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到底难不难?

文摘   2024-07-05 09:45   四川  

本系列由四川文旅厅公众号重磅推出

内容由新维地景提供



sichuan

川蜀之地,天府之国

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2019~2021年,历时三年,四川作为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资源“双普查”,共普查出文化资源305.74万处,旅游资源24.57万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


为宣传四川优质旅游资源,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响力,立足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的丰硕成果,今筛选出特色优质旅游资源20余类项,150余处进行推广,并以连载的形式一一呈现。

四川盆地的北部边沿

横亘着一片险峻的山地

在古代,人们为了沟通内外

修筑了一条穿越这片山地的通道

打通了秦岭、大巴山

联系起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

这就是“难于上青天”的

 蜀 道 



蜀道从何来?

不与秦塞通人烟!



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岭所环绕,西为高山雪岭,东含沃野平原,南接云贵高原,北与华中地带为界,这种独特的盆地地形使得四川地区相对独立和封闭,但同时也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从前,入川道路主要为东部的长江水道和北部的山道。河流、地形使得水道更加艰难,山道也即现在所说蜀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一头“扎”下四川盆地,一头“望”着百里秦川,地处咽喉,易守难攻,可以说谁掌握了蜀道,谁就把持了中原地区到大西南的交通枢纽。


《蜀道》国画(岑学恭 作)



💬 何为蜀道?


蜀道从战国就已开始修建,它承接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连接了南北丝绸之路,是过渡中国南北地理生态的重要通道,更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址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


广义的蜀道指古代四川通往四面八方的许多道路,包括经水路走长江三峡的交通线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狭义的蜀道则是秦蜀古道的专有名称,是连接长安和成都的古代“高速公路”,指古代历史上翻越秦岭、巴山,连接关中与四川盆地的的包含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多条古道的合称。


阴平道


如今,谈起作为文化、生态走廊的蜀道,则通常指秦蜀古道,学者们更多将蜀道定义为,历史上连接关中盆地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巴山,分布于川峡之间,因交流融合形成的一系列官驿大道和文化交流道路的统称。 


跨越3000年历史,蜀道基本形成并沿袭“北四南三”的格局,以汉中盆地为中间站,可将蜀道分为南北两段。



北段为越秦岭道路,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从西向东顺序);


南段为越巴山道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从西向东顺序)。


“北四”,为越秦岭道路,指汉中以北,从关中平原的长安地区翻越秦岭进入汉中盆地的4条通道,分别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自西向东并列);


“南三”,为越巴山道路,指从汉中盆地,翻越巴山、剑山进入四川盆地的3条通道,分别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自西向东顺序)。


荔枝道遗址(通江县)


南段古蜀道中最著名的是金牛道。


金牛道建于先秦,因秦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得名,是川陕地区最重要也是古蜀历史上首次记载于史书的一条道路,全长大约600公里,有“世界陆路交通的活化石”之称。


金牛道虽早已存在于巴山蜀水之间,但直到秦汉之时人们方才以“石牛道”称之。直到唐初置金牛县,“金牛”才开始成为这条古老蜀道的名称。


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变迁,金牛道的方位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动。但由于地势、地理等自然条件限制,这条古道的方位变迁又被限于一定范围内,有着较强的稳定性。


唐宋之际,金牛道发生了第一次大的变动。国力的强盛,使得大规模开山凿石、筑路修栈与维护成为可能,蜀道交通兴盛发达。金牛道由取道白水关改循更为险峻的嘉陵江直抵广元,而后过剑门至成都。变动后的金牛道更为便捷。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商贾农人、军旅游兵络绎不绝,在蜀道100多个驿站和无数的客馆镇店之中,不知诞生了多少千古绝唱。


元明清时,金牛道发生了第二次大的变动。这时的金牛道由汉中到烈金坝、五丁关,再到宁羌州过牢固关、七盘关而至朝天、广元,之后或至昭化接唐宋金牛道而达成都,或由广元南下阆中,再折西南而入成都。到此,金牛道已可谓定型。


民国以后,随着火车、轮船、汽车的传入,古蜀道交通逐渐衰落。然而,古蜀道并没有彻底消失。连接川陕两省近现代建设的公路、铁路、高速路,都是在古蜀道的线路上延展而来的。如民国时修建的川陕公路(今108国道路段),便取线于唐宋褒斜道(元明清连云栈)和金牛道;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宝成铁路,有的部分取线于金牛道。



蜀道见证了历史最磅礴的巨变:秦人将蜀地经营成稳固的天府之国,为统一大业作准备;楚汉相争,刘邦以关中、汉中和四川盆地为大后方,终灭项羽;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约伐中原、赵云兵发斜谷;隋末李渊,先取四川,而后一统天下……


蜀道上还设有众多的驿站、驿路,它们在日常信息传达、战时情报搜集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柳池沟驿:位于今柳沟场水碾河与石板河交汇处的柳沙河西岸,柳池沟驿早置于唐代,其后历代或驿或镇或站,直至清末。因古代岸柳丛生而得名。


▲大朝驿:始设于秦汉时期,与剑门驿、昭化驿相连,南通剑门关,北接天雄关,是古人经金牛道出川入蜀的必经之驿站。


不管乱世还是治世,蜀道在历代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还仿佛一条条金线,串联贯通起沿线的建筑、文学、宗教等文化,成就了古代的交通奇迹与文化交流的大走廊。



蜀道难不难?

蜀道,难!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杜甫《黄草》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萧纲《蜀道难》


这一路山高、岭长、峰险、谷狭、水急,蜀道的艰难早已被历代文人表达得淋漓尽致。


剑门关猿猱道


鸟道


古蜀道翻越大巴山、秦岭,蜿蜒于秦巴山地的河谷险峡之中,途经众多名关险隘——天下第一雄关剑门关、八百里剑门蜀道遗址、三国重镇昭化古城、千年青苍翠云廊、现存世界最古老的驿道金牛道……这一路,满是自然风光和散落的文化珍宝。


从自然环境来看,蜀道具有“罕见的自然美地带”,涵盖中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具有多种地貌类型。从北向南途经关中平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三个较为独立、封闭的区域。虽有平坦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但沿途则以崇山峻岭为主。尤其是两地之间的秦岭、巴山山脉,造就了蜀道的“难于上青天”。


狭义上的秦岭山脉,北以渭河—黄河主河道为界,南以汉水为界,与大巴山相连,东西狭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窄100-150公里,好似巨龙横卧于关中平原与汉水谷地之间。秦岭与汉中平原海拔高差达1500米,仿佛一座高墙,筑起穿越蜀道的天险。《史记》称:“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岭隔绝南北,屏障关中。贾平凹评价“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这就是秦岭,中国最伟大的山。”


四川北部的秦岭(图源:新华社)


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由西向东呈向北凸出的弧形,几乎将四川盆地北边完全密闭起来。大巴山危峰如林千崖万壑,是关中与四川的又一道屏障 。


大巴山岭脊峰丛



💬 蜀道,不难!


道路,是文化与精神传承的载体之一。蜀道之上,自然与人文共生,构成了蜀道特有的神韵。


蜀道,一条统一、开放之路。作为中国历代王朝政治中心通往西南地区交通的要道,蜀道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军事通道。“自开通、开辟伊始,蜀道,就穿越山川,跨过河流,给予人们相互交流的便捷。”“依托蜀道,将成都为代表的天府之国与关中地区、汉中地区联通,将古代几个最富饶的地区连接起来,为中国古代盛世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广元市史志专家王林乐这样评价。


蜀道,一条文化之路。富饶神秘的巴蜀,不仅让帝王将相以此谋天下大业,也掀起“天下诗人皆入蜀”的时潮,留下海量的精美诗文。此外,还保留下蜀道石刻、蜀绣、蜀锦等数量众多,题材丰富的文化遗迹,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蜀道,一条精神之路。秦岭巴山的险,并未阻挡古人开山凿石的步伐,那些至今看来依然不可思议的道路,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古而来奋进、执着与不畏艰险的精神。


蜀道之上,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如今,四川早已道路纵横、高铁纵横,“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历史逝去,新时代的人们用智慧搭建起一个庞大立体的“新蜀道”交通网络。


现代文明对古蜀道并不是单纯替代,而是对古人智慧的铭记和致敬。实际上,现代连通川陕两省的公路、铁路许多都是沿金牛道等古老的蜀道线路而建,曾经“难于上青天”的古蜀道正在以新的方式焕发活力与价值。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仪式现场,第一列火车从重庆站到达成都站。蜀道的历史从此而被彻底改写。(图源:央广网)


航拍陕西省郑县通往四川南江的盘山公路。(图源:新华社 陶明 摄)





重 走 蜀 道 WALK



 

时光荏苒

斑驳的道路早已不是曾经的模样

但沿途的古韵风采依旧保留

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


古代道路工程技术、军事遗迹

文学诗词、移民迁徙史……


让我们在古栈道、古关隘的千年印痕中

领略古蜀道的险绝与传奇



金牛古道



又叫石牛道,得名源自“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因说石牛能粪金,故称金牛。


古道全长约二千余里,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穿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开凿时间最早且地位最高,被誉为“蜀道第一道”,是世界上遗存里程最长、保存最完好、资源最富集的人工古驿道,它的形成比古罗马大道更久远。


金牛古道雕塑(罗江区)


古道上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仅四川段内就有文化点位46处,五丁开山、诸葛亮七出祁山、红军血战剑门关等众多历史典故和事件,至今广为流传。


诸葛亮北伐图(位于剑门关南门群雕)



明月峡



又名朝天峡,因两岸山岩多呈银白色,与青峰江水相辉映,整个峡江好似朦上一层银色月光,故而得名。


明月峡古栈全景


明月峡,拥有2300多年历史,集鸟道、栈道、纤夫道、水道、公路、铁路于一峡,是四川的北大门,也是出入四川的咽喉重地。其古栈道遗址是迄今中国开凿时间最早,形制结构最科学,遗存孔眼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最具古栈道风貌的地段,集中展示了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历史变迁的全过程,是中国道路交通发展的活化石,被称为“中国交通史博物馆”。


明月峡先秦栈道



剑门关



剑阁地处四川北部,位于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因诸葛亮在剑门关凌空凿石修建飞梁阁道而得名,素有“蜀北屏障、 两川咽喉”之称。


剑门蜀道(图源:《航拍中国》(第二季))


剑门关,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剑门关楼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剑门关楼建在绵延阻隔川陕的大剑山的唯一天然隘口处,该隘口两旁山崖壁立,垂直高度约300米,底部最窄处宽度仅50米,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雄关”。李白惊叹“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里有纵横百里的丹霞绝壁,鬼斧神工的姜维神像,蜿蜒险峻的鸟道、猿猱道。省内首个以“自然岩壁攀岩”为主题的攀岩赛事在剑门绝壁举办,剑门关被授予“四川省自然岩壁攀岩训练基地”。


剑门关隘楼


剑门绝壁,又名大剑山丹霞绝壁,是7000万年前白垩纪时代地质运动留下的自然奇观,地质剖面为大小砾石堆积而成。东西绵延5900多米,均高300多米,最高处500米以上,如刀切斧砍,与剑门关隘自成一体,形成天然城郭,阻隔川陕。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叹其“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剑门绝壁峰丛



翠云廊



古称皇柏大道,因清代剑州知州乔钵的“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的诗句而得名。翠云廊以剑州古城为中心,分布在长达300余里的剑门蜀道上,有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平均树龄1050年,被誉为“国之珍宝”“世界奇观”。



“三百长程十万树”,历经千载,仍保存着蜀道原貌,苍翠满目,仿佛能够窥见古道上演绎着的一幕幕三国故事。


拦马墙,距翠云廊30公里,是剑门蜀道翠云廊的一段,以“三古”:道古、树古、交通设施古为特色,堪称“天下第一古道”。



千佛崖



位于广元市市区嘉陵江东岸。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至今1500余年。在距地面45米、南北长近400米的峭壁上,凿建造像龛窟,层叠分布,密如蜂房。2006年,被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剑门蜀道遗址”。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多达13层色彩缤纷、保存完好的佛教雕刻和一小段金牛古道遗址。


千佛崖(姜曦 摄)



昭化古城



昭化,古名“葭萌关”,古城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拥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是国内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三国古城,早在2000多年前便是古蜀道上的咽喉锁钥。


山水太极


现存古城为明代重建,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基本格局和规模得以留存。城内三国遗址遗迹众多,民风古朴典雅,素有“巴蜀第一县”之称。


古城临清门



米仓古道



始于秦末,兴于汉代,距今约3500年,因风景优美的米仓山而得名,与金牛道、荔枝道并称三大古蜀道之一。



米仓古道呈南北走向,起于陕西汉中,达于四川巴中,贯穿光雾山和巴中全境,又称“大行道”“巴峪路”,唐时更名“米仓道”,地位仅次于金牛道。两宋时期称“大竹路”。主要负载着中原与巴蜀地区的政治、军事、商业、文化传播等重任,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条军事通道和粮食物资运输要道。


米仓古道



寻踪古蜀道

赏古柏枯松、古迹险关、山峰激流

穿越千年

于悠悠古道中汲取精神力量! 


 

备注:部分照片由市(区)县文旅局提供



新维地景
谋定而动,从心开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