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文史】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创新(三)
文摘
2025-01-18 07:04
内蒙古
1952年更名后的热河省立第一中学(简称赤峰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班,成为初、高中“三三制”的完全中学。学校把智育摆在重要位置,抓教师钻研教材,抓利用教学器材和有利条件编好教案,抓课堂教学气氛和效果,让教与学有机结合,抓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改进,在1950年“六六教师节”为每个学生刻写印发了《给同学们的10条学习方法》手册。学校采用5级计分法(1分,无所知;2分,不及格;3分,及格;4分,良好;5分,优秀),对学生的作业和学习成绩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学业的巩固。1952年根据教育部《中学暂行规程》“中学课堂教学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规定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按照一定的进度,循序渐进地教学”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实验设备陆续配备和使用后,学校适时在校内举行了理化实验展览,学生负责讲解,老师指导学生使用设备操作。丁武校长每天听2-3节课,每学期还要上几次公开课,有效地促进了教学交流和示范引导。五十年代,学校开展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的热潮,在教学中推行五项教学原则,即直观性、自觉积极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课堂实行五个教学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学校开展了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大学习、大讨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章建制,要求教师备课时写好教案,开展观摩教学、抽签上课、向祖国汇报等活动。同时,学校用典型引路,培养树立各方面的带头人,开展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优秀学生的评、比、选、树活动,逐步形成了“勤奋向上、严谨扎实、刻意求新”的风气,为学校正规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学校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求,领导对教师信赖与尊重,与教师们建立了“沉浮与共”的深厚感情。对那些所谓有“政治问题”的老师,不求全责备,大胆重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采取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教师带头“下水”、记教学笔记等一系列措施,强化教学管理。学校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提出“五年有成”的要求,因而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学校紧紧抓住“教与学”的关键,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搞好课堂教学、加大教研组的自主权、教研组长是教学质量的全权负责人等主张,实行教学管理重心下移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党支部的倡导下,学校“种试验田”,学校领导都分工负责一个教研组、年级组,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并一周兼课8-10节。各学科普遍设立科代表,加强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和教学配合。1962年来自赤峰市各中学的23名数学教师聆听徐元诚老师的数学观摩课,交口称赞。全盟唯一的化学科二级教师马汉东,在教学研讨中深有体会地说:“教学原本应该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和知识系统的构建,不应局限在书本知识的复制上,还要照顾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个性特点乃至学习习惯。他谈学习时说:“学问,学问,谁间得多,谁就是好学生。”他利用教学仪器和药品讲解天文地理、理化博物自然现象和规律,带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成为当时学校校园文化的亮点。1965年薛开诚老师带领物理教研组老师成立无线电、电工等课外小组,为学生开放物理实验室。他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的“照明电路”一课被学校作为示范课进行教学演示。1965年俄语教师万惠明在本班设置的“每日-语”,成效突出,成为学校推广外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之-学校狠抓教学,取得重大成效。在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教育厅统一考试中,王庆震所教初三班语文成绩名列东北地区第一。在首次热河省中学会考中,杨德振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获全省第一。1953年热河省教育厅中学语文教学会议,在赤峰中学召开,王庆震老师介绍教学经验,并提供了他两册厚厚的语文试卷及语文观摩课。特别是1959年,更名以后的赤峰二中高考取得了好成绩,一举奠定了学校在自治区的地位。1960年2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教育厅在赤峰二中召开全区中学教育现场会,听取二中“抓基础知识训练和基本技能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介绍,观摩二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校办工厂、农场。会议提出“学福建,赶赤峰”的口号。1966年,“文革”开始。历时十年,教育教学活动基本停止,学校遭遇了一场劫难。