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体育活动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本次两会,盟员市政协委员、宁海县医保局局长陈珍莹就中小学生体育教育带来了相关建议。
今年9月26日,教育部明确提出要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即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课后再锻炼一小时。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不容忽视。”陈珍莹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学校虽安排了体育课,但一到期末等 “关键时期”,体育课就常常“变味”成了文化课。
同时,学生运动受伤索赔事件频发,导致部分学校过度保守。“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责任,学校会缩减学生户外活动时间,足球、篮球这些对抗性体育项目也大幅减少或取消。”陈珍莹告诉记者,体育师资短缺、场地不足也是一大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陈珍莹提出一系列建议。要建立问责机制,对未能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随意缩减体育课的学校严肃追责,避免其他活动替代或挤占体育课。
需完善校园体育运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运动损伤责任界定,同时引导家长正确看待运动风险,避免过度索赔,让学校能放心组织体育活动。
要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师资培养的投入,向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设立专项体育教育资金,改善体育硬件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陈珍莹建议,通过多种途径倡导科学教育观,开展公益讲座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理性对待孩子的教育,规范校外培训市场,为孩子留出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让孩子们能在运动中身心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