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生动展示新时代我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无私情怀、喜人成果,讲述育人好故事,传播育人好声音,厚植尊师文化、弘扬尊师风尚,学校推出“弘扬教育家精神,讲述我的育人故事”系列优秀宣传作品。
一等奖
《大学老师的育人故事 用爱浇灌生命之花》
——政法学院 吴小平
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辅导员吴小平,2008年9月进入我校从事辅导员工作,至今已有16个年头。在校工作的十几年里,我带完了四届毕业生,期间还从事了8年院办公室主任工作。无论是办公室主任还是辅导员,我都是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把爱的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有个学生亲切称呼我为“老吴”,对于这个称呼,我欣然接受。下面就讲一讲我和这个学生的故事吧。
该生名叫小屠,是我院2020级卓越法律人才班的学生。2022年5月疫情期间,学院调整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安排我中途接手该班,担任班主任兼辅导员。该班成立于2021年上半年,是从原先四个法学班好中选优组建的班级,可谓是尖子班。该班学生也有点心高气傲,个别同学还有点眼高手低,小屠就是其中一个。我关注小屠是2022年3月的某一天,当时全院排队做核酸,我负责整队、清点人数和统计上报核酸检测结果。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穿着拖鞋、蓄着胡子、留着长发走在队伍中,与另一名同学大声争辩。后来仔细打听才知道该生名叫小屠,与他们班长激烈地争论着全民做核酸的利弊。这是我对小屠同学的第一印象。时间悄然来到5月,我接手了这个班级担任班主任,鉴于之前对小屠的印象,我对他充满了好奇。为此,我做了大量的外围调查工作,向原班主任和学院领导咨询得知,小屠同学从小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他被判给了父亲,父亲忙于事业常年奔走在外,因此由奶奶一手抚养长大。小屠从小聪明,但是奶奶经常拿别人小孩优点比小屠的缺点,加上从小缺爱,小屠产生了双向情感障碍心理问题。他的性格有时桀骜不驯,有时抑郁沉闷,无论对待老师还是同学,他都是吃软不吃硬。跟他讲纪律、讲规则、讲制度,他完全不理会。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尊重和爱,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每次的微信电话和信息留言,我都是亲切地以“小屠你好”开头。我仍然清楚地记得2022年12月最后那次核酸检测的故事。那天早晨,天下着蒙蒙细雨,当我清点核酸检测人数时,发现小屠同学没来,我猜想小屠一定是在寝室睡觉,当时已经九点多了,或许他还没吃早餐,我连忙到二食堂买了2个煎饼、2瓶牛奶到寝室找他。敲开房门,我立即递上早餐,亲切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他收下早餐,马上穿好衣服下楼了。出了楼栋,我帮他撑伞开车门,带他到风雨球馆做核酸检测,结束后又开车把他送往宿舍。正是这次核酸检测的经历触动了他的内心,尽管他还是那样桀骜不驯,但是我能明显感觉到他被我的尊重和爱影响了。
时间飞快,转眼来到2024年3月,小屠告诉我他考研不理想,但是通过了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可以申请拿到A类职业资格证了,我真为他感到高兴。学院教务办公室主任告知我小屠的学分没有修满,大四下学期必须申请重修,我一打听,发现他有10门课程需要重修,顿时吓了一跳。其他同学大四早就没课了,小屠临近最后一个学期,竟然还有10门课,我的心情一下变得沉重,真担心他毕不了业。课表出来以后,发现他竟然还有两门必修课没选上,我的心情又紧张起来,马上找到小屠,他说错过选课时间了,也做好了延毕的准备。我立马将这个情况向领导报告,请领导出面帮忙向学校申请,终于解决了问题。选上课以后,我又担心他不去上课,我就每天到寝室去看望他,有时带着早点去,有时带着水果去。自己没空去时,我就特意安排纪检委员去“请他”到教室里上课。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最终小屠这10门课全部通过了考试,修满了全部学分,获得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以上故事只是作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一小部分。作为班主任,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都要尽好自己的义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等奖
《孩子,我愿做照亮你内心世界的那束光——我的“解忧杂货铺”,用爱滋养,润心育人》
——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刘锋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对这句话的内涵,我思考了很多年。
1993年7月,本人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工作。从那时算起,我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将近30年。在这些年里,我一直在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抓住教育的本质?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怎样才能做一个受大学生学生信任、喜爱的好老师?怎样去唤醒孩子们的灵魂,让他们去成就梦想?
带着这些疑问,我走入了学生当中,与他们一起进课堂听课,与他们一起上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与他们一起奔向运动场,挥洒汗水;与他们一起组织文艺晚会,展示青春风采;与他们一起做社团活动,提升综合素质;与他们一起拉家常,增进师生情感。通过这种融入学生群体的方式,我渐渐理解了他们的需求与困惑;感受了他们的快乐与痛苦。如果把他们林林总总的各种需求归纳成一个字的话,我觉得,那就是:爱!把学生当成家人去爱,当成兄弟姊妹去爱,当成自家孩子去爱!多年与学生相处的经验让我坚信:爱,能融化坚冰;爱,能消除分歧;爱,能产生力量;爱,能创造美好!
然而,有一次,我遇到一个行为表现很特别的学生,让我对“爱”的“万能性”产生了困惑。那是一个出生于农村贫困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是留守儿童,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自打与父亲离婚后就远嫁他乡,不再与他和家人联系。进入大学后不久,他就出现了旷课、夜不归宿等违纪行为。我找他谈话,他闭口不言;邀他一起吃饭、散步,他不愿意;与他父亲联系,反映这个学生的在校表现,希望父亲多关心关心孩子,父亲无奈地一声叹息:唉!他从小就孤僻,我跟他也说不上话;向同寝室同学打探他的相关情况,同寝室同学也因他的沉默寡言而对他的情况知之甚少。经过多次找他沟通,有一天,他终于开了口,说:“老师,我知道你关心我,但你帮助不了我,因为你无法懂我,我连自己也不懂我自己!”然后径直转身离去,留下一脸无奈的我。这是我从事学生工作以来第一次遭遇到挫败感和无力感。我顿时感到了自己的本领恐慌:爱,是需要能力的;爱,是需要专业知识的!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必须得有深厚的心理学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我得去学学心理学!
打那以后,我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籍都是心理学图书;从书店买的书籍,也是心理学图书;我订阅的微信公众号也都是心理学的。在系统学好心理学、服务本职工作的心理动机的强烈推动下,2002年我考上了江西师大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边做工作,一边读研的生活很苦、很累,但是一想到学好心理学,能从专业的角度去靠近、触碰学生们的灵魂,能专业、系统地剖析学生们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我的内心就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2014年,我非常荣幸地被江西卫视邀请,利用节假日和周末等业余时间参加江西卫视社会服务类公益节目《金牌调解》的录制。在节目录制期间,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各领域工作的行家、专家一同分析家庭矛盾背后的心理问题和人性问题,帮助当事人走出痛苦的泥沼。作为《金牌调解》观察员,参加这个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活动,对我学好心理学,并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度理解和掌握青年大学生心理和行为表现背后的家庭因素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渐渐地,同学们有室友矛盾、亲子冲突、心理困惑、感情纠纷、学业烦恼,都主动找到我,希望我用心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帮助他们走出困惑。他们或找到我办公室做线下咨询;或微信、电话联络。我也乐此不疲,有求必应。有时,半夜还能收到学生的心理求助信息。比如,深夜十一二点,我已就寝,还有学生发来信息,紧急求助解决情感问题。在我3000多微友中,2000多是我的学生,其中,一半都是求助解决个人心理烦恼的。
学生心理问题中,最难处理且最常见的就是抑郁症。对这类学生,每次心理干预都得花一两个小时,有时长达四五个小时;做完这次干预还得约下次,直到帮助他完全走出抑郁。这通常得持续半年以上,有时甚至一两年。不仅要跟抑郁者做干预,还得持续跟家长沟通,工作量之大,大到难以想象。作为承担着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我来说,所有的这些“解忧”工作只能利用下班以后的业余时间进行。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心理工作真正的兴趣和热忱,这种枯燥、繁重、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务劳动”真难以坚持!只有对孩子们的爱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浓烈情感才是支撑自己把“解忧杂货铺”开下去的唯一理由。
最近十年,经过我的心理干预后成功走出抑郁,顺利完成学业并走向工作岗位或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不下二十人。
这些微信聊天截图只是成百上千个我的“解忧杂货铺”故事中极少的一部分。这些“解忧杂货铺”代表了无数个受助学生的成长故事,他们虽耗尽我无数个日日夜夜,却令我教学相长,令我知行合一,让我百炼成钢;这种与同学们的情感链接方式也让我与学生们的灵魂更加贴近;学生乃至家长会因此而对学校的信任与好感倍增,这更会提升我做这些“婆婆妈妈”的事情的价值感、荣耀感!
与同学们共同创造的这些“解忧杂货铺”故事,后来都成为我任教的《幸福心理学》的绝佳教学案例(注:把这些故事编入案例时,均隐去当事人姓名、专业、隐私等相关敏感信息)。有这些案例的加持,我的《幸福心理学》课堂教学像注入了神奇的“魔力水”,变得鲜活、神奇、有趣起来。
《幸福心理学》是学校对非师范专业同学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很多学生选课时,听到这个课程名称,会产生很多误会,他们会觉得,“幸福”还需要学习吗?“幸福”还能通过学习来获取吗?这不过是一门挣学分的“水课”吧?然而,上了我的这门课的学生,完全打消了这种念头,有的学生渴望下次再选我的课;甚至有的学生受我的课堂教学的影响,从此爱上了心理学专业,并在分流选专业时转学了心理学。这令我始料未及。
张嘉佳在《云边有个小卖部》中写道:“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以前,能够照亮你一点,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这种深爱的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并扎根到了我的血脉里。这些年,当我遇到本性善良,却抹不去心灵创伤的孩子,我会心疼万分;当我给患抑郁症的孩子心里照进一束光,他(她)的灵魂就变得鲜活灵动后,我会欣喜若狂!当毕业若干年后的学生给我发来信息,表达对我当年为他解忧的感激之情时,我的内心是温暖与欣慰的。当我给孩子们心里照进一束亮光,他们变得欢欣、快乐时,我的内心也亮堂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孩子们,我永远愿做照亮你们内心世界的那道光!
二等奖
《从三尺讲台走向文化认同和自信》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吴小红
2019年初,南昌一中邀请我去给孩子们讲些什么。有鉴于自己还担任着学科教学(历史)的硕士导师,而这是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的机会,遂爽快应承。交流后,方知听讲者是接受英、美体系高中教育,准备日后申请国外大学的孩子们,他们的课程设置中没有中国历史课。
(和学生在江西省博物馆)
失望难免,但更多的是忧虑: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对乡土尚懵懵懂懂,乍然踏入异质文化圈,他们将既无法像英美人那样不假思索地说“MyGod”,因为他们无从养成长期浸润于基督教氛围形成的下意识;他们又无法像国人这样脱口而出“老天啊”,因为他们从未有意识去理解国人的昊天信仰,如此,他们将如何建立安身立命之基,又如何寻觅心性的归依?我们又如何期待他们基于心之所向而学成归国?于是,我决定给孩子们讲讲他们身处其中而浑然不觉的东西,希望能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认同和自信,而这,其实是我一直在江西师范大学的三尺讲台努力为之的。
作为历史教师,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等新媒体文化渗透的加强,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自信,日益成为萦绕我心的要务。于是,课堂成为我和孩子们共同努力的阵地。
(学生在微信群分享观察和了解家乡历史和民俗的截图)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核心之一的“三纲”,近百余年来受到强烈抨击。但是,自西汉董仲舒以来,“三纲”被传统中国坚持了两千年。两千年中,那么多励精图治的志士仁人、博学多闻的硕儒宏材都不傻呀,他们为何深予认同?对孩子们来说,唯有理解其如何适应传统中国,方可施以同情之理解,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锐意革新的勇力。于是,我告诉孩子们,塑造“君”的神圣性(教孩子们体会何为神圣性,非常不易),可有效抑制不臣之心,极大降低维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的经济成本;在传统女性长期困于生育和家务,没什么机会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时,“夫为妻纲”只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之一,而在家庭内部,夫妇具有官方认可的平等;在传统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三十多岁,教育机会不多,而生产技术不算简单但变化不大的背景下,维持“父”的神圣性,可经由最低的社会成本实现生产技术和社会经验的有效传承。如果学生追问,则是传统中国以实物税为主,受制于产量和运输成本,不可大规模征税,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是维持长治久安的基本策略。学生继续问,缘何不改征货币?我就得告诉孩子们,传统中国金、银、铜等贵金属产量有限,这是自然禀赋决定的。
如此一来,孩子们深切认识了“三纲”对中华文明延续的意义,增加了同情之理解,不再是一味批判。但是,我还要告诉他们,百余年来,中国出现亘古未有之变化:民族国家取代王朝国家,“君为臣纲”被弃,爱国成为国民的基础性道德;男女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的机会均等,“夫为妻纲”必须被弃;国人预期寿命翻倍,国民教育普及,知识更新加速,“父为子纲”也必须被弃,“三纲”已成糟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时代主题。
其他诸如传统中国,信仰如何发挥整合社会、塑造道德的功能,宗族如何起到经济开发、救助贫弱的作用,传统礼制如何以低成本调整和维持社会关系,剥离迷信外衣的风水如何适应地理和气候条件,诸如此类,同时,我还告诉孩子们,其中有哪些在今天仍持续发挥社会功能,有哪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博物馆有哪些好东西在讲述古人的日常生活,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对传统中国的理解真切了,深透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增强了,也逐渐养成了观察和理解家乡民俗、逛博物馆感受传统生活和文化的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最后,我以一个有着文化认同和自信的学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胡敏瑶)的聊天记录结尾吧:“老师,借此机会跟您表白一下哈:我大三上学期选了老师的《中国历代服饰》,发现老师是个真诚、细心、可爱、负责任、有亲和力、热爱生活的人,而且是个可爱的好奇宝宝,重要的是老师的课有趣,有温度。我很喜欢历史与中国文化,所以还选了老师的《民俗》课,我享受从现存一个现象或事物去探求其源流与民族文化心理的这个过程,对古人的一切的一切都很感兴趣。如果我没有被我现有专业录取,那我肯定在学历史学或考古学了。但我也很喜欢我现在的专业啊,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了真正的对外汉语教师,我可以为传播我们中国的文化尽一份力。一想到一个外国人可能会因为一名汉语教师而喜欢或讨厌中国文化,我就很有使命感。我要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目标是北京语言大学,考上了一定告诉老师!”
(和胡敏瑶同学的聊天记录)
大通社-新媒体中心
编辑 | 赖江华 梁柏婧
图片 | 由获奖教师提供
值班编辑 | 江煜欣
责任编辑 | 刘依然 赖江华
审核 | 刘小明 万森林 钟雪艳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