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宁波正式进入“两会”时间。作为制造业立身的宁波,发展新质生产力,自然成为众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关注的重点。
上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重点任务时,明确“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伴随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持续深化,不断催生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特别是半导体、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高技术领域,成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
“半导体、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高、回报周期长,亟需充足资本支持。” 盟员市政协委员、汇勤资本合伙人徐毅说,当前私募股权投资募资难度加大背景下,国有资本作为“耐心资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企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宁波这一步走得不够快,特别是国资出资比例50%的上限,制约了科技创新基金的发展。
放眼全国,不少城市已然发现其中“问题”,积极出台政策调整。如北京政府引导基金可突破国资比例上限,科创接力基金的国资比例达到70%;上海提出,国资比例可根据项目需求灵活调整;苏州通过创新股权转让和退出机制,设立了多支S基金,其中苏州高端制造S基金的国资占比为55%,支持了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的扩产。杭州、绍兴等地也设立了专项基金,允许国资出资比例超过50%,推动了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项目的发展。“这些做法,显示了灵活调整国资比例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宁波提供了宝贵经验。”徐毅说道。
因此,徐毅建议,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领域,宁波应将国资出资比例上限提高至70%,对基础科研和重大民生工程等特殊项目,可以灵活调整国资比例。并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机制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金出资,政府可设立风险兜底机制分担部分风险。借鉴苏州、上海经验,推动区域性股权转让平台建设,优化退出机制,提升市场吸引力。
“避免政策不适应性,可以在部分区域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政策推广提供数据支持,并及时调整细节,确保有效性。”徐毅说,通过优化国资出资比例政策,宁波可调动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协同作用,推动科技创新项目落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