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盟声】陈秀丽:扩大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覆盖面

文摘   2025-01-09 20:15   浙江  
“篮球场上,男生突然倒地不起!情况紧急,一旁打球的鄞州实验中学初二学生盛徐荦冲了上去,对他进行了11分钟的心肺复苏,直到120急救人员赶到……”2024年7月,一位宁波15岁男孩的事迹,冲上热搜,全网点赞!
今年的宁波市两会,盟员人大代表、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陈秀丽再次提到这个“教科书式救援”,并提出建议。

“自2022年起教育部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有两批试点,第三批正在遴选中,目的是进一步深入推进学校急救教育工作。”陈秀丽注意到,目前,宁波中学、慈溪市杨贤江中学、宁波市春晓中学、宁波市海曙区雅戈尔中学、宁波市江北外国语学校等先后入选“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然而,这项工作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陈秀丽建议,鼓励我市中小学校、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进一步扩大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覆盖面。建议学校将急救教育纳入课程和学分体系,其中中小学每学期安排一定课时学习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高等院校将应急救护课程学习纳入学分体系。
“目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每名学生需完成不少于1学分的应急救护课程学习,三年内实现全体学生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全覆盖,毕业时同时持有‘毕业证+红十字救护员证’。”陈秀丽说,通过这一举措,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以往,学校应急救护培训以理论讲解为主,实操训练时长不足,救护技能培训效果欠佳。对此,陈秀丽认为,应创造条件设立学校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或是生命教育体验基地,提高师生应急救护持证人员和红十字救护培训师持证率。建议探索开发校园急救技能证书,并将心肺复苏实践操作纳入中考科目,让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成为学生的一门守护生命安全的课程。
“加强学校急救教育,不仅能提高师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救互救能力,也有利于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若干年后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全民普及。”陈秀丽说。






宁波民盟
向民盟盟员及关注宁波民盟动态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宁波民盟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党合作事业的理论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