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用好“十五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严辉委员
(代表文艺新闻界别工委发言)
完善顶层设计,“照亮”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圈。在文化场所和空间建设中,创新体制机制,联动部门、镇(街道)和社会机构,错位打造共性空间。文化产品方面,注重彰显地方特色,深入挖掘特色元素,融入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策划,打造具有镇海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和文化标识。
优化产品供给,“点亮”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点。针对群众文化需求开展调查,探索开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互动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需求和供给有效对接。可借鉴鄞州区“堇书房”品牌,通过“图书馆+”,除承担借还书基本功能外,还满足群众的学习、社交、休闲、疗愈等不同需求。
鼓励多方参与,“扮靓”文化生活新境界。鼓励社会组织、文艺团体等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人才培养,管理运营公共文化空间。可借鉴杭州市萧山区“文化管家”项目,由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文化机构按照需求清单,策划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培训、组建群众文化社团、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他们参加文化场馆志愿服务,共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更好发挥文化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