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北京寒潮来袭。距离北京200公里的渤海之滨,迎来了今冬首场小雪。当天,随着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7号、10号两座储罐高液位平稳运行,标志着三期工程实现投产并进入试运行。
自2020年起,历时5年,这座京津冀能源储备重点项目全部建成,转入生产运行阶段。目前,10个储罐储气能力不少于10亿立方米,为今冬供热期应急调峰提供充足的天然气储备。
作为首都能源保供和应急调峰项目及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南港项目按照“同期建设、分期投产”原则,共分三期进行建设,包括1座年接卸能力为500万吨、最大可靠泊26.6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舶的LNG码头,以及10座LNG储罐、最大日气化能力为6000万立方米的气化设施及26台槽车装载设施和一条长217公里的天然气外输管线。2020年3月,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23年9月27日投产试运行。二期工程于2020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2024年6月29日投产试运行,先后建成投运8座储罐、码头、配套外输设施及外输管道。
此次三期工程共包括2座22万立方米的LNG薄膜储罐,其投产后,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保供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为首都采暖季等“高月高日”期间的天然气供应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去年,天津南港项目在首个冬季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2024年度保供期间,接收站顺利接卸8艘LNG船,卸载51万吨LNG,实现管道外输7.42亿立方米,完成槽车充装近7000辆。尤其在去年12月中下旬极寒天气期间,最高日供气量达到2600万立方米,占北京市当日用气量的19%,发挥了应急储备调峰的重要作用。
随着三期工程投产,天津南港项目全面转入生产运行,将大大提高京津冀地区天然气应急调峰和供应保障能力。“今年,我们已经接卸25艘LNG船,接卸量164万吨;日供气量可达到4000万立方米,将有力保证高峰期用气。”北京燃气集团(天津)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奕表示。
天津南港项目积极拥抱新技术,为项目带来数智化升级;各类智慧设备联合巡检,如同给天津南港项目装上了智慧的“眼睛”和“大脑”, 大大提升了项目运行安全水平。厂区里,智能巡检机器人匀速前进,自主识别,并进行智能分析;半空中,激光云台时时在岗,通过激光平扫,即可监测是否有气体泄漏,有效解决人工巡检难度大等问题……为更好地监控日常生产状态,占地52公顷的天津南港项目建立了智能巡检系统,采用“智能巡检仪+机器人+激光云台+定位胸卡”四位一体的方式,为项目保驾护航。以智能巡检机器人为例,其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无反激光导航方式,搭载可燃气体识别模块,行进过程中可以对仪表识别、泄漏检测、开关状态、声音震动等方面进行监测,监测距离最远可达到50米,灵敏度可以达到PPM级。
这些巡检数据将实时远传至园区中央控制室,呈现在数字化接收站平台上。平台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与天津南港运营相关的所有设备的三维可视化呈现,涵盖了设备设施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关键设备的实时数据监控、安全态势的全方位管控、设计施工档案的联动查询,以及槽车装车的智能化管理等多个场景。“我们从项目建设期就同步开始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借助物联网、数字孪生等建立了设备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天津南港项目运行安全无虞,更好地发挥保供京津冀的作用。”张奕介绍。
往期 · 推荐
记者:崔紫阳
摄影、摄像、后期:董一鸣
编辑:高 远
执行主编:周宇杰
主编: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