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由四川文旅厅公众号重磅推出
内容由新维地景提供
川蜀之地,天府之国
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2019~2021年,历时三年,四川作为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资源“双普查”,共普查出文化资源305.74万处,旅游资源24.57万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
为宣传四川优质旅游资源,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响力,立足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的丰硕成果,今筛选出特色优质旅游资源20余类项,150余处进行推广,并以连载的形式一一呈现。
蜀地之南,三江汇流
翠峦如黛,碧水悠悠
云雾缭绕间
乐山大佛
便悠然浮现于这方山水画卷之中
晨韵
中国,石窟的大国
石窟造像文物5986处
而四川,以 2134 处
位居全国第一
尽管造大佛不易
但作为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
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
四川却处处可见大佛身影
安岳石刻
南龛摩崖造像群
夹江千佛岩
佛教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大约在魏晋时期,石窟艺术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迎来了蓬勃发展。为了适应在中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发展而不断作出调整,中国石窟的建筑、形制、雕塑及壁画,在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融合传统雕塑和绘画审美技法,最终形成独特的风格特征。
💬 何为石窟寺
作为寺院的一种形式,石窟寺在印度通常是由开凿在河畔山崖边的一群洞窟组成,不同功能的洞窟组成一座石窟寺。一座石窟寺必须要有最基本的两种功能型窟:礼拜窟与僧房窟。礼拜窟用于宗教礼拜活动,是寺院的佛殿,窟中必须要有表示佛及其他服务于佛教礼拜功能的雕刻,一般为佛教故事雕刻,通常华丽而复杂。僧房窟是供僧侣生活居住的洞窟,相当于今天寺院中的僧寮,简单而狭小。
四川在南北朝时已开始建寺造像,唐宋时期成都成为中国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此后一直到明清从未间断。
四川石窟寺,有着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北方石窟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但又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特色。
因川渝地区潮湿多雨,这里的人们对佛教石窟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造,绝大多数都变成了摩崖造像龛,偶尔才有洞窟开凿,僧房窟几乎绝迹。
安史之乱后,北方的石窟开凿趋于沉寂,与此同时,四川的石窟建造却遍地开花,这里的人们用独特的细腻、温婉,一凿一斧雕刻出中国石窟艺术“下半阕”的优雅与辉煌,将中国大规模连续开窟造像的时间向后延续了五百年,尤其是其晚期窟像更是填补了中国石窟寺链条上的空白,共同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悠久历史。以唐代大型单体石刻造像众多。
近期爆火的《黑神话·悟空》多处建筑原型均是出自四川的石窟,如安岳毗卢洞、茗山寺的毗卢遮那佛像等。
在《黑神话:悟空》游戏里盘丝洞的石佛场景
正是安岳千佛寨石窟
荣县大佛
资阳半月山摩崖造像
在这众多的佛像石窟中,有一尊最为大家所熟知,它坐落于三江之畔,凌云寺侧,宛如一尊巍峨的守护者看尽了悠悠千载岁月,也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它便是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据考证,乐山大佛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摩崖石刻坐像。
乐山,自汉代即有石刻造像的传统,凌云山旁侧东汉时期的麻浩崖墓就已有石刻佛像的出现。至唐代,佛寺的兴建、佛教内容的摩崖石刻在乐山兴盛一时。这为乐山大佛的修造奠定了基础。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凶猛。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初年),海通和尚游历至此,不忍苍生受难,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遂发起建造这座大佛。当建造的消息传开后,众多能工巧匠聚集到凌云山,开工时,干锤击石,喊声震天。自此,乐山大佛开始长达千年的建凿和修缮之路。
海通和尚塑像
然而,佛像的上半身尚未完工时,海通和尚便圆寂去世,佛像工程中断。
其间经历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韦皋两次续建,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经三代人、历时约90年,无数能工巧匠凿山刻石,完全依靠手工、人力,前仆后继建造而成。
章仇兼琼(侯潇伊 绘)
历朝历代的人来到这里,凿窟造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虔诚的信仰。宋代,这里曾重建“凌云阁”和“天宁阁”;元代后修建了“宝鸿阁”;明朝崇祯年间修建“佛棚”;清代又建“佛亭”。后来这些建筑都因各种原因被摧毁。
大佛依山凿建,通高71米,肩宽24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100余人。头与山齐,足踏大江,临江危坐,双手抚膝,神势肃穆。远望去,与山体融为一体,可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佛教中有许多不同的佛像和菩萨型形象,如文殊、普贤、日光、地藏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姿态、手势和装饰,传达出佛教的智慧、慈悲和力量等。
那为何乐山大佛却独独选择了弥勒佛呢?
唐代崇拜弥勒佛。弥勒佛是佛教中的重要菩萨形象之一,也是未来佛之一,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带来光明和幸福。
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
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当海通和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就选择了弥勒佛,也是想要借龙威祥瑞保护当地的百姓。
不同于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乐山大佛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这也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大佛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金刚坐)也不一样,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历史上,乐山大佛有多种称谓:唐代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宋代为“凌云大像”,明代为“凌云大佛”,民国为“嘉定大佛”“嘉定镇江佛”等,但官方原名一直是谜。乐山大佛只是后人的一种通俗称呼,始于上世纪50年代。
直到1989年,这个谜底才被揭开。考古人员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时,意外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方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乐山大佛的“官名”——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这才得以“实至名归”。
《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校勘释注》所录碑文
(据乐山文史)
雕塑乐山大佛的岩石是巨厚红砂岩,这套构成壮观的临江山崖的红色砂岩,是形成于距今约1亿年至6800万年之间的白垩系嘉定群(亦称夹关组)砂岩,层厚、色红,产状平缓,少裂隙,硬度适中,非常适合于雕刻。
由于这里地层产状近乎水平,所以崖壁相对稳定,即使高耸也不会倒塌,这也是乐山大佛巍坐江边千年的原因。
在红色崖壁上雕凿出的乐山大佛
李忠东 摄
四川众多的石窟、摩崖造像,姿态万千、惊世骇俗,都与这套红层地貌广泛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屏山龙华八仙山大佛
李忠东 摄
而乐山大佛又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受季风影响和地形抬升作用,气候湿润,常常昼晴夜雨,且暴雨频繁。加上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常年江风不断,潮湿的江风每时每刻都在侵蚀着大佛。
这里的红砂岩山体,历经千年风化病害严重,有的岩体表面明显泥沙化,用手指轻轻一蹭便脱落。长期的水害、风化、生物侵害等自然作用和人为干扰,佛像上长了很多苔藓和杂草,表层开裂、剥落等问题尤为严峻。
据考古专家研究,对比乐山大佛不同时期留下的影像资料,人们会发现乐山大佛一直像川剧在“变脸”,也就是游客们看到的“脸花鼻黑”“流泪”“长草”“开裂”等现象。此外,大佛还出现了各种“身体不适”,诸如佛身渗水、附加层脱落、佛体风化、植被滋长等,不仅脸、身体不停变化,甚至不同时期高矮胖瘦都不一样。
1925年的乐山大佛
据洛克
1939年的乐山大佛
据梁思成
2001年的乐山大佛
据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
从它开凿完成至今,大佛饱受风餐露宿。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乐山大佛,是2019年修复后的版本,虽然与开凿之初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但大佛的基本形态、基本服饰却也并无根本变化。
大佛能保存至今,还得益于它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如今,专门负责保护的人也会定期清除长在大佛身上的杂草、小树,也预防微生物生长导致的铜钱状霉斑。
翻开大佛的修缮保护史,早在近千年前便有记载。历代人们不懈地保护,可考证的修缮至今大约有12次,分古代、民国、建国后三个阶段。
公元1059年,苏洵携苏轼兄弟出川路过时所作《游凌云寺》就涉及大佛维修。其诗道:“予昔过此下荆渚,斑斑满面生苍苔。今来重到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
目前已知最早的乐山大佛照片,应为英国的立德夫人于1899年拍摄的一张近景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山大佛较大规模的检查和修缮达十余次。相关管理部门、专家对大佛头部、面部、肩部和双手双脚平台等大规模修缮,一改大佛当年发髻脱落、面部斑驳的苍老神态:
196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大佛进行全面维修;
1982年,大佛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大佛修缮工程全面启动,工程包括大佛头顶部分发髻附着物脱落、面部鼻黑脸花、胸部渗水、手脚部分表皮脱落修复和加固大佛左侧岩体五个方面。
1990年,维修中的乐山大佛
引自乐山博物馆
1996年,乐山大佛与峨眉山一道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宝贵遗产,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付出了巨大努力。近年来,通过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监测和维护,乐山大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乐山大佛不仅代表着出神入化的造像艺术,更与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遥远的年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们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和应对这些灾害,只能寄托于神灵的力量来祈求平安。大佛的建造,表达着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尊重。
大佛所代表的佛法广博,使得它成为信教者们朝拜的圣地,人们来这里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
凌云寺祈福
作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更承载着人们对信仰和追求的向往,成为这片土地的精神地标。
乐山大佛景区灵宝塔全景
每年,无数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欣赏这座雄伟的石刻佛像,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推动着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当然,在凌云山脚下的乐山市,还有许多其他的美景美食:世界灌溉工程东风堰,禅意满满的乌尤寺,鲜香美味的钵钵鸡、油炸串串、甜皮鸭……都能让你体验“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人间烟火。
乌尤寺与凌云山(乐山大佛)并列,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北宋时改今名。寺建于乌尤山顶,为唐代名僧惠净法师所建。北宋时,改正觉寺为乌尤寺,以山名寺。明清时两度毁于战乱,现存建筑大多为清朝末年和近代所建
2020年3月,四川文旅普查在乐山市轸溪镇万坪村发现一座“天然睡佛”。睡佛头南脚北,安详漂卧于青衣江山脊线三个。乐山大佛就位于睡佛的“肩、胸”之内,寓意“心即是佛”“心中有佛”之意,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每个四川人心中
都有一座乐山大佛!
让我们一起守护
部分图文来源及数据参考:乐山大佛景区、乐山市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