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研学社推送过高级社工师的成功经验分享:我是这样过高级社会工作师笔试!也有不少考生在说高级社工师使用《致胜60天案例分析题宝典》非常有效(2025版即将更新,如果考研或高级社工师紧张备考考生也能看24版的,核心考点基本一致):来源:中国人事考试网
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2019-2024的高级社工师考题分析。第1题为必答题,20分;第2、3、4题任选两道题,每题25分;第5、6题为论述题,任选一题,30分。第1题(20分):必答题:2018年2月,最高检与团中央签订了《关于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合作框架协议》,向40家社会组织购买了社工服务。一年过去了,为了了解项目进展情况,需要对项目情况进行调查,最高检委托某社工机构调研服务,抽取了20家社会组织调查,以便为推进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建议。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定性研究的理解和《项目计划书》的撰写能力。首先,要求考生理解掌握定性研究的特点与原则;其次,掌握《项目计划书》的基本结构;最后,如果考生对《关于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合作框架协议》的具体内容基本了解,那么就结合该框架协议的内容进行撰写。如果不了具体内容,也应该使《项目计划书》的结构内容与该框架协议的结构内容相对应。第2题(25分):为响应城市老旧小区改造要求,某街道办计划为老旧社区加装电梯,某老旧社区8栋老楼,住户3685户,老年人口2000多人,残障人士400多人。街道办购买社工服务参与加装电梯工作。社工联系社区党委与居委会,通过走访社区居民,了解居民的差异化需求和意见,组织居民形成核心小组,帮助居民开展民主协商议事,就自筹费用和社区资金达成协议,帮助居民解决了电梯使用和后期维护方面的问题。从审批安装、到施工完成,经过1年的努力,为2个老楼区加装了电梯,形成了社区治理新模式。1、社工在参与加装电梯工作过程中的服务目标是什么?2、按照社会策划模式的视角,社工所承担何种角色与发挥何种功能?3、按照地区发展模式的视角,在加装电梯过程中社工都运用了哪些策略?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服务目标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社区工作方法中的社会策划模式、地区发展模式的理解和掌握。1、服务目标:结合材料来写,分成整体和具体目标,包括了社区治理、居民电梯加装,解决不便人员的困难、社区居民领袖的培育等等。2、按照社会策划模式的视角,社工所承担何种角色与发挥何种功能?社会策划模式也叫社会计划模式,是在理性方法的指导下,依靠专家的意见和知识,在准确把握社会服务机构使命、宗旨、政策、资源的前提下,确立社区工作的目标,并依循社区工作目标的指引下,从多个预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结合社区需要,动员和分配资源,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根据变化而修订计划。保障计划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最终解决社区问题。功能:(1)个人层面: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恢复其弱化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和环境的相互适应;结合材料作答;(2)社会层面: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3、按照地区发展模式的视角,在加装电梯过程中社工都运用了哪些策略?地区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强调参与,在一个较大的社区范围内,鼓励社区居民通过自助或者互助的方式,广泛参与社区事务,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有3个层面的含义;1、强调以地区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实质性内容的发展;2、强调一种发展的理念,促进居民的需求和当地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3、强调一种社工的手法,推动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合作,让居民集体组织起来掌握、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福利需求,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
介入策略:促进居民交流;团结邻里;社区教育;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社区参与;结合材料作答。第3题(25分):老王82岁,癌症晚期,妻子比她小2岁(80岁),老王平时极有权威。三个儿子和夫妇一起住,女儿住在邻村。考虑到老王的病情和年龄,医生不建议手术,孩子们害怕老王接受不了,于是决定对其隐瞒病情。老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反复询问,认为家人不愿意为其治疗,儿女迫于无奈,最终告知实情。此后,老王开始闹情绪。妻子为了安慰老王,每天做好吃的,但老王只吃一点点,经常为吃饭吵架,最终绝食。绝食三天后,社工介入。大儿子说:“父亲这种状态,我们没有告诉他,也是出于孝心,担心他承受不住。”二儿子说:“母亲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饭吃,他也不吃,我很伤心。”女儿说:“平时父亲很疼爱我,我说什么都是听的,可这次让我也很伤心,我劝他也不吃。”妻子说:“我理解老伴,但他也应该也体谅体谅孩子,孩子也是关心……”老王说:“我的病情都不告诉我,饭菜不合我的口味,还让我吃,原本家里是我说了算的,现在都颠倒了,我就不听他们的。”1、结合案例,分析造成老王绝食问题的病态家庭结构并列出具体表现。2、在家庭会议中,社会工作者应如何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解决老王的绝食问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个案工作法主要模式中的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掌握。1、病态家庭结构:纠缠、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结合材料作答;2、治疗技巧:重演、集中焦点、感觉震撼、划清界限、打破平衡、互动方式、协助建立合理的观察视角、似是而非、强调优点;第4题(25分):某高校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申请社会工作教育参与精准扶贫,组织高校师生前往村寨开展扶贫工作。到达村寨后,发现很多男性都外出打工,妇女受到传统性别角色影响,在家主要带孩子、伺候老人、洗衣做饭等,有的妇女说:“这就是我们的命,村寨的事就让村长说了算就好”。社工发现,妇女们都会自己民族的刺绣,能够绣出精美的作品。同时,村寨里还有新鲜的山间竹笋,大量的野生的莼菜,以及彩橙。社工通过组织妇女形成合作社,解决了妇女的生计问题。组织妇女形成小组,讨论日常生活和参与村寨事务。2、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女性的性别需求有哪些?3、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中体现了哪些妇女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工作实务》中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内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1)传统性别角色中,认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性别不平等,父权文化盛行,妇女的声音和经验常常被忽视或者轻视。传统的社会工作将妇女问题个人化,忽视妇女在私人领域中受到压迫。女性受到排斥和歧视,女性应在家庭里相夫教子,而不应该出来工作;(2)低收入的女性承担生育、生产和社区管理的角色,男人则承担生产和社区整治活动的角色。妇女的剩余角色包括承担生产和抚育子女的责任,以保证劳动力的持续和再生产;(3)生产是男女都要承担的角色。妇女的社区管理角色,如城市中居委会和社区骨干大多数为妇女,她们在社区层面的活动是作为生育和家庭角色的眼神,多从事服务、健康和教育的工作,以满足机体消费资源的供应;(4)妇女用空闲时间从事无报酬的自愿性工作。而男性在社区中承担政治角色,一般都有报酬的工作,且有权力和地位。
在承担上述三个角色的情况下,妇女的活动和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她们常常要平衡三个角色。2、性别需求包括两个,实用性和战略性。结合材料作答即可。(1)承认妇女的多样性以及与其一起工作的视角的多样性;
(2)尊重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
(3)了解、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和他们的生存选择;
(4)认识到妇女本身也是一个资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
(5)妇女是发展的主体,而非客体;
(6)增加妇女资源的选择的多样性;
(7)将个体和群体链接起来,促进妇女之间特别是具有类似经历的妇女互助;
(8)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第5题(30分):脱贫攻坚是社会主要的实践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请从增能理论的视角,讨论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中面临的基本问题,分析可用资源及介入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的增能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1、增能理论是所罗门1976年提出来的。社工面对的服务对象常常是社会中的权能最弱的人群,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和调动资源的能力也是最低的。但是,这种状态不是他们自身的缺陷,而是由于缺乏权能,社会中强势力量的压迫,让他们形成了无力感、无助感、疏离感和控制感。增能理论强调社工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增强他们的权能。2、社工参与脱贫攻坚的面临的基本问题,形式主义脱贫;输血式扶贫;只有物资脱贫没有精神和精力的脱贫;脱贫工作不精细精致;脱贫没有照顾到贫困户的心理感受和需求,不尊重;脱贫不注重服务对象的参与,等靠要,家长式作风;脱贫的质量和标准;结合社工,结合精准扶贫,结合扶贫攻坚等内容来答。4、介入思路:落实精准扶贫;提升能力转变思想;开展心理帮扶;资源链接;政策倡导;第6题(30分):通用进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行动系统、目标系统;1、这4个基本系统的含义是什么?
2、运用实例,来说明一下,改变服务对象系统和目标系统的关系;
3、四个系统对我国社会工作实践有什么启示。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及其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1)改变媒介系统:是受雇于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的社工,是有计划变迁的具体操作者;(2)服务对象系统:是社工的对象,也是社工服务的直接受益人;
(3)目标系统:为了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的目的,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即是目标系统;(4)行动系统:是指和社工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工的合作者;(1)服务对象系统并不一定就等于目标系统,一般来说,目标系统大于服务对象系统;(2)服务对象系统有时候和目标系统是一致的,有的时候是不一致的,有的时候是交叉的;(3)目标系统可以转换的,具有时效性,随着问题的发展而变化;
3、提供基本参考框架和助人的介入蓝图;提供分析工具;
(1)帮助社工识别出改变服务对象系统所必须完成的一般任务;
(2)让社工懂得,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服务对象系统;
(3)行动系统的规模或者组成只有在确立了改变的目标系统之后才能够确定;
(4)社工必须与不同的系统建立关系,与一个系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一定适应于其他的系统,与不同规模的和类型的系统工作需要掌握的更专门化的知识;
(5)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在改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6)因为行动系统在整个改变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社工需要不断诊断行动系统的情况;2020年高级社工师考试于2020年11月1日进行。本次考试沿用2019年考法。第1题为必答题,20分;第2、3、4题任选两道题,每题25分;第5、6题为论述题,任选一题,30分。第1题(20分):必答题:小刘,22岁,随父母到城市打工,住在城中村,原本在舅舅厂里上班,因不满舅舅管教严厉,自己出来创业,又因创业失败受到打击患上精神疾病。治疗一段时间后有所好转,但仍需吃完药,记忆力下降。父亲抱怨责备他,让他出入上班,小刘害怕邻居笑话,依然想自己创业。母亲觉得小刘还需要康复治疗,主张让小刘继续居家治疗。社会工作者主动上门介绍优惠政策等,社区可给予技能培训,鼓励小刘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康复。问题:结合案例用优势视角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为小刘制定一个社区康复服务方案。社会工作理论中优势视角及在实务中的应用和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家庭系统理论。本题较难点是需要把两种理论进行结合,优势视角更多是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希望,走出困境;家庭系统理论着重把视角放在整个家庭的处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方式是问题的原因。第2题(25分):某小区有两栋高层楼房,350户。如今,曾经的高端楼房出现了房顶漏水、电梯故障、承重墙因违规装修造成钢筋外露,垃圾乱放堵塞消防通道,外来人口楼道安家等现象。居民向物业公司反映,物业公司说业委会到期了,造成公共维修基金不能使用。对此,居民意见很大。最近一周,又因楼顶水箱漏水泡了电梯井,造成三部电梯损坏,物业公司临时关闭了电梯,造成居民不便,尤其是住在楼上的老人下楼看病不便,居民意见很大。为此,政府部门、街道、社区成立了工作专班,进驻小区解决问题。1、结合案例,请从紧迫性、重要性的角度,对解决当前的问题排序。
3、社会工作者在业委会换届和培育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社区工作中社区问题分析、社区工作的目标、社区工作的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培育组织。本题考查了社区工作相关内容,整体难度不大,任务目标主要是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和任务,过程目标侧重于居民能力、社区参与、领袖培养等内容。社工的培育组织工作可以划分为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和管理社区社会组织两个部分。第3题(25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社会工作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抗疫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付出了牺牲。某全国性机构调集了60人的督导队伍,对疫情防控人员开展一系列督导。社会工作督导的内容(行政性督导、教育性督导、支持性督导)、督导的方式(个别、团体、同辈督导)。本题的难度不大,更多是一些识记性的基础知识,注意在列出知识点的时候多结合材料。第4题(25分):刘女士原是一名业余钢琴教师,丈夫是一家企业老板,刘女士曾认为妻子就应当在家相夫教子。刘女士身患乳腺癌,治疗后需要丈夫的照顾,心理压力很大,感到生活没有奔头,有轻生的念头,寻求社会工作者帮助,社会工作者采用叙事治疗方法帮助刘女士。2、结合案例分析叙事治疗在帮助刘女士过程中的积极功能?社会工作理论叙事治疗理论及实务的应用。叙事治疗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技巧,但是在中级综合、实务的教材中是没有出现过的。更多是考生平时的专业积累,相对的难度较大。“问题外化”是强调将问题与人分开,即人不等于问题,问题才是问题。社工引导当事人拓宽剖析问题的视角,引导其认识到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人引起的,或者主要不是因为人而出现的。社会工作理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2020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新教材中,新增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详细介绍了相应的内容。本题完全考查考生对理论的熟悉程度,若要完整回答出来,难度还是有点大的。第6题(30分):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基本完成,绝对贫困户已基本实现脱贫,但相对贫困的问题日益凸显,党中央提出了改善加强社会救助的目标。1、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在解决相对贫困中发挥什么作用。2、从政策倡导角度分析我国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本题难度稍大,问题的角度更为宏观,将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与脱贫攻坚以及政策倡导结合在一起。非常考验考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医疗、住房、就业、临时、受灾人员救助的内容,以及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应用和个案管理及应用策略。但本题需要扩展的内容和知识点较多,需要平时大量的积累。
题型和分值与2020年相比变化较大,由六道题变为四道题,题量减少。第一题为方案设计题,分值为20分;第二题、第三题为案例分析题,每题分值为25分;第四题为论述题,分值为30分。第1题(20分):必答题:涉罪未成年人家长普遍存在对涉罪未成年的失望、否定态度,认为他们无可救药,同时感觉自身抬不起头等心理问题。2、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设计一个针对涉罪未成年人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小组,写明每节的内容和程序。1.1.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提出的。由于对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方法和行为治疗模式的不满,艾利斯开始尝试创立自己的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从服务对象的理性、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着手,彻底消除服务对象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出的困扰。1.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内容: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该趋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是发展出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另一种则发展出不良的、非理性的生活方式。而人的自由选择是相对的,受到环境和周围他人的影响。具体内容:A代表引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是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Beliefs),是指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Consequences)。一般理论认为:A直接导致C,但本理论指出: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服务对象的信念的影响。如果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看待引发事件,这种非理性信念就会促使服务对象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困扰。(1)绝对化:自己的要求过高,希望自己的生活完美无缺;(2)普遍化:把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概括为所有事物的普遍特性,如经历几次失败之后,认为自己天生就是笨;(3)抽象化:把具体场景中得出的经验抽象为一般的准则,例如强调如果自己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自己。而判断理性与否的标准:面对客观刺激时产生的情绪与行为是健康的还是破坏性的。(1)认识自身的情绪反应特点,梳理自身情绪反应带来的影响;(2)反思自身情绪反应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2.3小组成员:涉罪未成年人家长10名,他们普遍存在:对涉罪未成年的失望、否定态度,认为他们无可救药,同时感觉自身抬不起头等心理问题。第2题(25分):某老旧小区没有物业服务机构,小区老年人比例大,空巢、独居老人多,小区内上下水管道老化,车辆占用消防通道存在安全隐患,电动车充电设施缺乏等。受该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委托,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驻小区,采用社会策划模式执行服务方案。他们开展了以下工作:(1)开展实地查看问题,拍摄小区老旧设施现状照片;(3)召开座谈会征集居民的看法和建议等。制定出了该小区的服务方案,得到街道的认可和财力支持。2、该机构运用了哪些收集资料的方法,每种方法的优缺点。3、该机构在进入社区、策划和实施服务方案过程中如何与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建立合作关系。社区工作、社会策划模式、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老年社会工作。1.1社会计划也叫社会策划模式,是指在理性方法指导下,依靠专家的意见和知识,在准确把握社会服务机构的使命、宗旨、政策、资源的基础上,确立社区工作目标,并依循社区工作目标的引导下,从多个预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工作方案,然后结合社区需要,动员和分配资源,并在工作过程中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状况随时修改计划,保障计划朝向预定目标前进,在工作结束时对计划执行情况加以总结和反思,最终解决社区问题。①对社区及社会构成的假设:社会策划模式下的关于社区和社会的假设,是典型的系统功能主义的社会观。认为社区或社会系统是建立在个人之上,而又相对客观、独立的一个系统整体,有自己的边界,有自己的平衡机制,有自己的分化增长机制,各个子系统通过能量交换实现自己的功能。当有外部冲击的时候,会带来社会系统的失衡,但是系统会通过调整渐渐恢复平衡,并提升原来的系统平衡的水平。同时,其假设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即承认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应付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强调渐进式的策划。这种模式正视资源、权力、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承认政治因素随时可能影响清晰并有长远目标的计划。②关于社区发展和变迁的假设:社会策划模式主张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研究,掌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然后统一计划、管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或者说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和引导社会发展。其假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要达到社区变迁,必须依靠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即专门的计划者通过技术的运作,推动复杂的社区变迁。计划者设计各种计划与制度,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加以执行,将各种服务输送给有需要的人群。③对个人及其个体行为动机的假设:在社会策划模式下,认为人都是理性的,人是理性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际关系一般都是理性选择的工具性交换关系。因此,人具有认识能力和行动能力,人会在价值、利益等诱导下理性地追求个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增长,而且人必须进行管理和规范。这样才能带来社会的秩序和合力,否则人的理性自私的动机会带来社会的混乱和人际的冲突,甚至过激行为。因此,社会计划模式崇尚理性的力量,强调在进行选择与决定时要有清晰的目标和假设,运用连贯一致的决策标准,系统而详尽地考虑事实,用客观存在的缘由和逻辑去分析各个可行方案并估量其后果,最终作出理想的决定。2.1观察法——开展实地查看问题,拍摄小区老旧设施现状照片。优点:客观真实形象具体,且简便易行,可了解背景及事件的过程信息,可发现未报告的隐秘资料,丰富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和非参与观察。不足:费时费力,难以控制具体情境,有些资料可遇而不可求。利用感觉器官收集资料,有时出现“观察者偏差”,不能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属于定性研究,应用范围有限。优点:适于实地研究,尤其是个案研究。适应面广、弹性大,可以当面互动有利于发挥双方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变化也可及时回应,可获得较深入的资料。2.3焦点小组——召开座谈会征集居民的看法和建议等。优点:发挥团体动力,通过多层次互动,启发、补充、修正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不足:有群体压力,对敏感问题效果有限。对焦点控制技术有一定要求。3.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经常与辖区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居民团体等各种组织打交道,获取它们在政策、资金、场地、人力和舆论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解决社区的问题,满足社区的需求。强大而完整的社区支持网络是社会服务机构在社区中正常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与保障。3.1在进入社区时:认识各类组织的性质、功能,自我推介组织的形象与定位,寻求合作空间与机会,保持持续性互动与联系。3.2策划方案时:保持密切联系,激活与连接各类组织的资源及舆论支持,并寻求其持续性保障。3.3实施服务时:调动各类组织的资源以服务社区,同时根据各类组织目的提供适当的满足,为持续性互惠合作关系奠定基础。机构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需不断发展并维持稳定持续的组织网络。故社工要了解与不同的组织建立和发展关系的准则和方法:①了解各类组织的性质与运作状况;②分析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把握组织间交往的准则(资源交换、权力依赖、授权关系等,关系不同,交往方式亦不同);③交往中的基本事项:保持求同存异、保持自身形象鲜明一致、保持频繁联系互动。第3题(25分):某社工机构在村里支持下利用县里拨的资金修建老年人服务设施,满足村里老年人照顾需要,并募集到村里的企业老板捐款增建了几间房屋,解决了留守老人照顾问题,该片房屋获得“老人幸福苑”的称誉。联系红十字会进村开展服务,为老年人开展健康查体,讲授健康知识等。组织老年人建立互助小组,通过养鸡增加收入,闲余时间一起聊天。返乡青年人还为老年人演节目。机构还联系村里的妇联和老龄办等单位,成立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组织为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等。3、从功能角度,社工为案例中的老人提供了哪些类型支持。社区网络中那些对个人具有正向支持功能的某些特质,即社区网络中可以提供实质的协助者,这种协助也是一种潜在社会网络的体现。社区支持网络分为一般的社区支持和特定的社区支持。①一般社区支持:包括归属、接纳与关怀等,这些支持可以促进社区整合和情感支持,提供给社区居民以归属感和认同感。②特定社区支持:包括尊重或鼓励、资讯和信息以及有形的物质支持等,这些支持是一种问题导向的支持,当社区居民遭遇到某种特定的问题或需求时,可能希望获得这些特定的支持。每个人都会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一定的社会网络,而社会工作者帮助居民发展社区支持网络是针对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的一种策略。社区支持网络能够为个人提供情绪、尊严和互助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能够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互助,提升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政府资金——养老设施、企业——房屋捐赠、红十字会——健康服务与教育、老人——经济发展与情感支持及志愿者服务、青年人——文艺志愿服务。现有网络的形态与功能分析,衡量现有网络的应用价值。即:网络形态分析(广度、强度)与网络功能分析(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2.2发展自助小组——社区自有力量的激活(老人互助小组合作养鸡)一群有共同需要、面临共同问题与困难的个人组成的小组,适用于由于个人因素或社会因素而处于困难地位的人群。困难人群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比较薄弱,自助小组很重要。2.3挖掘与发展志愿者群体——老人志愿服务队、妇女志愿服务队老人服务于老人,既是自助又是互助,同时还联系妇联进行相关志愿服务,发动自身潜力,凝聚社区力量。3.社工为老人提供了如下支持:(从功能的角度分析)①信息分享与知识提升;②经济生产与收入增加;③社区参与与志愿服务;④物资供给与需求解决。3、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职能是什么,举例说明社工站个案管理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及成效。首先,从管理到治理与善治——思路的变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任务,为激活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指出了方向。其次,治理——多重力量参与与激活。最后,社工参与社区治理的本质与核心:服务型治理。其实质就是提供专业化、人性化服务,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融合、建构良性秩序而实现的治理。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反映在它的“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科学细致的工作方法、服务对象高度参与的机制、标本兼治的工作目标、解决困难与个人成长的双重关怀、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双重改变等方面。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社会力量的一种,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应该扮演积极和适宜的角色。个案管理的定义与特点:一种提供服务的方法,它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评估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需求,并安排、协调、监督、评估和倡导一套包含多种项目的服务,以满足特定服务对象的复杂需求。③服务计划的执行:资源管理、调动的复杂性、主体的网络搭建与激活;3.1 2021年4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通知》,统筹加快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进度。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强资金保障,统筹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建设、社会事务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及彩票公益金中用于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和社会公益等支出资金,优先用于购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镇街社工站的职能定位:“打通民政服务最后一米”,重点保障数百万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统筹提供情绪疏导、心理抚慰、精神关爱、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①事务性岗位设在镇街社工站(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事务等,包括受理相关业务申请、开展政策宣传、进行服务对象信息核对及管理等工作);②服务性岗位设在村居社工点(识别服务对象、评估服务需求、统筹开展服务、推动共建共治共享)。①服务全覆盖(将未纳入兜底民生保障网的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进一步健全完善兜底民生服务对象台账);③发展社会组织,激活社区参与(带领志愿者参与服务,链接整合社区公益资源,激发社区活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④案例分享:潮汕某镇街社工站案例:14岁少年和他残疾的父亲,房屋修补、偏差行为修正、家庭关系重建、就业机会寻找。
第一题为方案设计题,分值为20分;第二题、第三题为案例分析题,每题分值为25分;第四题为论述题,分值为30分。第1题(20分)必答题:某社工站受街道办事处委托,为辖区内的老年居民做关于“老年人社会压力和社会支持”的问卷调查,预计发放500份问卷……老年人社会压力与社会支持问卷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文献回顾,随机抽样,社会调查报告框架。是研究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压力和支持来自哪里,有哪些。就是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样本,且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则这样的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也称文献考察或是文献评论,文献回顾是指某一特定领域里已发表的信息。文献回顾是社会研究过程中前期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对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地查阅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①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便于确立自己的研究在该领域中的位置,知道自己对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②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制作者研究问题的角度、策略、具体的方法等;4.1标题:写明调查对象的名称及内容,如《关于老年人社会压力和社会支持》。4.2导语:此为社会调查的开头部分,也称前言、导言。此部分需写明社会调查的意图、性质、时间、地点、对象,以及调查的范围和采用的调查方法。4.3主体:这是社会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也称正文。①情况部分:介绍调查所得到的基本情况,应注重具体事实、统计数据、文字应简明、准确,条理分明,也可兼用数字、表格、图示说明。②分析部分:重点分析所调查事情或现象的产生背景、原因、实质,条分缕析,有事实有依据,抓住问题的实质、规律,揭示出其重要意义或危害性,给人印象深刻,提醒世人注意。③建议部分:在有力的分析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有关部门恰当处理提供参考。4.4结语:总结全文、深化主体、警策世人,也可在建议部分结束。第2题(25分):第一段是国家推出“双减”政策的简介。第二段是实施“双减”的情况下,学生的现状,家长的“焦虑加码”,学校的经费不足,社区的新课题……第三段是介绍了某社工站运用系统理论取向的视角下开展的一系列“家校社”的活动以及成效……“双减”与社会工作介入,系统取向社会工作,“双减”政策的问题原因,社工角色与功能。双减政策是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国之大计。一方面要看到政策背后的初衷,其次也应看到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布置作业、教师弹性工作、优质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家校沟通、家长的焦虑、担心、对良好教育资源的向往等。系统理论认为,环境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如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单位、政策、文化等,个体遇到的问题要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是从整个相互关联的环境系统着眼,分析构成整个系统的各要素间存在的复杂联系和相互关系,以及存在于社会场景和外部环境中的其他相互影响的要素,进而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学生的升学压力、家长的“焦虑加码”、学校的经费不足,社区面临的新课题等等,均反映了社会环境各层面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面临的问题要放到环境中去看待,政策的出台牵涉到社会主体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立足整体进行实务工作。2.1在微观层面,立足个人和家庭正确评估需求。双减政策背景下,社工应看到政策背后各方面展现的需求,比如青少年群体在自身学习能力提升、全人发展以及自我时间支配的需要;家长对于缓解教育焦虑,以及正向人生价值观念引导的需要。此外,也要看到学校层面加强家校联动,获取相关服务支持的需要;社会辅导机构在内部运营策略调试和市场适应方面的需要。2.2在中观层面,立足社区做好宣传工作。社工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营造一个氛围良好的大环境,让家长能放下焦虑,让父母多关心孩子的想法、感受,多关注他的内心世界,不要仅仅执着于成绩。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让大家知道这是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的人生,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2.3在宏观层面,立足社会做好政策倡导。关注关心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的政策、计划等,督促政府单位或者教育部门重视各级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建立。在学校层面积极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制度的建立,参与推动学校制度的改动,实现教育均衡。3.1服务提供者:一方面,社工应加强政策学习,从而在服务过程中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家长正确解读政策。另一方面,拓展服务内容,开展相关小组活动及“家校社”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如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刷题、养成主动提问和整理错题集的习惯等。在老师方面,要健全作业模式和形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转变教育评价方式等。3.2资源筹措者:社工可以组建志愿者队伍,邀请有心理学、社会工作等背景的父母担任志愿者,增加学校心理辅导的资源与能量。3.3关系协调者:“双减”意见的实施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社工应加强与学校、社会辅导机构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的联系,对合作方所关注的需求进行一定回应,成为学校、社区与家庭的纽带,与所服务地域的多方主体开展合作,做多方关系的协调者。3.4支持者和使能者:社工需要在服条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树立正向的教育观,疏导家长的焦虑情绪,疏解负面影响,提供专业的建议,使得家长和青少年们从容面对学习和生活。第3题(25分):几个年龄相仿的青少年在足球场上认识成了好朋友,对未来没有认识,无所事事,到处闲逛……社工外展服务与他们认识,设计了一个小组,小组的目标是:探索和了解自我,提升自我觉察意识,发挥自我潜能。……给了某一节的小组程序设计……(4)绘制自画像,材料准备,制作过程,准备“自画像”的演说词;2、分析小组活动设计的作用,以及每个环节设计可以产生的小组动力和动力类型。青少年社会工作小组,小组工作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小组动力。小组动力学是描述小组过程中各种因素和力量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其研究的内容包括小组的形成、维持、发展,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小组与个体的关系,小组的内在动力,小组间的冲突,领导方式对小组的影响,小组行为等。小组动力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1.1关于小组特性。小组绝不是各个互不相干的个体的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作为小组它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的,而取决于小组成员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的关系。1.1.2关于小组的内聚和分裂的问题。勒温和他的学生认为,任何一个小组都面临着内聚和分裂的压力。分裂的压力缘于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交往有太多的障碍,或者个体的目标与小组的目标有强烈的冲突。为了抵抗分裂需要加强小组内的凝聚力,使小组各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凝聚力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小组成员间的吸引力,如对其他小组成员的喜爱等;二是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三是小组成员对小组活动的兴趣;四是遵从与交往,小组成员遵从行为表现越高,小组的凝聚力就越高,兴趣与态度一致的交往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增长。1.1.3小组行为随着小组成员的改变而改变。在一个稳定的小组中,小组的动机强烈地连接在一起,以致很难将小组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清楚地界分开来。所以要改变个人应先使具体的小组发生改变,这远比通过直接改变个人要容易得多。1.2.1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库利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在社会这个庞大的互动组织中,它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这个有机体所有的其他部分。1.2.2关于镜中自我的概念。镜中自我是库利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指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1.2.3关于首属小组的概念。首属小组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这些小组包括家庭、邻里以及儿童游戏伙伴。首属小组是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小组。很多积极或消极的品质都是在首属小组中获得并强化的。2.分析小组活动设计的作用,以及每个环节设计可以产生的小组动力和动力类型小组活动设计的作用:通过设计小组活动,社工可以对将要开展的小组做好充足的准备,可以促使小组过程紧紧围绕小组的目标进行,可以把控小组的进程,最大程度发挥小组的动力,促进小组组员的成长。(1)热身活动:产生的小组动力是进行“破冰”,使组员互相熟悉,打破陌生感和紧张感,营造轻松的小组氛围。(4)绘制自画像,材料准备,制作过程,准备“自画像”的演说词:社会工作者必须主导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塑造平等基础上的被接纳的文化感受。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小组组员就会彼此认同,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小组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案例中社工通过小组活动,使青少年对小组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小组如同一个真实的社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小组外的真实世界。在这一模拟社区的互动过程中,小组组员任何新的改变和提升都会被大家接受、肯定和分享,从而会激发他们对外在的真实社区、现实社会的信心,会激发他们以同理心的态度去理解现实的社区和社会,进而以改变了的自我去融入社区和社会。案例中,通过“秀秀我自己”以及其他组员的点评,促使青少年探索和了解自己,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小组组员通过诚实和真诚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得小组组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案例中通过邀请其他组员进行点评,可以表达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从而促使青少年乐于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在小组工作过程中,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互动分享,在每一个人的周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相互支持网络。这种支持网络对于每一名小组组员潜能的发挥、自我改变和提升的影响一定是持久而又深刻的。案例中,通过将社区中年龄相仿的青少年组织起来,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在小组中的互动分享,为青少年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青少年潜能的发挥。第4题(30分):提到关于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文件……4、结合增强权能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阐述社会工作参与困弱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思路和策略。共同富裕与社会工作,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内涵、功能和社会工作参与路径。具体可参考王思斌《困弱群体的参与性共同富裕与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1.1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不是仅仅物质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虚;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等富裕。1.2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1.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1协助其增加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和能力,如参与公共设施建设、社会项目、社区公益岗位的机会和能力,增加稳定收入;3.2协助政府做好基本社会保障,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在公共服务中对该群体给予特别的关照;3.3协助这一群体建构良好的、资源丰富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其参加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和社区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连接,增加社会资本是社会性富裕的重要方面;3.4协助其建构积极理性的生活观,参与对家庭、社区和社会有意义的活动,增强自己生活的意义感,理性地对待困难,正面地感知获得和进步,增进精神富裕。第一题为方案设计题,分值为20分。第二题、第三题为案例分析题,每题分值为25分。第四题为论述题,分值为30分。第1题(20分)必答题:某社会服务机构承接了六个街道社工站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但是面临人员不足,经验不足,内部关系需要重新调整等问题,为了保证社工站任务完成和服务质量,请你制定一份加强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计划,以提升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1. 根据案例情境,该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计划主要目标是:1.1确保社工站的人力资源充足,以满足项目需求和服务质量标准。1.2提升社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经验,以增强服务质量。1.3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和协调机制,以促进团队合作和项目效率1.4制定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以应对未来的服务需求和变化。2. 根据案例情境,该计划的主要任务及具体措施包括:①依据政府对社工站项目的人员要求,调查各社工站的人员现状,分析确定具体的人力资源需求。③发布招聘信息,并通过社交媒体和合作机构拓宽招聘渠道。④对应聘者进行基本信息和资格审核,再通过笔试、面试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人选。⑤根据各站岗位的具体需求和人员的特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①为新入职人员提供岗前培训,包括社工基本职责、服务技能和机构文化等方面。②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发展培训,包括高层的领导决策能力,中层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基层的沟通技巧和具体服务能力等。③鼓励并支持社工人员参加外部培训和研讨会,以拓展视野和增加经验。①建立跨站信息共享平台,以便各站之间可以迅速获取所需信息。②定期召开内部工作会议,分享信息和经验,协调工作安排。③提供反馈渠道,让员工提出建议和反馈,以持续改进服务和工作流程。①分析未来社工站服务的发展趋势,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策略。②设立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培养潜在的领导人和核心人才。③建立员工激励和奖励制度,以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第2题(25分):小芳,女25岁,其妈妈曾患精神疾病,目前已康复在家。小芳上中学时也曾患过精神疾病,但后来治好了,没再发病。目前,小芳谈了男友,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小芳开始犹豫要不要告诉男友她曾经有过精神病史这一实情。她比较忧虑,一方面她担心孩子未来会被遗传精神病,另一方面担心告诉男友之后,男友会跟她分开。所以她求助社工小王。该社工面临两难境地,是让小芳保守秘密,还是帮小芳分析利弊,让她坦诚面对男友?难以抉择的小王社工找到高级社工师老曹寻求督导,老曹帮小王社工理清了思路,解决了伦理难题。1、请运用伦理的优先原则,分析涉及的隐私保密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和生命质量原则之间的关系。2、运用社工伦理“简单决策模式”,列出小王在本案例的介入策略。1. 伦理原则的优先性思路,是指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所依据的伦理原则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或优先性。根据本题案例情境,所涉及的隐私保密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和生命质量原则之间的关系如下:1.1三个原则之间的顺序应该是最小伤害原则在先,其次是生命质量原则,最后是隐私保密原则。①最小伤害原则:在提供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应尽量减少对服务对象的伤害。在本案例中,如果小芳不告诉男友自己的病史,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婚姻生活和子女的健康;而告诉男友,则可能面临分手的风险。因此,小王需要依据最小伤害原则,帮助小芳多角度权衡,以选择伤害最小的方案。②生命质量原则:社会工作者应促进和维护个人的生活质量。这需要考虑到小芳未来的婚姻质量,是否能建立在坦诚的基础上,以及她对潜在的遗传问题的担忧。③隐私保密原则:社会工作者应尊重客户的隐私,不得未经允许披露客户的个人信息。在这个案例中小芳的精神病史属于她的隐私,小王需要尊重她的选择,不可在未经小芳同意的情况下向她的男友透露。根据本案例的情境,以及遵循伦理原则优先性的思路,最小伤害原则和生命质量原则要优先于隐私保密原则。小王需要引导小芳意识到坦诚可能是对她自己和她的未来家庭更负责的选择,并支持她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与男友沟通。2. 运用“简单决策模式”,社工小王可以采取的介入步骤是:2.1识别问题或困境:小王应首先对小芳的问题或困境进行识别,比如曾经的神经病史和家族遗传因素带来的健康担忧,以及是否向男友说明真实情况。2.2厘清相关的潜在议题:小王应考虑上述问题所涉及到的隐私保密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和生命质量原则,思考它们在本案中的应用和重要性。2.3检阅相关伦理守则:小王应该在针对上述伦理难题,检阅相关伦理守则的规定。2.4了解可运用的法律规章:小王应该对查阅了解有关法律规章。2.5寻求专业咨询:小王可以随时向督导老曹或其他专业人士寻求咨询。2.6思考各种可能采取的行动:从多角度思考并罗列出可行的做法。2.7列举和思考不同决定可能的结果:预测上述可能做法的结果。2.8选择最恰当的行动:基于上述步骤,并依据实践中伦理难题的决定原则,确定最优行动方案。小王应与小芳一起探讨她的担忧,评估告诉男友和不告诉男友的可能后果。2.9反思和学习:在案例结束后,小王应反思整个过程,从中学习,并在必要时寻求督导或进一步的教育来增强自己在处理类似伦理问题时的能力。第3题(25分):社区居民李阿姨是一位上访户,她的年龄比较大,身体有疾病,生活也比较贫困,面临房产拆迁安置的问题,李阿姨有很多的意见,而且有一些非常固化的不合理的信念,甚至开始越级上访。社会工作者小张接受了信访工作办的委托,他决定要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运用在信访工作中。建立信任后,李阿姨接受了社会工作者小张链接的医疗资源和经济资源,解决了李阿姨生活压力。小张进一步让李阿姨参加社区议事会但李阿姨拒绝。小张又根据李阿姨的兴趣,介绍李阿姨参加了社区公益编织小组,李阿姨对编织很感兴趣,编织的作品被送往偏远地区,很有成就感。李阿姨表示以后要多关注社区的建设活动,人也逐渐开始变得平和,可以心平气和地与相关部门协商拆迁安置事宜。社会工作者小张将这一个信访案例向信访部门进行汇报,并倡议信访工作纳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理念,此案例推动了有关部门把社会工作纳入信访体制中。2、指出本案例中社工从哪些因素入手推动了李阿姨的社区参与?1.1资源链接者:社工小张帮助李阿姨接触到医疗资源和经济资源,这有助于缓解她的生活压力和提高她的生活质量。1.2中介者:小张根据李阿姨的兴趣,介绍李阿姨参加了社区公益编织小组。1.3社区参与推动者:小张尝试通过推动李阿姨参与社区活动来帮助她融入社区,建立成就感和正面的社交关系。1.4倡导者:通过将李阿姨的案例向信访部门汇报,小张提倡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理念纳入信访工作。2. 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从以下因素入手推动了李阿姨的社区参与:2.1满足基本需求:通过链接疗资源和经济资源,小张首先确保了李阿姨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为她提供了参与社区活动的基础。2.2激发兴趣:小张注意到李阿姨对编织有兴趣,因此他介绍她参加了社区公益编织小组。通过这种方式,她的兴趣被用来增强她的社区参与。2.3提高成就感:小张确保李阿姨在参与社区公益编织活动时感受到成就感。她的编织作品被送往偏远地区,这增加了她对社区参与的积极态度。3. 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的信访工作服务策略有:3.1服务对象需求的评估:社工小张应对李阿姨的需求进行了解和评估,包括她的生活压力、健康问题和对社区的态度等。3.2建立信任:小张可以通过持续的互动和提供帮助,与李阿姨建立起信任的关系。3.3资源链接:将李阿姨与医疗和经济资源联系起来,以满足她的基本需求。3.4提高社区参与度: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尤其是那些与李阿姨的兴趣相关的活动,提高她的社区参与度。3.5教育和倡导:小张向信访部门报告了这一案例,并提议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纳入信访工作,以改善服务并促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对我国现代化的特征作了清晰的勾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国家领导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从"社会工作在环境中"的角度,阐述你对完善我国社会工作制度的见解。1. “人在环境中”的基本观点“人在环境中”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个体的行为和情况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同时,个体也会影响并改变其环境。这种观点主张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既要关注个体的需求和问题,也要关注环境因素并努力改善环境条件,以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发展。2. “社会工作在环境中”的含义“社会工作在环境中”指的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各个环节都深深地嵌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经济、政策环境中。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社会工作的目标、策略和成效。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对环境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利用资源,服务个体和群体。3.1成就:我国在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例如,社会工作的专业认知度和地位得到了提升,社会工作服务体系逐渐完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工作法规政策逐渐健全等。3.2不足: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我国的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社会工作的专业标准和质量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工作服务覆盖面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仍有待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4. 从“社会工作在环境中”的角度,阐述你对完善我国社会工作制度的见解4.1首先,需要全面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环境。要关注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社会资源和社会政策等因素,以便更好地定位社会工作的职责和方向。4.2其次,要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人本和环境的双重关注。制度应旨在促进个体和群体的福祉,同时也要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正义。4.3此外,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增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对环境的敏感性。4.4最后,建立健全的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监管和评估机制,保证社会工作实践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完善制度。通过以上措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使之更加适应国情,更加专业,更加高效,为构建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贡献力量。一、按照社会策划服务方案,撰写社工服务机构员工激励计划
考点一:社会服务项目方案
(一)主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员工激励计划
(二)项目背景(项目可行性)
(三)项目目标
(四)服务对象
(五)服务形式
(六)服务内容
(七)项目进度
(八)项目预算
(九)项目预计困难及对策
(十)项目创新性
考点二:社会服务机构的激励措施
(一)了解员工的个别差异
各种研究都表明,人们的态度、人格和其他个人表现具有差异性,因此,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这种差异,要尽可能根据个人的特点分配工作。例如,让那些既有能力又有意愿的成熟员工承担更多或更重要的工作;通过工作内容的拓展,降低员工对工作的倦怠;对于那些具有高度自主性和足够能力的员工,可以重新设计工作职位,让他们能够有更高的自主性自行决定工作的方法和步骤,由此来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和提高工作动力。
(二)用目标引导员工,增进其对工作的兴趣
机构管理者一般都会为每名员工确定一个特定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激励员工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这种外在目标的激励对多数员工都是必要和有效的,但关键在于这类目标应由机构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设定,因为其一方面要考虑个人对目标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文化。对于机构管理者而言,重要的是确认员工能够达到和实现设定的目标。社会福利机构的员工长期在工作岗位上从事同样的工作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机构管理者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工作任务拓展和工作丰富化来降低枯燥的感觉,页可以借此机会评估员工潜能,协助构建未来人力资源的规划。
(三)提供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
为提升员工的士气、促进机构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以及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足感,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应提供机会让员工参与机构决策,并允许员工对自己的福利待遇、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机构服务推行方式等提出建议。(四)协助员工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社会服务机构中每个员工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因此,机构管理者要协助员工制订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使其有机会评估自己的技能、潜能和事业前程,将个人目标和机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二、结合案例,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案例短片中,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结合案例,说说家庭抗逆力有几个方面和要素考点一: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考点二:家庭教育的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
(一)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二)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三)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四)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五)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八)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九)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
考点三:家庭抗逆力的要素
家庭成员在逆境中并不一定必然成为“问题”,任何家庭在“问题”面前都拥有应对困难的能力,并且通过克服逆境的过程寻求新的发展。这是家庭抗逆力的基本假设。家庭抗逆力从另一个不同于传统“问题”的视角看待家庭面临的困难,它认为没有哪个家庭不面对困难、压力和挑战,所谓健康家庭,并不是说没有“问题”,而是拥有能力应付“问题”。家庭抗逆力要求社会工作者从不利的危机因素和有利的保护因素两个方面考察家庭应对逆境的过程。不同的学者对家庭抗逆力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美国著名的抗逆力研究专家瓦希(F.Walsh)把家庭抗逆力分为3个方面9个因素,即家庭信仰系统、家庭组织方式和家庭沟通过程3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3个因素。其中,家庭信仰系统包括逆境的意义、看待逆境的积极态度以及超越和灵性的感受;家庭组织方式包括家庭的弹性、连接性以及家庭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家庭沟通过程包括家庭沟通的清晰性、情感的公开表达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等。瓦希强调,3个不同方面的家庭信仰系统是家庭抗逆力的关键。
三、结合案例,解释“工作社区”和企业社会工作双赢取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层次及内容;员工关爱服务和参与园区治理的策略
考点一:工作社区
社区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居住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一群人或这些人生活所在的地区;二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经济利益或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三是指共有、共享、相同或共同参与等情况。概括地说,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共同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社会的组成要素有5个:人口、地域、共同活动、设施和社区意识。总之,要成为一个社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住在邻近或衔接的地区,彼此常有往来;二是具有若干共同的利益,彼此需要支援;三是具有若干共同的服务,如交通、学校、市场等;四是面临若干共同的问题,如经济的、卫生的、教育的等;五是产生若干共同的需要,如生活的、心理的、社会的等。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社区,是一个有着清晰的地理范围、有着居民(职工)、有着文化联结、有着追求目标的社会共同体。大型工业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型社区,中小企业聚集的商务楼宇、工业开发区、商业一条街、大型商业卖场也是功能特殊的生产或商务社区。
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和雇主合作。这种观点重视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雇主和雇员是在同一“工作社区”内的不同系统,二者是相互依靠和相互影响的。只有与雇主合作才能深入了解职工工作生活情况和服务需求,才能把社会工作服务带到“工作社区”里的职工中。
考点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企业社会工作者应传播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推动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履行其在维护职工和消费者权益、遵守市场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考点四:居民参与层次
(一)告知。属于最低层次的参与。社区居民单方面获得上级对社区进行建设或改造的规划和信息,却没有任何机会改变既定规划。这种参与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沟通过程。
(二)咨询。比“告知”上升了一个层次。有关部门除了告诉基层社区、重要利益关系人和相关组织将要进行社区建设或改造的规划和信息,并进一步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也会在规划修订过程中考虑他们提出的意见。
(三)协商。社区进行建设和改造时,邀请受此影响的社区居民一起了解和讨论规划内容,推动居民成为决策过程中的一份子。
(四)共同行动。在决策过程中,社区建设或改造的规划由大家共同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分配任务,让大家共同分担执行责任,形成了分工与合作。
(五)社区居民自治。这是最高层次的参与形式,社区居民自己决定本社区重要的事务、何时去做等议题,并负责执行这些决策。此时,社会管理者和专家只是提供信息和专业知识,帮助社区能够周详考虑、审慎决策。这种参与形式代表着“自下而上”的培育过程。
考点五:兼顾公共性、公益性与多方共赢的统一是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策略
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职工,服务内容主要是帮助企业职工解决困难问题、促进其发展提升,但也要兼顾服务企业和满足企业发展的合理需求。公共性和公益性应该是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主导属性,否则很可能会沦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服务于企业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其与企业职工的合理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出现偏差或背离,违背社会工作的宗旨、理念和价值观。在坚持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为企业职工,并在确保服务公共性、公益性的同时,应努力实现政府、企业职工和企业等多主体共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企业和企业职工在整体利益上是一致的,而且是具体利益上也存在很大的交叉区域,如企业的发展、职工的成长、社会的安定等。对于社会工作本身来说,只有获得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同,才能得到有效拓展和提升。四、增强权能和优势视角理论的产生背景;两个理论的预估焦点;阐述两个理论如何看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关系及依据。
考点一:增强权利理论的历史
增强权能的思想在19世纪就已经存在了。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取向与增强权能的观点一直相吻合。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激进社会工作盛行。激进社会工作者批判社会工作专业和福利国家制度一起扮演着施恩者的角色。然而,这实质上是一种以善意为名的干涉主义行动。增强权能理论的出现就是要发展反对干涉主义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巴巴拉·索罗门在1976年出版的《黑人的增强权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中首先提出了增强权能的概念,并使增强权能的观点被社会工作界广为接受。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增强权能时代”是在1980年前后。在这个时期,增强权能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都有快速发展。这个时期社会工作强调尊重服务对象,帮助其增强权能,让他们对自己的问题和需要进行自主判断,并鼓励有相同处境的服务对象建立互助团体,在团体中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摆脱无力感,建立自尊心,共同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
1989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维希等4人发表了《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视角》一文,称为优势视角理论的开端。1992年,丹尼斯·塞利比出版了《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优势视角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得到广泛认识。首先,关于抗逆力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优势视角理论的发展。抗逆力的界定并无同一概念,一般来讲,可以把抗逆力理解为一种即使身陷明显的特定压力和困境中也不会退缩,也不会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品质。这在一定层面上为优势视角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次,寻解治疗也为优势视角社会工作提供了支持。寻解治疗从实践上突破了传统主流社会工作聚焦问题这一铁律,转而从方法入手,聚焦于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能力;将服务提供视为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将服务对象的问题非个人化,致力于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则要不断发掘服务对象的资源、优势和可能性。这与优势视角理论的观点是契合的。考点三:预估的焦点
增强权能:一是受压迫团体的自我负向评价。所谓自我负向评价就是由于困难群体收到生活环境的负向评价,长此以往,他们不仅接受了环境的负向评价,而且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行动也倾向于给出负向评价。二是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在接受并形成自我负向评价的基础上,困难群体在其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社会环境给予的反馈常常是负向的,而他们的行动结果常常是失败的,从而形成负向经验。三是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优势视角:优势视角理论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是孤立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难中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希望并将希望转化为行动,最终走出困境。
考点四: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关系及依据
增强权能: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于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有效互动,从而能实现自己。在增强权能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而是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他们视助人过程为分享权能的过程,因为通过分享可以使参与者获得更多的权能。权能不是由他人授予的,而是在人们的积极互动过程中不断生长出来的。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中,如果存在权威,只能降低服务对象的权能。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真正做到与服务对象对话,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真实的经历。在针对团体开展增强权能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团体成员建立协同关系,形成团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在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多元的,但最基本的角色是服务对象的伙伴。
优势视角: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关系必须是真正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因为真正的优势蕴含于我们的服务对象之中。如果社会工作者不是平等地与服务对象合作,那么其服务至少不能称为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与服务对象合作,可以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专业人士虽然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服务对象优势资源的最佳发掘者和欣赏者。在特定的情境下,只有服务对象自己才最了解他们自己的优势资源和能力,而专业工作者更倾向于用官方知识和专业标准来衡量服务对象的情境。然而,这些官方知识和标准通常会远离服务对象的个人情境。因此社会工作者最佳的选择就是与服务对象合作。良好的合作可以让我们避免助人过程中的若干政治因素的影响。例如父爱主义观念、责怪受害人的观念、对服务对象先入为主的看法等。
来源:中国人事考试网
来源:社工师之家、广州市同行社会服务发展中心、社工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