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武器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涉及无人机、自动化武器系统。无人化作战已经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因为俄乌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无人机可以用一个很小FPV追逐无法逃脱的士兵,碰撞奔跑的坦克。目前又给FPV装上了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的模块,通过锁定目标实现自动打击。之前我们已经在固定翼上面能够实现各种功能,碰撞、抛投。
特别是抛投,是看到抗美援朝一个纪录片的介绍,说当年美军战机过来,我们志愿军就躲山洞里面,轰炸无效。后来美军飞行员非常狡诈,俯冲一个角度,在俯冲的过程中把Bomb丢入山洞,对我们造成很大的损害。
目前我们已经把这项战法应用到我们的无人机上,精度更高、可以追逐移动目标等等优势。
由于航拍无人机+穿越机FPV的战法已经成为大毛和二毛的主流战法,所以国内很多无人机公司也在生产研发相关的产品。我们想着把固定翼上的智能模块跟踪器如果能移植到穿越机上。于是我跟一位做算法的博士在谈论这个项目的合作。他跟我说:“我一个算法的license只能卖个几十块钱,最多一百多元,量大的时候这种license最后可能被市场压缩到10元左右。但是一想到挣10元用于杀人,我内心怎么都过不去。”
我跟博士说的观点是:“如果是用于军事目的,其实跟价格本身无关。这个事情不能细想,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用途的话,就算是10个亿,跟10元,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
并且,如果我们用图像识别来寻找目标会存在更多的伦理的问题。
AI与硬件技术的结合,使得武器的自主决策能力得以实现,同时也带来了伦理和技术上的挑战。
1. AI武器硬件的关键技术
嵌入式处理器和专用加速芯片:AI驱动的武器需要实时处理大量数据,硬件设计倾向于采用高效的嵌入式处理器(如ARM Cortex或RISC-V)以及加速AI推理的ASIC或FPGA。
传感器集成:多模态传感器(光学、红外、雷达)的小型化与抗干扰能力是AI武器硬件的核心部分。
通信硬件:AI武器需要低延迟的通信系统,例如利用毫米波或低轨卫星实现实时网络链接。
能耗与散热管理:由于AI模型计算复杂性增加,武器硬件需要优化能耗设计,并通过液冷或相变散热技术提高可靠性。
2. 武器化AI的应用场景
无人作战平台:自动驾驶坦克、无人机群体协同攻击中,AI系统通过嵌入硬件进行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目标识别。
智能导弹:集成AI的硬件可以根据实时战场环境调整攻击策略,提高命中精度。
监控与侦察系统:AI分析图像数据,硬件如GPU或边缘计算设备实现快速处理,以便实时发现威胁。
3. 伦理争议与硬件设计的挑战
自主性与人类控制
一些AI武器系统可以自主选择目标,这引发了对"杀人决定是否应由机器作出"的争论。硬件设计中,需要增加物理上的“人类控制回路”(human-in-the-loop)以确保重要决策必须由操作员介入。攻击性与防御性设计
如何防止AI硬件被恶意利用是一个技术挑战。例如,硬件需要嵌入可信执行环境(TEE)来限制非法的武器功能修改。不对称战争与技术扩散
高端AI硬件的普及可能加剧不对称战争风险。便宜、易获取的硬件让小型组织甚至个人也能获得攻击性AI技术。透明性与可追责性
武器化硬件设计中,需要通过硬件日志记录模块追踪系统行为,确保AI行为透明,便于战后责任界定。
4. 潜在解决方案与国际监管
硬件防篡改技术:通过不可篡改的硬件设计(如芯片内嵌唯一身份码)防止技术扩散和滥用。
国际合作:建立AI武器的硬件设计伦理框架,例如限制自主攻击功能的硬件设计。
开源监测技术:发展全球共享的开源AI武器监测平台,利用硬件标记追踪系统来监控硬件流动和用途。
5. 行业前景
尽管伦理争议尚未平息,AI武器化推动了以下领域的硬件创新:
更高效的边缘计算硬件,提升AI推理速度。
适用于极端环境的低功耗硬件。
具有高度抗干扰能力的通信模块。
总结
AI武器化中的硬件设计既需要满足高性能的战场需求,又要通过技术和政策解决伦理问题。
愿世界和平,但是我们自身要在相关领域保持领先,不然就会在这个AI的世界弱肉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