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点点映天府

文摘   2024-05-04 10:05   四川  

本系列由四川文旅厅公众号重磅推出

内容由新维地景提供


sichuan

川蜀之地,天府之国

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2019~2021年,历时三年,四川作为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资源“双普查”,共普查出文化资源305.74万处,旅游资源24.57万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


为宣传四川优质旅游资源,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响力,立足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的丰硕成果,今筛选出特色优质旅游资源20余类项,150余处进行推广,并以连载的形式一一呈现。

“翠竹高林掩映之间,数户农家比邻聚居,河溪水渠交错纵横,耕田层层环绕四周”,这种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的复合型农村居住环境,我们将它称为“林盘”,可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外桃源”,也是无数现代人的梦想。


 什么是林盘?


何为林盘


据考证,清道光王培荀(1783~1859)在《听雨楼随笔》中云:“川地多楚民,绵邑为最。地少村市,每一家即傍林盘一座,相隔或半里,或里许,谓之一坝。”这是文献中正式提到“林盘”一词,由此推测,“林盘”一词或许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


林盘,一种较为特殊的乡村聚落形式。


从空中俯瞰,林盘就是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上一个个类似盘状的由树林簇拥的绿色组团,它们形如田间绿岛,随田散布。每一个组团往往以茂林修竹包围着多个农家小院而成,林下潺潺流水,林外绵延良田,由此组成一个包含宅、水、林、田、塘的,集生态、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居住形态。


林盘,既指林盘本身,又指林盘群落及网络。


林盘体系主要有八大要素,包括林盘周边的道路、水系、耕地、林地以及晒坝等。其中,林盘本身是最核心的要素,水是林盘的重要依托,除了每户居民的院落以外,还会有公共生产和活动空间,比如主要用于农作物晾晒的“晒坝”。 

林盘构成要素示意图


对于生活在这里数千年的人们来说,其作用不仅仅是居所,还涵盖了吃穿用度中的多数需求:日常生活、农事生产、农作物丰收以及加工、生产生活用具制造等等。此外,林盘还具有维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及价值。

温江区原乡和林林盘


林盘的分类


林盘的分类多种多样。


按居住组合方式可分为聚居和独居林盘。


  📍聚居林盘少则三五户,多则十几家或几十家农户共居一处,其规模较大,不少农户间有亲缘、血缘关系;

  📍独居林盘又称散户林盘,单门独户散布于田间路旁,院子多是三合院、四合院或曲尺形房屋,与周围的竹树林木组成一个个住宅单元体。

聚居林盘

独居林盘


按平面形态可分为团形和带形林盘。


  📍团形林盘多在平坝用地条件好的田间,边界圆弧闭合成团状;

  📍带形林盘多沿山沟、河渠、道路等线性分布,呈带状布局。

团形林盘

带形林盘


按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林盘。


  📍小型林盘为居住10户以下的散户林盘;

  📍中型林盘为居住10~40户的林盘;大型林盘为居住40户以上的林盘。

小型林盘

中型林盘

大型林盘


按地貌地形可分为平坝和山丘林盘。


  📍平坝林盘外圈绿化层分布比较均匀,遮蔽性强,常常是单门独院,自成一体;

  📍山丘林盘多分布于平坝向丘陵的过渡地带、丘陵分散的小块冲积地带和丘陵坡地,宅院面向开阔地。

平坝林盘

山丘林盘


按林盘周边植物种类可分为竹林盘和树林盘。


  📍竹林盘以竹子为主体,广泛分布于平坝和浅丘地带;

  📍树林盘以乔木类的大树为主体,主要分布于由平坝向丘陵山地的过渡区域及山丘地带。

竹林盘

树林盘


按形态可分为自由态和闭合态林盘。


  📍自由态林盘外围的竹林、树木参差不齐,对林盘内的宅院围护、遮蔽不全,有开有合,呈边界自由围合的状态,空间形态更加不拘一格,自由灵活;

  📍闭合态林盘外围的竹林、树木分布连续,生长发育较好,对林盘内的宅院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绿化围合,内部的竹林、树木对不同的宅院能起到一定的分隔与遮蔽功能。

自由态林盘

闭合态林盘


按功能可分为农耕型、农家旅游型、特殊产业型、生态型和新型聚居点林盘。


  📍农耕型林盘以农业生产为主,林盘植被及房屋与广阔的农田相协调,以达到保护传统川西民居型建筑;

  📍农家旅游型林盘依托农业生产,发展乡村旅店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满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又为城市提供生活品质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场所;

  📍特殊产业型林盘利用和发展已有的传统特殊产业,重点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水果,庭院经济、家畜养殖等特殊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生态型林盘基本功能是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以居住为目的;

  📍新型聚居点林盘依托原有林盘,按规划新建而成,兼顾现代人们居住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双重需要。

林盘深处(吴霜 摄)


林盘的成因


林盘的生成和演化是一个自然和历史的过程,主要受地理环境、经济生产、移民社会和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自然地理优势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属大河冲积而成的扇形平原,河网密布,平敞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植物种类丰富,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优厚而稳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为林盘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绝大多数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形成了高效发达灌溉体系,水系的均匀分布导致居住院落在空间上的“星罗棋布”。 

因此自古以来,成都平原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都江堰精华灌区林盘群


移民文化的催化


四川是一个移民大省。历史上,曾有六次大规模外省移民入川,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在这片平原以田为界、分散而居,形成了与以往宗族聚居不同的分散居住形态。移民不仅塑造了川西林盘的地域形态,移民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川西林盘景观中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有形资源,如建筑、宗祠、古树名木、石刻壁画、族谱、古井等,另一部分则以非物质形态即精神文明形态表现出来,如音乐、戏曲、戏言、传说、仪容等。这些无形的文化资源和川西林盘其他景观资源相互渗透,重新组织构景,既丰富了移民文化资源的内涵,又无形中在川西林盘中单独成景。


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为道教重要的发源地,成都平原盛行崇尚自然的仙道文化,重“仙道”而不循儒家,形成了怡身畅神、优哉游哉的文化性格和民俗世界,这也成为了川西林盘社会模式的基础。

因千百年来受到的外部冲击较少,本地也无大的自然灾害,便形成了成都平原“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偏阮”的生活方式,并孕育出从容、闲适、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征。


几千年来,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形成了川西平原上半自然的生态文化景观——林盘。  

新津林盘群


林盘历史演化


据史书记载,林盘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历史演化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


◆先秦萌生时期:蜀先民狩猎、开垦荒地、修建房屋居住点与林木田地相依,成为早期林盘的雏形。


◆秦汉初具规制:随着都江堰灌渠体系日趋完善,川西平原农耕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建成渠—塘灌溉系统和粮田—水产塘—经济园林多种经营结构,林盘形制渐趋规制化。


◆唐宋成型完善:经济文化与农业生产得到全面的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川西林盘发育更趋成型完善。


◆元清重生发展:统治者采取恢复措施、移民垦荒、兴修水利等,使川西平原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并日趋繁盛,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加之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林盘体系经历了前期移民垦荒恢复、中期人口增多迅速繁衍、后期相对稳定的演化过程。川西林盘于荆榛荒野中再度重生,清中期以来得到高度发展。


◆新中国解放前:形成了“林盘成散型、每庒一户至七八户不等,少有在十户以上。在都江堰流域,聚落最为稠密”的分布格局,并大体传承至今。

现今林盘的形成历史、宗族渊源以及部分存留的古民居大多为清代遗存。图为清末、民国时期的林盘。(图源于资料)


林盘衍生的文化印记


林盘,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成都平原自然地理环境与水利农耕文明协调共生的结果。


随着林盘的发展演变,巴蜀大地上也渐渐出现了诸多与林盘相伴随的文化印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林盘文化,由此衍生出的川西农家风情和文化习俗,也成为川蜀文化的重要组成: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父子异居的巴蜀文化,崇尚自然的仙道文化,追求和谐、讲究闲适的蜀文化,淡薄的宗族意识……这种“逍遥自在似神仙,凌霄步虚登九天”的中国生活的原生态,在成都平原体现最为久远。

王士祯在《蜀道驿程记》中写川西平原农家“结屋竹中,自成篱落”,《重修什邡县志》描绘川西乡村“皆散居,各有林园”,汉代扬雄的《蜀都赋》、晋代左思的《蜀都赋》,唐宋时入川的王勃、李白、杜甫、陆游、范成大等许多文化名人都留下了不少传世诗篇,书写尽川西林盘绿野平林的美妙清幽。

郫县青塔村林盘(吴霜 摄)


落寞与重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川西林盘聚集群落内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林盘内部功能的丧失,川西林盘正慢慢走向衰落,在数量和形态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林盘的消失、林盘空心化严重、乡土文化流失、人居环境变差、聚居非林盘化、配套设施落后等,成为不可忽视的“林盘之殇”。


近年来,川西林盘面临的逐渐消失的情况引起了学者和政府的广泛关注,政府也在不断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川西林盘。传统林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不仅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也成为发展乡村美丽经济、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的重要基底。


我们在享受林盘带来的田园诗与远方时,也要承担起保护林盘的责任。

老林盘新村落(吴霜 摄)


川西林盘景观

·LinPan


作为蜀地特有的文化符号,林盘蕴含着蜀人独有的生存方式、生命形态与生存向度,是川西农村的基本生活与生产单元。这类小聚集、大分散的独特聚落形态较为明显地区别于中国其它地方的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生态学和建筑美学价值,是几千年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也构成了成都平原独有的田园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川西林盘总数大约有20多万个。成都市的林盘是川西林盘中最典型的林盘区域,以都江堰、大邑、金堂、崇州、彭州为主要分布区。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让我们“复得返自然”的林盘景观。

成都平原典型林盘分布图(侯潇伊 绘)



天府林盘群


天府林盘群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 涵盖都江堰市域范围内代表性林盘资源,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聚落,通过将平原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独具特点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七里诗乡林盘景区、川西音乐林盘景区、拾光山丘林盘景区、灌区印象林盘景区四个成都市首批AAA级林盘景区为核心,分别以音乐、民俗、自然、工艺为特色,涵盖餐饮、住宿、节庆等旅游要素。

俯瞰天府林盘群


七里诗乡林盘位于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七里社区,这里从林盘打造出发,将林盘院落、大地景观、 乡野民宿等有趣好玩的元素串珠成线,逐步形成移步换景、相融共生的乡村田园景致。


川西音乐林盘位于都江堰市柳街镇红雄社区5组,实施主体为都江堰市方家坎家庭农场,占地约12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51%,这里完整保留了茂林、修竹、古井、小桥、流水等原乡肌理和田园特色。依托农村特有的林盘资源,利用农户旧猪圈改建,打造出都江堰第一家川西林盘乡村特色咖啡馆。


拾光山丘林盘位于胥家镇金胜村,以当地独特的“丘、林、田、湖、谷”为基础,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一个可以望山观水、寄放乡情的自然乡村。


灌区映像林盘位于都江堰市聚源镇三坝社区,是一处集农耕文明与现代文化于一体的现代新型产业和生态农业田园城镇典范区,主要由都江堰精华灌区展示中心、川西林盘传统院落周家院子和大田景观展示区三个部分组成。这里不仅有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工坊、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聚源竹雕,也有以乡村茶院为载体的食餐厅、北稻南移西南试验示范基地。 





战旗村


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西北部,是一个享誉天府的生态田园村庄,素有“上风上水、生态宝地”之美誉。青砖、灰瓦、木门,绿树、流水、回廊,这里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川西民居风格和乡村林盘景观。


作为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战旗村打造了一系列热门旅游景点,如初心馆、乡村十八坊、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天府战旗酒店、吕家院子等,非遗文化、感受乡村生活、品尝川西美食……您想要的乡村特色这里都有。

党建广场俯瞰


青杠树村


位于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三面环水,渠系纵横,川西林盘众多,生态优良。村内既保留着传统川西坝子特色,又展示了原汁原味的传统川西农耕文化精华,是一处集观水、赏花、运动、休闲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打卡地,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水韵荷香


这里,你能感受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悠然自得。 



农科村


位于“西道孔子”扬雄故里友爱镇,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被誉为“鲜花盛开的地方,没有围墙的公园”。这里有着中国农家乐第一家——徐家大院,五代农家乐诉说着三十多年的曲折变迁。


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1986年至今,农科村农家乐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一户一院,一园一景。这里,或漫步赏花、或垂钓休闲、或体验农作、或品茗阅读,让你尽享大自然浓浓惬意。

特色民居


明月村


位于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地处蒲江、邛崃、名山三(市)县交汇处,属浅丘地区。全村七千亩生态雷竹碧波荡漾,三千亩生态茶田层峦叠翠。盛产竹笋,被称为“西部雷竹之乡”。


明月村地属邛窑大遗址保护区,方圆100公里内蕴藏着丰富的陶泥资源,拥有悠久的烧窑历史,全村有窑上百座,也被称为明月国际陶艺村。此外,这里还曾是隋唐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皈宁驿站。如今,依托竹海茶山明月窑,大力推进农旅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的发展之路。

明月窑遗址


道明竹艺村


位于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并不是行政概念的村队,而是目前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九、十一、十三组所在区域。

竹里全景


这里自古就是产竹之乡和竹编之乡,从清朝初年就有平面竹编、瓷胎竹编,传承着中国传统手工竹艺的文化魅力,隐藏着川西民居的自然风情,成为以竹编艺术品为生的网红艺术村落。“道明竹编”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

亲子竹编活动


 趁春光正好,走进林盘

踏青、赏花、采摘……

拥抱繁华都市里的诗情画意


注:部分照片由区(市)县文旅局提供 


新维地景
谋定而动,从心开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