。成虫喜产卵在玉米花丝和苞叶上。在7-8月,幼虫多聚集在果穗上为害,严重时一个果穗多达20头幼虫,并诱发穗腐病,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


(注:素材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模式图来自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技术专家指导组,因平台压缩及限制,高清原图无法上传,需要高清原图的朋友请关注本公众号(ZYjh5798)私信或留言邮箱号,博主会及时回复并发送原图。)

前期精彩内容推荐:

1、我国玉米主要病害发生概况及发病规律

2玉米全株青贮关键技术

32024年冬小麦机械化镇压抗逆增产技术

42024年全国小麦冬前管理技术意见

5最新!!2024—2025年度油菜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种业江湖
慢品人间烟火,闲观种田不易。深耕种业十年,分享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关注我了解更多种植技术、高产栽培秘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